居民健康状况

近 30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出生率及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等方面。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 50 年代及 60 年代出生率很高,不少国家出生率在

40‰以上,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 70 年代以来已逐步下降到 30‰左右。发达国家的出生率本来就不高,近 30 年来又缓慢下降。 1985 年发达国家出生率平均为 15‰,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31‰。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近几十年来显著下降,1985 年平均死亡率为 11‰,婴儿死亡率 81‰,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而有所上升,但婴儿死亡率已降到 10‰以下的低水平,1985 年平均死亡率 9‰,婴儿死亡率 18‰。

近 30 多年来,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明显延长,不少发展中国家居民

在 50 年代初期的出生时期望寿命仅 40 岁左右,在 70 年代末及 80 年代初期已延长到 50~60 岁,1985 年发展中国家居民平均的出生时期望寿命已达 58 岁。欧美发达国家居民出生时期望寿命,50 年代初期均已超过 60 岁,1980 年前后大部分国家人口的出生时期望寿命超过 70 岁,女性已达 77~79 岁, 1985 年发达国家居民的出生时期望寿命已达 73 岁。

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变及地区差别也反映在主要死亡原因上。总的看来, 传染病、寄主虫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下降,肿瘤、心血管病及意外死亡已成为人类的三大主要死亡原因。地区及国家间主要死亡原因的差别也很大,像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发达国家已经

大部分被消灭或控制,但在不发达地区及国家中仍是主要疾病及死亡原因。在发达国家中,心血管病是男性的首要死因,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因心血

管病死亡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一半。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心血管病防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传染病和营养性疾病防治措施的加强,癌症死亡率及其在死因中的百分比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卫生系统的一个沉重负担。70 年代中期,全世界死于癌症者,每年估计 500 万人,约占死亡总数的10%。

据 70 年代中期 58 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意外事故的死亡率为 64/10 万, 占死亡总数的 5~10%。在发达国家,事故死亡是继心血管病及癌症之后的第三位主要死亡原因,在 1~44 岁人口中则是第一位死亡原因。

作为孕产妇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低体重儿比例在发达国家占 4~ 11%。

以上资料表明,当前世界上不同地区及国家居民的健康状况仍有很大差别,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状况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卫生资源有限,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卫生需求,按人口平均的卫生经费及卫生人员数则存在巨大的国际差别。所以,贯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举步维艰,还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行。而其中,加强基层卫生保健看来是保护提高人类健康的一项正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