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 年序曲》 《弦乐小夜曲》

尼·鲁宾斯坦早就让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博览会写一首曲子。他指定了三个题目让柴可夫斯基选择:一、博览会开场;二、庆祝亚历山大加冕 25 周年;三、天主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对这三个题目都没有创作热情,但他必须完成尼·鲁宾斯坦交给他的任务。他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了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是在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了一首《1812 年序曲》。这部序曲是为在广场演奏而设计的,听众准是普通民众,所以作曲家采用庞大的乐队编制。乐曲中有炮声,教堂钟声,还用了一些人们熟悉的歌曲作音乐主题。这首曲子属于柴可夫斯基的应景之作,不属于有感而发的作品,他写时只求“很响、很闹”的效果,但出乎意料,它却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虽然这是一首偏重外在效果的作品,但还是深刻而又真切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 1941 年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

《1812 年序曲》起了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这首乐曲也受到斯拉夫民族国家的特别喜爱。

在同一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弦乐小夜曲》,这是他的心爱之作, 这是“由于内心冲动而写成的”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作品。第一乐章是《小奏鸣曲式的乐曲》,作曲家说:“在第一乐章我是向莫扎特表示崇敬,这是

有意模仿他的风格。”他在给尤尔根松的信中说:“不知是因为它是我新降生的孩子,还是由于这部作品的确写得不俗,我立刻醉心地迷恋上了这部小夜曲,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呈献给世界。”这首曲子也受到安东·鲁宾斯坦的赞赏,此人对新作品一向十分挑剔,这一次却一下子被这首小夜曲所打动。 1881 年 10 月 30 日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会上由纳甫拉夫尼克

指挥首次演奏了《弦乐小夜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的第二乐章《华尔兹舞曲》应听众要求又重奏了一遍。这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式的圆舞曲, 音乐优美典雅,感情真挚热忱。不久,1882 年 1 月 28 日在莫斯科又由俄罗斯音乐协会新任指挥马克斯·冯·埃尔德曼斯朵夫指挥演奏了这首乐曲,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小夜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80 年底在音乐学院的音乐会上,演出了柴可夫斯基《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的圣餐仪式》,合唱者演唱得相当出色,“音乐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此曲的极大欢迎。

在俄罗斯音乐协会 12 月 18 日举行的音乐会上,尼·鲁宾斯坦首次指挥演奏了《意大利随想曲》。莫斯科音乐评论家们对这首乐曲给予很高的评价。1881 年 1 月,由纳甫拉夫尼克指挥,在彼得堡也上演了这部随想曲。彼得堡还准备上演《奥尔良的少女》。莫斯科准备上演《奥涅金》。柴可夫斯基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跑来跑去。在年底举行的莫斯科音乐节上,还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许多室内乐作品和歌曲。他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些作品演出的排练。柴可夫斯基现在已成为公众爱戴的伟大作曲家,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慕,报界提议,将此次音乐节的最后一周命名为“柴可夫斯基音乐周”。

1881 年 2 月下旬,《奥尔良的少女》在彼得堡上演。歌剧受到观众空前

热烈的欢迎,他被观众请到幕前 24 次。然而成功并未给他带来快乐,玛林斯基剧场的经理们对这部歌剧的态度不友好,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也因角色分配问题发生矛盾。最后这部歌剧被从演出剧目中删除了。

歌剧《奥尔良的少女》演出之后,柴可夫斯基去了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