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诗人梦
1711 年 8 月,16 岁的伏尔泰中学毕业。他向父亲声明要做一个诗人,这个良好的愿望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在身为资产者的老阿鲁埃看来,诗人就等于废物,既不能养家糊口,又对社会毫无益处可言,其结果只能是拖累家庭,危害社会。在那个时代,摆在非贵族出身的青年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念神学,背《圣经》,做教士,走教会的道路;要么学法律,考律师、当法官,走政界的道路。伏尔泰早就对读《圣经》、穿教袍深恶痛绝,因此, 父亲只得将他送进一所法科学校,希望儿子将来能晋级升官,光宗耀祖。
在法科学校里,伏尔泰根本无心学习法律。那一本本用僵死的拉丁文编写的法典简直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折磨着年轻人的心灵,它们实在太枯燥太乏味了。这种呆板的生活使伏尔泰厌倦,他常常旷课,有时干脆逃学。伏尔泰的父亲看到孩子如此不成器,就打算用金钱给他买个荣誉官职,装点门庭,但却遭到儿子的拒绝。伏尔泰对父亲说:“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他想:钱也许可以买到官职,但决不能做诗,而自己要做的是诗人。诗是一种天才的创造,那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志大才高的年轻伏尔泰,义无反顾地选定了自己的终生职业,并开始为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伏尔泰虽然在耶稣会学校生活了七年,但并没有改变他自幼养成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还在圣路易中学读书的时候,伏尔泰便由教父夏托纳夫神甫介绍,认识了菲力浦·德·望笃姆公爵。这位公爵是法王亨利四世私生子的后代,当过将军,当时是法兰西大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寺院里,经常有一些失意的王公贵族聚集在一起,以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为信条,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人们称其为“圣殿集团”。加入圣殿集团的人还有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当然,这样一群人聚集在巴黎著名的圣殿里决不仅仅是为了吃喝玩乐, 他们在觥筹交错间也评议朝政,针砭时弊,甚至还发表一些富于思想性的敏锐政见。
伏尔泰很乐意与这些贵族交往,常常出入于“圣殿集团”的寺院,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他谈锋犀利,妙语连珠,非常引人注目。一些
风流女子时常把她们蹩脚的诗文拿来请他修改,他也乐此不疲。伏尔泰还常常应邀参加晚宴会,在有公爵、伯爵、侯爵和他们夫人参加的晚宴上,他给大家朗诵自己最新创作的诗文,每次都赢得大声喝彩和阵阵掌声。这往往使得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得意的神情。有一次,他甚至当着孔蒂亲王的面快活地讲:“我们在这里都是王子,都是诗人。”
这一情况不久就被老阿鲁埃察觉了,他担心儿子会惹出祸端,给家庭带来不幸。因此,他要设法寻找一个严肃的环境,先把这个“放荡公子”教养成安分守法的顺民。
机会终于来了。
1713 年 6 月,正巧伏尔泰教父的兄弟德·夏托纳夫侯爵出任法国驻荷兰大使。为了给老阿鲁埃分忧,他同意接受伏尔泰做自己的随员。伏尔泰也为自己年纪轻轻就有一个出国任职的机会感到沾沾自喜。因为父亲的管束已使他非常厌烦了,他也希望换个自由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