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奥尔良少女》

伏尔泰返回法国后,尽管对经商赚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仍然钟情于自己的生花妙笔。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他又开始另一部史诗《奥尔良少女》的创作,1729 年下半年诗作完成。

《奥尔良少女》塑造了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形象。少女贞德生活在15 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实力雄厚的英国觊觎法国的经济繁荣,屡次进犯法国,试图夺取法国王位。战争连绵不断,法国人民颠沛流离,田野荒芜, 城市萧条。不幸的人民企盼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期望有神奇的力量来摆脱战

祸造成的困境。这时,神奇的贞德被宗教界发现。她是一位虔信宗教、忠贞爱国的农村少女,她把祖国看成与她度过童年时代的洛林省的东端米小村庄一样。她相信梦境,相信奇异的幻觉和力量,自称负有使法国免于外族入侵的使命。教民们都虔诚地相信她,国王查理七世在奥尔良城即将陷落的时刻向她求助,国王亲自给她穿上白色骑士的甲胄,授予她一面象征国王的百合花白旗,命令她统帅军队。士兵们都把贞德看成是从天而降的天使,满怀热情地跟随着她。在对英军的战斗中,贞德披坚执锐,奋勇当先,全军士气大振,终于一举击退了围攻奥尔良城的英军。奥尔良战役后,她又率军收复了北方许多城市,创下了无数英雄奇迹。后来贞德被敌军俘获,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并以“使用妖术”之罪,在里昂处以死刑。临死时,她还不到 20 岁。贞德死后,法国教会宣布她为圣徒,人民歌颂她的战功,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少女”。

伏尔泰的这首叙事长诗,是根据 17 世纪法国诗人让·夏普兰同一题材的史诗《少女》改写的。他一反过去的传统,生动地描绘了少女贞德的爱情、分离和磨难,而诗中出现的僧侣都被刻画成了贪得无厌、淫荡和残忍的人物。该诗虽然直到 1755 年才公开出版,但是 20 多年中,他的手稿一直在人们中间争相传阅,出版之后又畅销全国,成为伏尔泰最为流行的作品之一。

1730 年,伏尔泰将在流亡英国时创作的政治题材的悲剧《布鲁图斯》搬上舞台。这部悲剧取材于古罗马时期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政治斗争,它描写的是一个维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企图复辟专制统治的英雄人物布鲁图斯。由于伏尔泰在执导时大胆采用了英国舞台艺术的新观念,因而公演也获得较大的成功。

归国后的一系列成功,并没有改变伏尔泰担惊受怕的心理,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有危险便逃之夭夭。

1731 年初,他愤愤不平为悼念亡友所写的《勒库弗勒小姐之死》一诗, 被友人蒂埃里奥带到巴黎沙龙传开。不久诗作便传到了当局手里,备受指责的法国政府极为震惊。正在当局思考怎么处置这位“劣迹”难改的诗人的时候,伏尔泰从一位贴心朋友处得到了消息,他大惊失色,急忙逃到诺曼底躲藏起来。不久他又伪装成英国绅士,到里昂找西德维尔市长,秘密商议《查理十二史》的出版事宜。风声一过,伏尔泰又回到了巴黎。一会儿还在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里高谈阔论,一会儿又要急急如丧家之犬仓皇逃命,伏尔泰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如浮萍般漂泊流浪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1731 年冬季又要来临了,正在愁于无处安身的伏尔泰结识了泰纳·马尔代男爵夫人。男爵夫人的宅第位于巴黎相对安宁的好孩子大街,漫步庭园, 可以遥望罗浮宫花园的似锦繁花。伏尔泰迷恋于这里静谧的气氛和赏心悦目的庭园,他与男爵夫人商量,他愿意以每年 4 万利弗尔的租金寄住在这里, 已快步入穷途末路的男爵夫人当然求之不得。从这年冬季开始,伏尔泰就俨然像主人一样住到了老夫人的家里。为了能愉快地生活在这里,聪明的伏尔泰经常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主人效劳。男爵夫人经常举办晚宴会,在这些晚宴上,多才多艺的伏尔泰就经常指导客人在客厅里排演自己写的剧本,有时甚至亲自客串某些角色,气氛非常热烈。老夫人感到非常快乐,常常为此激动不已。当然,这并不完全是逢场作戏,从小就热爱戏剧的伏尔泰也把这作为展现自己才华、试演自己最新创作剧本的舞台,因而,他也对这项工作非常感兴趣。

吃过多次苦头的伏尔泰,现在很少再写“歪诗”去直接刺激统治者了, 他已开始明确地以启蒙为目标,用他的哲学、历史、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著作,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公开揭露专制统治的要害,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觉醒。伏尔泰住进马尔代男爵夫人家里后就开始撰写他的第二部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悲剧《恺撒之死》。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两部悲剧

《爱丽菲勒》和《查伊尔》的创作,并设法得到了公演。此外,他还完成了

《趣味的圣堂》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