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亡命英伦 1“笼中鸟”眼界大开

1726 年 5 月,伏尔泰乘船溯泰晤士河而上。他兴致勃勃地站在船舷上, 贪婪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异国风光:泰晤士河两岸青山绿水之间一排排红砖白瓦的农舍约隐约现,伦敦城圣彼得大教堂的白色拱顶光彩夺目;泰晤士河各国商船往来穿梭,到处可见的米字旗在随风飘荡。登岸后,他发现伦敦街道熙熙攘攘,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拿着伞或拄着文明棍的绅士挽着他们迷人的太太在街上或公园里悠闲散步。美丽的岛国给伏尔泰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英国早在 1640 年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于 1688 年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为欧洲大陆成千上万的先进人士所景仰。从路易十四之死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两代人期间,法国各界杰出的人士差不多都拜访过这个美丽的岛国。伏尔泰与自己的众多同胞一样,从海峡对岸专制制度的鸟笼中飞来,现实的对比使他顿时有了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终于能在自由、清新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流亡英国的伏尔泰,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离伦敦市中心大约 5 英里的一位英国商人埃弗拉德·福克纳的乡村别墅里。福克纳对伏尔泰真诚、热情而慷慨,他们从前在巴黎曾有过一面之交。福克纳的父亲是绸布商,他的祖父是杂货商。从出身来讲,他们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因此有一些共同的语言。对于这位异国朋友的无私帮助,伏尔泰一直心存感激。1733 年,他曾将自己写成的悲剧《查伊尔》题赠给福克纳:“献给英国商人福克纳先生——亲爱的朋友,你是英国人,我是法国人,但爱好艺术的人都是同胞⋯⋯所以我把这部悲剧题赠给你,有如我题赠给同国的文人或知己的友人一样⋯⋯同时我能够很高兴地告诉我的国人,你们用何种目光看待商人,在英国,对于光耀祖国的职业,大家知道尊重。”①把一部悲剧题赠给商人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大概只有伏尔泰有胆量这样做。

由于有在法国相识的另一位英国朋友博林布罗克勋爵的帮助,伏尔泰到伦敦后广泛接触了英国文学界的著名人士。他除会见了杰出诗人蒲伯,著名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著名剧作家康格里夫之外,还拜访了诗人汤姆森、杨格和剧作家盖伊等人。在与英国文学界的广泛交往中,他了解到英国文学的发展现状,惊叹于英国文学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一边汲取英国文学艺术的丰富营养,一边积极向自己的同胞宜传介绍。他是第一个把莎士比亚介绍给法国人的作家,在伏尔泰把自己所了解的莎士比亚告诉自己的同胞之前,海峡彼岸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世界剧作大师。伏尔泰高度赞扬英国文学的繁荣, 并把这种繁荣的状况归因于文人在英国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一直主张文学才能高于高贵的出身,杰作比姓氏更为荣耀,他终于在英国看到自己理想的实现。

1727 年 3 月,伏尔泰有幸参加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葬礼,他的遗骸被安葬在神圣的西敏寺内,首相和大臣们带着长长的送葬队伍为他送行。伏尔泰对这位科学家受到的厚遇感慨系之,他曾在后来发表的《哲学通信》中说:“牛

① 莫洛亚《服尔德传》,参见《傅雷译文集·老实人》,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16 页。

顿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受到尊崇,死后也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国家要人互相争夺执拂的荣幸。请您走进西敏寺去。人们所瞻仰赞叹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人物所建立的纪念碑。您在那里看到了他们的塑像,犹如人们在雅典看到索福克勒斯和柏拉图的塑像一般; 而我深信只要一见这些光荣的纪念碑决不止激发起一个人,也决不止造就一个伟大人物。”

在英国时,伏尔泰还亲眼看到了英国当时最著名的女演员奥尔菲尔德小姐的葬礼。这位女演员得到了与牛顿一样的崇高礼遇,她也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内。相比之下,法国演员的遭遇却令人寒心。1730 年 3 月,伏尔泰的亲密朋友、法国著名女演员勒库弗勒小姐在悲愤中死去,她在临死前没有人给她做最后的宗教仪式,死后教会当局也不准她葬入圣地,她的遗骸只能被朋友们葬在塞纳河畔的一片荒野上。伏尔泰对这位伟大艺术家死后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感到震惊,送葬之后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一首优雅而哀婉的挽歌《勒库弗勒小姐之死》。在这首著名的挽歌里,伏尔泰把奥尔菲尔德与勒库弗勒小姐所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作了尖锐对比,热情歌颂了英国对文人的尊重:

啊,难道我的国家永远没有确定的志愿, 永远要贬辱她所钦佩的人?

我们的风俗永远和我们的法律抵触。 难道意志不定的法国人长此耽于迷信?

什么?难道人们只有在英国才敢自由思想?

噢,伦敦!你这可以媲美雅典的名城,你这尘世的乐园, 你会扫除引起纠纷的偏见,好似驱逐专制的魔王一般。 在此大家才无话不谈,无功不赏;

没有一种艺术会受轻蔑,没有一项成功不获光荣,

崇高的特列邓(按:系英国诗人),明哲的阿狄生(按:系英国大批评家), 还有那不朽的牛顿,纪念堂中都有他们的份;

要是勒库弗勒生在伦敦:一定也会,

在哲人贤士英雄明主之旁有她的墓坟。①

伏尔泰在流亡英国之前,他的好友英国驻法大使霍雷肖·沃波尔就给他写好了许多介绍信。这位驻法大使是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勋爵的兄弟, 由于这样一层关系,伏尔泰到伦敦后也很快进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他曾受到首相和首相夫人的热情款待,会见了许多政界要人和社会贤达,拜访过哲学家贝克莱主教和克拉克。在接识自然神论思想家切斯菲尔德勋爵之后,伏尔泰与上层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正是由于这位勋爵的帮助和引见,伏尔泰认识了卡洛琳娜王后。伏尔泰模仿笛卡尔把《哲学原理》题献给波希米亚的伊丽莎白公主,他把自己的《亨利亚特》英文版题献给卡洛琳娜王后。王后派人给伏尔泰送来了两枚金质奖章,作为尊敬他诗才的纪念。1727 年 1 月, 他还受到英王乔治一世的接见,国王赐给他 2000 克朗作为出版《亨利亚特》的赞助。

伏尔泰在与英国文学界、政界及其它社会各界的广泛交往中,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终于在伦敦公开出版了《亨利亚特》的英文版。在出

① 参见《傅雷译文集·老实人》,第 423—424 页。

版之时,伏尔泰还对以前发表过的部分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进一步补充了很多诗篇,这部史诗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完整、恢宏。这部在法国不得不秘密出版的作品,在英国却大受欢迎,头三个星期就印了三次,全部销售一空。由于《亨利亚特》的出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伏尔泰不仅赢得了上层社会的尊敬,而且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普遍赞扬。

在英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伏尔泰对英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有一天,伏尔泰在泰晤士河边散步,偶尔碰上一位水手, 彼此攀谈起来,那个水手自豪地赞叹英国的“自由”。可到了第二天,他却被戴上了手铐。后来这名水手再次遇见伏尔泰时,他把事件的真相告诉了这位法国流亡者。他说:“这个可恶的政府要招募我到挪威国王舰队去当水兵, 使我抛妻别子。为了使我无法逃跑,他们给我戴上了镣铐,并把我关进监狱, 一直关到出发的那一天。”①水手的头脑冷静了,伏尔泰的认识也深化了,他怀着痛苦的心情发出感叹:“大地上完全没有自由,在英国有权有势的投机商和骗子占了统治地位。”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