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赵韵——河北乱弹

河北乱弹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始于明代末期,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

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

在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涌现出了大五四、闵五魁、吴青山等许多知名的艺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新中国成立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组建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河北乱弹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南北调融合形成的河北乱弹

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南北的通商贸易,陕西与山西的商人去南方经商,把属于北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等腔调随着“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纵阳、安庆、石牌一带。

南北艺人的合班,使“西调”、“西秦腔”等腔调与流行在这一带的腔调同台演唱、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南北艺人演唱此调时,既用竹梆或枣木梆司节奏,又用伴奏北曲的弦索伴奏。

清代乾隆年间刊行戏曲剧本单出选集《缀白裘》的第六集中有“抑扬婉转,佐以击竹爽丝,而天籁自耿”的记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随着“秦优”和徽班艺人的戏曲活动,“梆子乱弹腔”便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了。

在那时,直隶清苑县进士李声振有一首《百戏竹枝词》,对乱弹腔作过细致地描述。词中写道:

渭城新谱说昆梆,雅俗如何占号双?

经绸谁听筝笛耳,任他击节乱弹腔。

这说明那时乱弹不仅已在河北演出,而且因其雅俗共赏受到普遍欢迎。

另据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中的记载可知,在清代乾隆年间,乱弹便已成为与当时的“西腔”、“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声腔并在北方流行了。

乱弹腔在河北和山东临清直东交界一带广为传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燕赵、齐鲁民俗和北方弦索声腔、梆子腔声腔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趋向高亢激越、浑朴粗犷。主要唱腔仍保持着原来的基本调式。

伴奏沿用唢呐、笛子和弦索。由于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渐而取消了梆于击节,逐渐形成唱腔悠然以长、伴奏音繁节促的特点。

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时,乱弹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京徽的合流,乱弹便脱颖而出、自立门户了。那时,乱弹即在威县官道两侧扎下根基。

1835年,威县东赵庄尼大六等人,在经镇连续开过五科乱弹科班,这时东、西乱弹尚未分流,科班中传授的是后来还一直保留于河北威县河里庄、鱼堤、银边庄、厂宗冶村等村的乱弹,就是后来的西路乱弹形式。

山东临清的东路乱弹也在那时兴起,后来受时局影响,临清乱弹班的演出范围便向直隶顺德府,也就是后来的邢台一带推移,并在巨鹿、隆尧一带扎下了根基。

清代同治末年,西路乱弹艺人“二老蔫”、“穷猫”去北府,也就是正定一带教戏,把乱弹的流布范围向北扩展至后来的藁城、元氏、赞皇一带。流行在当时直隶境内的乱弹,因地域偏僻,受到外来剧种影响较小。

艺人代代相传,对原有的艺术形式多不改革,基本保持了清代时期旧貌,东路乱弹流行在汶卫流域和黑龙港流域,“水路辐辏,商贾所通,倡优游食颇多”,因而受到其他剧种影响较大。

加之东路乱弹艺人不断吸取其他剧种之长处,所以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东、西两路乱弹已分别发展而成为同一名称的两个“剧种”,基本上难以同台演出。

1881年前后,东路乱弹艺人马老俊,在南宫高村办东路乱弹科班,并聘请西路乱弹演员“王二猴”和一个唱白脸的去教戏。

1895年,尹立和在枣强王寿村办乱弹科班,培养了东路乱弹的一代名伶王长发、宋关岭等。

其中,王长发艺名“大王四”,临西县指挥屯人。他的演唱嗓音浑厚、神满气足。他创东路乱弹的“连腔”唱法,为乱弹声腔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群众中曾流传着“宁看王四的光脊梁,不看车喜的好衣裳”,足见其艺术魅力。

他与闵五魁、吴青山合演的《汁梁图》各冠一时,有口皆碑,著名戏曲家纪根垠曾在其专著中把王长发列为乱弹三位著名演员之首。他是乱弹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在这一时期,活跃在河北与山东交界各县的乱弹班社中,与尹立和同辈的名艺人还有范文宾、戚振甲、王金柱、张青锋、孟昭生、宋老木等,这说明东路乱弹当时已具有了整齐的阵容和雄厚的力量,这些人不仅是名演员,其中不少是戏曲活动家,他们的戏曲活动奠定了东路乱弹的基础,也培养出不少出色的乱弹后继人才。

[旁注]

秦腔 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进士 在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是从隋炀帝大业年间始设置进士科目的。

檀板 简称“板”,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是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福建、台湾等省区。

顺德府 邢台市的历史名称。原为西周时期的邢国,秦汉时期改成巨鹿郡,晋隋时期更名襄国,唐宋时期称作邢州,元代中统三年升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明代洪武元年后又改为顺德府。1945年,设邢台市,为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

[阅读链接]

邢台乱弹历史悠久。早在清代道光年间,乱弹就有正式的科班了。1835年前后,威县东赵庄尼大六就在经镇开科授技,连办5期乱弹科班,名“风顺合”。

乱弹的科班一科要三四年出科,科班广请名师、严格训练,艺徒出科时都能独当一面,不少艺徒一专多能、身怀绝技、能演出几十出乃至上百出戏。有的班社采取跟班学艺的方法,农村“社火班”则利用农闲,各户捐款,聘请教师传艺。

清光绪七年左右,马老俊在南宫高村开办的东路乱弹科班,开了东路办科班的先河,马老俊是东路乱弹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代宗师。至光绪二十一年,威县东路乱弹老艺人尹立和在枣强王寿村办乱弹科班,为乱弹培养出大王四和宋长岭两位关键人物,开创了东路乱弹的新纪元。

据调查,邢台西路乱弹在光绪年间办的科班还有袁老寿乱弹科班、贾似刚的全胜班、马老重的祥盛台以及隆尧老黄的仲春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