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班落户永年演绎形成西调
那还是在清代咸丰年间的时候,河北南部曲周县四寨村一个姓范的商人在山西做生意。这个商人对戏剧非常喜爱,他看中了山西的有个上党梆子戏班中一个叫玉的男旦角演员,于是他就把这个戏班买回了河北,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那个叫玉的演员招其为上门婿。
这个商人死后,戏班就由他的女婿掌班演出,上党梆子这一剧种,也渐渐地开始被冀南人所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到了清代光绪初年,山西上党一带大旱,在山西长治演出上党梆子的“三义班”经路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河北永年。因为路途较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只剩下了20多人。
三义班的艺人以田书德、张魁等为著名演员。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收了三批艺徒,第一批有旦角的根宝、生行的来成等。
田书德招收的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当时被称为“三杆旗”的白旗谢天真、红旗谢天禄、绿旗冯二歪,另外还有黑旗、黄旗、蓝旗等。
田书德招收的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水仙、水沫、水叶、水根、水源等。除此之外,田书德的徒弟还有从山西来的邵森林。张魁在曲月县先后招收的徒弟张秋贵、刘书文、刘书阁等。
另外还有同来的山西演员所收的徒弟有广平县的红脸申四、馆陶的红脸申五,以及被称为“盖山东”的有名旦角演员郭三等。
那个时候,“三义班”的演员阵容较强,旦行有田书德、根宝、刘书文、谢天真,净行有张魁、谢天禄、吴玉河;须生有杨东来、老全保、申云秀、冯二歪、三扒拉锅等,鼓师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师有张二、老德成、黑泥等。这些人时分时合,演出于冀南、豫北和鲁西一带。
由于“三义班”新收的徒弟均为冀南人,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剧种的影响,因而在唱念方面,虽然还保持着上党梆子的传统,但已经摒弃了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形成了带有永年特色的中州韵白。
在表演方面也改变了原来粗野呆板的动作,吸收了京戏和河北梆子等大戏的表演程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到清代宣统年间时,冀南一带已涌现了10余个剧社。那时,田书德还曾应邀去馆陶的申五戏班和鸡泽的孔卜村传艺。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河北籍艺人广收弟子,使这一戏曲艺术兴盛起来。如白旗、红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同中、同庆、同喜、亢同会;第二批有红脸的杨同柱、花脸的杨同林、旦行的同福和同良;第三批有同花、严同生。另外,刘文阁、刘书阁也收了三批徒弟,以“贵”字排名。有些贵字辈、同字辈艺人从四十年代也开始收徒。
石家庄丝弦班曾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邀请过红旗、白旗、史登良、丰香书、申云秀、史同和、刘书阁、李长荣等赴石传艺,传授了《铡子》、《五风楼》、《金奇关》、《困汉中》等十余本戏,促进了剧种间的交流。
1946年底,“三义班”归太行军区第五分区荣军学校领导,称“太行第五军分区荣校第三团”,有演职员90多人,团长杨永清,副团长霍殿、张学增、刘书阁。
1948年,由邯郸市政府接管。此时剧团排演了《黄巢起义》、《红娘子》、《王大娘赶集》、《枪毙李福林》等。后来剧团分成以刘书阁为首的群友剧团和张学增为首的进步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作家赵树理提议,此剧正式定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
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一二百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小过山》、《罗章跪楼》等60多出;黄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30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西调原有“昆、梆、罗、卷、黄”5种声腔,后来仅演梆子剧目。
西调属板腔体,曲牌有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善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有“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垛板”、“慢长皮”、“介板”等,其中“四六板”一板一眼,是西调最常用的基本板式,既工于叙事亦可抒情,在实际演唱中,因演唱速度变化,又有快慢之别。
西调以男腔为主,唱腔高亢激昂,粗犷奔放,旋律流畅,振人心弦,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
在实际演唱中,唱腔的组成,绝少有一种板式到底的情形,特别是较大的唱段,通常是由起板开头,然后转入基本板式,最后转入“送板”结束。演唱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用真声吐字,假声行腔。
西调行当齐全,表演上学习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具有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
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领奏乐器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竿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用皮做弦,采用5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内3外6,采用四度定弦;三把弦,属低音乐器,形似二胡,杆部较长,筒为扁形,声音低沉浑厚。
1954年,西调有了第一代女演员李爱珍、吴素琴等。1955年群友剧团和进步剧团两团合并,成立了永年县西调剧团,主要演员有刘书阁、史同和、史登银、丰香书等。
永年县西调剧团成立后,整理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海瑞告状》参加1959年“河北省戏曲汇演”并获奖,省电台还播放了《海瑞告状》、《洪湖赤卫队》、《八郎刺肖》等剧的录音。
1963年,永年西调剧团首次赴晋演出,与晋城县实验剧团等同行同台演出切磋技艺,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回娘家”。
著名作家赵树理曾多次观看演出并帮助修改《海瑞告状》一剧,还赠送了题词:
从革命实践中脱胎换骨,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
1984年,河北电视台将该团的传统剧目《海瑞告状》搬上了屏幕,并将《潘杨讼》、《八郎刺肖》、《斩皇子》等剧目录音播放和存档。
1994年,永年西调剧团参加地、市合并后邯郸市首届专业剧团调演,剧目《八郞刺肖》获奖,张海臣、乔素霞分获演员奖,为西调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旁注]
上党梆子 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后来改称“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代表剧目有《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韵白 是用中州韵语音念的说白。中州韵是明代中原地区形成的一种通行语音,按照元代的汉语官方韵书《中原音韵》为语言规范。韵白在昆剧和京剧界难度最大,是京剧在成型期创造出来的与“京白”不同的舞台道白。
卷戏 是源于驻马店汝南县的庙中道士所演唱的经文,因为经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戏”。卷戏的剧目大都是有关孝道故事、庙里墙壁上画的“显功”故事、佛教经文中的故事等,以此教化善男信女们弃恶扬善,如《南阳关》、《李子精临凡》等。
锯琴 也称为“乐锯”,是一种无键、无铉的乐器,它无固定的位置,更无定调的特殊乐器。锯琴由琴身、锯座组成,有齿的一面称“锯齿”,无齿的一面为“锯背”。锯琴、根据尺寸大小不同,分为高、中、低音三类琴。
[阅读链接]
2008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张海臣为该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使西调能够更快地回到群众中间,重新被群众所熟悉。
2012年,永年县连续举办了两场西调演出。一场是在该县临洺关镇岳庄村举办的西调比赛,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更是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