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代迎神赛会产生邯郸赛戏

那还是很早的时候,在邯郸附近有一个叫做东填池村的小村庄,由于该村周围没有河流,且地势低洼,过去非旱即涝,村民的生活异常艰苦,只能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举办祭祀活动上,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都要举行迎神“赛会”,用演唱来祭祀苍天,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这种祭祀演唱的形成慢慢地就有了赛戏的雏形,到元代中期的至顺年间赛戏基本上已经成熟流行了,据史料记载,在那时,邯郸县东填池村有个“龙虎班”的赛戏班在演出。

到了清代中叶的时候,赛戏在邯郸地区已经普遍流行了,出现了一个较兴盛的时期,那时,在邯郸附近有50多个村庄演出赛戏。

直至清代末期,邯郸涉县的弹音、台华、井店、清凉店、偏凉,邯郸县的东填池、东军师堡、裴堡,邯郸武安县的固义、同乐、南冯昌、李店、洪山、骈山、虞城,永年县的曲陌等村还时时都有演出。

邯郸赛戏的行当有生、净、丑、旦,以须生为主,净次之,丑再次,旦只有非上不可时才出场,也不站正场,宾白也非常少,有旦行角色的戏更是极少。

邯郸赛戏的表演形式,在以前尚有“竹竿子”引队。如武安柏林村的赛戏,在逢庙会唱戏的时候,即使请来别的戏班,必要由本村的赛戏先演一天,其他戏班才能演出,有“赛不登台,戏箱不开”的说法。

为祭祀神灵,必先报赛,唱四句赛戏戏词后,由一着武士装的人,手持竹竿,上饰有彩绸之类,挥舞一番,“神仙”才能起驾。

邯郸的赛戏剧目很多,到后来一直演出或保存的有:上清凉村有30多出;东填池村有16出,其中三国故事戏10出,汉宋代故事戏各3出;武安柏林赛戏剧目有20多出,以周朝、明代戏为多,如《老河东》、《渭水河》等,这些剧目多是历史题材,绝无家庭及爱情故事剧。

剧中角色以男性为主,除《长坂坡》中甘、糜二夫人和《后幽州》中萧银宗外,均无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也均由男人扮演,在场上基本无道白。剧本结构很奇特,多为过场戏。

邯郸赛戏的剧目有的是从祖辈传抄下来的,也有一些是本村热爱赛戏的文人创作的。赛戏剧本的形式很古老。

每个人物上场,特别是第一次出场,照例念诗,自报家门前冠有“念吾”两字,所叙之事较多,从出身一直叙至规定情节,道白结束时,再念诗,诗前有“恐君不信,有诗为证”的套话,颇似曲艺,并较明显的带有说唱文学“赞”的套子,如对文武官员服饰兵甲仪仗之类的描写。

邯郸赛戏在剧本的故事情节处理上,也常有独特之处。如《火烧战船》中孔明欲计赚周瑜之弟“二都督”周珍改换道装,在祭风台上被周瑜射死;《葭萌关》中马超竟嘲讽张飞弟兄失散后,不曾有什么“古城会”,而是在“林中断路为生”。

邯郸赛戏的表演非常原始朴拙,没有严谨的戏曲程式,虽多武戏,但武打非常简单,即使是圆场、带马、上马也是模拟生活真实,略有夸张。舞台上没有兵卒龙套。登场演员不坐不跪,即使是皇帝上场,也是站立在桌后演唱。

表演很少受其他剧种影响,独特之处很多,如《华容道》行军,关羽手挥马鞭立于台中心,周仓一人肩扛大刀围关羽绕圆圈;《葭萌关》张飞用鞭击碎了马超之“火炒抓”,这种“抓”带有神话色彩,是一个红布缠包如流星锤的东西,表演时,为表现其威力,竟点燃一小串爆竹。

邯郸赛戏的音乐也非常简朴,各村的唱腔也不尽相同,武安柏林、邯郸东填池的赛戏有简单的一对上下句旋律,不论何种角色均可反复演唱,上下句之间有下个固定的锣鼓过门。

涉县清凉店等村的赛戏唱腔则近似吟诵体的念白,旋律性很差。伴奏只有大鼓、大铙、大镣、小锣等打击乐,没有管弦,锣鼓点与花会的鼓点相似。

邯郸赛戏的化妆,最早采取面具,后来的脸谱谱式简单,只承袭一点戏曲的影子,如关羽红脸黑髯,张飞抹黑脸,项羽额头书“王”字,曹操抹白脸。服装常因陋就简,有的用粗布染画而成,因多演历史故事戏,蟒靠官衣之类,仍大致有个粗略的规定。

邯郸赛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其中以邯郸东填池赛戏、武安赛戏和涉县赛戏比较知名,它们都有着邯郸赛戏的众多特征,不过由于产生的历史和当地的风俗等不同,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特色。

东填池赛戏在过去是结合迎神祭祀仪式而演出的。平时是6年演一次,时间在农历二月二十五左右。如遇大灾荒年份,随时可演。

迎神的目的是敬天地,抗旱魔,求得风调雨顺,民众不受饥荒。搭好戏台也称为“鹿台”、“坛棚”、“神棚”后即展开活动。

先由总主持人“老板头”,即领班带领众人前往坛棚请神。所请的是以“天地神”为首的包括城隍、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观音大士在内的16位神佛。老板头带头呼请诸神入坛,并吟唱祭词、安神词等。

然后是在下午或晚上开戏前举行“祭鹿台”仪式。主要参加人有老板头、众板头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员,群众在台下陪祭。台正中挂有天地神位,下面祭桌上放置香炉、烛台等祭器。首先老板头来致祝词。磕头后再由老板头读祭文。

这之后台上众人磕头,台下群众鞠躬。再后以“皇帝”率首行初献、亚献、终献礼。先后向神位前献帛、献酒,伴之多次跪拜。祭后大家饮福受胙也就是分享祭品。整个过程有序进行,吟唱不断,并有乐器伴奏。祭毕后撤席送神。

祭罢鹿台仪式结束后,大戏方可开演。首场的固定剧目为《庆八仙》,以取吉祥。从当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戏上演,连演5天。演出的剧目以三国戏为主,以汉代戏、宋代戏为辅。

最后一场演完后,晚上将戏装、道具、乐器经一定仪式,和请出库一样送入库房。同时举行送神仪式。第六天午前撤台、撤棚。

中午全体板头、演员和工作人员欢聚一堂会餐,名为:“破盘”。即时还公选出主持下次赛会活动的老板头和板头。至此,全部活动结束。

邯郸东填池赛戏剧目全是军事题材的君臣戏,不演才子佳人,不演家庭和朝廷生活戏。赛戏唱腔最初是曲牌体,到后来用的只有“小调”和“截子鼓”等,唱腔是念中有唱,唱也似吟,类似古代书生吟诵古书的韵味。唱腔与道白结合,使赛戏在艺术上构成自己独特之处。

赛戏的道白一种是有节奏的以4字句为主的“韵白”,另一种是平仄很讲究的以7字句为主的“念白”。伴奏乐器只有鼓和锣,节奏明快,类似古代的军乐,与表演内容相协调。开场也多用求雨时“神鼓”套路,演出时一般用双锤两击,武打时用“三不落”鼓点。

东填池赛戏演出时全村人都参与,戏中的所有角色均由本村村民扮演,且世袭所扮演的角色。村民表演原始朴拙,没有严谨的戏曲程式,武打简单。东填池赛戏的存在和较完整保留,填补了戏曲史上赛戏的空白,为研究我国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实体性资料。

武安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又称“东通乐赛戏”。东通乐村村民很早就有信奉土地神的习俗。

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年景丰收等。这些活动由本村庞姓家族负责组织。年前农闲时间就开始着手准备,演出费用均由村民集资解决。

东通乐村一直沿传下来的赛戏剧本有数十部,内容多是反映各朝代历史故事的剧目,如《幽州》、《三关》、《广武山》、《夜打登州》、《千秀岭》、《潼关》、《八义》等,还有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生活故事的如《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每本戏的演出时间不等,少则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

东通乐赛戏的服装、道具、表演、音乐等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赛戏剧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

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赛戏配乐主要用大鼓和大钹。鼓点、钹点也极其简单,文场乐器一般不用。

东通乐赛戏的服装道具与一般剧团的服装道具似,此外还有各种剧中人物的面具,多数剧本演出时是不戴面具的,少数剧本如《调喏喏》、《大国称》、《吊黑虎》等剧需戴面具演出。

邯郸涉县赛戏又称“涉县排赛”,是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

涉县赛戏是古老戏剧,从乐器、道具、服饰、唱腔、唱词与现代戏剧都有许多不同。如由于戏中武打场面较多,人物也是帝王将帅出场。

两边人马均是以帝携帅,或是帅带将,而无一兵一卒。女角更稀少,仅在《大会垓》、《霸王别姬》场面以及《长坂坡》夫人突围场面出现,并且是男扮女装。

涉县赛戏的唱腔,一般分为大唱、小唱、平腔和挑腔4种。其中,大唱、硬唱、响马调一般用于武将唱花脸;小唱一则为声稍拖,二则为哭声腔调,主要用于女角唱。

涉县赛戏的剧目,当地称“都本”,其内容皆为明代前或明代的历史故事剧,最早为商末故事《渑池县》,最晚为明代故事的《挡将》、《宁武关》等。

这些剧目清一色地反映了历代朝纲军政大事,以三国、唐代、宋代居多,没有以民间生活、宫廷生活为题材的戏本,杀伐气氛较为浓厚。

涉县赛戏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活化石,所表现的粗糙性和民间随俗性,正好反映了戏剧初创时期的原始性和娱神风格。涉县赛戏体现了山神信仰,赛戏把民间娱乐、祭祀活动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民俗风格。

[旁注]

萧银宗 我国民间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即萧太后。在戏剧《金沙滩》、《李陵碑》等中都有提及。她是统帅辽国与宋代杨家将作战的首领。其人物原型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是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马超(176年~222年),陕西兴平人,汉末凉州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勇猛善战,曾大败曹操,被曹操部下杨阜说其有如韩信、英布一般勇猛。后来马超归顺刘备,被封为骠骑将军,爵位斄乡侯。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最后突围至乌江边自刎。

城隍 又称“城隍爷”、“城隍爷公”、“城隍老爷”或“城隍尊神”,其前身为水庸神,兼管阴阳的神祇,也是我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城隍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死者亡灵审判和移送之职。被人供奉于庙宇称为“城隍庙”。

风伯 是古代人对风神的一种称呼,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一说风伯为飞廉,即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纹。一说风伯为箕星,又称“箕斗”、“斗宿”。唐宋以后,逐渐人格化,其形象为一左手持轮、右手拿扇的白发老翁。

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女娲 又称“娲皇”、“女娲娘娘”,史记中称“女娲氏”。女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并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霸王别姬》 戏曲传统剧目。说是在秦末楚汉相争时,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诳项羽进兵。韩信在十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后,也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阅读链接]

张家口地区的赛戏俗称“赛赛班”。其所演剧目与一般地方戏中的大戏相似,有《佛隐寺》、《告御状》等。

张家口赛戏的服装也跟其他戏曲一样有盔靴袍靠等,但化妆非常简单,脸谱大都是利用面具,很少画在脸上。

赛赛班在盛行时,它的社会地位非常特殊。一般人很鄙视,可是皇宫里又按一定时期发给他们“龙票”,并且享有种种特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