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在我国的燕赵戏苑中,除了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几种戏剧外,还有哈哈腔、西调、赛戏和深泽坠子也比较著名。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柳子调”或“拉拉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成的,具有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的艺术特点。
西调又称“泽州调”、“三搭板”,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渐渗透永年方言语音,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赛戏是一种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在演出习俗还是艺术特征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
深泽坠子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戏曲史上实属罕见。
民间弦索小曲演变形成哈哈腔
哈哈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时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了。
据《沧县县志》记载:“呵呵腔发源于盐山、庆云……”。到了清代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后来,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
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哈哈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南瓜旦马老合、孙芝兰、徐清文等。
到20世纪初的时候,哈哈腔进入了兴盛阶段。任丘刘清海、文安董金喜等人的玉升合班在北京东安市场演出将近两年,后来,又到天津同兴茶园演唱。
从这之后,哈哈腔曾经多次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沧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庄等地的哈哈腔子弟会,半职业班社也很活跃。
其中职业班社的知名艺人有文安的玉升合,任丘的三发合、玉顺合、三庆合,曲阳的玉春合,唐县的双胜合,新乐的双顺合等。
在那时,东路还出现了许多哈哈腔科班,如南皮县张家状元府科班、李皋家科班、盐山县陈营科班、献县孔阳庄科班、河间大庆和科班等。
也出现了被称为罩全台的李振海、艺名为净面梨的韩锡鸿、艺名为活要命的马玉林和杨万永、任发枝等著名演员,以及王贵德、黄磨、李锁、多常立、席宝台等职业教师。
哈哈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提炼了当地人民异常丰富的生活语言,具有通俗质朴、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等特点。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后来,哈哈腔的角色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分工日趋细密。
哈哈腔的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开始主要演唱一些生活戏,如《小年过》、《拴娃娃》等,以后逐步能演唱较大型历史故事戏。
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
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在哈哈腔的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它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依据演唱演奏形式、声腔结构及其表现特点,分为抒情性的头板、二板,多种性能的流水板,加强性的紧三板,抒发性的起板、小导板,叙述性的尖板,抒情、叙述交织性的拨子,以及哀叙性的哭板等十几种板式。
在这么多种板式中,“头板”一般由四句组成,一板三眼,节奏舒缓,宜于抒情;“二板”速度稍快,旋律比“头板”简练,唱腔板起板落,延至末眼上;“三板”也称“流水板”,有板无眼,速度较快,多用于剧中人物情绪激动时;“四板”即“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可自行起落,也可和其他板式相接。
哈哈腔的辅助板式有“留板”、“锁板”、“尖板”、“起板”、“哭迷子”等,还有“柳子腔”、“山坡羊”、“耍孩儿”。
其中的“柳子腔”与弦索系统古老剧种柳子戏中的“柳子调”基本相同。哈哈腔《辞朋山》一剧,全唱“柳子”。《金锁记》、《酒楼》、《太行山》等剧中,也有片段的“柳子腔”,但用四弦伴奏。“耍孩儿”系“三、三、二”句体,与柳子戏相同,也可改唱“罗罗”。
哈哈腔的唱词也是7字、10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所以流水音板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而来。
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
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这是东路和中路所没有的。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80多出,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基本剧目是以小旦、小生、小丑这“三小”为主。
代表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在哈哈腔的这些剧目中,有些颇具特色。如《海瑞算粮》,写海瑞任县令时家境贫寒,逢母亲寿诞,向家人海安借得3钱纹银置办寿礼。
这时,国公徐天楚派差官来县催逼3000两税银,海瑞诉说民间疾苦,反遭差官辱骂。海瑞大怒,带上算盘去和徐天楚算账,算来算去,徐天楚反欠朝廷皇粮,不禁瞠目结舌。从而塑造了海瑞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形象。
《方四姐上吊》是一出家庭悲剧,写书生于可久之妻方四姐,受婆母和小姑虐待,终日挨打受骂。一日,婆婆命她连夜磨出两斗小麦,四姐苦于无力完成,痛哭流涕。判官、土地、小鬼打抱不平,齐来帮忙,天亮时终于磨完。
小姑却挑唆婆婆又将四姐毒打一顿,并将她的头发剪去。四姐难忍折磨,到南学求丈夫相助。其夫虽深爱妻子,但屈于压力,不敢援救,连夜收拾行李,进京赶考。最后方四姐走投无路,终于自尽。
而另一出《小王打鸟》则是轻松的小喜剧。写农民小王郊外打鸟,遇见少女苗梅,通过索鸟,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并私订终身。
反映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旧礼教的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情调活泼健康,极为风趣。
由于哈哈腔长期在民间流传,表演程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摔纺车》中的纺棉花、《小王打鸟》中的打鸟、《小井台》中的打水、《王小赶脚》中的跑驴、《武家坡》中的跑坡、《御碑亭》中的走雨,以及女子梳头、绣花、做鞋、缝补等动作,表演细腻逼真,观众倍感亲切。
还有的剧目穿插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在《辞朋山》即《秦琼发丧》一剧中,描绘当年的殡葬礼仪、风土人情,绘声绘色,细致入微,深受人们的喜爱。
[旁注]
弦索 即弦索乐,又称“弦乐”、“弦诗”、“细乐”,我国民间丝弦乐乐种。它最早见于宋元戏曲、曲艺的伴奏,后指几件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三弦、胡琴等。由于风格典雅,而有“雅乐”之称又由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古乐”。
柳子戏 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也称作“糠窝窝”、“百调子”、“吹腔”,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地方戏曲剧种,我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耍孩儿 又名“咳咳腔”。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晋西北神池、五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是一个以曲牌名命名的戏曲声腔剧种,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四胡 拉弦乐器,又叫“四股子”、“四弦”或“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它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他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它源于古代的奚琴,蒙古族又称之为“呼兀尔”。
月琴 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因为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所以称作“月琴”。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是碗碗腔和京剧、评剧、豫剧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判官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其长得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地善良、正直。绝大部分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一首对判官描写的诗中写道“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土地 又称“土地爷”、“土地神”、“土地公公”。是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宝莲灯》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国道教神系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
[阅读链接]
1937后,哈哈腔的许多班社科班停办,子弟会也停止了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哈腔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班社重新建立,农村业余剧团亦恢复演出。1956年,河北省成立了青苑县哈哈腔剧团和南皮县哈哈腔剧团。
在这期间和后来,哈哈腔剧坛先后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