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竹风竹俗
我国的竹子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可以称得上是竹子王国,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生态状况,更是因为竹子已渗透到了我国人们的生活当中了。湖北咸宁是我国著名的楠竹之乡,竹子与咸宁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风、竹俗。
在我国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品。在先秦文献中就有关于食用竹笋的记载,如《周礼·天官·醢人》就记载“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箈、笋都是竹笋,可见远在两三千年前,竹笋就已成为席上珍馔。
其后,食用竹笋的记载越来越多,除了极少数有毒外,绝大多数竹笋都可食用。据文献记载,竹笋依采集季节分,有春、夏、冬三种,以春笋为主。烹饪的方法多种多样,“蒸、煮、炰、酢,唯人所好”。
为了便于贮存和运销,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笋干制作技术,在《本草经》、《笋谱》等许多著作中都有记载。制成的笋干有淡干、咸干两类。
据《笋谱》、《本草纲目拾遗》等书记载,在全国各地的笋干中,以浙江所产最负盛名,笋干不仅有黄色的,还有“色如鹦哥绿”的,有“尖上”、“尖球头”、“二尖”等名品。
在湖南,有人直称熏煮的大竹笋为“素火腿”。除此而外,历史文献中很多地方记载了荒年饥民采竹实充饥的事。
在有些地方,竹实还被用于酿酒。另据《本草纲目》等书记载,某些竹子如淡竹、苦竹、甘竹、箬竹、慈竹等,其叶、实、根、箨及加工提炼出的竹茹、竹沥,常常用以配药疗疾,效果显著。
竹笋的美味并不只是民间的人们口耳相传,记录我国历代24个孝子事迹的古籍《二十四孝》里面也有和竹笋有关的故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相传在古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剩下一个重病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
冬至的一天,孟宗的母亲想要鲜笋煮羹吃。可是所谓“雨后春笋”,“清明一尺,谷雨一丈”,竹笋这时候还没有生出来呢!孟宗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想着重病的母亲想吃竹笋却不能如愿,不觉两行眼泪簌簌地落下来了。
孟宗这样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冻得坚硬的土地突然裂开了,露出几枝尖尖的竹笋出来。孟宗赶紧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从此之后,世间又多出了冬笋。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上天感念孟宗的孝心而让竹笋也在冬天生长。后来,有些地方的山里人还一直保留着挖冬笋孝母这个习俗。
在古时候,每逢女儿出嫁,母亲都会用一根一尺长的小竹签为女儿挑头发,将头顶的发路分开。山里的人用竹子象征富贵,此举意为母亲挑通了女儿日后的富贵之路。
当新娘的花轿进门时,新娘下轿后要连撑三次竹伞才能进门。撑第一次时,预示新娘成为婆家一员,将得到婆家列祖列宗的保佑,叫做“一把竹伞遮一屋人”;撑第二次时,预示新娘将得到婆家所有人的容许关照;撑第三次时,预示着新娘今后也能创家立业,自立门户,寓意今后“有钱盖屋如撑伞”。
每逢除夕夜,人们必定会放爆竹庆祝。在火药发明之前,古人们就把碗口粗的楠竹锯成一根根一丈多长的竹筒,然后堆起来用大火焚烧,以爆竹筒来庆贺新年,并以此赶山臊、驱恶鬼,为来年讨个吉祥。
古时候的小孩常常骑着一根长长的水竹棍跳跃奔跑,称为“骑竹马“。因为骑竹马预示小孩长大走富贵路,因此家长总是动员自己的小孩去骑竹马。还有一种竹马是用篾片扎成马状,前有马头,后用马尾,马身则系在青年男子的腰上,常常跟在龙灯、莲船之后边跑边表演。
在竹乡咸宁,每年元宵节前后要举行灯谜会。灯用篾片扎成,外糊各色篾纸,纸上绘有精美图画,并写上谜语。谜底往往与竹有关,人们称其为“竹上加竹”。因咸宁方言竹与肉同音,因此也称为肉上加肉,意思为大富大贵。
这些与竹有关的谜语,大多风趣形象。灯谜“两头圆圆,滚开成方,太阳出山,忙着开张。”就把竹晒垫的作用和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动贴切,深受人们喜爱。
[旁注]
《周礼·天官·醢人》 儒家经典,由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全书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等,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宝库“。
《本草经》 也叫《神农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虽托名神农氏,但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收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我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 在1765年由赵学敏编著。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日精油、香草、臭草等。
《本草纲目》 古代药学著作,共52卷,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一部具有极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二十四孝》 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内容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也叫《二十四孝图》,是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冬至 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
花轿 是传统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
除夕 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龙灯 也叫“龙舞”,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传统灯彩。龙灯身长20米左右,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灯谜 又叫“灯虎”,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在我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阅读链接]
传说在汉武帝时代,在贵州有一个夜郎国,那里有一女子在水边洗衣服,忽然有三节大竹流到女子脚边,推也推不去,她听见竹节里有婴儿哭声,就拿回家破开,发现里面有一个男孩。后来大家称他为竹王。他曾经用竹剑打开岩石,放出泉水。后来竹王死了,西南人民都非常怀念他,就立了竹王祠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