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在兰亭留下名篇

我国古代的文人狂士向来不少,最张扬的一批是在魏晋,因为那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追求自然洒脱。说起魏晋时期的名士,最不屑的就是追求功利之一。他们的观念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为朝廷做贡献或为百姓谋福利也好,做个小官养家糊口以尽孝道也罢,只要想做官,那就是没品位,没骨气,没追求。

当时的魏晋文人烦官吏烦到什么程度呢?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因为朋友山巨源举荐了自己去做官,就恼得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来,摆出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嵇康的哥哥嵇喜与他的弟弟不同,他博学多才,温文有礼,历任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直至宗正。有一次,竹林七贤中的另外一位雅士阮籍的母亲过世了,嵇喜好心前去吊唁,结果愣是被阮籍以翻白眼相待,最后郁闷地走了。是他哪里做得不妥吗?不是的,只是因为阮籍也是极其鄙视近功名利禄之人,他嫌嵇喜当官,太俗了。

也许因为仰慕与“竹林七贤”相合的兰花的清淡高洁和玲珑美丽,后来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也十分喜爱兰花,他养兰赏兰,对兰花的痴迷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甚至于在精研书法体势时,王羲之也得益于爱兰。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跟书法有多少相似之处。

王羲之与其后的书法家颜真卿同写兰花的“兰”,结构不同表现特点就不同,就是在于对“兰”的理解不一样。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了精熟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种过兰花,从此之后,当地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兰亭。在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圣洁纯净的兰花早已经成了隐者雅士的标志。那时的隐者们,要是谁家没有养几盆兰花,是会被人嘲笑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的时候,王羲之搞了个修禊活动。所谓的“修禊”是古时候人们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往往在阳春三月到水边洗洗手、洗洗脚、沐浴更衣,并用香薰草醮点水洒在身上,意思是除去一年不祥的征兆,祈祷来年幸福平安,以表吉祥。

爱兰的王羲之选择兰亭作为修禊之所,除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外,更是因为兰亭遍地盛开幽兰,馨香扑鼻。那一天,王羲之请来的客人也都是当时的名人,如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

这些同样喜爱兰花的名士们每个人都是才华横溢的,要来借这个重要的聚会发表作品。只见他们列坐水边,让盛酒的羽觞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流到某人面前,某人就得即席赋诗,不然罚酒三觞。

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序,记下了宴集的盛况,写出了与会诸人的观感,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这篇序,写得流畅劲健,成为后世人们称道的《兰亭帖》。传说当时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虽然后世很少有人能再有王羲之和朋友们饮酒赋诗的潇洒情怀,但幽雅的兰亭和兰花的清香以及飘逸俊秀的《兰亭集序》,总能令人联想起当年文人雅士们流觞作诗的风雅场面。

名士雅集,名文记盛,名书传世,《兰亭集序》使原来已有山水竹树之胜的兰亭因此更加出名。根据有关记载,早在两百多年以前,到兰亭游览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后来的兰亭建于公元1548年,亭址仍旧依山傍水。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流觞亭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并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

小兰亭为一四角碑亭,内有后来康熙帝御笔“兰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觞亭北面有堪称兰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层的石台上,亭内御碑高3丈、宽1丈,正面刻有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

御碑的背面刻有后来乾隆帝亲笔诗文的《兰亭即事》七律诗,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御碑亭的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冈,风景十分优美。

兰亭中的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右军祠的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

右军祠的祠内还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王羲之当年常在兰亭之中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甚至染黑了生长在池水旁的兰花。从此,世上就有了“墨兰”这一兰花品种。

王羲之出身名门望族,但并不热衷于仕途钱财。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向往轻灵淡泊的生活,对兰花的喜爱和痴迷使他的书法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字如其人,人如其兰,这不可不说是书圣与兰花奇妙的缘分。

王羲之喜爱兰花,相传他从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花中得到启发,创造出了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都达到了神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旁注]

太守 又称“郡守”,是我国古代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州郡之内的所有官吏、为皇上推荐贤能的人才、决断案件和检举贪污受贿的官吏。

太仆 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更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东汉时太仆之下保留车府、未央以主管皇帝车马,其余诸厩和西北六郡的牧师官皆省去。西汉时少府所属的考工,东汉时移归太仆,其职务是制作弓弩刀甲等兵器,还主织绶及诸杂工。

书法 我国汉文字的书写艺术。款式主要有中堂、条幅、横披、对联、匾额、长卷及扇面等等。欣赏书法,要从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神采意味几方面体会,点画线条和空间结构是形式的体现,神采意味是内在透露出的气质。书法欣赏再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从而可达到欣赏的三个境界。

颜真卿 我国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的书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他的行书遒劲郁勃,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

修禊 我国的古老风俗之一,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我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长,是人最容易得病的时候,因此要用香薰花草沐浴,去病患,除鬼魅,作祈禳。修禊以发生在东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和发生在清代扬州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

羽觞 又称羽杯、耳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因此叫“羽觞”。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到了汉代以后被定名,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亭 我国传统建筑之一,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

《晋书》 记录我国晋代历史的古籍,由唐朝房玄龄等人撰写。《晋书》全书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公元420年的史事。《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道士 道教的神职人员和信徒。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道教认为,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命百岁。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楹联 也叫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隶书 也叫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阅读链接]

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善画兰,尤其擅长画露根兰。他所画兰花,刚劲挺拔,疏花简叶。有趣的是,他画兰时,不画泥土,根芽暴露,人问何故?答道:“土地为人夺,忍者耶?”寥寥数语,道出了画家的殷殷爱国之情,令人顿生敬意。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喜欢养兰画兰。他在诗中写道:“手培兰蕊两三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空时有蝶飞来。”画家栽兰、赏兰的情景跃然纸上。他喜爱产于福建的兰花名品建兰,并赋诗道:“灵根珍重自瓯东,绀碧吹香玉两丛。”正因如此,文征明不断从栽兰、赏兰中获得了艺术灵感,所画的兰花,秀丽婉润,风度翩翩,人称“文兰”,以致成为驰名画坛的画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