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让兰花与儒学相关

我国史书《左传》曾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去世皆跟兰花有关的故事。传说郑文公的侍妾燕梦见九天玄女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来果然生子,取名为兰,也就是后来的郑穆公。

郑穆公即位22年后,有一天病了,他说:“要是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后来,宫中的兰花谢了,于是郑穆公也“刈兰而卒”。

可见,兰花在我国文化中与君王有着神秘而特殊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兰对早期贵族和民间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秉兰拂恶、赠兰传情、沐兰致祭、执兰迎祥、纫兰上朝、燃兰溢香、藉兰祭祀等活动中,我国古人与兰花建立了各种关系。

兰花也和道家文化相通,也有着天然的浑合之美。老庄哲学讲“道”,宣扬和主张“清静无为”。其中,清静就是无染,无为就是不偏不激,言行端正。

那“道”是什么呢?我国古代哲学书籍《周易》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认为,“道”是阴阳和合之气,万事万物皆秉气而生,“清静无为”即阴阳和合之状,平衡之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阳施阴受阴阳交合而天地位焉,天地定位,日月弦转,五行相推,万物生矣,这就是“道”。

“道”追求的是流转平衡有则,也就是阴阳之和,因此道家主张人生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失衡,不冲突。因此,“清静无为”的思想实质上就是抱朴守真行为不乱之意。

兰花是天地的万物之一,其幽贞淡雅香清飘渺的物性,完全符合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儒家欣赏的“不以无人而不芳”,在道家眼里就是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

道家认为,兰花守阴采阳柔和刚健之叶吐出了平和舒展的神韵美,阴阳之道尽蕴其中,花色也众彩纷呈,素色单色复色齐全,叶艺、色彩、瓣型多姿多彩,竭尽变化之能事。

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家哲学著作《道德经》里写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道家主旨对应兰花无不应验。一是事物的基数,指兰花色彩的素色单色,二、三、万则指事物的演生与变化,喻复色,体现在兰花身上,就是兰花色彩的调和与各种微妙的色变,包括叶艺瓣型。道家认为兰花本身就表现了大自然的天机和阴阳和合之美,道就在兰花的叶中花中色中。

兰在我国古代时被称为“蕙”,蕙指的是兰花的中心,也叫“蕙心”。由于兰花幽雅可爱,古人也常用“蕙质兰心”这个成语形容拥有兰花一样心地的人,比喻淑美善良有气质的女性。

兰花的香气淡雅却极有韵味。古人干脆将兰花的香味称为“王者之香”或“天下第一香”等,这也许和兰花往往生长在幽谷,并且很少受外界影响的特性有关。我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赞美兰花说:

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花的气味淡雅不浓郁,却清新柔和,正是所谓“久坐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由于兰花代表的是高雅纯洁,古人也将兰花视为美好而有品德的君子形象。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孔子家书》里写到了孔子眼中的兰花:

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很显然,在这位孔圣人的眼中,兰花就是位儒雅敦厚又稳重高尚的君子,他的品德高尚,举止文雅,甚至能令在他身边的人也慢慢变得风度翩翩。从此,兰花的君子花形象就被确立了。

孔子将兰花的地位捧得很高,这其中也有他拿兰花自喻的原因在里面。当年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之久,四处游说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感慨之余的孔子偶然见到兰花独茂,于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孔子的这样一句感慨,从此为后世定下了兰花贵为“王者之香”的基调。后代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

此句的本意是,兰花是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的花,也就是兰花应是只有国君才能欣赏的高级花卉。但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未遇到伯乐的孔子一句对自身境遇的慨叹。

孔子把兰花比作贤臣,实际上也是自喻,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只能混迹于人群之中,就像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屈尊与鄙夫为伍。

虽然孔子这样的言论似乎有些失礼,不像是温文儒雅的思想家会说出来的话,但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天才都是寂寞的。得不到重用的天才尤会按捺不住发牢骚,这也是他们颇有人情味的一点。

孔子觉得自己是贤臣,是君子,而兰花也像贤臣一样,因此自己就是兰花。兰花品行高洁,卓尔不群,连与其久居其室都能满身香气,正如君子的道德可以感化教育周围的人一样。

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也由此产生了。

兰的幽香清远适合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也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再加上孔子盛赞兰花的那句“不以无人而不芳”,这种悠然豁达的思想境界又将兰花的君子形象推上了一个新制高点。

兰花的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并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

古人爱兰的高洁典雅,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而这种花与人之间同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则来自古人的图腾崇拜。

但真正奠定兰花为“君子花”基调的依然是孔子。他的一句“兰当为王者香”成为了先秦时代儒家的共识,后来战国时期的荀子也在著作《荀子·宥坐》里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就这样,儒学将不为外物所动的兰花提升到了人的品行和毅力层次。抱有操守和气节,在儒家文化里是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因为古人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一直都太平,人的品行和道德会在很多时候受到考验。这时,有没有兰花一样的儒雅品行和坚韧操守,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志。

[旁注]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起自公元前722年,迄于公元前468年。《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还有说明《春秋》书法的。

《周易》 也叫易经,简称易,是我国古哲学书籍。《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五行 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会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清静无为 也叫“清净无为”,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清静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道家 我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的政治、军事策略。

老子 李耳,字聃,老子是对他的敬称。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我国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孔子家书》 孔子在外地或外国时写给自己家人的信,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语,以这些言行事迹表现孔子的思想观点,记言与记事并重,具体内容相当与《论语》的扩展。

鲁国 我国古代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国先后传25世,经36位国君,历史800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山东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到公元前256年,鲁亡于楚。

伯乐 我国古代著名相马师。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本名孙阳,据说他是赵简子御者,善相马,字子良,又称王良。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荀子·宥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宥坐指的是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荀子·宥坐》记录的是孔子的事迹,其中包括孔子观鲁桓公之庙而论欹器、杀少正卯、困于陈蔡等内容。

儒学 我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学派,也是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是孔子。儒学以“仁”为核心,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阅读链接]

子夏与子贡都是孔子的有名高徒。孔子认为,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子夏的道德修养就日益能够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就日见减少。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还说:“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最后,孔子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