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墨客颂竹画竹
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代表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那就是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标准构成了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竹却偏偏完美地包容了这两种观念。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不仅春风得意的官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就是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山野、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喻。
在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是层出不穷。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并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因此,古往今来,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痴。许多人为了追求清风竹下“清、幽、寒、静”的独特意境,常常置身于绿竹依依的幽雅环境中谈艺论道,以达到他们超凡脱俗的禅境和欣悦无比的审美情趣。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他们这种藐视名利的主张引起了当时皇家的不满。
为了洁身自保,这七位名士经常隐身于竹林之中,弹琴吟诗,借酒佯狂。遁隐竹林之中的他们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喻,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这“竹林七贤”对后代文人的言行举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有为了看一眼秀丽挺拔的竹子而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的人,有种十顷竹林居住在其中的人,也有乐此不疲整日吟咏诗词赞美竹子的人。
爱竹的诗人有很多,比如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人。其中,王徽之的喜爱之情最溢于言表。据宋代类书《太平御览》记载:
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将竹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连一日不见都觉得难以忍受。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南朝刘宋时期的戴凯之所著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在唐代时,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的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样珍贵高雅,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后来宋代郭若虚所著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竹刻大师时说:
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绿叶等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并逐渐演化成为文人士大夫们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唐代诗人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赋予了竹子。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严郑公宅同咏竹》赞美竹子说: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嫩绿的颜色映侵着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竹的自然天性、清雅风韵与独特品格,为历代诗家提供了丰富题材,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隽句。还有不少画家借物比兴,如有一首《晴竹图》的上面有题诗曰:
岁寒有贞志,孤竹劲而直。
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
可比君子人,穷年交不易。
哗哗桃李花,旦暮改颜色。
在这些佳篇隽句中,竹的意象鲜明突出,内涵深远,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哲理的启迪。可见,竹无论作为审美还是艺术表现,它在我国文学艺术的历史发展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画竹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说从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开始画竹,也有人说唐代的著名诗人与画家王维是画竹的始祖,简直难以定论。不过,在中晚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并涌现了一批画竹名家,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萧悦就是其中之一。
萧悦曾将自己所作的十五竿竹的画作送给白居易,白居易为了酬谢他,回了一首《画竹歌》:
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
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在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在宋代的时候,竹刻名家辈出,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清秘藏》记载说,宋高宗时的竹刻大师詹成,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等,纤毫俱备,精妙绝伦。
宋代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我国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卷五》里也对詹成用竹雕刻的鸟笼作了评点:
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可见,詹成的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为后人楷模,影响深远。
总之,从五代以后,画竹渐成风气,历代画竹名家人才辈出,如五代的黄筌、徐熙、李颇,后来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旁注]
书生 也就是儒生。起初,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嵇康 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嵇康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阮籍 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他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
王徽之 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是东晋名士,书法家,其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其弟王献之。王徽之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及黄门侍郎,传世书帖中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竹谱》 又名《竹谱详录》,是我国画竹专论,全书共十卷,分为《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四谱,全书卷各有图。《竹谱》分言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五法,《墨竹谱》分言画竿、画节、画枝、画叶四事,《竹态谱》详言竹之各种名目风态,《竹品谱》又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
南北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南北朝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刺史 我国古代官职之一。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刺史要负责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比兴 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关羽 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地,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操,兵败被害。关羽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萧悦 唐代中期著名画家。萧悦工于书画,尤其善于画竹,而且很有特色,是唐明皇李隆基的画竹传人。萧悦画的墨竹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萧悦本人也将其视为珍品。有的人几次向他求画,他都没有答应,因此作品并不流传很广。
《清秘藏》 明代张应文撰,共两卷,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上卷20门,分别论玉、锏器、法书、名画、石刻、窑器、晋汉印章、砚、珠宝、琴剑、名香、水晶玛瑙琥珀、墨、纸、宋刻书册、宋绣刻丝、雕刻、古纸绢素、装褫收藏;下卷十门,分叙赏鉴家、书画印识、法帖源委、临摹名手、奇宝、斫琴名手、唐宋锦绣、造墨名手、古今名论目、所蓄所见。
《图画见闻志·卷五》 一部由史论、传记、绘事遗闻三部分构成的古代画史著作,第五卷为《故事拾遗》,记画家故事。全书共有六卷,为郭若虚继《历代名画记》而作。卷一均为专题论文,多有独到之处。第二卷至第四卷为《纪艺》,记录了公元841年公元1074年间的画家小传,并有评论。第六卷《近事》记宋、孟蜀、辽、高丽等画坛轶事。
[阅读链接]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画家叫文同,他是画竹高手。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进行细微观察和研究,包括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竹子,又有哪些不同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