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巨大文化传播贡献
我国是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刻在我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比如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我国先人们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就已达到了很高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并以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而著称。
竹子对我国文化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竹器的广泛使用上。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期,竹编在我国已经开始。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竹器的种类日益增多,成为了广大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如人们坐卧用的床、榻、席、椅、枕、几,盛食藏衣用的橱、箱、柜、匣、甑、桶、斛、盆、箪笥,口中吹奏的箫、笛、笙、簧,简直应有尽有。
还有人们手中把玩的团扇、手杖,装饰用的竹帘、屏风、花瓶、灯笼,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鱼用的鱼簖、鱼罩、鱼笼、钓竿,农作用的箩、筐筿、连枷、筛子、簸箕等。
还有交通运输用的扁担、竹杠、竹轿、竹筏甚至竹船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早就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另外,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
在音乐方面,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我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子制作的。古代音乐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选用,对哪种竹子宜作何种乐器,古书记载都很详细,如种龙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
我国音律的起源也与竹子具有重要关联,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律历志》记载: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者,断其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黄帝曾经指派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却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心中,竹子对音律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后来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可以说,竹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在唐代时,人们都将乐器演奏者称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人们直接称为“江南丝竹”。
我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我国古代以竹子制成的乐器很多,单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
古人甚至还研究过一种低音乐器,名叫“相”,可惜已经失传千年了。流传下来的少见的古代竹乐器还有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和用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并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
可以说,我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竹被列为我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也显示了我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我国商代的古人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就是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就是由此而来。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重要著作《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进行传颂。
由于竹简的利用,使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在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载体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由于竹纤维细腻而柔韧,所以竹又是造纸的上好材料。在公元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纸具有独特的耐磨性和渗透性,尤其在书法绘画领域很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虽然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在唐朝中叶时,上品竹纸仍然是贵重的书写材料。
而用竹造纸,则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的书写材料别具一格,书写工具也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负盛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几百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我国古代对竹的利用还在科技方面。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带领民众修筑了天下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另外,世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的人们就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度达1600米的盐井。
值得重视的是,竹子对我国古代兵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竹子是制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断竹、续木,飞土、逐肉。”
相传河南淇园曾是专供商王制作箭矢的竹园,直到汉代,淇园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来制作箭矢。此外,会稽的箭竹,荆、楚的箘簵、棘竹等,也因宜于制作箭矢而著名。在岭南地区,古人不仅以竹作箭,而且还以竹制刀、矛、弓弩等。
[旁注]
席 竹席一般以水竹、毛竹、油竹等竹子为原料,并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的。竹席按用料不同,又可分为青席、黄席、花席和染色篾花席。青席全部由青蔑编织而成,黄席全部用黄篾编织,花席青黄相间,色泽鲜明,染色蔑花席则将竹蔑染成各种颜色,织出花纹图案,一般用于装饰。
甑 我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我国的甑桶是古代人们的伟大创举,古代有用煤炭火或木柴加热蒸桶。
箫 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吹奏乐器,分为单管和竖吹。箫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箫的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笛 我国最具特色也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掏空,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几个吹孔,靠吹气时操作吹孔而奏响。笛的音色清新又圆润,浑厚而柔和,共分为曲笛、梆笛、定调笛、玉屏笛、短笛和低音笛这几类。
《汉书·律历志》 《汉书·律历志》是《汉书》记载音乐和历法的一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史学研究贡献了突出的价值。《汉书》记载了西汉王朝一朝的历史,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共220多年的历史。
宫调 我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是宫调。
京胡 又称胡琴,是我国的传统拉弦乐器。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京胡,京胡在18世纪末随着我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是我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天人合一 我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学说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尚书》 我国古代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礼记》 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礼记》内容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由西汉礼学家戴德的侄子戴圣编著,从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全书共有1250个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论语》 我国主流学派儒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开物》是我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代末年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宣笔 我国四大名笔之一。宣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一类为笔杆,普通的有木杆和竹管,较高级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甚者在笔管上雕镂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以示奢侈豪华;另一类是笔头,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鼠须、鸡毛、鹅毛等兽毛禽羽,其中以紫毫为精。
甲骨 我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艺文类聚》 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艺文类聚》在公元624年成书,与《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阅读链接]
金陵派竹雕以小壶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做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我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