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造反者麦麦德的形象。

瘦子麦麦德是长篇小说的中心主人公。他是佃农的儿子。从小死了父亲,地主阿布迪把他家所有的东西都抢了去。他母亲想申辩几句,老爷就打她。有一年夏天,地主把麦麦德捆在树上,在烈日下曝晒了两天。幸好,他妈妈赶来,解开他的绳子,否则,便要被饿狼吃掉了。他小小年纪就为地主种地,在满是荆棘的地里耕耘,稍不小心,地主便把他打得头青脸肿。麦麦德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没有长成结实的小伙子,他肩膀不宽,手脚细长, 就像干树枝一样。但他从小就有一颗酷爱自由的心。雇农杜尔逊曾向他描述过一个不打骂孩子,不让孩子耕地,田里也不长荆棘的好地方。为此,他在十一岁时,便从地主阿布迪那里逃出来,做了苏雷曼老人的养子。

麦麦德长大后和同村的一个少年,去过一回镇上,和一些有见识的人谈过话,从而扩大了他的视野。他认识到他居住的村子是整个大世界中的一个小点子,而平时看来大得不得了的阿布迪老爷不过是像一只蚂蚁。他明白了“阿布迪老爷是人,我们也是人”的道理。

正是由于他这种不堪忍受压迫、不愿意过非人生活的思想,他起来反抗地主,寻觅自己的自由。在这之前,阿布迪老爷的五个村子的农民,都驯顺地不敢起来反抗自己的主人。麦麦德是第一个造反者。最初,他的反抗带有自发性和个人报复的目的。后来,他由于对阿布迪的恨,转而对所有地主老爷的恨,关心起所有贫苦农民的利益来。在他当强盗后,他始终牢记着苏雷曼老人的教导:“要保护穷人,不伤害无辜的人们。”他坚决反对杜尔杜伤害和侮辱人的行为。他对贾巴尔说:“不能侮辱、愚弄人。一个人光着身子、一丝不挂地出现在自己的村里,这简直比死还难受,这种事情是不能做的, 不能拿人开玩笑。在阿布迪那里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不能损害人的尊严。”因此,当杜尔杜强迫牧人头领凯里姆奥普老人脱光衣服时,他把枪口对准了杜尔杜,命令他立刻住手,否则,他便要叫他在原地躺下。

麦麦德从不抢劫那些怀着美好希望者用辛勤劳动换来的钱财,从不欺侮妇孺老人(包括阿布迪年幼的孩子)。人们都说:“麦麦德心肠真好⋯⋯他宽宏大量,他的胸怀像海洋一样宽广。”但对人民的压迫者,他决不手软。他烧了阿布迪的房子,打死了他的侄子,打伤了阿布迪本人,最后,又潜入镇上,把他杀了。他是人民的复仇者,正义和公理的化身。人们说麦麦德在奇切克利地区是主人,是法官又是政府。奇切克利的人不再去找政府。每一桩事都找麦麦德做主。人民还把他当作英雄来歌颂,为他编造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麦麦德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也掩护他,帮助他躲开敌人。宪兵追捕麦

麦德时,农民故意把路引错了。瓦伊瓦伊村的农民还自动捐钱捐物接济他, 由一个八十岁老人考贾·奥斯曼送到山里去。他们称麦麦德为“我们的山鹰”。因为有麦麦德在,老爷们就不敢为所欲为了。

麦麦德争取爱情的自由和他争取政治的自由是一致的。他和哈切真心相爱。地主阿布迪硬把他们拆散,他便和哈切一同私奔。当哈切被捕后,他冒着危险去探监,后来,他又把她救走上山。他们生下了一个小麦麦德,在大地上又播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麦麦德的理想是要在土耳其建立一个没有老爷的村庄。他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并大声向他们宣布,在这世界上,他们不再是雇农了,也用不着向地主交租了。他们是自己劳动果实的主人、土地的主人。他们要种什么就种什么,种多少就种多少。而他自己将留在山上,保护他们。他率领农民焚烧了带给农民苦难的荆棘。由此可见,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民主、自由和公平的理想。

三 爱憎鲜明的肖像描写与环境描写。《瘦子麦麦德》一书中,有许多杰出的肖像描写,不仅写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充满着对农民赞美、对地主贬斥的感情。如对正直的农民苏雷曼老人的肖像是这样描写的:

他的脸瘦长,胡子雪白卷曲,前额已被阳光晒成古铜色。当炉膛里的火光照亮老头的脸庞时,他的前额、面颊和脖子像红铜一样发亮。

苏雷曼老人讨厌地主老爷。他冒着危险,把出逃的麦麦德收养下来,而且交给他一份放羊的差使。后来,又是他把麦麦德引荐到山上,当了一名捍卫穷人利益的造反者。

作品中对另一位农民杜尔穆什·阿里是这样描写的:

杜尔穆什·阿里整六十岁了。他是村里最魁梧的人,他结实得像那棵巨大的悬铃木树。在那张大脸上,一对小眼睛闪闪发光。他一辈子不穿鞋,黑黑的、肥肥的、布满深深裂纹的大脚掌是不需要穿鞋的,而且没处去找到他那样大号的鞋。

杜尔穆什·阿里是农民中的硬汉子,但他富有同情心。当阿布迪命令谁也不许接济麦麦德的母亲,要让她活活饿死时,他冒着风险把借来的粮食偷偷送去给她。他对地主同样恨之入骨,他骂阿布迪为“可恶的异教徒”。

作品对地主肖像的描写则充满憎恶的情感和讽刺的笔调。如对阿布迪老爷是这样描写的:

在火炉旁的软榻上,蜷缩着双腿坐着的那个阿布迪老爷。那顶天鹅绒小帽的帽沿滑到了他的左耳上。他老是这样戴着帽子,不管是在路上,在城里,还是在镇上。他就是这样来表现自己对真主的虔诚。他穿着绣花绸衬衫。手里哗啦哗啦地捻着大粒琥珀珠子。

阿布迪老爷一张阴险的粉红色长脸上,长着一对蓝绿色小眼。

从这篇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布迪是个伪善的、阴险而凶恶的地

主。

地主阿里·萨法的模样是:

阿里·萨法老爷是个高个于黑头发的人。黑黑的脸庞,浓浓的双眉⋯⋯脚上的靴子永远发光,手上总是握着银把的短鞭子。他不时地用银把敲打那发亮的皮靴筒。

这是个高傲而专横的地主,就是他把农民的土地一块块地抢夺到手。作品中的风景和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处境。如麦麦

德祖辈居住的戴伊尔缅奥鲁克村四周都长满了荆棘,没有田野,没有菜地, 更没有花园,只有那带刺的灌木遍地丛生。

春天,这些荆棘的嫩绿枝干还不坚硬。微风吹拂,它们就微微低垂, 像是在抚爱着大地。仲夏时分,它们的叶脉呈现天蓝色。渐渐地,枝干也都变成浅蓝色。随后,颜色愈变愈深,无边无垠的原野就变成一片不寻常的、美丽的蔚蓝色平原。太阳下山时,晚风轻轻吹来,蓝色的原野上泛起了微波,沙沙作响,就像浩翰的海洋。这蔚蓝色的田野披上了落日的余辉,活像被晚霞映红的大海。

秋天,这些灌木丛干枯了,蓝色褪尽,露出了白色。荆棘发出噼啪噼啪的迸裂声。在这个季节里,成百成千个乳白色小球像一只只小蜗牛挂满枝头。

这些荆棘撕破了农民的手脚,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它是荒漠、贫瘠、苦难的象征。历代农民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地主皮鞭下耕耘。

农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

麦麦德的家就是一间矮小的茅屋。屋顶是泥糊的,墙壁只有一米多高。村子里所有的房子的房顶都经不住秋雨浇淋。只有麦麦德家的屋顶不漏雨。父亲去世前不久,麦麦德到萨勒恰沙克去了一趟,从那里带回一些泥,抹了屋顶。萨勒恰沙克的泥土不像我们所知道的那种尚未开垦的黑色沙土。那里的土像水晶块一样——黄色、红色、雪青色、天蓝色、绿色,各种颜色的泥土混杂在一起,所以房顶在阳光下像彩虹一样闪着光。

母亲和儿子拼死拼活地干了整整一个夏天。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到了秋天,他们还是两手空空。不安和悲伤笼罩着这间破烂的小屋。

这种环境描写,揭示了农民造反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梓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