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 困

作品概览 苏芬战争结束之后,莫斯科召开一次总结战争经验的会议。兹维亚金采夫随列宁格勒军区首长参加会议。他的发言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从斯大林的谈话中,人们意识到一场更残酷、更危险的战争在威胁着苏联。

1940 年 11 月苏德间的外交活动引人注目。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希特勒想用海市蜃楼般的幻景,诱使苏联的视线转移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苏方则竭力与德国人周旋,想争取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反侵略的军事准备。战争的阴云越来越浓重地笼罩着欧洲大地。

6 月 21 日苏军总参谋长和一位元帅来见斯大林。报告德军一名司务长越过边境向苏军投诚,说明他的部队已接到明晨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命令。斯大林表示怀疑,认为希特勒没有战胜英国之前不会对苏作战。二十二日凌晨德机大肆轰炸苏联城市,斯大林还认为仅是一次挑衅。当莫洛托夫证实德国政府已经向苏联宣战时,斯大林大感意外,十分震惊。然而他还镇定地发布了击退敌人的命令。

卫国战争开始了。列宁格勒大街上广播着莫洛托夫讲话。工厂实行军营编制,加紧生产军用物资。军委门口排起了报名参军的长队。孩子们也在公路边挖筑防空壕。列宁格勒市委列出了疏散人员名单。瓦利茨基已被列入疏散保护的名单中。这个建筑学院士,由于他思想保守,抱着古典建筑思想不放经常挨批评。战争一开始大家都忙于备战,他因插不上手而内疚。当通知他疏散时,他却坚决要求留下来。他的儿子阿纳托利,在开战前几天和薇拉一起到外地度暑假了。战争一开始,他们坐火车赶回列宁格勒。中途火车被炸,他们和一个红军侦察员克拉夫佐夫一起在一个小村庄躲起来。不久,德军少校丹维茨占领了这个村子。丹维茨原是希特勒的副官,十分崇拜元首。他主动要求上前线,被派到冯·莱布元帅部下,带领一个突击队进攻列宁格勒。他依靠富农若金的告密逮捕了侦察员克拉夫佐夫和阿纳托利、薇拉。丹维茨命令阿纳托利向侦察员开枪。侦察员为了让阿纳托利有机会脱险赶回列宁格勒转送情报,暗示他向自己开枪。阿纳托利抖抖索索地开了一枪,丹维茨认为这是个胆小鬼,可以放他回去宣扬一下德军的强大。

丹维茨带领部队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从叉道口上的一个地堡里突然射出了复仇的子弹,德国兵被打得晕头转向。丹维茨命令坦克载着火焰喷射器去毁灭地堡。苏军士兵拉响炸药包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丹维茨被这壮烈的场面吓得目瞪口呆。

为了阻挡德国北方集群军的进攻,需要在列宁格勒以南一百公里的卢加修筑一条防线。兹维亚金采夫负责这一防御工程的规划工作,后来又奉命率一个营的工兵到防线构筑纵深十五公里的地雷障碍。

希特勒决定猛扑北方,直取列宁格勒。他下令抽调中央集群军兵员与坦克加强北方集群军。冯·莱希的北方集群军攻占了奥斯特罗夫、普斯科夫之后直扑卢加防线,妄图一举攻下列宁格勒。

大批红军从奥斯特罗夫一带撤退下来。七月初兹维亚金采夫工兵营完成了布雷任务。阿纳托利随撤退的红军到达卢加,见到兹维亚金采夫,声称要赶回列宁格勒执行重要任务。阿纳托利把侦察员克拉夫佐夫交代的情报转达给内务人民委员部。当工作人员洋细地询问情况时,阿纳托利害怕自己向侦

察员开枪的事暴露而说了谎。在家里,他对父亲瓦利茨基叙述情况时,父亲却觉察到他不老实,认为他是因为卑怯地抛弃女友无法交代而编造谎言。

瓦利茨基软磨硬泡地要求参加民兵师,并随部队来到卢加防线。这时, 刚撤下来的乔洛霍夫师进入了中央地段阵地,兹维亚金采夫工兵营也参加了防御战。德国人对卢加发动凶猛的进攻。地雷场炸毁了不少德国坦克,苏军缺少反坦克武器,不得不用燃烧瓶近距离投掷,经过英勇搏斗、击退了敌人第一次进攻。兹维亚金采夫在去友军的途中,遇炸受伤,正好遇上卢加区民兵巡罗队,来救护她的护士正是他所熟悉的薇拉。原来薇拉被德国人逮捕后, 受尽蹂躏,后来遇到一农妇,让她化装逃走。她得知阿纳托利已回列宁格勒, 就去找他,正好瓦利茨基因年老被从前线送回家来,他见到薇拉脱险回来, 感到安慰。这时阿纳托利已经参军上前线,薇拉没有见到他,

丹维茨率领的坦克在卢加战斗中损失重大,他自己也受了伤,住进医院。他对于苏联人的顽强抵抗大惑不解,同病房的米勒告诉他:这好像钻探土地,开头容易,越钻越困难,遇到花岗岩,钻头要断裂,越断越多。

为了结束冯·莱布在卢加趑趄不前的局面,希特勒亲自踏上苏联土地, 来到莱布司令部。丹维茨奉命来见希特勒。他向希特勒讨教如何才能对付顽强的俄国人。希特勒告诉他:要残暴,使人类吓得直打哆嗦!

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元帅曾亲临前线,甚至亲自指挥部队反冲锋。但面对现代化装备的德国军队,用国内战争时期的传统战术是不易取胜的。尤其是敌人在数量上和武器上占优势,卢加防线不可能无限期地坚守住。八月八日防线开始被突破。但已经为列宁格勒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人民和军队做好迎击侵略者的准备。敌人向列宁格勒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代价。直到九月八日敌人攻占施利色堡,才把包围圈接合起来,列宁格勒被围困了!”

斯大林派朱可夫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这时德军已兵临城下,苏军却没有重点设防,兵力分散。朱可夫认为普耳科夫—乌里茨克地段最危险。立即调重兵把守,而且就要在这里粉碎敌人。正当朱可夫主持军事会议时,方面军作战处长匆忙进来汇报基洛夫工厂区附近发现德国兵。朱可夫知道那儿到斯莫尔尼宫坦克只需半小时,但他沉着地问:“什么样的德国人?多大兵力?”处长答不出来。他又打电话问基洛夫工厂歼击营长,这位营长也说不清楚。朱可夫对惊慌失措的营长极不满意,严厉地说:“你在指挥什么?歼击营还是幼儿园。如果你放进一辆坦克或者一个德国兵,我就枪毙你!”然后派作战处长前往基洛夫工厂区,限其 40 分钟内报告情况。

德国人已逼近市郊,丹维茨指挥的突击队冲进了一个电车终点站。正好一辆电车停下来,丹维茨跳上车狂叫:“我们进入列宁格勒啦!”他想逼车上的苏联妇女、儿童在德国士兵面前举手投降,让他拍成照片送交元首。正当德国士兵手舞足蹈时,电车司机怒不可遏,开车朝德国兵撞去。丹维茨慌忙跳下车,朝电车射击。

市郊的普耳科沃高地上有一座天文台,这里可以俯视整个市区。当年白匪尤登尼奇就想从这里突破以攻占彼得堡的,也就在这里被红军粉碎。现在冯·莱布也猛攻这个高地,与苏军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争夺战。苏四十二集团军司令伊凡诺夫感到力不从心,擅自把自己的指挥所从普耳科沃地区撤到市区基洛夫工厂对面。朱可夫发现伊凡诺夫惊慌失措,下令撤了他的职,让费久宁斯基接任,并立即把指挥部迁回普耳科沃地区,与德军展开殊死的搏斗。

如果普耳科沃被突破,德军就会进入基洛夫工厂区。这里的工厂已转入军工生产,它们制造的大炮、坦克沿拉多加湖运输线送到各条战线。因此, 方面军司令部决定加强这个区的防御工作。兹维亚金采夫在卢加第二次负伤还未痊愈就被派往这个区负责构筑工事。在这里他和薇拉的父亲合作得很好,就在这里又一次遇到薇拉,他向她表白,没有被接受。她说:“爱一个人是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的⋯⋯”

瓦利茨基接受市委书记华西涅佐夫的意见到基洛夫工厂区负责修建补充给水管道,他积极工作,被誉为“极富战斗精神的老头子。”

希特勒命令冯·莱布不惜一切代价在 9 月 15 日前占领列宁格勒。9 月 15 日之后,希特勒要把莱布的部份兵力交给“中央集群”军司令冯·柏克元帅统辖,准备攻打莫斯科。期限将到,莱布狗急跳墙,决定重新布署兵力,准备用新战术对付普耳科沃高地。在敌人一次次猛攻高地时,朱可夫却说:“我相信冯·莱布想绕过高地。”日丹诺夫持怀疑态度,朱可夫说:“冯·莱布一定会这样干,否则他就不是冯·莱布!”果然,德国人对市区进行密集轰炸,对高地进行疯狂冲击,但进攻一停息,从高地西南方就腾起了一股黄色云雾,弥散开来,慢慢笼罩了整个普耳科沃山岭。德军施放烟幕以掩蔽大部队的集结,冯·莱布准备绕过高地进行迂回攻击。然而没有等他迈出第一步, 早已布置好的红军炮兵,波罗的海舰队远程大炮,轰炸航空兵,同时向德军集结地区开火。冯·莱布的孤注一掷彻底破灭了。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攻占这座英雄城市了。斯大林电召已经完成任务的朱可夫回莫斯科。

9 月 16 日,希特勒命令“中央集群”开始执行“台风”计划——进攻莫斯科。对付列宁格勒,他们准备用围困的办法。把毁灭这个城市的希望寄托在饥饿和暴乱上。他召见冯·莱布,要他十月十六日开始攻占提赫文和沃尔霍夫,与芬兰军汇合,然后再向前推进和“中央集群”汇合。这样,一方面可建立对列宁格勒的第二个包围圈;另一方面又可支援进攻莫斯科的部队。斯大林派沃罗诺夫和巴甫洛夫去列宁格勒。沃罗诺夫将军是去执行 10

月 20 日开始的突围计划的,巴甫洛夫是去管理粮食供应的。沃罗诺夫命令五十四集团军从东向锡尼亚诺维方向发起进攻;市内部队则西渡涅瓦河建立滩头阵地,逐步向五十四集团军靠拢。如果突围成功就可打开列宁格勒的通道, 同时这里发生的大战,可牵制德军兵力,减轻莫斯科的压力。

滩头阵地虽从未丢失,但突围却长时间未取得成功。德国人每天对城区进行疯狂的炮击。为了减少伤亡,防空司令部利用广播电台播放一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果节奏一加快人们就必须躲进防空洞,这种沉重、缓慢的节拍声给人以度日如年的压抑感。寒冷和饥饿严重威胁着二百多万居民,连续五次降低粮食定量,成人每天每人仅配给 250 克面包。基洛夫工厂军火生产陷于半停顿,薇拉的父亲老党员科罗廖夫揣着三块面包干去看望几个饿得不能上班的工人,顺便也回家看看久不见面的妻子。一片面包给了饿得不能动弹的工人。半路又遇到二个送葬的小姑娘,又把部份面包给了她们。当他把剩下的半片面包干带回家时,妻子已饿死在床上。

阿纳托利从前线回到列宁格勒,带了一袋子食物去看望薇拉。薇拉高兴地接待了他,但他却要薇拉开生病的假证明,因为他服务的部队即将开赴“涅瓦小地”,那里是突围战斗最紧张的地方,他不愿意“白白地去死”。薇拉愤怒地把他赶走了。

饥饿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却动摇不了列宁格勒人民的钢铁意志,敌人

盼望的暴乱并没有发生。十月革命节斯大林的讲话大大地鼓舞了列宁格勒军民的士气。

第一次突围失利了。方面军司令霍津建议把一部份兵力调出列宁格勒, 粉碎敌人建立的第二包围圈。

德军向关系到列宁格勒命运的沃尔霍夫市发动猛攻。

兹维亚金采夫调到第五十四集团军工作。他向司令员报告沃尔霍夫的苏军有撤退的情绪。费久宁斯基急电统帅部,要求 310 师归他指挥。在激烈的战斗中,310 师和司令部失去联络,兹维亚金采夫被派往师部传达命令:决不能后撤;修复电话线。当他到达目的地时,战斗已在师部附近进行。正好一个营长牺牲,他立即接替他指挥这个营进行搏斗。五十四集团军为保卫沃尔霍夫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敌人。

由于德军已无力进攻列宁格勒,丹维茨怀疑集群军将领们在迷惑元首。冯·莱布元帅怕负担强攻的责任,丹维茨直接给希特勒写信,由此而受到希特勒的召见。在回德国晋见希特勒前,冯·莱布把他调回普斯科夫集群军大本营。正好此时德军攻陷了提赫文市。这个市是通往列宁格勒的铁路枢纽, 它的陷落标志着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第二包围圈。德军举行庆功宴会。冯·莱布要丹维茨晋见希特勒时不忘提一提赫文市的胜利意义。但丹维茨根本不理解这些。他见到希特勒时流露了对元帅、将军们的不满,大受希特勒青睐,并亲自派他去参加总参谋长哈尔德召开的诸方面军参谋长会议,了解将领们的思想情绪及时向希特勒本人汇报。

在参谋长会议上,南、北两方面军参谋长如实汇报情况:兵员损失严重; 御寒服装不足;俄国人超乎人类的抵抗等等。建议停止进攻,等待冬季过去。这引起丹维茨的满腔愤怒,认为这些人都不忠诚于元首。只有中央集群军参谋长格雷依芬贝尔格建议,立即恢复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狂热地决定继续执行“台风”计划。他集中了 50 个以上的师团,

于 11 月 15 日对莫斯科发动新的进攻。11 月 16 日晚,一枚炸弹在克里姆林宫的区域爆炸,斯大林亲自去察看弹坑。德军已向莫斯科附近的克林进攻。斯大林与前线的朱可夫通话,朱可夫说:“我们不仅要守住莫斯科,还要打垮敌人。就在这儿,莫斯科附近,把他们打垮。”

斯大林命令梅烈茨科夫将军加紧收复提赫文市,一方面是为了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敌人进攻莫斯科的兵力。这时,列宁格勒已经出现饿死的人。市委决定开辟拉多加湖冰上运输线,它不仅关系到列宁格勒粮食运输的问题,也决定了能不能调兵增援五十四集团军,打胜沃尔霍夫战役。因此,在这严酷的日子里,莫斯科、列宁格勒、提赫文、沃尔霍夫和未来的冰上运输线结成了一个结子。历尽千辛万苦,在冰雪迷茫的湖面上终于开辟了运输线。但粮食问题不能立即缓解。瓦利茨基饿昏了,在市委书记关怀下被抢救过来,市广播电台要他作广播讲话,要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非党知识分子同自己的人民一起在同法西斯作斗争。

梅烈茨科夫终于收复了提赫文市。列宁格勒第二包围圈被突破了。兹维亚金采夫由于在保卫沃尔霍夫的战斗中表现勇敢,得到了红星勋章。

11 月 30 日德国人的坦克距离莫斯科只有 27 公里了。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从德国人的观察所里,可以用望远镜分辨出克里姆林宫尖塔的轮廓了。但双方军事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莫斯科保卫者已拥有和德国人同样多的飞机,坦克数量则稍占上风。朱可夫亲自审问俘虏,一个德军少校说:“士兵

快要死光了,一个连仅剩下三、四十人,用这样的兵力继续进攻等于自杀!” 德军在莫斯科各要冲地带惨败。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飞到罗斯托耳,召集冯·柏克、古德里安等各路指挥官开会,决定有计划地撤退。他们请一向被希特勒看重的,闪电战理论创始人古德里安回国向希特勒面陈撤退理由。希特勒听了汇报,暴跳如雷地训斥这些将军偷走了他的胜利。不久,冯·柏克、冯·莱布、隆斯德特和古德里安都被撤职了。

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人仍在饥饿中挣扎。薇拉所在医院的院长即将饿死。薇拉和兹维亚金采夫去找院长的老朋友瓦利茨基,却发现瓦利茨基已饿死在家里,他身旁放着为列宁格勒设计的胜利纪念碑草图。薇拉激动地向兹维亚金采夫叙述了,她如何落入德国鬼子手中,受到糟蹋,如何历尽艰辛逃回列宁格勒,这个老人又如何使她充满信心地活了下来的故事。她的心和兹维亚金采夫的心贴得更紧了。薇拉设法把瓦利茨基葬在阵亡烈士墓,墓前一块木牌写道:“勿向阵亡烈士的尸体哭泣!”

莫斯科城下的胜利鼓舞着人们。列宁格勒市委为了增加冰上运输线的粮食运输量,号召“到冰上去”。不久,运进城的粮食增加了一倍。最高统帅部对列宁格勒城内外的军事力量作了重新布署,准备一劳永逸地突破包围圈。在新的突围战斗打响之前,兹维亚金采夫到军医院去看望薇拉,发现医院已被炸弹夷为平地。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薇拉负重伤已被转移到城外。他盼望着见面时刻的到来。

1942 年 7 月希特勒开始了代号为“蓝色”的“第二次闪电战”,这次战役“在北方要攻占彼得堡与芬兰人汇合;在南方要实现对高加索的突破”。冯·莱布撤职后,希特勒先后派屈希勒尔和曼施泰因指挥“北方集群”军。准备九月一日开始进攻列宁格勒。他们打算在狂轰滥炸之后,强渡涅瓦河, 歼灭涅瓦河与拉多加湖之间的苏军,切断冰上交通线,再次使列宁格勒失去通道。这就是所谓“魔火”计划。然而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苏军先敌三天展开了突围作战,一举打乱了敌人的计划。

1943 年 1 月苏联最高统帅部批准了代号为“火花”的作战计划。派伏罗

希洛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指挥沃尔霍夫方面军。于 1 月 9 日发动进攻。在涅瓦河畔的“小地”打开了突破口,里应外合,冲破包围。战斗打响之后,兹维亚金采夫率领一支部队担任阻击敌人反冲锋的任务。丹维茨的反击部队疯狂地反冲锋。丹维茨乘坐的坦克进入布雷场,被炸毁。丹维茨成了兹维亚金采夫的俘虏。在审讯室里丹维茨想到自己被莱布、施曼泰因、元首本人欺骗了。元首欺骗了整个军队和德国。然而,他憎恨俄国人,只想快点死去。

阿纳托利在审讯室里认出了丹维茨正是逼他向克拉夫佐夫开枪的人。他胆怯、紧张、疯狂地往外跑,结果触雷,被炸得粉身碎骨。

红军的两支部队终于会师了。拉多加湖南岸重新被苏军控制。火车已可直通列宁格勒。但它仍处于敌人包围之中。再过一年才彻底打破了为时 900 天的围困。

鉴赏与分析 苏联战争文学源远流长,成就非凡。70 年代又出现了一批“全景性”的作品,标志着战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中《围困》就是全景性战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共 5 卷 180 万字,卷帙浩繁,结

构复杂。作者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力求作出综合反映,并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 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它的特点分述如下:

第一、描绘战争的全景性。作者着眼于表现卫国战争期间规模宏大的历史画面,力图最广泛地综合和概括大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因此,他采取多视角,多线条,多层次的描写方法。

作品题材的中心是列宁格勒被围困与突围的经过。但作者把它放在整个卫国战争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背景上来表现它。作品具体描绘了敌、我、友三方的活动。希特勒入侵苏联时,把占领列宁格勒作为首要目标,他要向全世界宣布他的胜利。作者清晰地揭示了希特勒攻占列宁格勒和他的全球战略目标的联系。而列宁格勒的屹立不败,也向全世界宣告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每到重大战略决策关头,作者都要集中笔力描绘苏德双方最高层决策人物的活动。而且他们的任何决策往往都不能忽略列宁格勒斗争现状。希特勒和他的将帅们在制订计划时,调兵遣将,勾心斗角的过程中,列宁格勒久攻不下的问题始终像恶梦一样压在他们心头。而对于斯大林来说,列宁格勒保卫战也是他整个战争棋盘中,重要的一着。作者全方位地描绘这场战争。有方面军司令部的调兵遣将,有卢加、沃尔霍夫等战场的拼杀,有基洛夫工厂工人的忘我劳动,有冰上运输线的开辟,有外线的突击,城内的筑防,还刻意描绘了列宁格勒平民在饥饿和死亡威胁下顽强的斗争精神。

作者还三次集中描绘斯大林和英美外交代表的谈判,尽管英美代表心情矛盾,有利己打算,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还是建立了。这深深影响着保卫列宁格勒的斗争。

作者通过多角度、多线索、多层次的全景性的描绘,表现了广阔壮观的历史场面。往往若干事件同步交错发展,因而故事场面具有立体感。

第二、真实地描述战争历史,揭示战争规律,表现了强烈的乐观主义精

神。

从 60 年代起苏联一批高级将领发表了卫国战争时期的回忆录。这就使

一批军事题材作家能更全面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卫国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同时一批军事题材作家也自觉地去了解军事科学,了解战略策略原理,他们能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主人公,把大规律事件作为情节的基础。这就使全景性战争文学作品有可能形象地总结战争经验和揭示战争规律。

《围困》就被认为是从“军事——战略各方面再现了伟大卫国战争历史的整个阶段的编年史小说”。它对于当时的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作了严格的具体形象的描述。尤其是对将帅们战略、战术的运用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力图准确揭示战争规律。例如普耳科沃高地争夺战中,朱可夫的神机妙算; 在第一次突围失利后,霍津将军的合理建议等精彩的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往往把德国将领的诡计和苏军将帅的谋略交错着写,针锋相对,变化多端,令人读来饶有兴味。

苏联文坛曾一度宣扬“战壕真实”论,渲染战争的可怕和死亡的恐怖, 往往使作品失去英雄主义的旋律。《围困》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但仍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书名叫“围困”,这个字眼本身就意味着困境与苦难。作者没有避开战争的残酷和它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战场上有巨大的牺牲, 在敌人火力下成排的战士倒下了,在坦克旁躺着烧焦了的战士身躯;雪地里到处是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市区天天受到炮击轰炸,电力不足、燃料奇缺,

粮食定量五次降低,每人每天仅 250 克面包。在饥寒交迫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走向死亡。正如华·诺维科夫说的:“也许,描写伟大卫国战争和列宁格勒保卫战题材的作品,还没有一部象《围困》这样,以如此历史真实性描绘战争时期列宁格勒战线的悲惨局面,这种真实性震撼人心。没有一部作品曾以这样严峻的色调描绘列宁格勒被围困期的生活。”但这些真实的描绘并没有淹没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基调。作者写苏军失利时,步步设防,顽强抵抗,即使弹尽粮绝也要与敌人搏斗到底,同归于尽。写德军胜利困难重重、代价惨重,时间越久,困难越大,有如钻探土地,迂到花岗岩,钻头不断被折断。虽然整个防御阶段,列宁格勒处在敌人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作者却突出强调每个局部胜利,如卢加的激战,普耳科夫的争夺,沃尔霍夫的搏斗等等,都写出了苏联军民的英雄气概。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列宁格勒居民, 也是强调他们顽强的生活意志,忘我的工作精神。基洛夫工厂工人,饿得站立不稳,还在机床前生产。建筑师瓦利茨基饿死在书房,桌上仍放着胜利纪念碑设计草图。全书以第一次突围成功结束,着意创造一种鼓舞人心的胜利气氛。

第三、力图真实、准确地描绘斯大林等历史人物。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人物众多。在将近三百个人物中有三分之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苏德双方的军政要人几乎都在作品中出现过。作者以很大的篇幅刻划斯大林和他的战友,莫洛托夫。日丹诺夫、伏罗希洛夫、朱可夫等人的形象;同时对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和他的同伙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冯·莱布、古德里安等人也花了不少的笔墨进行描绘。《围困》作为艺术作品对历史人物当然要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典型形象。作者在典型化的过程中,严格地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他依据历史事实,把握各个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概括,同时表现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使之成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典型。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斯大林是作者精心刻画并获得相当成功的主要形象之一。几十年来,斯大林形象在苏联艺术作品中不断出现,然而随着苏联政治形势、社会思潮的变化,这一形象的描绘也出现了复杂变化。在社会上弥漫个人崇拜的气氛时,他被刻划成“头戴灵光圈”的超人;在全面批判他的时期,他又成了残暴不仁的暴君。《围困》创作年代,正是苏共部份恢复斯大林历史地位时期。作家以比较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调来刻划这一重要形象。

作者曾谈到自己刻画斯大林形象的原则;力图避免“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既不应该否定“最高统帅对战争的领导作用”,也不应该因“过份重视处在最高统帅地位上的斯大林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缺点。”因此,在作者笔下的斯大林,深知自己肩负着抗击德寇、拯救祖国的重任,充分地发挥了他久经锻炼的革命领袖的才能。他以成熟的政治家的远见,杰出的军事统帅的气魄,坚定、镇静、全面地领导抗敌工作。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也深信战争不可避免,他加紧部署国防工业建设。但他没有估计到希特勒那么快入侵苏联。德国向苏宣战,使他产生了挫折感。但很快又镇定下来,果断地指挥全国军民进行全面的抵抗。他曾正确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军事决策。如批准波罗的海舰队的战略转移,为以后列宁格勒保卫战起了重要作用;毅然撤换伏罗希洛夫,让朱可夫到列宁格勒扭转局势。关心卢加防线的修筑, 准确选择突围方向和改变兵力配置,既保卫了列宁格勒,又牵制了进攻莫斯科的部份德军。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他镇定自若,调兵遣将,对自己

的人民和军队的力量充满自信⋯⋯。斯大林的坚定自信给各条战线的军民都有很大的鼓舞。

斯大林长期以来处于和各种政敌的斗争漩涡之中,并且取得了胜利,牢牢掌握了最高权力,受到千万人的崇拜。这使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形成了“自相矛盾的性格和专横的思维方法”。“多年来他已形成了相信自己行为之无过和预见之无失误,认为只有他一个人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因此, 常陷入主观粗暴的泥淖中,而犯了不少错误。如战争初期的失算,加重了初期的损失。他的独断专横也造成了不少军事决策的失误。如拒绝朱可夫放弃基辅,加固叶尔尼亚防区的正确建议;不听忠告任意调换莫斯科近郊后备兵力,使苏军吃了大亏;主观修正总参谋部春夏军事行动计划,使南方大片领土失手等等。

然而,斯大林毕竟是个革命领袖,对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有很强的责任感。战争中惨痛的教训迫使他不能不面对现实。因而他的思想性格也有发展变化。在童年朋友巴卡尼泽面前他坦露自己的心迹:“我们做了能做的一切, 但我们有错误,有过失算,在向人民讲明以前,必须粉碎敌人。”战争开始以后,他也变得比较容易接近了,对军事专家们也比较尊重和宽容了。他每天同几十个人交往,其中有军人、厂长、武器设计师等。当巴卡尼泽牺牲的消息传来时,他的悲痛超过对自己失踪儿子的思念。在斯大林看来,巴卡尼泽代表了人民。正因为这样,在苦难的战争年代人民信赖斯大林。“在这悲惨的日子里,最高统帅处在全国的中心,他无休止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这一事实,不能不使人们深深感到如释重负。”作者对斯大林特殊的处境和复杂的思想性格作了较深入的剖析。不仅详尽地描绘了他在每个决策关头的行动,而且笔触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斯大林作为艺术典型就显得丰满而有感染力。

第四、真实地描绘了在残酷战争现实中普通人的命运。《围困》写了大批中下级军官、士兵和普通工人、市民。这些几乎都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相结合是全景性作品的一个特点。《围困》对这个问题处理的成功,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不仅写了“司令部真实”, 也扫描了各个战线的普通人的活动,对生活的反映更具综合性和概括性。对主要的几个虚构人物的刻画,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苏军少校兹维亚金采夫和德军少校丹维茨是两种军队培养出来的两种军人典型形象。他们和自己部队的上层、下层都有联系,来往于前线和后方。通过他们的活动可把双方“司令部真实”和前线的真实联系起来。

兹维亚金采夫是苏军中的英雄人物。他忠诚于祖国,勇敢无畏,无论在那一条战线都干得很出色。在卢加和沃尔霍夫,他主动请战,不仅在浴血的搏斗中机智勇敢,还具有指挥才能,挽救危局,因而获得红星勋章。

丹维茨是死心踏地的纳粹党徒,狂热地崇拜希特勒。他也不怕死,藐视躲在后方的德国军官。他决心为实现元首的战略目标而献身。他在战场上的疯狂劲头使他获得了热血勋章。

由于他们参加战争的目的不同,促使他们行动的动力不同,他们对战争的思考也不同。兹维亚金采夫胸怀全局、思路开阔、认识深刻,如总结苏芬战争会上的发言,实事求是地指出某些备战工作问题。引起斯大林的注意。敏锐地发现沃尔霍夫守军情绪,并提出建议。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他都把

自己的工作和整个战局联系起来。

丹维茨则以希特勒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执行希特勒战略战术意图的机械。他仅根据希特勒的片言只语来理解战局,因此对许多战争现象迷惑不解。

兹维亚金采夫和他周围的同志有共同的斗争目标,因此关系和谐,越是困难,友谊越深,无论是他的上级还是同事,都很喜爱这个青年军官。

丹维茨以希特勒党徒的心理来揣度别人,一遇挫折就怀疑别人,以致向希特勒打小报告揭发自己的上级冯·莱布等人。加重了希特勒对这些旧军官出身的将帅的猜疑。

兹维亚金采夫有美好的心灵。他始终不渝地爱着薇拉,时时思念自己的战友,同情人民的苦难,为解救人民的苦难而奋不顾身。战局越发展,他越成熟,信心也越足,心胸越开阔。

丹维茨牢记希特勒“要使人类吓得发抖”的教导,残暴不仁,杀人成性。由于愚蠢和自私,把自己的朋友也送进了党卫队的虎口。战局越发展,思想越困惑。直到当了他虏,才意识到元首骗了自己,骗了德国。

兹维亚金采夫俘虏了丹维茨。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薇拉和阿纳托利战前都是大学生。薇拉胆小谨慎,阿纳托利是社会活动分子,好出头露面。他们热恋着。但战争开始不几天,就经受考验。他们都被丹维茨逮捕,吃尽苦头。苦难使薇拉坚强,更加仇恨德寇。她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内心的巨大创痛化为对敌斗争的动力,默默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苦难却使阿纳托利吓破了胆,他投机取巧,想方设法保存自己。利用父亲的名望找轻巧的工作干,逃避战斗以保全性命。他和薇拉的爱情当然继续不下去了。薇拉终于唾弃了这个可耻的逃兵,而倾心于兹维亚金采夫。

老瓦利茨基和阿纳托利是父子。建筑学院士瓦利茨基因为具有保守的建筑思想,战前常挨批判。夸夸其谈、好出风头的阿纳托利老瞧不起父亲。战争开始后,儿子不能理解父亲。在他看来,父亲可以疏散到外地去,可以躲在家里过得舒服一点,却硬要留在这个危险的城市,自找麻烦。父亲则更清楚地看到了儿子的弱点:自私、撒谎。特别是为他想当逃兵而愤怒。父子两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儿子关心的是个人的幸福,自己的安危;父亲关心的是国家的存亡,自己的责任。结果,父亲默默地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临终前还向往着人民的胜利。儿子则做贼心虚,怕被揭露,乱跑乱闯触雷而死。这部作品仅写一个懦夫、逃兵,也是很发人深醒的。

作者还刻画了不少工人和战士的形象。他们的经历、性格各有特色。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作者明确地揭示在这些普通人身上蕴藏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瑞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