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人们为了认识星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并给每个组合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宫中星数有多有少,少到1个,多到10几个。所占天区范围也大小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星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及二十八宿。到唐代,《步天歌》中的三垣二十八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按区划分星空的体系,很像现在的星座。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垣的各个区域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成墙垣的样子,故称三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星座中央的位置,被称为中宫。它覆盖着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大体上位于拱极星区域。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紫微垣的东北方向、北斗七星的南方,横跨天空约63°的范围,其中有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它在紫微垣的东南方向,横跨天空约57°的范围,包含天鹰、武仙、巨蛇、蛇夫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们知道,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换句话说,就是季节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直接观测确定太阳的位置不太容易,古人就以月亮为直接观测对象,推测太阳的位置。因为,朔时月亮与太阳刚好在一个方向上,那么初三新月出现时,观测月亮相对于恒星的位置,便可倒推出朔时月亮及太阳相对于恒星的位置。月亮是在黄道带上作周期运动的,古人就沿黄道、赤道自西向东将周天划分成28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宿”或“舍”都有停留的意思。古人划分这28个星区,就是用来作为观测太阳、月亮、5大行星(水、金、火、木、土)时的标志。古人所以要将天空划成28个宿,在《吕氏春秋》中写有:“月行于天,约二十七日双三分之一天而一周,约日旅一星,经二十七日余而复抵原星,故取二十八为宿舍之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十八宿的划分依据是土星的视运动,即二十八宿与土星的恒星周期29.46年有因果关系。
我国古代又把二十八宿分成4组,每组为7宿,分别以东南西北4个方位、青红白黑4种颜色及龙鸟虎龟(龟蛇)4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陆。若按太阳每年自西向东的星空中的视运动方向顺序排列,可以得如下对应关系:
二十八宿的创立与四象是紧密关联的。四象的划分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天象为依据。在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南方7宿的中心宿——星正当南中天,东方7宿的中心宿——房正处于东方的地平线附近,西方7宿的中心宿——昴处于西方地平线附近,北方宿的中心宿——虚则处在地平线之下与星宿相对的下中天位置上。这样的划分正与地平坐标中的4个方位相对应。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距离虽然很不均匀,但对于各方的中心宿来说,却是相当均匀的。如房宿正处于东方7宿所占75°空间跨度的中点,星宿正处于南方7宿所占112°的中点,昴宿正处于西方7宿所占80°的中点,虚宿正处于北方7宿所占弼。的中点。由此可见,二十八宿是建立在四象的基础上的。
古人是以春天黄昏作为观测的标准时间,这时朱雀七宿正在南中天,四象的布列用张衡的描述就是:“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在没有历法的原始社会,鸟的出现正像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往往是春天来临的信号。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古人在春天初昏时,把南中天的恒星群想象作一只大鸟——朱雀的形象。正如《尧典》中所言:“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此外,在《说文》中有:“龙,鳞虫之长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就是作为天象的苍龙七宿,在春分初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在秋分初昏时在西方地平线上逐渐落下。直到现在,民间还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龙头即为东方苍龙第一宿角宿,正是这段时间从东方升起。可见,四象的分布排列与古人通过天象划分四季有密切关系。
二十八宿中,各宿所含恒星都不只一颗,从每宿中选定一颗星作为推测与其他星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标准,这颗星就叫做距星。二十八宿距星的选取随年代变迁而有所不同,我们将汉代前后的距星对比如下:
二十八宿创立的时代,据现有文献推测,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中国以外,古代的印度也有类似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至于二十八宿起源于何地,是中国还是印度,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