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的光电观测

小行星在望远镜中呈点状光源,除个别几个大者外,很难直接测出其角直径。由于小行星在很短一段时间(比如几个小时)内,亮度会发生变化,故多数情况下采用光电方法比较容易观测到。

在望远镜的终端安放一台光电接收设备。当夜幕降临时,先按照星图所示位置在星空中找到小行星,然后将小行星象置在光电管的阴极面上,并注意保持不离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记录仪上便可得到一条光电流变化的曲线。显然,这条曲线反映了小行星的亮度变化,但同时也包含大气消光、大气能见度和夜天光等的变化以及仪器零点漂移和灵敏度变化等外在因素。为了扣除这些因素,可以在观测之前,依据星图选择一颗不是变星的参照恒星。选择标准是亮度适中并位于小行星附近。把观测程序做如下改动:紧接小行星每次观测后,各对参照星和夜天背景观测1~2次,尽可能地缩短三者的观测时间差距,以便使外在影响接近一致。不难理解,通过这种观测办法,扣除参照星和夜天背景光电流的小行星光电流,便反映出小行星的亮度变化了。这种方法的观测精度可达百分之一星等。

早先采用照相方法进行观测,不仅精度低,而且处理费时。对于单个对象来说,不如光电方法效果好,近代,使用大视场底片进行暗小行星测光巡天观测,采用照相方法使得一张底片上能拍摄多个对象,这比起光电方法又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不过,自本世纪刃年代开始,光电方法更为普遍地采用。在最初的20年里,观测是零星的、个别的,发表的资料也不多。进入70年代以来,小行星光电观测大规模地开展,不仅发表的光变曲线数,而且被观测的星数都在迅猛地增长,同时对某些特殊小行星进行了国际范围的联合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