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亮度变化的原因

小行星光变曲线的形状千姿百态,但亮度变化呈周期性,多数情况下,在一个周期内,光变曲线有两个起伏,不过,有时也能观测到1个或3~4个乃至多个起伏的光变曲线。一般说来,每个起伏的高低及持续时间都不一样,另外,在大起伏上还迭回小的曲折。

研究表明,小行星是固状天体,跟大行星一样,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因此,小行星的亮度取决于两个条件:(1)观测者所见受照面积和;(2)表面反照率(反射本领)。前者跟小行星大小有关。显然,在反照率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小行星比小的行星更为明亮;而当大小相同时,反照率大小不同的小行星其明暗程度也不相同。

另一方面,小行星除公转之外,还绕轴自转,当小行星表面物质不均匀时,不同表面的反照率是不一样的,这样,小行星的亮度随着自转便发生变化,并且变化呈周期性。小行星亮度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行星的形状不规则,在一个自转周期内,观测见到不同大小的视圆面面积:面积大时亮一些;面积小时暗一些。

根据上述道理,不难理解,倘若小行星为球形,并且表面物质均匀,亮度便不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只为个别大小行星(如谷神星)所有;另一种不变化的情况是,小行星的自转轴朝向观测者,此时,不论在什么自转位相,观测者所见的总是同一个表面。这种情况不是对所有小行星都能发生的,而且一般说来,一旦某个小行星出现这种情况,也仅限于个别年份,在别的年份,由于观测者视线方向跟自转轴方向不重合,该小行星的亮度不再会是恒定不变的了。

综上所述,小行星亮度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为形状,另一个原因是反照率。这两个原因可以一个为主,也可同时起作用,但以前者占多数。因此,小行星光变曲线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1)主要由形状不规则造成的;(2)形状不规则同时表面上反照率变化亦起重要作用;(3)小行星接近球形,但表面上反照率不均匀产生的。

对于第一种原因产生的光变曲线,如果假定小行星为绕短轴自转的三轴椭球体模型(这一模型符合大多数情况),则曲线形状规则,并有两个起伏(a);第二个原因产生的曲线虽不规则,但有两个起伏(b);第三个原因曲线的特征是,形状不规则,同时起伏任意多(c)。

另外,还需说明一点,实际情况比以上分类要复杂得多,区分究竟是反照率变化还是形状不规则,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般说来,对同一个小行星,不同年份的光变曲线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周期保持相同。其中道理很简子,就是在不同的年份,自转轴跟视线的相对方向发生变化,因而观测者所见视圆面面积不一样,除此之外,光变曲线还跟太阳的照射条件,因而跟小行星的位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