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马怡注 译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1〕梁成安人也,〔2〕后徙睢阳。〔3〕尝受《韩子》、 杂家说于驺田生所。〔4〕事梁孝王为中大夫。〔5〕吴楚反时,〔6〕孝王使安 国及张羽为将,〔7〕扞吴兵于东界。〔8〕张羽力战,安国持重,〔9〕以故吴 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注释】〔1〕“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和西汉全国最高监察和执法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韩安国”,字长孺。〔2〕“梁”,西汉同姓诸侯王国。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安阳、商丘和山东省菏泽、聊城地区,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成安”,县名。《史记集解》:“徐广曰:‘在汝颍之间也。’”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成安故城在汝州梁县东二十三里。’《地理志》云成安属颍川郡。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按西汉有两个成安县,一在颍水、汝水之间,属颍川郡;一在陈留郡,地近梁国。韩安国生地应是陈留郡之成安, 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据《汉书·梁孝王传》,梁孝王时梁国“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多大县。”陈留成安在高阳之东,其时属梁国。〔3〕“徙”,迁徙。〔4〕“受”,接受,承受,指学习。“《韩子》”,书名,即《韩非子》。韩非死后,后人收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其学说的文章编成,为集战国时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杂家”,古所谓九流之一,集众家之说,贯通成一家之言。《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驺”,音 zōu,县名,今山东省邹县。〔5〕 “事”,服事,侍奉。“梁孝王”,刘武,汉文帝次子。见本书《梁孝王世家》。“中大夫”,官名,为郎中令属官,掌论议。〔6〕“吴楚反”,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为反对朝廷的“削藩”政策,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定。〔7〕“张羽”,楚相张尚之弟。楚王刘戊与吴合谋反叛,张尚劝阻,被杀。见本书《吴王濞列传》。〔8〕“扞”,同“捍”,抵御。

〔9〕“持重”,慎重,稳重固守。

梁孝王,景帝母弟,〔1〕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2〕出 入游戏,僭于天子。〔3〕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 弗见,案责王所为。〔4〕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5〕“何梁王 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6〕夫前日吴、楚、齐、赵七 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7〕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

〔8〕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

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9〕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10〕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11〕入言警,〔12〕车旗皆帝

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13〕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 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14〕不知所为。何梁 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15〕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 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 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16〕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 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17〕名由此显,结于汉。

【注释】〔1〕“母弟”,同母弟。景帝与梁孝王同为窦太后所生。〔2〕“相”, 官名。诸侯国最高行

政长官,职掌为辅佐、监督诸侯王。后兼掌民政。

“二千石”,官秩等级,此处指官秩为二千石的官吏。汉代官吏等级以所得俸禄为准,故有此称。诸

侯王国相、郡太守等官员的等级皆为二千石。〔3〕“僭”,音 jiàn,僭越,超过本分或规定。〔4〕

“案”,审查。〔5〕“大长公主”,即馆陶公主刘

嫖,汉文帝长女,汉景帝之姊。〔6〕“省”,音 xǐng,察知,明白。〔7〕 “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东北。函谷关以西即关中,以东则称关东。“合从”,即“合纵”。南北为纵。战国时,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苏秦劝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西汉都城长安在秦故地,吴、楚反时,举兵西向,形势颇似战国时的合纵。“乡”,音 xiàng,通”向”, 方向,趋向。〔8〕“中”,指关中。一说指京城。〔9〕“卒”,最终。〔10〕 “苛”,苛细。“责望”,责备埋怨。〔11〕“跸”,音 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断绝行人。〔12〕“警”,警戒。〔13〕“侘”,同“诧”,夸耀。 “鄙”,偏远,鄙陋。〔14〕“思慕”,思念,恋慕。〔15〕“恤”,体恤, 顾惜。〔16〕“悉”,全部,悉数。〔17〕“可”,大约。“直”,通“值”。 “金”,计算货币的单位。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本书《平准书》:“更合民铸钱,一黄金一斤。”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1〕蒙狱吏田甲辱安国。〔2〕安国曰:“死灰独不 复然乎?”〔3〕田甲曰:“然即溺之。”〔4〕居无何,〔5〕梁内史缺,〔6〕 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7〕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8〕甲因肉袒谢。〔9〕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 与治乎?”〔10〕卒善遇之。

【注释】〔1〕“坐法”,因犯法而获罪。“抵罪”,抵偿应负的罪责。〔2〕“蒙”,

县名,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北。〔3〕“独”,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然”,“燃” 的本字。燃烧。〔4〕“溺”,音niào,同“尿”。〔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

〔6〕“内史”,官名。西汉诸侯王国设内史,掌民政。〔7〕“亡走”,逃跑。〔8〕“而”,音ěr,通“尔”。你,你们。〔9〕“肉袒”,脱掉上衣,露出身体,表示惶恐请罪。“谢”,谢罪。〔10〕“治”,较量,惩治。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1〕说之,〔2〕欲请以为内史。 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注释】〔1〕“公孙诡”,梁孝王门客。多计谋,官至梁国中尉,号曰“公孙将军”。见本书《梁孝王世家》。〔2〕“说”,音yuè,通“悦”。喜欢。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

汉用事谋臣。〔1〕及杀故吴相袁盎,〔2〕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 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3〕相以下举国大索,〔4〕月余不得。内史 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5〕大王无良臣, 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6〕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 王亲?”〔7〕孝王曰:“弗如也。”安国曰:“夫太上、临江亲父子之间, 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8〕居于栎 阳。〔9〕临江王,適长太子也,〔10〕以一言过,〔11〕废王临江;〔12〕用宫 垣事,〔13〕卒自杀中尉府。〔14〕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 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15〕犯上禁,桡明法。〔16〕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17〕而大王终不觉寤。〔18〕有如太后宫车即 晏驾,〔19〕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 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孝王卒,共王即位,〔20〕安国坐法失官,居家。

【注释】〔1〕“用事”,当权。〔2〕“袁盎”,即爱盎。楚人,历任齐相、吴相。违法受吴王财物,降为庶人。吴楚反时,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乱平,为楚相,后因病家居。曾谏止立梁孝王为帝嗣,为梁刺客所杀。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3〕“辈”,批。〔4〕“索”,搜索,搜查。〔5〕“主辱臣死”,此语见《国语·越语》: 范蠡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6〕“度”,忖度,估量。

〔7〕“孰与”,表示比较。“太上皇”,指汉高祖刘邦之父,史失其名,称之为“太公”。“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临江王”,指刘荣,汉景帝长子。〔8〕“制”, 裁制;裁断。〔9〕“栎阳”,县名,在今陕西省临潼东北。“栎”,音 yuè。〔10〕“適”,音 dí,通“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子为嫡子。景帝正妻薄皇后无子,被废, 故称刘荣为嫡长太子。〔11〕“一言过”,一句话的过错。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曾出言

不逊,得罪景帝。见本书《外戚世家》。〔12〕“废王临江”,废太子为临江王。“临江”,王国名。后为南郡。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13〕“用”,因,由。“宫垣事”, 临江王刘荣因侵占宗庙围墙的余地修建宫室而被责讯。见本书《五宗世家》。〔14〕“中尉”,官名。掌京城治安。诸侯王犯法,常下中尉案验。〔15〕“浮说”,虚浮的言论。

〔16〕“桡”,音 náo,通“挠”。曲;扰乱。〔17〕“幸”,希望。〔18〕“寤”, 音wù,通“悟”。〔19〕“晏驾”,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辞。本书《范睢蔡泽列传集解》引韦昭曰:“凡初崩为晏驾者,臣子之心犹谓宫车当驾而晚出。”用宫车晚出指代君王去世。〔20〕“共王”,梁共王刘买,梁孝王长子。

建元中,〔1〕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2〕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 蚡。〔3〕蚡言安国太后,〔4〕天子亦素闻其贤,〔5〕即召以为北地都尉,〔6〕 迁为大司农。〔7〕闽越、东越相攻,〔8〕安国及大行王恢将。〔9〕未至越, 越杀其王降,〔10〕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注释】〔1〕“建元”,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2〕“田蚡”,汉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异父弟,西汉大臣。“蚡”,音 fén。“太尉”,官名。全国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3〕“遗”,音wèi,赠送。〔4〕“太后”,指汉景帝皇后、汉武帝母王娡(音 zhì)。〔5〕“天子”,指汉武帝刘彻。〔6〕“北地”,郡名。治所在马岭(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地在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地区,为汉朝西北边防重地。“都尉”,官名。掌本郡军事,备盗贼。〔7〕“大司农”,官名。九卿之一,掌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8〕“闽越”,部族名。越人的一支,居住在今福建地区。汉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其君长无诸以率越人从诸侯亡秦及助汉击项羽有功,封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省福州)。“东越”,部族名。越人的一支,居住在今浙江省南部地区。汉惠帝时,其君长摇因曾助汉灭项羽有功,封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疑此处“东越”为“南越”之误。闽越、东越相攻,事在建元三年,武帝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而闽越击南越,事在建元六年,武帝遣王恢、韩安国领兵出豫章、会稽。见本书《东越列传》、《南越列传》。《汉书·武帝纪》、《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东越”亦作“南越”。南越,族名。又作南粤,分布在今广东、广西省及越南

北部。秦曾在其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秦亡,原龙川令行南海尉事赵

陀自立为王,后附汉称臣。〔9〕“大行”,官名。大行令的省称,掌宾客之 礼。“王恢”,西汉大臣。“将”,音 jiàng,统兵。做动词用。〔10〕“越”, 指闽越。“王”,指闽越王郢。

匈奴来请和亲,〔1〕天子下议。〔2〕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 知胡事。〔3〕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4〕不如勿许, 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5〕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 自上古不属为人。〔6〕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7〕且强

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8〕冲风之末,〔9〕力不能漂鸿毛。〔10〕非初不劲, 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1〕“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见本书《匈奴列传》。“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2〕“下议”,下交群臣议论。〔3〕“习”, 熟悉。“胡”,指匈奴。〔4〕“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

〔5〕“鸟举”,鸟飞。〔6〕“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7〕“敝”,破, 疲敝。〔8〕“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9〕“冲风”,猛烈的风〔10〕“漂”,通“飘”。飘扬;吹动。

其明年,则元光元年,〔1〕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2〕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3〕亡入匈奴,〔4〕 谓单于曰:〔5〕“吾能斩马邑令丞吏,〔6〕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 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7〕 示单于使者为信。〔8〕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 余万骑,入武州塞。〔9〕

【注释】〔1〕“元光”,汉武帝年号。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2〕“雁门”,郡名。治所在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南),地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交界地区。“马邑”,县名,在今山西省朔县。“豪”,有威望权势的人,首领。“聂翁壹”,人名。《史记·韩长孺列传》、《匈奴列传》均有此人名,而《汉书·韩安国传》作“聂壹”,《匈奴传》则作“聂翁壹”。“壹”是其名,而““翁”是老称,故可省。《通鉴考异》:“《史记·韩长孺传》元光元年聂翁壹划马邑事,而《汉书·武纪》在二年。盖元年壹始言之,二年议乃决也。”“因”,经由。〔3〕阴”,暗中。“间”,音jiàn,间谍。〔4〕“亡”,逃亡。〔5〕“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单”,音chán。〔6〕“令”,县令,县的行政长官。“丞”,县丞,县令副贰,辅佐县令治理一县政事。〔7〕“县”,音xuán,同“悬”。〔8〕“信”,信号;凭据。

〔9〕“武州”,县名。在今山西省左云。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1〕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 骑将军,〔2〕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3〕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 李息为材官将军。〔4〕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 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5〕于是单于入 汉长城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6〕徒见畜牧于野,〔7〕不见一 人。单于怪之,攻烽燧,〔8〕得武州尉史。〔9〕欲刺问尉史。〔10〕尉史曰: “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11〕乃引兵 还。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汉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罢。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12〕

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则以便宜罢兵,〔13〕皆无功。

【注释】〔1〕“车骑”,“轻车”(又称车士)与骑士的合称。前者为驾轻车作战的士兵;后者为骑兵,出自西、北产马各郡。均两汉兵种名称。“材官”,又称材士, 即步兵,多出自内郡平原及山阻地区。亦西汉兵种之一。〔2〕“卫尉”,官名。位列九卿。掌宫门警卫,统率皇宫警卫部队。“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见本书《李将军列传》。“骁骑将军”,将军名号。下文的轻车将军、将屯将军、材官将军、护车将军,也都是将军名号。〔3〕“太仆”,官名。位列九卿。掌皇家车马及马政。“公孙贺”,西汉大臣。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人,数击匈奴有功,封侯,官至丞相。其妻为武帝卫皇后姊。征和时因巫蛊事下狱,族灭。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4〕“太中大夫”,官名。皇帝亲近侍从官员,备顾问应对,奉诏出使。“李息”,西汉大臣。北地郁郅(今甘肃省庆阳)人,数击匈奴,无功,官至大行令。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5〕“代”,郡名。治所在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交界一带。“辎重”,军用物资。这里指运输军用物资的部队。〔6〕“行掠卤”,边走边掳掠。“卤”,通“掳”,掠夺。〔7〕“徒”,只,但。〔8〕“烽燧”本指烽火,亦作烽火台的代称。秦汉边防哨所。〔9〕“武州尉史”,即武州塞尉史,武州塞尉之属吏,掌徼巡候部。本书《匈奴列传》作“雁门尉史”,未知孰是。〔10〕“刺”,打探,探听。〔11〕“几”,几乎。“卖”,欺骗。〔12〕“合”,相会;交锋。〔13〕“便宜”,方便,适宜。这里是看怎样合适,酌情处置的意思。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恢曰:“始约虏入马邑城,

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禔取辱耳。〔1〕臣固知还而斩,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2〕于是下 恢廷尉。〔3〕廷尉当恢逗桡,〔4〕当斩。恢私行千金丞相蚡。〔5〕蚡不敢言 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造马邑事,〔6〕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丞相言告上。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7〕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8〕于是恢闻之,乃自杀。

【注释】〔1〕“禔”,音 zhī,通“祇(只)”。〔2〕“完”,保全。〔3〕“廷尉”,官名。九卿之一,掌司法刑狱。〔4〕“当”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逗”, 曲行避开敌军。“桡”,观望不前。“逗桡”,当时的军法用语。〔5〕“行”,给与。

〔6〕“造”,发起;起始。〔7〕“纵”,纵然,即使。〔8〕“谢”,道歉;认错。

安国为人多大略,〔1〕智足以当世取合,〔2〕而出于忠厚焉。〔3〕贪嗜 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 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4〕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余,丞相田蚡 死,安国行丞相事,〔5〕奉引堕车蹇。〔6〕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

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7〕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8〕

【注释】〔1〕“大略”,大谋略。〔2〕“当世”,随顺世俗。“取合”,投合, 迎合。《汉书·韩安国传》作“取舍”。颜师古注:“取舍,言可取则取,可止则止。”

〔3〕“出”,发生,产生。一说“出”即离开。《史记索隐》:“案出者去也,言安国为人无忠厚之行。”然从下文太史公议论看,《索隐》之说未妥。〔4〕“唯”,语首助词,无意义。一说“唯”即“虽”。《史记会注考证》:“唯,读为‘虽’。”“国器”,可以主持国政的人才。《汉书·韩安国传》颜师古注:“国器者,言其器用大,可施于国政也。”〔5〕“行”,代理。〔6〕“奉引”,导引车驾。“蹇”,音jiǎn,跛足。《汉书·韩安国传》如淳注:“为天子导引而堕车,跛蹇也。”〔7〕“更”,改。“薛泽”,汉高祖功臣广平侯薛欧之孙,官至丞相。见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8〕“徙”,迁,调动。中尉与卫尉,皆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前者掌京城治安, 后者掌宫禁宿卫。

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1〕出上谷,〔2〕破胡茏城。〔3〕将军李广为匈 奴所得,复失之,公孙敖大亡卒,〔4〕皆当斩,赎为庶人。〔5〕明年,匈奴 大入边,杀辽西太守,〔6〕及入雁门,所杀略数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击之, 出雁门。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7〕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8〕请且罢军屯。〔9〕罢军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 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10〕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11〕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12〕徙安国益东,〔13〕屯 右北平。〔14〕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

【注释】〔1〕“卫青”,西汉名将,武帝卫皇后弟。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

〔2〕“上谷”,郡名。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地在今北京市西北一带。

〔3〕“茏城”,地名。《汉书·韩安国传》作“龙城”。即龙庭,匈奴祭祀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以西的和硕柴达木湖一带。卫青破茏城,事在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4〕“公孙敖”,北地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人。多次出征匈奴, 封合骑侯。后因征匈奴失利及巫蛊事下狱,族灭。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5〕“赎”,用财物赎罪。“庶人”,平民。〔6〕“辽西”,郡名。治所在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西),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下游以西一带。“太守”,官名。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7〕“渔阳”,郡名。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地在今北京市以东一带。

〔8〕“方”,正在;当。“田作”,田中耕作。〔9〕“且”,暂且。“军屯”,军队驻防。〔10〕“壁”,营垒。〔11〕“虏”,掳掠。“畜产”,牲畜。〔12〕“让”, 责备。〔13〕“益”,更加。〔14〕“右北平”,郡名。治所在平刚(今辽宁省凌源西北),地在今河北省东北部。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1〕下迁;〔2〕而新幸壮将军卫

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3〕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4〕数月,病欧血死。〔5〕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6〕

【注释】〔1〕“斥疏”,排斥疏远。〔2〕“下迁”,降职,贬官。〔3〕“幸”, 希望。〔4〕“忽忽”,失意的样子;心中恍惚空虚。〔5〕“欧”,音ǒu,同“呕”,吐。〔6〕“元朔”,汉武帝年号。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

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1〕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2〕 世之言梁多长者,〔3〕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4〕天子方倚以为汉相,〔5〕 会遂卒。〔6〕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7〕斯鞠躬君子也。〔8〕

【注释】〔1〕“壶遂”,梁国名士,由韩安国举荐入仕。司马迁在本书《太史公自序》中,曾记述他向壶遂解说拟写《史记》的原因。“律历”,乐律和历法。〔2〕“深中”,内心廉正。“隐厚”,内心忠厚。〔3〕“长者”,性情谨厚之人。《韩非子·诡使》:“重厚自尊,谓之长者。”〔4〕“詹事”,官名。掌皇后、太子家事。

〔5〕“方”,将,正要。“倚”,倚重。〔6〕“会”,恰巧。〔7〕“修”,善,美好。〔8〕“鞠躬”,恭敬而谨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