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1〕

吴树平 注译

冯晓林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 善。〔2〕唐、虞以上,〔3〕不可记已。〔4〕自三代之兴,〔5〕各据祯祥。〔6〕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7〕飞燕之卜顺故殷兴,〔8〕百谷之筮吉故周王。〔9〕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10〕不易之道也。〔11〕

【注释】〔1〕“龟策列传”,一般认为此篇不是司马迁所作,出自褚少孙之手。

《正义》云:“《史记》至元、成间十篇有录无书,而褚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

《龟策列传》。《日者》、《龟策》言辞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但也有学者认为《龟策列传》不是褚少孙所撰,李桢就说:“观其寄意微妙,夫岂少孙所能?”说详

《畹兰斋文集》卷一。按此篇从首句至“岂不信哉”一句,当是司马迁手笔,“褚先生曰”以下文字乃褚少孙所作。〔2〕“卜筮”,古人认为乌龟、蓍草为灵物,因而人们用来预测事物的吉凶。烧灼龟甲,龟甲出现裂纹,根据裂纹判断吉凶,称之为“卜”。而排列蓍草,观察所呈状况,称之为“筮”。殷、周时期,盛行卜筮。〔3〕“唐虞”, 指远古部落陶唐氏和有虞氏,前者部落首领为尧,后者部落首领为舜。〔4〕“已”, 语气词,用法同“矣”,有时还可“已矣”连用,加重语气。〔5〕“三代”,夏、商、周。〔6〕“祯祥”,吉祥。〔7〕“涂山”,涂山氏所居地。因系传说,“涂山”之地已无法指实。或谓在今浙江绍兴西北,或谓在今安徽蚌埠市之西,或谓在今四川重庆之东,均不可信。相传禹娶涂山氏女为妻。“从”,顺吉。“启”,禹与涂山氏女所生。“世”,承继。〔8〕“飞燕”,本书《殷本纪》记载,帝喾次妃有娀氏之女简狄,与人行浴,见到燕子卵,吞了下去,孕育了契。契长大后佐禹治水有功,担任司徒,封于商,成为商的始祖。〔9〕“百谷”,泛指多种谷物。据本书《周本纪》记载,帝喾的元妃姜嫄在野外踏上了巨人脚迹,孕育了弃。弃小时就喜欢种植麻、谷子。长大后,帝尧举弃为农师,有功天下,被封于邰,号后稷,成为周的始祖。“王”,用作动词,音wàng,称王。〔10〕“蓍”,一种多年生草,高二三尺,叶互生,细长,呈羽状,秋季开白或淡红花,占筮只用其茎。〔11〕“易”,改变,变易。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1〕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2〕 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3〕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注释】〔1〕“蛮夷氐羌”,指周边各少数民族。“蛮”分布在我国南方,“夷” 分布在东方、南方和西南方,“氐”、“羌”均分布在西方。〔2〕“草”,《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革’。”〔3〕“推兵求胜”,意谓使军队向前推进,求得胜利。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1〕各有所尚,要其归 等耳。〔2〕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3〕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

〔4〕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5〕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6〕道散而无

垠,〔7〕故推归之至微,〔8〕要絜于精神也。〔9〕或以为昆虫之所长,〔10〕 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11〕

【注释】〔1〕“大小先后”,郭嵩焘《史记札记》云:“按《左氏传》‘耆短龟长’,即‘大小’之义。《礼记》‘先卜后筮’,即‘先后’之义。”〔2〕“要”, 概括,归结。“归”,归旨,目的。“等”,同样,相同。〔3〕“见”,通“现”, 出现。〔4〕“稽”,叩首。“稽神”,叩拜神灵。〔5〕“师”,效法。“愚不师智”, 愚笨的人不效法聪明的人。〔6〕“百室”,犹言百家。〔7〕“垠”,边际,界限。〔8〕“至微”,极精微要妙。“推归之至微”,意谓把事情推演归结到极为精深奥妙的境界。

〔9〕“絜”,音xié,衡量,度量。如贾谊《过秦论》云:“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义与此相同。〔10〕“昆虫”,此处专指龟。

〔11〕“中”,音zhòng,符合。

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1〕天下始定,兵革未息。及孝惠享国日少,

〔2〕吕后女主,〔3〕孝文、孝景因袭掌故,〔4〕未遑讲试。〔5〕虽父子畴官,

〔6〕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至今上即位,〔6〕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7〕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8〕绝伦超奇者为右,〔9〕无所 阿私,〔10〕数年之间,太卜大集。会上欲击匈奴,〔11〕西攘大宛,〔12〕南 收百越,〔13〕卜筮至预见表象,〔14〕先图其利。及猛将推锋执节,〔15〕获 胜于彼,而蓍龟时日亦有力于此。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如丘子明之属,〔16〕富溢贵宠,倾于朝廷。至以卜筮射蛊道、巫蛊时或颇中。〔17〕素 有眦睚不快,〔18〕因公行诛,〔19〕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 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后事觉奸穷,亦诛三族。〔20〕

【注释】〔1〕“因”,因袭。“太卜”,商朝已有卜官,周朝时太卜为卜筮官之长。秦朝袭置此官,汉又沿袭秦制,称太卜令,隶属奉常。奉常于景帝时改名太常。〔2〕“享国日少”,在位时间短促。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嫡长子刘盈继位,继位时间起于公元前一九四年,止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年数不多,而实权又落到其母吕后手中。〔3〕“吕后”,汉高祖刘邦之妻,名雉,字娥姁。为人果毅,有智谋,曾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杀韩信,诛彭越,皆为其谋。惠帝时,控制朝政。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君临天下,为一代“女主”,所以司马迁为她撰写《吕太后本纪》,详载其事。〔4〕“孝文”,文帝刘恒,公元前一八○年至前一五七年在位。“孝景”,景帝刘启,公元前一五七年至前一四一年在位。文、景二帝时,承袭高祖刘邦的旧制,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治、经济等方面不过多更张改易,所以说“因袭掌故”。“掌故”,泛指典章制度。〔5〕

“遑”,闲暇,空暇。〔6〕“畴官”,负责天文历算的官员。

卜官掌卜筮,畴官与卜官有所不同。郭嵩焘《史记札记》云:“史公以占候、推测皆出一源,故颇混‘日者’、‘龟策’为一术。”〔6〕“今上”, 当今皇上。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值武帝在位,所以“今上”系指武帝。〔7〕 “百端之学”,犹言百家之学。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其他学说并不是一概摈弃。他用人多是既熟习儒术,又深谙刑法。他幻想长生不死,因此,特别尊崇方士,笃信鬼神,卜筮之事在武帝时受到重视,出现了下文所说的种种盛况。〔8〕“伎”,与“技”字通,技能。“效”, 效力。〔9〕“为右”,为上。古人尚右,以右为尊。〔10〕“阿”,音ē。“阿 私”,循私,袒护己私。〔11〕“会”,适逢,遇上。“欲击匈奴”,武帝出 击匈奴,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一三三年),马邑人聂翁壹出塞引诱匈奴进占马邑,汉军企图以伏兵全歼匈奴主力。匈奴发现汉的诱兵之计,中途退归。此后,汉发动了三次有影响的攻打匈奴的战役。一为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卫青出击匈奴;二为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霍去病远征匈奴;三为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击匈奴。〔12〕“攘”,音 rǎng,攻 夺。“大宛”,古代西域国名,原始居民以塞种为主,辖域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中亚卡散赛)。其地产汗血马,出葡萄、苜蓿。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一○二年),汉击大宛,大宛投降。事详本书《大宛列传》。“宛”,音 yuān。〔13〕“百越”,古代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的少数族。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闽越发兵围攻东瓯,汉救东瓯,徒其民于江、淮间。六年,汉攻闽越,封多人为王为侯。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一一二年),路博德、杨仆等率军攻入南越,次年消灭南越,汉把南越、西瓯及其相邻之地设立儋耳、珠崖、南海等九郡。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汉攻入东越,把越人徙处江、淮之间。此所云“南收百越”,即谓此。详见本书《南越列传》、《东越列传》。〔14〕“表象”,犹今言现象。

〔15〕“推锋”,即“摧锋”,及锋而试,无坚不摧。“执节”,掌握节制。

〔16〕“丘子明”,武帝时的善卜者。〔17〕“射”,猜测。“蛊道”,诱惑

欺骗之道,如方士鼓吹的鬼神迷信。“蛊”,音 gǔ。“巫蛊”,用巫术诅咒,或把木偶人掩埋地下,用以害人。武帝晚年多病,怀疑身边人行巫蛊术。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陈皇后被废,捕杀行巫蛊者,株连三百多人。征和元年(公元前九二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利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刘据宫中埋木偶人,太子惶惧,杀江充及胡巫。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以兵相抗,激战五日,死者数万,太子兵败自杀,成为武帝朝导至政治震荡最大的一次巫蛊之祸。“时或”,有时。“中”,音 zhòng,言中。〔18〕“眦”,音 zì,眼眶。“睚”,音 yá,眼角。“眦睚”,即“睚眦”,瞪眼睛,恕目而视。引申为细微的怨忿。〔19〕“因”,借助, 凭借。〔20〕“诛三族”,是一种极重的刑罚。受此刑罚者,诛灭父族、母族、

妻族。

夫摓策定数,〔1〕灼龟观兆,〔2〕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 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3〕而武王有瘳。〔4〕纣为暴虐,〔5〕而元龟 不占。〔6〕晋文将定襄王之位,〔7〕卜得黄帝之兆,〔8〕卒受彤弓之命。〔9〕 献公贪骊姬之色,〔10〕卜而兆有口象,〔11〕其祸竟流五世。〔12〕楚灵将背 周室,〔13〕卜而龟逆,〔14〕终被乾溪之败。〔14〕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 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15〕背人 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书》建稽疑,〔16〕五谋而卜筮居其二,

〔17〕五占从其多,〔18〕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注释】〔1〕“摓”,音 féng,执持。“策”,占卜用的蓍草。“摓策”,两手分蓍。“定数”,确定蓍草的阴阳数目,以占吉凶。〔2〕“兆”,在龟甲上钻刻,再用火烧灼,即出现裂纹,这就是“兆”。观察兆纹便可推知吉凶。〔3〕“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本书《鲁周公世家》《集解》引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 故谓周公。”“周”在今陕西岐山县北。本书《鲁周公世家》详载周公事迹。“卜三龟”, 据《尚书·金滕》记载,周武王伐纣后第二年病重,周公祈求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保佑武王,自己替代武王去死。祷告后,周公在三王祭坛前各置一龟,三次占卜, 均为吉兆。次日,武王病愈。〔4〕“有瘳”,为之病愈。“瘳”,音 chōu。〔5〕“纣为暴虐”,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以暴虐著称。百姓不满,诸侯背叛,纣乃加重刑罚,为炮烙之刑,醢九侯,脯鄂侯,囚文王,剖比干,囚箕子,多为不善,残暴无道。

〔6〕“元龟”,大龟。古人认为,龟越大,占卜越灵验。“不占”,没有出现吉兆。

《尚书·西伯戡黎》记载,周文王打败黎国后,纣王大臣祖伊恐惧地禀报纣王:“天子! 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意思是说:“天子,上天恐怕要灭亡我们殷商了,贤人和大龟都觉察不出吉兆。”又见本书《殷本纪》。〔7〕“晋文”,晋文公, 名重耳,献公诡诸之子,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在位,为一代霸主。“襄王”, 周襄王,名郑,周惠王之太子,公元前六五二年至前六一九年在位。据《左传》记载, 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三六年),周室内乱,王子带引狄人攻入王城,周襄王逃往郑国。鲁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发兵救周,三月,右翼部队围温,抓获王子带,左翼部队迎接周襄王,四月,襄王进入王城。〔8〕“卜得黄帝之兆”,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出兵救助周襄王,是采纳狐偃的建议。出兵之前,晋文公让狐偃占卜,狐偃说:“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晋文公说:“我担当不起啊。”狐偃说:“周室的礼制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又占筮,也得吉兆,遂决定出兵救周。

《大戴礼·五帝德》记载,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本书《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打败炎帝。黄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杀死■尤。“阪泉”,在今河北涿县东。〔9〕“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天子赏赐弓矢,赋予征伐大权。〔10〕“献公”,晋献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公元前六七六至前六五一年在位。“骊姬”,献公五年(公元前六七二年),伐骊戎(在今陕西临潼一

带),获骊姬,立为夫人,深受宠幸。〔11〕“口象”,齿牙为祸之象。《国语·晋语一》记载:“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 ‘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兆端左右裂缝有似齿牙,而且中有纵画。卜官史苏的意思是说祸在口中,谗言为害。〔12〕“其祸竟流五世”,骊姬以色媚事献公,谗害死太子申生,欲立她的亲生子奚齐为君。献公死,荀息遵循献公遗嘱,拥立奚齐。里克杀死奚齐。荀息又立骊姬妹妹之子、奚齐之弟悼子为君,里克又杀死悼子。秦、齐两国又拥立献公之子夷吾为晋君,这就是惠公。惠公时,内外交困,曾与秦战,被俘,后放归。惠公卒,太子圉继位,这就是怀公。惠公卒于九月,十一月下葬,十二月,晋国大夫呼应于内,秦国援助于外,献公之子重耳返归晋国,立为晋君,这就是文公。文公立,怀公出奔高梁, 被杀害。至此,晋国局势才稳定下来。从献公始,历经奚齐、悼子、惠公、怀公,共五君,所以说祸流“五世”。〔13〕“楚灵”,楚灵王,名围,楚共王审之子,楚康王招之弟,公元前五四○年至前五二九年在位。“将背周室”,将要背叛周天子。详下条注。

〔14〕“龟逆”,龟兆不吉利。《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界,余必自取之。’民患王之无厌也,故从乱如归。”意思是说:“起初,灵王占卜说:‘我差不多该得到天下了!’ 占卜不吉利。灵王把龟甲扔在地上,责骂上天,大叫:‘这么一点点都不给我,我一定自己去拿到它。’百姓忧虑灵王的欲望不能满足,所以参加暴乱的如同回家一样。”〔14〕“终被乾溪之败”,终于遭到乾溪的失败。“乾”,音 gān,“乾溪”,地名,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本书《楚世家》记载,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五二九年),楚灵王在乾溪乐而忘返,百姓苦于差役。公子比、公子弃疾、公子子皙乘机谋反,杀死灵王太子禄, 公子比立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公子弃疾为司马。灵王众叛亲离,彷徨山中,几乎饿死。芋尹申无宇之子申亥把他救回家,死在申亥家中。〔15〕“悖”,音 bèi,糊涂, 不合情理。〔16〕“《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删定,主要内容为商、周两代帝王的讲话、命令的记录和春秋战国时根据传说记载的夏、商史事,是现存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建稽疑”,建立稽考疑难的方法。《尚书·洪范》记载: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回答了九条治国的根本方法,第七条为“明用稽疑”。对“稽疑”之法,《洪范》还作了具体的阐述。〔17〕“五谋而卜筮居其二”,《尚书·洪范》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意思是说,你有重大疑难,先要自己考虑,再与卿士商量,与庶民商量,最后进行卜、筮。“五谋”中龟卜和蓍筮占了两个。《洪范》还具体阐述了龟卜和蓍筮在“五谋”中的地位。〔18〕“五占从其多”,五人占卜,意见不一,就信从多数人的意见。

《尚书·洪范》说:“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 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从其多”,当即《洪范》的“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1〕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2〕又其所生,兽无虎狼,〔3〕草无毒螫。〔4〕江傍家人常畜龟饮 食之,〔5〕以为能导引致气,〔6〕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注释】〔1〕“长老”,年高德劭者。〔2〕“蓍百茎共一根”,《集解》引徐广云:“刘向云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3〕“兽无虎狼”,没有虎狼一类野兽。〔4〕“草无毒螫”,草丛中没有毒虫。”螫”,音 zhē,毒害。〔5〕“饮食之”,饮龟血,吃龟肉。〔6〕“导引致气”,运用导引获取元气。导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运用调整呼吸,俯仰屈伸,舒筋活血,祛病健身。

褚先生曰:〔1〕臣以通经

术,〔2〕受业博士,〔3〕治《春秋》,〔4〕以高第为郎,〔5〕幸得宿卫, 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传》。〔6〕太史公之《传》曰:“三王 不同龟,〔7〕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故作《龟策列传》。” 臣往来长安中,〔8〕求《龟策列传》不能得,故之大卜官,〔9〕问掌故文学 长老习事者,〔10〕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

【注释】〔1〕“褚先生”,名少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受业于西汉名儒王式,元帝、成帝时为博士,曾补作《史记》,《史记》中“褚先生曰”均是他的补作文字。学者大多批评他的补作。〔2〕“臣”,对于君,可自称“臣”;对于一般人, 亦可自称“臣”,以示谦卑。“经术”,儒家经学。〔3〕“受业博士”,跟随博士学习。“博士”,学官名,秦始皇时即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初期诸子百家皆有博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传记博士,设立五经博士。最初,博士通古今,以备皇帝顾向,又熟悉《诗》、《书》、百家语,教授弟子。武帝时,博士专掌儒家经典的教授。〔4〕“治”,研习。“《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成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同时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其他各国的历史。〔5〕“以高第为郎”,以成绩名列高等作了郎官。本书《袁盎晁错列传》《索隐》引《汉旧仪》云: “太常博士弟子试射策,中甲科补郎,中乙科补掌故。”“郎”,汉初有郎中、中郎, 以后有侍郎和议郎,郎是其总称,也称郎官。郎平时宿卫殿门、殿廊,大朝会则站立在殿阶两侧,皇帝出行,则充车骑扈从。诸郎中只有议郎不担任宿卫,主要负责谏议政事得失。郎统属于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郎中令更名光禄勋。〔6〕“《太史公传》”,《史记》最初之名,又名《太史公书》。〔7〕“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此四人为三代开国之君。“不同龟”,不同的占卜方法。〔8〕“长安”,西汉都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定都于此,取“长治久安”之意。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9〕“大卜”,即太卜。〔10〕“掌故”,官名,职掌礼乐制度等故事,秩百石,隶属太常。晁错即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文学”,汉代郡国学官。郡国学宫皆有文学掾、文学史,文学掾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文学史又称文学师,是文学掾的助手。文学掾、文学史统称“文学”,负责管理学校,教授生徒,参与郡国礼仪、教化之事。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1〕必先决蓍龟。传曰:〔2〕“下有伏灵,

〔3〕上有兔丝;〔4〕上有捣蓍,〔5〕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

状似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兔丝去之,〔6〕即以■烛此地 烛之,〔7〕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8〕明即掘取之,入四尺 至七尺,得矣,过七尺不可得。伏灵者,千岁松根也,〔9〕食之不死。闻蓍 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 王道得,〔10〕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 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11〕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 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记曰:〔12〕“能得名龟 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 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名龟。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 此某之龟也。略记其大指,不写其图。取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13〕必出其神明,其 此之谓乎!故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者,润泽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龙伏之。〔14〕王者得之,长有天下,四夷宾服。能得百茎蓍,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15〕足以决吉凶。

【注释】〔1〕“五帝”,应劭《风俗通义·皇霸》云:“《易传》、《礼记》、

《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此说之外, 关于五帝之说,汉代人还有几种说法,《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汉书·魏相传》魏相奏议认为太■、炎帝、黄帝、颛顼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以少■、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郑玄注《中侯勑省图》认为德合五帝座星者称帝,以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为五帝。六人而称五帝,以其德合五帝座星。

〔2〕“传”,古代占卜成说。《索隐》说:“此传即太卜所得古占龟之说也。”〔3〕“伏灵”,即茯苓,寄生在千年松根上的块球状菌,可入药。而《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说:“茯苓,千岁松脂也。”〔4〕“兔丝”,即菟丝子,又名女萝,蔓生,茎细长,常缠绕于其他植物上,结子,可入药。〔5〕“捣”,通“稠”。“捣蓍”,丛生的蓍草。《淮南子·说山训》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圣人从外知内,以见知隐也。”〔6〕“捎”,割除。〔7〕“■”,与“篝”字通。“■火”,燃火而笼罩其上。〔8〕“四丈”,据一九六八年河北满城陵山二号汉墓出土错金铁尺,汉代一尺合二十三点二厘米,四丈则为九百二十八厘米。〔9〕“根”, 当作“脂”。〔10〕“王道”,以仁义治理天下,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法,都属于“王道”。〔11〕“已”,与“以”字通。〔12〕“记”,与上文“传” 均属同一类文字记载。〔13〕“见”,与“现”字通。〔14〕“蚗”,与“蛟”字通。“蚗龙”,相传其形似龙,能发洪水。也有人解释为母龙,无角。〔15〕“当”,得当。

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1〕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龟千岁乃满尺二寸。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

庙堂之上,〔2〕以决吉凶。今高庙中有龟室,〔3〕藏内以为神宝。〔4〕

【注释】〔1〕“庐江郡”,因庐江水而得名。汉初郡境包括今江西北部濒江之地和安徽长江以南西部部分地区。郡治在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武帝元狩二年,调整郡境,辖有今安徽长江以北,湖北广济、罗田以东,河南商城、大别山及安徽霍山、舒城、巢县以南地区。郡治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输”,缴纳。〔2〕“庙堂”, 太庙、明堂,是皇帝举行祭礼、议政等大典的处所。〔3〕“高庙”,汉高祖之庙。〔4〕” 内”,与“纳”字通,收藏。

传曰:“取前足臑骨穿佩之,〔1〕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臣为郎时,见《万毕石朱方》,〔2〕传曰:〔3〕“有神龟在江 南嘉林中。嘉林者,兽无虎狼,鸟无鸱枭,〔4〕草无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5〕是为嘉林。龟在其中,常巢于芳莲之上。左胁书文曰:〔6〕‘甲 子重光,〔7〕得我者匹夫为人君,有土正,〔8〕诸侯得我为帝王。’求之于 白蛇蟠杅林中者,〔9〕斋戒以待,譺然,〔10〕状如有人来告之,因以醮酒佗 发,〔11〕求之三宿而得。”由是观之,岂不伟哉!故龟可不敬与?〔12〕

【注释】〔1〕“臑”,音 nào,牲畜的前肢。更确切地说,肩下谓之臂,臂下谓之臑。〔2〕“《万毕石朱方》”,“万毕”为方术之士。《索隐》云:“《万毕术》中有《石朱方》。”据此,《石朱方》为万毕书中的一部分。〔3〕“传”,指《石朱方》。〔4〕“鸱”,音 chī,鹞鹰。“枭”,音 xiāo,通“鸮”,与鹞鹰相近似的一种鸟。鸱枭在古人意识中,均为凶恶不祥之鸟。〔5〕“斤”,斧子一类的木工工具。

〔6〕“胁”,胸部的两侧。〔7〕“甲子”,指甲子这一日或甲子这一年。〔8〕“有土正”,占有土地的官长。〔9〕“白蛇蟠杅林”,《索隐》云:“林名白蛇蟠杅林, 龟藏其中。杅音乌。谓白蛇尝蟠杅此林中也。”“蟠杅”,盘曲而居。〔10〕“譺然”, 恭敬而虔诚的样子。“譺”,音 yí。〔11〕“醮酒”,祭祀时洒酒于地。“醮”,音jiào。“佗”,借为“拕”,拖曳。《说文》:“拕,曳也。”“佗发”,披散头发。

〔12〕“与”,与“欤”字通,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1〕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问者曰:“龟至神若此,然太卜官得生龟,何为辄杀取其甲乎?”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龟,畜置之,家因大富。与人议,欲遣去。人教杀之勿遣,遣之破人家。龟见梦曰:〔2〕“送我水中,无杀吾也。”其家终杀之。杀之后,身死,家不利。人民与君王者异道。人民得名龟,其状类不宜杀也。〔3〕以往古故事言之,古明王圣主皆杀而用之。

【注释】〔1〕“行”,经过。〔2〕“见”,通“现”。“见梦”,犹言托梦。

〔3〕“状”,情状,状况。

“类”,好像,似乎。

宋元王时得龟,〔1〕亦杀而用之。谨连其事于左方,〔2〕令好事者观择 其中焉。

【注释】〔1〕“宋元王”,《庄子·外物篇》作“宋元君”,即宋元公,宋平公之子,名佐,公元前五三一年至前五一七年在位。而《淮南子·说山训》、《论衡·讲瑞篇》均作“元王”。宋称王始自偃,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宋元王”当指宋王偃。《战国策·宋策》、《墨子·所染篇》、《吕氏春秋·当染篇》皆称偃为宋康王。宋王偃为宋亡国之君,公元前二八六年灭于齐、魏、楚,在位四十七年。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

〔2〕“左方”,犹今言“下方”。旧时行文竖写,由右向左,所以,“左方”则为下方。

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龟使于河,〔1〕至于泉阳,〔2〕渔者豫且举网得而 囚之,〔3〕置之笼中。夜半,龟来见梦于宋元王曰:“我为江使于河,而幕 网当吾路。〔4〕泉阳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 故来告诉。”元王惕然而悟。〔5〕乃召博士卫平而问之曰:“今寡人梦见一 丈夫,〔6〕延颈而长头,衣玄绣之衣而乘辎车,〔7〕来见梦于寡人曰:‘我 为江使于河,而幕网当吾路。泉阳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语。王有德义,故来告诉。’是何物也?”卫平乃援式而起,〔8〕仰天而视 月之光,观斗所指,〔9〕定日处乡。〔10〕规矩为辅,〔11〕副以权衡。〔12〕 四维已定,〔13〕八卦相望。〔14〕视其吉凶,介虫先见。〔15〕乃对元王曰: “今昔壬子,〔16〕宿在牵牛。〔17〕河水大会,鬼神相谋。汉正南北,〔18〕 江河固期,〔19〕南风新至,江使先来。白云壅汉,〔20〕万物尽留。斗柄指 日,使者当囚。〔21〕玄服而乘辎车,其名为龟。王急使人问而求之。”王曰: “善。”

【注释】〔1〕“使”,出使。“河”,黄河。〔2〕“泉阳”,今地已不可确考, 其地当在长江、黄河之间。〔3〕“豫且”,人名。《庄子·外物篇》、《水经注》作“余且”。“且”,音 jū。〔4〕“幕网”,鱼网。“当”,挡住。〔5〕“惕然”,害怕的样子。“惕”,音 tì。“悟”,与“寤”字通,睡醒。〔6〕“丈夫”,谓成年男子。〔7〕“衣”,用如动词,穿着。“玄绣之衣”,黑色绣衣。“辎车”,一种加有帷盖的大车,用以载物,也可乘人,卧息其中。〔8〕“援”,拿起。“式”,即栻。本书《日者列传》《索隐》云:“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可见式是一种卜具。〔9〕“斗”,北斗七星。其中三星像杓,四星似斗。“斗所指”, 即北斗七星斗柄(杓)所指向的方向。古人根据斗柄的运转推定季节、月份。如《鹖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10〕“乡”,与“向”字通。“定日处乡”,判断太阳所在的空中位置。〔11〕“规矩”,圆规和矩尺。〔12〕“权衡”,秤锤和秤杆。〔13〕“四维”,东西南北称四方,四方之隅称“四维”,即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4〕

“八卦”,用阳爻(--)和阴爻(--)组成的八种符号:≡(乾)、≡(坤)、≡(震)、

≡(巽)、≡(坎)、≡(离)、≡(艮)、≡(兑),用以占卜。八卦互相组合,形成六十四卦,而每卦都有特定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与之相应。〔15〕“介虫”,有甲壳的虫类,这里指龟。〔16〕“昔”,与“夕”字通。“今昔”,《索隐》云:“犹昨夜也。以今日言之,谓昨夜为今昔。”“壬子”,谓壬子日。〔17〕“宿在牵牛”,太阳处在牛宿。为了观测日、月在天空的运行,古人把太阳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东西南北四组, 每组七宿,共二十八宿。牵牛(即牛宿)在北方七宿之中。〔18〕“汉”,天河。《史记会注考证》引张文虎曰:“汉正南北者,夜半时箕斗在子,天汉正当南北也。”〔19〕“江河”,谓长江之神和黄河之神。“固期”,原本相约会。〔20〕“壅”,壅塞,堵塞。〔21〕“使者当囚”,意思是说江神的使者神龟该被囚困。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钱大昕曰:‘奇门之式,古人谓之遁甲。即《易》八卦方位,加以中央, 与乾凿度太一下行九宫之法相合。《史记·龟策传》:卫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视月之光,观斗所指云云,乃对曰:今昔壬子,宿在牵牛云云,此遁甲式也。日在牵牛,冬至之侯。盖冬至后壬子日,庚子时。阳遁弟一局,甲午为句首,在巽宫,杜门为直使,时加子,子为玄武,故云介虫先见也。规矩权衡,谓坎离震兑四正之位。《汉书·魏相传》: 东方之神,执规司春;南方之神,执衡司夏;西方之神,执矩司秋;北方之神,执权司冬,是其义也。加以四维,故云八卦相望也。’张文虎曰:‘援式而起,谓地盘也。仰天而视月之光者,定时也。观斗所指者,正月令也。定日处乡者,正日躔也。规矩权衡四维八卦者,左规右矩,前衡后权,谓天盘所加十二辰之位也。义见《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律历志》。介虫先见者,谓初传玄武发用也。今昔壬子者,日辰也。宿在牵牛者,日宿在丑也。河水大会者,仲冬水王,又日时干支皆水也。汉正南北者,夜半时箕斗在子,天汉正当南北也。南风新至者,冬至一阳生也。斗柄指日者,月建在壬位也。使者当囚者,白虎乘子加壬,又玄武乘功曹也。钱氏《十驾斋养新录》以为奇门之式, 未然。’”诠释多有歧异,可供参考。

于是王乃使人驰而往问泉阳令曰:〔1〕“渔者几何家?名谁为豫且?豫 且得龟,见梦于王,王故使我求之。”泉阳令乃使吏案籍视图,〔2〕水上渔 者五十五家,上流之庐,名为豫且。泉阳令曰:“诺。”〔3〕乃与使者驰而 问豫且曰:“今昔汝渔何得?”〔4〕豫且曰:“夜半时举网得龟。”使者曰: “今龟安在?”曰:“在笼中。”使者曰:“王知子得龟,〔5〕故使我求之。” 豫且曰:“诺。”即系龟而出之笼中,献使者。

【注释】〔1〕“令”,县令。汉制,一县人口万户以上的大县,最高行政长官称“令”,不足万户的小县称“长”。〔2〕“案”,查看,查阅。“籍”,户籍簿。户籍上记有姓名、性别、口数等,是汉代政府掌握天下口数、征收口赋等方面的主要依据。“图”,地图。此指居民分布图。〔3〕“诺”,犹今言“好”、“可以”。〔4〕“汝”, 第二人称代词,你。〔5〕“子”,您。称对方为“子”,是含有尊敬之意的美称。

使者载行,出于泉阳之门。正昼无见,〔1〕风雨晦冥。云盖其上,五采青黄,〔2〕雷雨并起,风将而行。〔3〕入于端门,〔4〕见于东箱。〔5〕身如

流水,润泽有光。望见元王,延颈而前,三步而止,缩颈而却,复其故处。元王见而怪之,问卫平曰:“龟见寡人,延颈而前,以何望也?〔6〕缩颈而 复,是何当也?”卫平对曰:“龟在患中,而终昔囚,王有德义,使人活之。今延颈而前,以当谢也,缩颈而却,欲亟去也。”〔7〕元王曰:“善哉!神 至如此乎?不可久留,趣驾送龟,〔8〕勿令失期。”〔9〕

【注释】〔1〕“正昼”,大白天。〔2〕“采”,彩色。“五采”,五种颜色, 指青、黄、赤、白、黑。这里是说色彩斑斓。〔3〕“将”,送。〔4〕“端门”,宫殿南面正门。〔5〕“箱”,与“厢”字通。厢房。这里指宫内的配殿。〔6〕“以”,犹“是”,与下文“是何当也”句之“是”为互文。〔7〕“亟”,音 jí,赶快,急迫地。“去”,离去“。〔8〕“趣”,音 cù,与“促”字通,赶快,急忙。“驾”,驾车。〔9〕“失期”,误期,未按约定时间。

卫平对曰:“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先得此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

战十胜。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游三千岁,不出其域。安平静正,动不用力。寿蔽天地,〔1〕莫知其极。〔2〕与物变化,四时变色。 居而自匿,伏而不食。春仓夏黄,〔3〕秋白冬黑。明于阴阳,〔4〕审于刑德。

〔5〕先知利害,察于祸福。以言而当,以战而胜,王能宝之,诸侯尽服。王

勿遣也,以安社稷。”〔6〕

【注释】〔1〕“蔽”,遮盖。〔2〕“极”,极限,尽头。〔3〕“仓”,与“苍” 字通,青色。〔4〕“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背日处和向日处。后来古代思想家用来表示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和相应现象。阴阳被视为宇宙最基本的法则。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等学派,认为阴阳构成万物,两者对立和相互作用,促成事物的运动变化。〔5〕“审”,明察。“刑德”,刑罚和仁德。“刑”和“德”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治理社会的措施,前者重法重刑,后者重视仁德。〔6〕“社”,土地神。“稷”, 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为主,为君王者,自然极为重视农业,土地、五谷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君王无一例外地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因此之故,“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元王曰:“龟甚神灵,降于上天,〔1〕陷于深渊。在患难中,以我为贤, 德厚而忠信,故来告寡人。寡人若不遣也,是渔者也。渔者利其肉,〔2〕寡 人贪其力,〔3〕下为不仁,上为无德。君臣无礼,何从有福?寡人不忍,奈 何勿遣!”〔4〕

【注释】〔1〕“降于上天”,从上天降下。〔2〕“利其肉”,以龟肉为利。〔3〕“贪其力”,贪图龟的神力。〔4〕“奈何”,如何,怎么。

卫平对曰:“不然。臣闻盛德不报,〔1〕重寄不归;〔2〕天与不受,〔3〕 天夺之宝。〔4〕今龟周流天下,〔5〕还复其所,上至苍天,下薄泥涂,〔6〕

还遍九州,〔7〕未尝愧辱,无所稽留。〔8〕今至泉阳,渔者辱而囚之。王虽 遣之,江河必怒,务求报仇。自以为侵,〔9〕因神与谋。〔10〕淫雨不霁,〔11〕 水不可治。若为枯旱,风而扬埃,蝗虫暴生,〔12〕百姓失时。〔13〕王行仁 义,其罚必来。此无佗故,〔14〕其祟在龟。〔15〕后虽悔之,岂有及哉!〔16〕 王勿遣也。”

【注释】〔1〕“盛德”,大德。“不报”,不报答。对方的恩德过于盛大,没有办法回报,所以不去报答。〔2〕“重寄”,贵重的寄存物。“不归”,不归还。〔3〕“与”,授给。“受”,接受,收取。〔4〕“天夺之宝”,上天给予你,你不接受, 上天就要收回你的宝物了。以上四句是卫平引据过去人们的经常性说法。〔5〕“周流”, 周游。〔6〕“薄”,逼近,靠近。“泥涂”,泥地。〔7〕“还”,与“环”字通,环绕。“九州”,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西汉前学者认为是禹治水后所划分,实际上其说出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九州所指有异,以《书·禹贡》九州说最有影响。《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周礼·职方》有幽、并二州,没有徐、梁二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8〕“稽”, 停留,留滞。〔9〕“自以为侵”,自己进行侵伐。“自”,指龟。“侵”,攻伐。〔10〕“因”,依靠。〔11〕“淫雨”,雨水过多。“霁”,音 jì,雨雪停止,云雾散去,天气放晴。〔12〕“暴”,急速,猛然。〔13〕“失时”,丧失时机,错过时期。百姓的大事在于务农,农业有严格的时间性,因而古人强调不违农时。“失时”便是有违农时。

〔14〕“佗”,与“他”字通,其他,别的。〔15〕“祟”,音 suì,鬼怪害人。〔16〕“岂有及哉”,怎么能来得及啊。

元王慨然而叹曰:〔1〕“夫逆人之使,〔2〕绝人之谋,〔3〕是不暴乎? 取人之有,以自为宝,〔4〕是不强乎?〔5〕寡人闻之,暴得者必暴亡,强取 者必后无功。桀、纣暴强,〔6〕身死国亡。今我听子,是无仁义之名,而有暴强之道。江河为汤、武,〔7〕我为桀、纣。未见其利,恐离其咎。〔8〕寡 人狐疑,〔9〕安事此宝,〔10〕趣驾送龟,勿令久留。”

【注释】〔1〕“慨然”,感慨的样子。〔2〕“逆”,阻挡,拦阻。〔3〕“绝”, 断绝,毁绝。〔4〕“以自为宝”,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宝贝。〔5〕“强”,强暴, 暴横。〔6〕“桀”,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名履癸,帝发之子。为政暴虐,荒淫无度, 百姓不堪其苦。商汤与夏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夏朝兵败,桀出奔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南)而死。桀与纣为中国历史上齐名的两大暴君。〔7〕“汤”,卜辞中作“唐”,名履、天乙、太乙,消灭夏桀后,又称“武汤”、“成汤”、“殷汤”。在伊尹辅佐下,他统辖的商部落势力日渐强大,终于消灭夏桀,建立商朝。在位期间,重视生产,关心民众,减轻征敛,社会比较安定,远方氐、羌部落前来入贡臣服。与周文王、周武王为齐名的贤君。〔8〕“离”,与“罹”字通,遭受。“咎”,灾祸,祸害。〔9〕“狐疑”,狐性多疑,所以,疑惑不决,犹豫不定,用“狐疑”来形容。〔10〕“安”,

怎么。“事”,事奉,侍奉。

卫平对曰:“不然,王其无患。〔1〕天地之间,累石为山,高而不坏, 地得为安。故云物或危而顾安,〔2〕或轻而不可迁;人或忠信而不如诞谩,

〔3〕或丑恶而宜大官,或美好佳丽而为众人患。非神圣人,莫能尽言。春秋

冬夏,或暑或寒。寒暑不和,贼气相奸。〔4〕同岁异节,其时使然。故令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5〕或为仁义,或为暴强。暴强有乡,〔6〕仁义有时。 万物尽然,不可胜治。〔7〕大王听臣,臣请悉言之。〔8〕天出五色,以辨白 黑。地生五谷,以知善恶。人民莫知辨也,与禽兽相若。〔9〕谷居而穴处, 不知田作。天下祸乱,阴阳相错。〔10〕匆匆疾疾,〔11〕通而不相择。〔12〕 妖◻数见,〔13〕传为单薄。〔14〕圣人别其生,使无相获。〔15〕禽兽有牝牡,

〔16〕置之山原;鸟有雌雄,布之林泽;有介之虫,置之溪谷。〔17〕故牧人

民,〔18〕为之城郭,〔19〕内经闾术,〔20〕外为阡陌。〔21〕夫妻男女,赋之 田宅,〔22〕列其室屋。为之图籍,〔23〕别其名族。〔24〕立官置吏,劝以爵 禄。〔25〕衣以桑麻,〔26〕养以五谷。耕之耰之,〔27〕锄之耨之。〔28〕口得 所嗜,目得所美,身受其利。以是观之,非强不至。〔29〕故曰田者不强,囷 仓不盈;〔30〕商贾不强,〔31〕不得其赢;妇女不强,布帛不精;〔32〕官御 不强,〔33〕其势不成;大将不强,卒不使令;侯王不强,没世无名。〔34〕 故云强者,事之始也,分之理也,〔35〕物之纪也。〔36〕所求于强,无不有 也。王以为不然。王独不闻玉椟只雉,〔37〕出于昆山;〔38〕明月之珠,出 于四海;镌石拌蚌,〔39〕传卖于市。〔40〕圣人得之,以为大宝。大宝所在, 乃为天子。今王自以为暴,不如拌蚌于海也;自以为强,不过镌石于昆山也。取者无咎,宝者无患。今龟使来抵网,〔41〕而遭渔者得之,〔42〕见梦自言, 是国之宝也,王何忧焉!”

【注释】〔1〕“其”,这里是命令副词,口语中没有同义词。“无”,与“毋” 字通,不要。〔2〕“顾”,反而。“顾安”,反倒安全。〔3〕“诞谩”,亦作“儃僈”, 荒诞,欺诈。〔4〕“贼气”,奸邪之气。“奸”,干扰。〔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古人认为这是上天的自然法则。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即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经也。”〔6〕“乡”,处所。也有人认为此处“乡”字通“向”,于义亦通。〔7〕“胜”,尽。“治”,研讨,研究。“胜治”,彻底研讨清楚。〔8〕“悉”, 详悉,详荆〔9〕“相若”,用类似。〔10〕“相错”,互相错乱,互相颠倒。〔11〕“匆匆”,急急忙忙,匆匆忙忙。〔12〕“通”,男女相交媾。“不相择”,不互相选择。“与禽兽相若”句以下,列举了许多具体情况,说明人类蒙昧时期无异于禽兽。这里说“通而不相择”,是指在蒙昧期,人们没有固定的对偶婚,而是处于乱婚状态。〔13〕“妖◻”,灾异。《正义》引《说文》云:“衣服歌谣草木之怪谓之妖,禽兽虫蝗之怪谓之◻。”“◻”,与“孽”字通。“见”,读作“现”,二字通。〔14〕“传为单薄”,

意谓由于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恶劣,加上人类的乱婚,因而传宗繁衍的能力薄弱。〔15〕“相获”,互相掠取。〔16〕“牝”,音 pìn,鸟兽的雌性。“牡”,鸟兽的雄性。“牝牡”,与下文“雌雄”同义。〔17〕“溪”,小河沟。〔18〕“牧”,牧养。“牧人民”, 治理百姓。〔19〕“城郭”,城墙。细为分别,内城为“城”,外城为“郭”。〔20〕“经”,经划,划分。“闾”,古代居民行政单位,二十五家为闾。这里指闾里,住所。“术”,道路,有的学者认为“术”亦为行政单位,《史记会注考证》引冈白驹云:“百家为里,里十为术。”〔21〕“阡陌”,音 qiānmò,田间的小路。本书《秦本纪》《索隐》引《风俗通义》云:“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阡陌具有田间界限的作用。〔22〕“赋”,授予。“赋之田宅”,国家分配给土地和房屋,这是土地国有,国家实行授田制。〔23〕“为之图籍”,把百姓登记在户籍上。〔24〕“别”, 区分,分别。“名”,名字。“族”,族属,家族。〔25〕“劝”,鼓励,劝奖。“爵”, 爵位,秩次。“禄”,俸禄。〔26〕“衣”,动词,穿。“桑麻”,指丝织品和麻织品, 前者富人服用,后者为穷人所穿。〔27〕“耰”,音yōu,农具,形似耰头,可击碎土块,平整土地。“耰之”,播种后用耰平土,掩盖种子。〔28〕“耨”,音nòu,本是一种小手锄,用来锄草。这里义为除草。〔29〕“非强不至”,这是针对上文元王反对“强取”而发的议论,意思是说不使用强大的力量达不到目的。〔30〕“囷仑”,储藏粮食的谷仓。细为分别,圆形的为“囷”,方形的为“仓”。“囷”,音 qūn。〔31〕 “商贾”,从事商业的人。行商叫“商”,坐商叫“贾”。〔32〕“布”,麻、苎、葛织物的通称。“帛”,丝织物总称。〔33〕“官御”,为官掌权。“御”,控制,驾御。

〔34〕“没世”,终生。《淮南子·修务训》云:“是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官御不厉,心意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侯王懈惰,后世无名。”《文子·精诚篇》也有类似之语。可见卫平所说“田者不强”至“没世无名”诸语,乃是古人的常见思想。〔35〕“分之理也”,符合名分的道理。“分”,音fèn。〔36〕“纪”,纲纪,法则。“物之纪也”,事物的法则。〔37〕“玉椟”,玉匣子。“椟”,音 dú。“只”,《集解》引徐广云:“一作‘双’。”“ 雉”,音 zhì,野鸡,山鸡。〔38〕“昆山”,即今昆仑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之间,向东延伸于青海境内,海拔六千米左右。由于昆仓远处西方,人迹罕至,古人对昆仑山的认识带有神秘色彩。〔39〕“镌”,音 juān,凿,刻。“拌”,与“判”字通,分割,剖开。“镌石拌蚌”,凿石取玉,剥蚌取珠。

〔40〕“传卖”,递相贩卖。〔41〕“抵网”,触落网中。〔42〕“遭”,遭遇,碰到。

元王曰:“不然。寡人闻之,谏者福也,谀者贼也。〔1〕人主听谀,是 愚惑也。虽然,祸不妄至,〔2〕福不徒来。〔3〕天地合气,以生百财。阴阳 有分,〔4〕不离四时,十有二月,〔5〕日至为期。〔6〕圣人彻焉,〔7〕身乃 无灾。明王用之,人莫敢欺。故云福之至也,人自生之;祸之至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刑与德双。圣人察之,以知吉凶。桀、纣之时,与天争功, 拥遏鬼神,〔8〕使不得通。是固已无道矣,谀臣有众。〔9〕桀有谈臣,名曰 赵梁。教为无道,劝以贪狼。〔10〕系汤夏台,〔11〕杀关龙逢。〔12〕左右恐 死,偷谀于傍。〔13〕国危于累卵,〔14〕皆曰无伤。称乐万岁,或曰未央。〔15〕 蔽其耳目,与之诈狂。汤卒伐桀,身死国亡。听其谀臣,身独受殃。《春秋》

著之,至今不忘。纣有谀臣,名为左强。夸而目巧,〔16〕教为象郎。〔17〕 将至于天,〔18〕又有玉床。犀玉之器,象箸而羹。〔19〕圣人剖其心,〔20〕 壮士斩其胻。〔21〕箕子恐死,〔22〕被发佯狂。〔23〕杀周太子历,〔24〕囚文 王昌。〔25〕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26〕阴兢活之,〔27〕与之俱亡。〔28〕 入于周地,得太公望。〔29〕兴卒聚兵,与纣相攻。文王病死,载尸以行。〔30〕 太子发代将,〔31〕号为武王。战于牧野,〔32〕破之华山之阳。〔33〕纣不胜, 败而还走,〔34〕围之象郎。自杀宣室,〔35〕身死不葬。头悬车轸,〔36〕四 马曳行。〔37〕寡人念其如此,肠如涫汤。〔38〕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贵至天子, 然而大傲,〔39〕欲无◻时,〔40〕举事而喜高,贪很而骄。〔41〕不用忠信, 听其谀臣,而为天下笑。今寡人之邦,居诸侯之间,曾不如秋毫。〔42〕举事 不当,又安亡逃!”

【注释】〔1〕“贼”,祸害。〔2〕“妄至”,妄自降临,随意来临。〔3〕“徒”, 白白地。“徒来”,空来,白白地来到。〔4〕“分”,区分,划分。〔5〕“有”,音yòu,通“又”。〔6〕“日至”,日期到了,满了时间。“期”,音 jī,一周年,一周月。“日至为期”,日期到了便为一周期。〔7〕“彻”,透彻。〔8〕“拥”,与“壅” 通,拥塞。“遏”,阻遏,阻止。〔9〕“有众”,又众多。〔10〕“贪狼”,贪婪凶戾。〔11〕“系汤夏台”,本书《夏本纪》载:“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夏台”,《索隐》云是狱名,“夏曰均台”。按当是台名,囚系汤于此。《淮南子·本经训》:汤“伐桀于南巢, 放之夏台”。高诱注:“夏台,大台。”台在今河南禹县南。“均台”亦作“钧台”。

〔12〕“关龙逢”,姓关龙,名逢(音 páng),或作“关龙逢”。“逢”乃“逄”的本字。相传为尧、舜时豢龙氏后裔。夏桀昏暴淫乱,为酒池,可行舟,令男女杂处,三旬不朝。关龙逢极力劝谏,触怒夏桀,囚而杀之。又相传夏桀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关龙逢进谏,夏桀遂用炮烙之刑杀之。〔13〕“偷”,苟且。〔14〕“累卵”,把蛋垒起来。用来比喻极危险的情况。〔15〕“央”,尽。“未央”,未已,未尽。〔16〕“夸”, 夸夸其谈。“目巧”,目光灵巧。古人建筑宫室主张依靠规矩,反对仅凭巧目、巧手。如《管子·法法篇》云:“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夸而目巧”,是说纣谀臣左强夸夸其谈,废弃规矩,仅凭灵巧之目,教纣构筑“象郎”。〔17〕“象郎”,即“象廊”。《淮南子·本经训》:“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高诱注“象廊”云:“用象牙饰廊殿。”也有人认为“象郎” 是绘画的廊殿。〔18〕“将至于天”,宫殿高大,上达于天。〔19〕“象箸”,象牙制成的筷子。本书《宋微子世家》:“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羹”,带汤的菜食。这里用作动词,食羹的意思。〔20〕“圣人”,指比干。“剖其心”,本书《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21〕“胻”,音 héng,

脚胫。“壮士斩其胻”,壮士于冬天涉水,不畏寒冷,纣让人砍断壮士的脚胫,查看其髓是否充盈。《尚书·泰誓下》云:“今商王受(即纣)⋯⋯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

〔22〕“箕子”,纣的叔叔,曾任太师,封于箕(在今山东太谷东北)。本书《殷本纪》记载,纣杀比干,箕子惧祸,便假装狂人为奴,纣王还是把他囚禁起来。周武王灭纣, 释放了箕子。又据《周本纪》,周武王灭纣后二年,询问箕子殷朝亡国的原因。《尚书·洪 范》还记载,周武王释放箕子后,把他带了回去,武王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箕子根据《洛书》,陈进了九种根本大法。〔23〕“被”,通“披”,披散。“佯”,伪装,假装。

〔24〕“杀周太子历”,《索隐》云:“‘杀周太子历’文在‘囚文王昌’之上,则近是季历。季历不被纣诛,则其言近妄,无容周更别有太子名历也。”《史记会注考证》引陈仁锡之说,认为“‘历,字衍文。太子,谓伯邑考也”。〔25〕“囚文王昌”,本书《殷本纪》记载,纣以西伯昌(即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纣先杀九侯,又杀鄂侯。西伯昌知道后暗自叹息。崇侯虎报告给纣,纣把西伯昌囚禁在羑(音 yǒu)里(在今河南汤阴县北)。〔26〕“昔”,通“夕”。〔27〕“阴兢”,《集解》引徐广曰: “‘兢’,一作‘竟’。”《索隐》:“阴,姓。兢,名。”阴兢跟随周文王昌逃入周地,任大夫。有人认为阴兢逃入周地,食邑于阴,因以为氏。〔28〕“亡”,逃亡。〔29〕“得太公望”,太公望即吕尚。本书《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 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通“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 立为师。”后来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齐开国之祖。〔30〕“尸”,神主, 木主。《楚辞·天问》:“载尸集战何所急。”所说“尸”也是指木主。周武王即位九年,率军东进,宣扬武威,到达盟津。他把文王木主载于车中。事见本书《周本纪》。

〔31〕“代将”,代替文王统率部队。〔32〕“牧野”,或作“坶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牧野,南郊地名,在朝歌城外。”朝歌为殷都。〔33〕“华山”,恐非陕西华阴县南五岳之一的华山,上文既然说“战于牧野”, 此华山当离牧野不远。“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34〕“还”,返还,回来。“走”, 跑。〔35〕“宣室”,殷宫室名。《淮南子·本经训》:“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 杀之于宣室。”高诱注:“宣室,殷宫名。一曰宣室,狱也。”〔36〕“轸”,音 zhē n,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此为车的代称。据本书《殷本纪》、《周本纪》记载,武王与纣在牧野决战,纣败,逃入宫中,登鹿台之上,赴火而死。武王斩纣头,悬挂在纯白色的旗帜上。〔37〕“曳”,音 yè,拉着。〔38〕“涫”,音 guàn,沸滚。“汤”, 开水。〔39〕“大”,通“太”。〔40〕“◻”,音 yàn,同“餍”,满足,饱足。“欲无◻时”,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41〕“很”,通“狠”。〔42〕“秋毫”,秋天鸟兽长出的新毛。一般用来比喻极纤小之物。

卫平对曰:“不然。河虽神贤,不如昆仑之山;江之源理,〔1〕不如四海。而人尚夺取其宝,诸侯争之,兵革为起。小国见亡,大国危殆,杀人父兄,虏人妻子,残国灭庙,〔2〕以争此宝。战攻分争,是暴强也。故云取之以暴强而治以文理,〔3〕无逆四时,必亲贤士;与阴阳化,〔4〕鬼神为使;

通于天地,与之为友。诸侯宾服,〔5〕民众殷喜。〔6〕邦家安宁,与世更始。

〔7〕汤、武行之,乃取天子。《春秋》著之,以为经纪。〔8〕王不自称汤、

武,而自比桀、纣。桀、纣为暴强也,固以为常。桀为瓦室,〔9〕纣为象郎。征丝灼之,务以费氓。〔10〕赋敛无度,杀戮无方。〔11〕杀人六畜,〔12〕以 韦为囊。〔13〕囊盛其血,与人县而射之,〔14〕与天帝争强。逆乱四时,先 百鬼尝。〔15〕谏者辄死,谀者在傍。圣人伏匿,百姓莫行。天数枯旱,国多 妖祥。〔16〕螟虫岁生,〔17〕五谷不成。民不安其处,鬼神不享。飘风日起,

〔18〕正昼晦冥。日月并蚀,灭息无光。列星奔乱,皆绝纪纲。以是观之,安

得久长。虽无汤、武,时固当亡。故汤伐桀,武王克纣,其时使然。乃为天子,子孙续世,终身无咎,后世称之,至今不已。是皆当时而行,见事而强, 乃能成其帝王。今龟,大宝也,为圣人使,传之贤王。〔19〕不用手足,雷电 将之,〔20〕风雨送之,流水行之。侯王有德,乃得当之。今王有德而当此宝, 恐不敢受;王若遣之,宋必有咎。后虽悔之,亦无及已。”〔21〕

【注释】〔1〕“源理”,源流治理,水道畅达。〔2〕“庙”,宗庙。宗庙是供祀先祖的地方,神灵所在。如果宗庙被毁,几同灭族。〔3〕“文理”,古人治国,主张文、武兼用,“文理”即指与“武”相对的“文”。“治以文理”,就是以教化和行政手段进行统治。〔4〕“化”,融化,融合。〔5〕“宾”,服从,归顺。“宾服”, 归服,归从。〔6〕“殷”,富裕。〔7〕“更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8〕“经纪”,规范,准则。〔9〕“瓦室”,覆盖有瓦的宫室。桀时一般民众以草为屋顶,瓦是奢侈之物。〔10〕“氓”,下层民众。旧刻本误作“民”。〔11〕“无方”,没有道理。〔12〕“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13〕“韦”,经过加工而成的熟皮。〔14〕“县”,与“悬”字通。本书《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革囊, 盛血,卬(同“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帝武乙乃纣的曾祖父。《殷本纪》不言纣革囊盛血而射之之事。卫平所言,恐不足为据。〔15〕“百鬼”,泛指已故的先人。人死谓鬼。古人尊崇先祖,敬事鬼神,各季时鲜,应先奉祭鬼神,然后人们才能享用。“先百鬼尝”是“逆乱”行为。〔16〕“妖”,妖异。“祥”,预兆。〔17〕“螟”, 一种害虫,蛀食稻心。“岁生”,年年生长。〔18〕“飘风”,狂暴之风。〔19〕“贤王”,指宋元王。〔20〕“将”,送行。〔21〕“已”,句末语气词,与“矣”用法相同。

元王大悦而喜。于是元王向日而谢,再拜而受。〔1〕择日斋戒,甲乙最 良。〔2〕乃刑白雉,〔3〕及与骊羊;〔4〕以血灌龟,于坛中央。以刀剥之, 身全不伤。脯酒礼之,〔5〕横其腹肠。荆支卜之,〔6〕必制其创。〔7〕理达 于理,〔8〕文相错迎。〔9〕使工占之,〔10〕所言尽当。邦福重宝,〔11〕闻于 傍乡。〔12〕杀牛取革,被郑之桐。〔13〕草木毕分,化为甲兵。〔14〕战胜攻 取,莫如元王。元王之时,卫平相宋,宋国最强,龟之力也。

【注释】〔1〕“再拜”,古代的一种常见的比较隆重的礼节,连续拜两次。〔2〕“甲乙”,甲日、乙日。古代记日或用天干、地支,或只用天干。此处记日即只用天干。

〔3〕“刑”,杀。〔4〕“骊”,音 lí,本指纯黑色的马。此谓纯黑色。〔5〕“脯”, 音fǔ,干肉。〔6〕“支”,与“枝”字通。〔7〕“制其创”,谓在龟壳上灼出裂痕。

〔8〕“理达于理”,此句字有讹误。《史记会注考证》引王念孙曰:“‘理达于理’, 文不成义。‘理达’当为‘程达’。‘程’、‘理’右半相似,又涉下‘理’字而误也。‘程’与‘呈’古字通。灼龟为兆,其理纵横,呈达于外,故曰‘程达于理,文相错迎’ 也。《太平御览·方术部》引此正作‘程达于理’。”〔9〕“文”,指烧灼龟壳后出现的线条状纹理。“错迎”,交错。〔10〕“工”,卜官。〔11〕“福”,《集解》引徐广曰:“福,音副,藏也。”〔12〕“傍乡”,相邻的地域。〔13〕“被”,加在, 蒙在。“郑之桐”,郑国产的桐木。桐木材质轻松而又致密,适合于制作琴瑟等乐器和箱箧。这里是说利用牛皮和郑国桐木制鼓。〔14〕“甲兵”,分言之,“甲”指甲胄, “兵”指兵器。合言之,“甲兵”谓武器。

故云神至能见梦于元王,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身能十言尽当,〔1〕不能通使于河,还报于江。贤能令人战胜攻取,不能自解于刀锋,〔2〕免剥刺之患。圣能先知亟见,〔3〕而不能令卫平无言。言事百全,〔4〕至身而挛;

〔5〕当时不利,又焉事贤?贤者有恒常,〔6〕士有适然。〔7〕是故明有所不

见,听有所不闻;人虽贤,不能左画方,右画圆;日月之明,而时蔽于浮云。羿名善射,〔8〕不如雄渠、蠭门;〔9〕禹名为辩智,〔10〕而不能胜鬼神。地 柱折,〔11〕天故毋椽,〔12〕又奈何责人于全?孔子闻之曰:“神龟知吉凶, 而骨直空枯。〔13〕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14〕月为刑而相佐,

〔15〕见食于虾蟆。〔16〕猬辱于鹊,〔17〕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18〕竹外有

节理,中直空虚;松柏为百木长,而守门闾。〔19〕日辰不全,故有孤虚。〔20〕 黄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21〕亦有所据。〔22〕 罔有所数,〔23〕亦有所疏。人有所贵,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适乎?〔24〕物 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25〕以应之天。天下有 阶,〔26〕物不全乃生也。”〔27〕

【注释】〔1〕“十言”,言其多,犹言“百言”。〔2〕“解”,解脱,摆脱。

《庄子·外物篇》云:“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此为《史记》所本。〔3〕“亟”,敏疾,迅速。“亟见”,迅速地预见。〔4〕“百全”,周全而无一失。〔5〕“挛”,卷曲不能伸直。

〔6〕“恒常”,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恒’、‘常’字当衍其一,盖汉世讳‘恒’为‘常’,后人两存之。”〔7〕“适然”,合于常规,合乎情理。〔8〕“羿”,音 yì,又称后羿、夷羿,相传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善射。夏启死后, 推翻夏代统治,夺取王位,启子太康和仲康流亡而死。羿自恃善射,不理民事,委政寒浞,被寒浞杀死。〔9〕“雄渠”,又称雄渠子,据说是春秋楚国人,箭术高明。《集

解》引《新序》云:“楚雄渠子夜行,见伏石当道,以为虎而射之,应弦没羽。”“蠭门”,又作“逢蒙”,传说中的善射者。据说他向羿学习射术,尽得其艺。刘歆《七略》著录有《蠭门射法》,虽是后人托名之作,但也可看出蠭门射术为世人所重。“蠭”, 音páng。〔10〕“禹”,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 成为舜的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事详本书《夏本纪》。“辩”,口才好。〔11〕“地柱折”,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是由地柱支撑的。《淮南子·天文训》即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2〕“椽”,音chuán,安放在房梁上支架屋顶的木条。〔13〕“骨直空枯”,《正义》:“凡龟其骨空中而枯也。‘直’,语发声也, 今河东亦然。”〔14〕“三足之乌”,神话传说中认为太阳内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15〕“月为刑”, 在古人意识中,日为阳,阳与仁德相应。月为阴,与刑罚相应。“相佐”,谓月之阴刑, 与日之阳德相辅。〔16〕“见食于虾蟆”,被虾蟆吃掉。《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虾蟆”即詹诸(蟾蜍)。〔17〕“猬”,刺猬。“猬辱于鹊”,

《集解》引郭璞云:“猬能制虎,见鹊仰地。”又引《淮南万毕》云:“鹊令猬反腹者, 猬憎其意而心恶之也。”〔18〕“腾蛇”,据说是一种能飞走的蛇。《集解》引郭璞云: “腾蛇,龙属也。”“即且”,或作“蝍蛆”,蜈蚣。古人还有另种解释,如《集解》引郭璞云:“蝍蛆,似蝗,大腹,食蛇脑也。”《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又云:“蝍蛆,蟋蟀。《尔疋》谓之蜻蛚之大腹也。上蛇,蛇不敢动。”〔19〕“闾”,里巷大门。

〔20〕“日辰不全,故有孤虚”,天干叫“日”,地支叫“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不重复地依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正好为六十个组合,每一个组合代表一天,十天叫一旬, 六十个组合为六旬。甲子旬从甲子开始,到癸酉结束,十二地支中余下戌、亥,移入下一旬,即甲戌旬,戌、亥称为“孤”。戊辰、己巳两天在这一旬中缺少相对的日子,因此谓之“虚”。其他各旬中孤、虚可以类推。《集解》云:“《六甲孤虚法》: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即为孤,辰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为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为孤,子丑为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为孤,戌亥即为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为孤,申酉为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为孤,午未即为虚。”岁、月、日、时均有孤虚,规律相同。〔21〕“拘”,局限。〔22〕“据”,其义应与“拘”相反,可理解为所据有的特长。〔23〕“罔”,同“网”。“数”,音 cù,细密。网眼细密,为的是能捕小鱼。〔24〕“适”,适中,恰到好处。〔25〕“陈”,《索隐》引刘氏云:“陈犹居也。”“不成三瓦而陈之”,《集解》引徐广云:“一云为屋成,欠三瓦而栋之也。”〔26〕“阶”,比喻高低不同。〔27〕“物不全乃生也”,《正义》云:“言万物及日月天地皆不能全,喻龟之不全也。”

褚先生曰:渔者举网而得神龟,龟自见梦宋元王,〔1〕元王召博士卫平 告以梦龟状。〔2〕平运式,定日月,〔3〕分衡度,〔4〕视吉凶,占龟与物色 同,〔5〕平谏王留神龟以为国重宝,美矣。古者筮必称龟者,以其令名,〔6〕 所从来久矣。余述而为传。〔7〕

【注释】〔1〕“见”,通“现”。〔2〕“博士”,古代由文化人担任的学官, 秦始皇时六艺、诸子、诗赋、术数、方伎、占梦都设博士,汉代诸子百家均立博士。博士当始于战国。宋元王当春秋时,其时尚未有博士,此云“博士卫平”,失实。〔3〕“定日月”,测定日月所在的位置。〔4〕“分”,分析,分辨。“衡”,测量天体的一种仪器,呈长管状。“度”,标志长度的标准。“衡度”在这里指星象的位置。〔5〕“物色”,形貌颜色。〔6〕“令”,美好。“令名”,美好的名声。〔7〕“余述而为传”,褚少孙写的这篇传记,前人没有一处肯定之辞,批评颇多。如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余至江南’以下尤义支辞弱,但衍《庄子·外物篇》宋元君得龟事,二千八百余言皆用韵语,奇恣自喜,亦必当时旧文,而褚进之。惟语多悖谩,不可以训。如宋元公何曾僭王,其时亦无博士之官,而称宋元王(《吕氏春秋·君守》有“鲁鄙人遗宋元王闭”一事。)召博士卫平。《史》不言王季之死,《吕氏春秋·首时》谓季历困而死,《竹书》及《晋书·束晳传》俱谓文丁杀季历。即以为真,是王季不得正其终矣。而此作纣杀太子历,岂天下之恶皆归欤?且季历不应称太子,若以太子为伯邑考, 又不应名历。(《索隐》亦疑之。)文王之出羑里,纣赦之也,而云与阴兢亡入于周。武王载木主伐纣,示不敢专耳,而云文王攻纣病死,载尸以行,武王代将破纣,其说与

《淮南·齐俗》同妄。太白之悬本诬,此又云头悬车轸,四马曳行。射天乃武乙事,此以为桀、纣。日辱于三足之乌,月食于虾蟆,孔子宁有斯语?其诞不辨自明。”可见, 褚少孙这篇传记,多与史实乖戾。

三月

二月

正月〔1 十二月

十一月 中关内高

外下〔2〕

四月

首仰〔3〕 足开

肣开〔4〕 首俯大〔5〕

五月

横吉

首俯大〔6〕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7〕

【注释】〔1〕“正月”,《正义》云:“言正月、二月、三月右转周环终十二月者,日月之龟,腹下十二黑点为十二月,若二十八宿龟也。”“日月之龟”腹下有十二黑点,代表十二个月份。据推测,灼龟占卜时,兆纹总会靠近某一黑点,这样便可确定所卜事物的时间。〔2〕“中关内高外下”,谓中关之兆的形状是内里高,外面低下。此句和下文“首仰”、“足开”、“肣开”、“首俯大”,说的都是卜兆的形状。〔3〕“首仰”,《正义》云:“谓兆首仰起。”〔4〕“肣”,音 qīn,收敛。“肣”与“开”义相反,疑有误。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认为“当作‘足肣’”。〔5〕“首俯大”,兆纹的首端下俯而又较大。〔6〕“首俯大”,此三字当是衍文。〔7〕“十月”,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正月’下《正义》云‘言正月、二月、三月右转周环十二月者,日月之龟’,疑旧式本依日躔之次,从亥位起,正月右旋十二辰,列于上辰者,日月所会,故名日月龟矣。其卜兆别在下方。传写错乱,致不可解。今依《正义》寻之,尚可得其仿佛,别写如左:

四月

三月

二月

正月

中关内高外下

五月

十二月

首仰 首俯大

六月

十一月

足开 足肣 横吉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卜禁曰:〔1〕子、亥、戌不可以卜及杀龟。〔2〕日中如食已卜。〔3〕暮 昏,〔4〕龟之徼也,〔5〕不可以卜。庚、辛可以杀,及以钻之。常以月旦祓 龟,〔6〕先以清水澡之,〔7〕以卵祓之,〔8〕乃持龟而遂之,〔9〕若常以为 祖。〔10〕人若已卜不中,皆祓之以卵,东向立,灼以荆若刚木,〔11〕土卵 指之者三,〔12〕持龟以卵周环之,祝曰:〔13〕“今日吉,谨以粱卵焍黄祓 去玉灵之不祥。”〔14〕玉灵必信以诚,〔15〕知万事之情,辩兆皆可占。〔16〕 不信不诚,则烧玉灵,扬其灰,以征后龟。〔17〕其卜必北向,龟甲必尺二寸。

【注释】〔1〕“卜禁”,占卜的禁忌。〔2〕“子、亥、戌”,古代以地支表示时辰,子时相当于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亥时相当于夜间九时至十一时,戌时相当于晚七时至九时。〔3〕“食”,日食。“已卜”,停止占卜。〔4〕“暮昏”,黄昏。〔5〕“徼”,假借为“徼”。《索隐》:“音叫。谓徼绕不明也。”白天日食或黄昏时,光线昏暗,龟缴绕不明,明晰度大大降低。〔6〕“月旦”,犹月朔,每月初一。“祓”, 音fú,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下文便叙述了“祓龟”的仪式。〔7〕“澡”,洗。

〔8〕“以卵祓之”,《正义》云:“以鸡卵摩而祝之。”即用鸡卵摩龟,同时口中向龟祝告。〔9〕“遂之”,过去人们怀疑此处文有脱误。按:“遂”,假借为“揣”, “决”的意思。谓用清水洗龟,再用鸡卵摩龟祝告后,便可以拿龟占卜决疑。〔10〕“若常以为祖”,《索隐》云:“‘祖’,法也。言以为常法。”郭嵩焘《史记札记》云: “按《说文》:‘祖,始庙也。’《广韵》:‘祖,始也。’周、秦间多训‘祖’为‘始’。

《汉书·食货志》‘帝命后稷以黎民祖饥’,孟康注:‘谓始饥也。’‘若常以为祖’, 言常以月旦祓龟,见曰有事于卜,必用此为始也。《索隐》误。”可备一说。〔11〕“灼以荆若刚木”,《索隐》云:“古之灼龟,取生荆条及生坚木烧之,斩断以灼龟。”“若”,或者。〔12〕“土卵指之者三”,如果占卜不灵验,用土做成卵,用土卵指龟三次,绕龟三周,来消除不祥。〔13〕“祝”,祝告,祷告。〔14〕“粱”,米。“卵”,鸡卵。“焍”,音dì,灼龟的木条。“黄”,裹粱米和鸡卵来祓龟的黄绢。“玉灵”,对龟的敬称,犹言“玉龟”、“神龟”。〔15〕“以”,而。〔16〕“辩”,通“辨”,分辨, 辨别。〔17〕“征”,通“惩”,惩戒。《太平御览》卷七二五引作“惩”。

卜先以造灼钻,〔1〕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 灼首曰“正足”,〔2〕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3〕 夫子玉灵,荆灼而心,〔4〕令而先知。而上行于天,下行于渊,诸灵数箣,

〔5〕莫如汝信。今日良日,〔6〕行一良贞。〔7〕某欲卜某,即得而喜,〔8〕

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9〕首足收入皆上偶。〔10〕不得,发乡我 身挫折,〔11〕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注释】〔1〕“造”,《索隐》云:“‘造’,音灶,‘造’谓烧荆之处。”此处“造”,可理解为烧荆枝的地方,下文“即以造三周龟”一句的“造”字,当指燃烧

的荆枝。〔2〕“灼首”,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灼首’下疑脱‘曰正首,灼足’五字。”从上下文义来看,张文虎的见解可能是正确的。〔3〕“夫子”,犹如今天说的“先生”,是尊称。〔4〕“而”,尔,你。〔5〕“诸灵数箣”, 谓各种神灵,众多的蓍草。与下文“五巫(当作“筮”)五灵”意思相类。“箣”,当作“莿”。《史记》景祐本、黄善夫本并作“莿”。王念孙《读书杂志》云:“《集解》徐广曰:‘音策。’《索隐》本作‘■’,注曰:‘■,音近策,或■是策之别名。此卜筮之书,其字亦无可核。’念孙按:《说文》、《玉篇》无‘箣’、‘■’二字,此皆‘莿’之误也。《说文》:‘莿,茦也,从艸刺声。’《玉篇》音刺,刺与策声相近。故《索隐》曰:‘莿,音近策。’莿字又有策音,故徐广音策。《集韵》:‘策,蓄也。或作莿。’即本于徐广。”〔6〕“良日”,美好的日子。〔7〕“良贞”,美好的占卜。

〔8〕“即”,如果,假如。“得”,获得吉兆。〔9〕“发”,显现出来。“乡”,通“向”。“身长大”,兆文本身又长又大。〔10〕“首”,《史记》景祐本、黄善夫本、殿本等皆作“手”。《史记会注考证》云:“张文虎曰:首,当作手。下“手足灭去” 同。’”按《史记会注考证》误引张文虎的说法,张文虎在《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说:“首足收,‘首’误‘手’,今改。下‘首足灭去’同。”张文虎认为“手” 是误字。“上偶”,成对向上。〔11〕“挫折”,弯曲不得伸展。

灵龟卜,祝曰:〔1〕“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2〕知人 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3〕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注释】〔1〕“灵龟卜”,使用灵龟来占卜。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灵龟’二字疑衍。”〔2〕“五巫五灵”,众多的筮蓍,众多的灵物。义与上文“诸灵数箣”相同。“五”,言其多。“巫”,当作“筮”,《史记会注考证》本作“筮”。〔3〕“头”,兆纹的头部。“见”,通“现”,表现,出现。“足”, 兆纹的足部。“头见足发”,兆纹出现头部,足部也显现出来。

卜占病者,〔1〕祝曰:“今某病困。死,首上开,〔2〕内外交骇,〔3〕 身节折。〔4〕不死,首仰足肣。”

【注释】〔1〕“占”,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占’字疑衍。”〔2〕“首上开”,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中统本‘上’ 作‘止’,疑‘足’之坏文,而上脱‘仰’字。”王叔岷《史记斠证》云:“‘首上开’, 盖本作‘首足开’。‘足’坏为‘止’,复误为‘上’耳。‘足’上似未脱‘仰’字。下文亦有‘首足开’之语,张氏谓‘首下脱仰字’。以此文验之,未必脱‘仰’字也。上文言‘首足收入’,与‘首足开’文意相反。”〔3〕“骇”,改变,不同。《史记会注考证》引冈白驹云:“‘骇’当作‘驳’,交驳不同也。”王叔岷不赞同冈白驹的见解。他在《史记斠证》中说:“《庄子·大宗师篇》:‘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淮南子·精神篇》‘骇’作‘戒’,高注:‘戒或作革,革,改也。’‘骇’,字亦作‘駴’, 与‘戒’、‘革’古并通用。‘内外交骇’,犹言‘内外相革’,即‘内外不同’之意。

‘骇’不当作驳’。”〔4〕“身节”,兆身的关节部位。

卜病者祟,〔1〕曰:“今病有祟,无呈;〔2〕无祟,有呈。兆有中祟,

〔3〕有内;〔4〕外祟,有外。”

【注释】〔1〕“祟”,鬼神作怪,为害于人。〔2〕“呈”,呈现。郭嵩焘《史记札记》云:“按《玉篇》:‘呈,赤也,见也。’《周礼》太卜作龟之八命,‘八曰瘳’,郑注:‘瘳,谓疾瘳不也。’其占皆有常、有祟,则其兆不见,故曰‘无呈’。”

〔3〕“中祟”,家内的妖邪作怪。与下文“外祟”相对而言。“外祟”即外面的妖邪为害。〔4〕“有内”,有在内的兆纹。与下文“有外”相对为言。“有外”即谓有在外的兆纹。

卜系者出不出。〔1〕不出,横吉安;〔2〕若出,足开首仰有外。

【注释】〔1〕“系者”,被拘系囚禁的犯人。“出不出”,能不能从牢狱中释放出来。〔2〕“横吉安”,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兆象名。这里说,如果不能出狱,兆象为“横吉安”。据下文,兆得“横吉安”,犯有重罪的不能出狱,轻罪可很快出狱。

卜求财物,其所当得。〔1〕得,首仰足开,内外相应;即不得,呈兆首仰足肣。

【注释】〔1〕“其所当得”,他所应该得到的。

卜有卖若买臣妾马牛。〔1〕得之,首仰足开,内外相应;不得,〔2〕首 仰足肣,呈兆若横吉安。

【注释】〔1〕“若”,或者。“臣”,男性奴隶。“妾”,女性奴隶。“臣妾” 地位极为低下,在《云梦秦简》中有大量关于臣妾的记载。〔2〕“不得”,这里说不得的兆象为“横吉安”,可是从下文来看,卜问求财物、买臣妾牛马,兆得“横吉安”, 一日可得,过了一日才不可得。

卜击盗聚若干人在某所,今某将卒若干人往击之。〔1〕当胜,首仰足开身正,内自桥,〔2〕外下;不胜,足肣首仰,身首内下外高。

【注释】〔1〕“将”,音jiàng,率领,统辖。〔2〕“桥”,高起如桥。

卜求当行不行。〔1〕行,首足开;不行,足肣首仰;若横吉安,安不行。

【注释】〔1〕“行”,行路,出外。卜往击盗,当见不见。〔1〕见,首仰足肣有外;不见,足开首仰。

【注释】〔1〕“当见不见”,能够碰见还是不能碰见。

卜往候盗,〔1〕见不见。见,首仰足肣,肣胜有外;〔2〕不见,足开首

仰。

【注释】〔1〕“候”,侦察,窥伺。〔2〕“肣胜”,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肣’字疑衍,而‘胜’又‘肣’之讹衍。”

卜闻盗来不来。来,外高内下,足肣首仰;不来,足开首仰;若横吉安,

期之自次。〔1〕

【注释】〔1〕“期之自次”,意谓盗贼在该来的日期以后才来。

卜迁徙去官不去。〔1〕去,足开有肣外首仰;〔2〕不去,自去,〔3〕即 足肣,呈兆若横吉安。

【注释】〔1〕“去官”,离开官位,丢掉官位。〔2〕“肣”,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衍。”〔3〕“自去”,张文虎云:“二字疑衍。”“不去”和“自去”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不去”是不丢掉官职,“自去”是自己主动辞职。“自去”二字不是衍文。

卜居官尚吉不。吉,呈兆身正,若横吉安;不吉,身节折,首仰足开。

卜居室家吉不吉。吉,呈兆身正,若横吉安;不吉,身节折,首仰足开。卜岁中禾稼孰不孰。〔1〕孰,首仰足开,内外自桥外自垂;不孰,足肣

首仰有外。

【注释】〔1〕“岁中”,今岁,今年。“孰”,同“熟”。

卜岁中民疫不疫。疫,首仰足肣,身节有强外;〔1〕不疫,身正首仰足开。

【注释】〔1〕“有强”,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倒。” 根据张文虎的看法,此句应作“身节强有外”。按“有”,当解为“又”,“有强”二字不误。

卜岁中有兵无兵。〔1〕无兵,呈兆若横吉安;有兵,首仰足开,身作外强情。〔2〕

【注释】〔1〕“兵”,兵事,战争。〔2〕“身作外强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有脱误。”

卜见贵人吉不吉。吉,足开首仰,身正,内自桥;不吉,首仰,身节折,

足肣有外,若无渔。〔1〕

【注释】〔1〕“无渔”,《史记会注考证》云:“二字有讹脱。”按疑“渔”下脱“人”字。据下文,兆得“渔人”,“见贵人吉”。这里“卜见贵人吉不吉”,因为“无渔人”(没有出现“渔人”这一兆象),当然“不吉”。而郭嵩焘《史记札记》解

释说:“按外起而中陷,若虚无物然,故曰‘无渔’。渔者举网而得鱼,凡侵取所有者皆谓之渔也。下文‘命曰渔人’,亦此义。”

卜请谒于人得不得。得,首仰足开,内自桥;不得,首仰足肣有外。卜

追亡人当得不得。得,首仰足肣,内外相应;不得,首仰足开,若横吉安。卜渔猎得不得。得,首仰足开,内外相应;不得,足肣首仰,若横吉安。

卜行遇盗不遇。遇,首仰足开,身节折,外高内下;不遇,呈兆。〔1〕

【注释】〔1〕“呈兆”,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下有脱文。”按此二字不误。“呈兆”是一特定的兆象名称,与上文的“横吉安”、下文的“柱彻”均属兆名。

卜天雨不雨。雨,首仰有外,外高内下;不雨,首仰足开,若横吉安。

卜天雨雾不雾。〔1〕霁,呈兆足开首仰;不霁,横吉。〔2〕

【注释】〔1〕“霁”,雨止,雪停,雾散,天气放晴,均可谓“霁”,〔2〕“横吉”,即“横吉安”。根据下文,兆为“横吉安”,“不霁”。

命曰横吉安。〔1〕以占病,病甚者一日不死;不甚者卜日瘳,〔2〕不死。 系者重罪不出,轻罪环出;〔3〕过一日不出,久毋伤也。〔4〕求财物、买臣 妾马牛,一日环得,过一日不得。行者不行。〔5〕来者环至;过食时不至, 不来。击盗不行,行不遇。闻盗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皆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无疾。岁中无兵。见人行,不行不喜。请谒人不行不得。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

【注释】〔1〕“命”,取名。“命曰横吉安”,取名叫“横吉安”。“横吉安” 与下文“呈兆”、“柱彻”等,都是占卜职业者为某一特定的兆象拟定的名称。以下是叙述得兆“横吉安”时,所卜问各种事情的结果。〔2〕“瘳”,音 chōu,疾病痊愈。

〔3〕“环”,假借为“旋”。“环出”,旋即出狱。〔4〕“久毋伤”,长久囚禁也没有伤害。“毋”,通“无”。〔5〕“行者不行”,上文也说:“卜求当行不行⋯⋯若横吉安,安不行。”

命曰呈兆。病者不死。系者出。行者行。来者来。市买得。追亡人得,

过一日不得。问行者不到。

命曰柱彻。卜病不死。系者出。行者行。来者来。市买不得。忧者毋忧。追亡人不得。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占病,病甚不死。系者解。〔1〕求财物、买臣 妾马牛不得。行者闻言不行。来者不来。闻盗不来。闻言不至。徙官闻言不徙。居官有忧。居家多灾。岁稼中孰。民疾疫多病。岁中有兵,闻言不开。

〔2〕见贵人吉。请谒不行,行不得善言。追亡人不得。渔猎不得。行不遇盗。

雨不雨甚。霁不霁。故其莫字皆为首备。〔3〕问之,曰:“备者仰也。”〔4〕

故定以为仰。此私记也。〔5〕

【注释】〔1〕“系者”,应理解成“占系者”。上文“占病”之“占”,贯穿每一所卜项目。所以,笔者在译文中,每一所卜项目都译出“占”字。“解”,解脱。〔2〕“开”,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当作‘来’。”〔3〕“其莫字”,张文虎云:“疑‘莫’即‘其’字讹衍。”郭嵩焘《史记札记》云:“按‘莫’ 同‘幕’。《释名》:‘幕,络也,谓络缀成文。’《汉书·西域传》‘钱幕’,韦昭曰:‘幕,钱背也。’龟兆之圻文,视其背,故亦谓之‘幕’。”《史记会注考证》云: “‘其莫字’,不可解。”又引冈白驹云:“其莫字,龟纹理也。”按诸家之说,郭说较为可取。“莫”,通“幕”,龟的背部。“首备”,据下文,当解为首部仰起。古代卜书不但有阐述卜术的文字,还有与文字相应的图。这里的“莫”,即指图上的龟背。龟背图上原来有兆名“首备足肣有内无外”,褚少孙不懂“首备”二字的意思,所以他问占卜者,占卜的人告诉他“备者,仰也”。褚少孙便把龟图上的兆名中的“首备”二字均改定为“首仰”二字。〔4〕“备”,张文虎云:“‘备’无仰义,疑‘俨’之误。

《说文》:‘俨,昂头也。’”不可信。〔5〕“私记”,私自记叙。上文“故其莫字皆为首备”云云是私自记叙的内容。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1〕占病,病甚不死。系者不出。求财、买臣 妾不得。行者不行。来者不来。击盗不见。闻盗来,内自惊,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有病甚。岁中无兵。见贵人吉。请谒、追亡人不得。亡财物,〔2〕财物不出,得。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不雨。 霁不霁。凶。

【注释】〔1〕“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此兆名与上完全相同。据上文,得此兆“系者解”,“岁稼中孰”,“岁中有兵”。而在这一兆下,“系者不出”,“岁稼不孰”,“岁中无兵”。卜得的结果显然不同。由此可以断定,此兆名肯定有讹误。〔2〕“亡”,亡失,丢失。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以占病不死。系者未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不行。来不来。击盗不相见。闻盗来,不来。徙官不徙。居官久多忧。居家室不吉。岁稼不孰。民病疫。岁中毋兵。见贵人不吉。请谒不得。渔猎得少。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以占病,病笃死。〔1〕系囚出。求财物、买臣妾马 牛不得。行者行。来者来。击盗不见盗。闻盗来,不来。徙官徙。居官不久。居家室不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有而少。岁中毋兵。见贵人,不见吉。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遇盗。雨不雨。〔2〕霁。小吉。

【注释】[1]“病笃”,病情沉重。〔2〕“霁”,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霁’下疑有脱文。”

命曰首仰足肣。以占病不死。系者久毋伤也。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者不行。击盗不行。来者来。闻盗,来。徙官,闻言,不徙。居家室不吉。岁稼不孰。民疾疫少。岁中毋兵。见贵人得见。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遇盗。雨不雨。霁不霁。吉。

命曰首仰足开有内。以占病者死。系者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行者行。来者来。击盗行不见盗。闻盗来,不来。徙官徙。居官不久。居家室不吉。岁孰。民疾疫有而少。岁中毋兵。见贵人不吉。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霁。霁,小吉。不霁,吉。

命曰横吉内外自桥。以占病卜日毋瘳死。〔1〕系者毋罪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得。行者行。来者来。击盗合交等。〔2〕闻盗来来。徙官徙。居家室吉。岁孰。民疫无疾。〔3〕岁中无兵。见贵人、请谒、追亡人、渔猎得。行遇盗。雨霁,雨霁大吉。〔4〕

【注释】〔1〕“卜日”,《史记会注考证》云:“‘卜日’二字,‘者’字坏文。”

〔2〕“合”,此指与强盗相会合,相遭遇。“交”,交兵,交锋。“等”,相等,等同,这里指与强盗交锋不分胜负。〔3〕“民疫无疾”,意谓卜问百姓有无瘟疫,结论是百姓没有疾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疫’字衍,或在‘无’ 下。”可备一说。〔4〕“雨霁,雨霁大吉”,意谓雨后天晴,雨后天晴大吉。张文虎云:“疑当作‘雨雨,霁霁’。”可备一说。

命曰横吉内外自吉。〔1〕以占病,病者死。系不出。求财物、买臣妾马 牛、追亡人、渔猎不得。行者不来。〔2〕击盗不相见。闻盗,不来。徙官徙。居官有忧。居家室、见贵人、请谒不吉。岁稼不孰。民疾疫。岁中无兵。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不吉。

【注释】〔1〕“自吉”,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吉’字疑误。”〔2〕“行者不来”,上文云:“行者行,来者来。”所卜为“行者”和“来者”的情况。下文“首仰足肣内高外下”兆下云:“行不行,来者来。”根据上下文例可以断定,此处字有脱漏,当作“行者行,来者不来”,或作“行者不行,来者不来”。命曰渔人。以占病者,病者甚,不死。系者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

击盗、请谒、追亡人、渔猎得。行者行。来。〔1〕闻盗来,不来。徙官不徙。居家室吉。岁稼不孰。民疾疫。岁中毋兵。见贵人吉。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吉。

【注释】〔1〕“来”,《史记会注考证》云:“‘来’下疑脱‘者来’二字。”

命曰首仰足肣内高外下。以占病,病者甚,不死。系者不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追亡人、渔猎得。行不行。来者来。击盗胜。徙官不徙。居官有忧,无伤也。居家室多忧病。岁大孰。民疾疫。岁中有兵不至。见贵人、请谒不吉。行遇盗。雨不雨。霁不霁。吉。

命曰横吉上有仰下有柱。病久不死。〔1〕系者不出。求财物、买臣妾马 牛、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击盗不行,行不见。闻盗来,不来。徙官不徙。居家室、见贵人吉。岁大孰。民疾疫。岁中毋兵。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大吉。

【注释】〔1〕“病久不死”,据上下文,此句上脱“以占”二字。

命曰横吉榆仰。以占病不死。系者不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至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击盗不行,行不见。闻盗来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见贵人吉。岁孰。岁中有疾疫。毋兵。请谒、追亡人不得。渔猎至不得。行不得。〔1〕行不遇盗。雨。霁不霁。小吉。

【注释】〔1〕“行不得”,郭嵩焘《史记札记》云:“‘行不得’三字义无所系, 疑是衍文。”

命曰横吉下有柱。以占病,病甚不环有瘳,无死。系者出。求财物、买

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1〕来不来。击盗不合。闻盗来来。徙官、居官吉,不久。居家室不吉。岁不孰。民毋疾疫。岁中毋兵。见贵人吉。行不遇盗。雨不雨。霁。小吉。

【注释】〔1〕“行”,据上下文文例,此应作“行不行”,或作“行者行”。

命曰载所。以占病,环有瘳,无死。系者出。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得。行者行。来者来。击盗相见不相合。闻盗来来。徙官徙。居家室忧。见贵人吉。岁孰。民毋疾疫。岁中毋兵。行不遇盗。雨不雨。霁霁。吉。

命曰根格。以占病者不死。系久毋伤。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击盗,盗行不合。闻盗不来。徙官不徙。居家室吉。岁稼中。民疾疫无死。见贵人不得见。行不遇盗。雨不雨。大吉。

命曰首仰足肣外高内下。卜有忧,无伤也。行者不来。〔1〕病久死。求财物不得。见贵人者吉。

【注释】〔1〕“行者不来”,据上下文文例,此是言“行者”和“来者”。应作“行不行,来者不来”,或作“行者行,来者不来”。

命曰外高内下。卜病不死,有祟。市买不得。居官、家室不吉。行者不

行。来者不来。系者久毋伤。吉。

命曰头见足发有内外相应。以占病者起。系者出。行者行。来者来。求财物得。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以占病,病甚死。系者出,有忧。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击盗不合。闻盗来来。徙官、居官、家室不吉。岁恶。民疾疫无死。岁中毋兵。见贵人不吉。行不

遇盗。雨不雨。霁。不吉。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外高内下。以占病不死,有外祟。系者出,有忧。求财物、买臣妾马牛,相见不会。行行。来闻言不来。击盗胜。闻盗来不来。徙官、居官、家室、见贵人不吉。岁中。民疾疫。有兵。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闻盗遇盗。〔1〕雨不雨。霁。凶。

【注释】〔1〕“闻盗遇盗”,此句有讹误。从上下其他兆来看,此当云“行遇盗”, 或云“行不遇盗”。

命曰首仰足肣身折内外相应。以占病,病甚不死。系者久不出。求财物、

买臣妾马牛、渔猎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击盗有用胜。〔1〕闻盗来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不吉。岁不孰。民疾疫。岁中。〔2〕有兵,不至。见贵人喜。请谒、追亡人不得。遇盗。凶。

【注释】〔1〕“有用胜”,犹言“有以胜之”,意谓有可用的方法战胜强盗。〔2〕“岁中”,当年庄稼中等收成。上文已说“岁不孰”,这里不应又言“岁中”,此二字疑衍。据其他兆文例,卜问庄稼收成均在卜问百姓疾疫之前。

命曰内格外垂。行者不行。来者不来。病者死。系者不出。求财物不得。

见人不见。大吉。

命曰横吉内外相应自桥榆仰上柱足肣。以占病,病甚不死。系久,不抵罪。〔1〕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行。来不来。居官、家室、见贵人吉。徙官不徙。岁不大孰。民疾疫。有兵,有兵不会。

〔2〕行遇盗。闻言不见。〔3〕雨不雨。霁霁。大吉。

【注释】〔1〕“不抵罪”,所受刑罚与所犯罪不相应。〔2〕“不会”,不能遇到。〔3〕“闻言不见”,此有脱误。卜问具体内容不明确,所以译文只好译为“只是听说,没有见到”。

命曰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卜忧病者甚,不死。居官不得居。行者行。来

者不来。求财物不得。求人不得。吉。

命曰横吉下有柱。〔1〕卜来者来。卜日即不至,未来。卜病者过一日毋瘳死。行者不行。求财物不得。系者出。

【注释】〔1〕“命曰横吉下有柱”,下文已有此兆名。此兆下云:“卜来者来。” 上文同一兆下云:“来不来。”占得的结果不同,所以,前后出现的两处同一兆名,肯定有一处字有讹误。

命曰横吉内外自举。以占病者久不死。系者久不出。求财物得而少。行

者不行。来者不来。见贵人见。吉。

命曰内高外下疾轻足发。求财物不得。行者行。病者有瘳。系者不出。来者来。见贵人不见。吉。

命曰外格。求财物不得。行者不行。来者不来。系者不出。不吉。病者死。求财物不得。见贵人见。吉。

命曰内自举外来正足发。行者行。来者来。求财物得。病者久不死。系者不出。见贵人见。吉。

此横吉上柱外内自举足肣。以卜有求得。病不死。系者毋伤,未出。行不行。来不来。见人不见。百事尽吉。

此横吉上柱外内自举柱足以作。〔1〕以卜有求得。病死环起。系留毋伤, 环出。行不行。来不来。见人不见。百事吉。可以举兵。

【注释】〔1〕“作”,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诈’字之讹。”

此挺诈有外。以卜有求不得。病不死,数起。〔1〕系祸罪。闻言毋伤。行不行。来不来。

【注释】〔1〕“数”,音shuò,多次,数次。“数起”,多次好转。

此挺诈有内。以卜有求不得。病不死,数起。系留祸罪,无伤,出。行不行。来者不来。见人不见。

此挺诈内外自举。以卜有求得。病不死。系毋罪。行行。来来。田贾市、渔猎尽喜。〔1〕

【注释】〔1〕“田”,种庄稼。“贾”,音gǔ,作买卖。“市”,市场交易。

此狐狢。以卜有求不得。病死难起。系留毋罪难出。可居宅。可娶妇嫁女。行不行。来不来。见人不见。有忧不忧。

此狐彻。以卜有求不得。病者死。系留有抵罪。行不行。来不来。见人不见。言语定。百事尽不吉。

此首俯足肣身节折。以卜有求不得。病者死。系留有罪。望行者不来。行行。来不来。见人不见。

此挺内外自垂。以卜有求不晦。〔1〕病不死,难起。系留毋罪,难出。行不行。来不来。见人不见。不吉。

【注释】〔1〕“晦”,晦暗不明。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误。”

此横吉榆仰首俯。以卜有求难得。病难起,不死。系难出,毋伤也。可

居家室。以娶妇嫁女。

此横吉上柱载正身节折内外自举。以卜病者,卜日不死,其一日乃死。此横吉上柱足肣内自举外自垂。以卜病者,卜日不死,其一日乃死。 首俯足诈有外无内。病者占龟未已,〔1〕急死。卜轻失大,一日不死。

【注释】〔1〕“已”,停止,结束。首仰足肣。以卜有求不得。以系有罪。人言语恐之毋伤。行不行。见人不见。

大论曰:〔1〕外者人也,〔2〕内者自我也。外者女也,内者男也。首俯 者忧。〔3〕大者身也,小者枝也。大法:〔4〕病者,足肣者生,足开者死。 行者,〔5〕足开至,足肣者不至。行者,足肣不行,足开行。有求,足开得, 足肣者不得。系者,足肣不出,开出。其卜病也,足开而死者,内高而外下也。

【注释】〔1〕“大论曰”,大体论述说。上面褚少孙记录了占卜书上的兆辞,下面是他的总结文字。《索隐》云:“褚先生所取太卜杂占卦体及命兆之辞,义芜,辞重沓,殆无足采,凡此六十七条别是也。”〔2〕“人”,与下句“自我”对言,当谓别人、他人。〔3〕“首俯者忧”,上下文均为对偶句,此句上或此句下应有“首仰”云云四字句。〔4〕“大法”,根据兆象进行占卜的大体方法。〔5〕“行”,下文已言“行者”,此不应复云“行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云:“疑当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