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陈抗 注译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1〕高祖八年,〔2〕 从东垣过赵,〔3〕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4〕赵王敖弗敢内 宫,〔5〕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6〕并逮治王,尽收 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7〕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8〕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

〔9〕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彊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10〕即自杀。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11〕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注释】〔1〕“赵王张敖”,赵王张耳之子,汉五年继位为王。汉九年,因赵相贯高等谋刺高祖,废为宣平侯。其妻即高祖长女鲁元公主,其子张偃于吕后元年封为鲁王。吕后七年张敖卒,赐谥为鲁元王。“美人”,汉代嫔妃的一种称号。〔2〕“高祖八年”,公元前一九九年。〔3〕“东垣”,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赵”, 汉代诸侯王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泜河以南,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浚县,山东冠县西部地区。〔4〕“有身”,怀孕。〔5〕“内”,通“纳”。

〔6〕“贯高等谋反柏人事”,贯高乃赵相,刚直重义气。汉七年,高祖自平城过赵, 张敖执子婿礼甚恭,高祖慢易之,贯高等大怒,欲杀高祖。汉八年,高祖从东垣还,过赵,贯高于柏人埋伏刺客行刺,因高祖不宿而去,未遂。汉九年,其事被揭发,高祖系捕赵王、贯高等。贯高受尽酷刑,独任其罪,力辩赵王不反。高祖赦赵王,贯高乃自绝咽喉而死。事详本书《张耳陈余列传》。“柏人”,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隆尧西。〔7〕“河内”,郡名,治所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广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8〕“有身”,《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有子”。案高祖从东垣过赵在八年冬,系捕赵王、贯高等在九年十二月,当从《汉书》作“有子”。

〔9〕“赵兼”,厉王舅父,孝文帝元年封周阳侯(治所周阳在今山西绛具西南)。“辟阳侯”,即审食其,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以舍人侍奉吕后,得吕后宠信。后随高祖破项羽,于汉六年封为辟阳侯(治所辟阳在今河北冀县东南)。吕后临朝称制,审食其官至左丞相,权势很大。孝文帝三年为淮南王刘长所杀。“食其”,音 yìjī。〔10〕“恚”,音huì,怨恨。〔11〕“真定”,县名,即东垣,高祖十一年更名真定。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1〕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2〕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3〕常附吕后, 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4〕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

朝。甚横。〔5〕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

〔6〕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7〕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8〕肉袒谢曰:〔9〕“臣母不当坐赵事,

〔10〕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11〕

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12〕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 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

〔13〕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14〕称制,〔15〕自为

法令,拟于天子。

【注释】〔1〕“淮南王黥布”,即英布,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东北)人,因受过黥刑,故又称黥布。秦末响应陈胜起兵,依附项梁,屡建战功,善以少胜多,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归汉,封淮南王。详见本书《黥布列传》。“黥”,音 qíng,古代一种肉刑, 用刀刺刻面颊,再涂上墨。〔2〕“四郡”,指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及江西全省。〔3〕“蚤”,通“早”。

〔4〕“骄蹇”,傲慢不顺。〔5〕“横”,音hèng,放纵专横,恃势妄为。〔6〕“材力”,膂力。〔7〕“请”,求见。〔8〕“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阙”, 音què,宫门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因二阙间有空缺,故名阙。〔9〕“肉袒”, 脱去上衣,裸露肢体,以示有罪而惶惧之情。“谢”,认罪。〔10〕“坐”,获罪。〔11〕“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赵王如意乃高祖之子,汉九年立为赵王。孝惠帝元年,为吕后酖杀。其母戚夫人,有宠于高祖,高祖多次欲以赵王代太子。吕后最怨戚夫人,高祖去世后,吕后囚禁戚夫人,断其手足,置于厕中,命曰“人彘”,恣意摧残, 终将其害死。事详本书《吕太后本纪》。〔12〕“吕后王诸吕”,吕后临朝称制,立兄子吕台为吕王。吕台去世,先立吕嘉(吕台子)、后立吕产(吕台弟)为吕王。吕产后徙为梁王。又立吕禄(吕后次兄之子)为赵王,吕通(吕台子)为燕王。〔13〕“薄太后”,高祖之姬,生子刘恒为代王。吕后去世,代王为帝,即孝文帝,故薄姬称薄太后。景帝二年去世。详见本书《外戚世家》。〔14〕“警跸”,警谓左右侍卫警戒,跸谓禁止行人以清道。汉代天子出入方称警跸。“跸”,音 bì。〔15〕“称制”,自秦始皇以后,只有天子的命令才能称为制。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1〕以◻车四十乘反谷口,〔2〕令人使闽越、匈奴。〔3〕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 长安。〔4〕

【注释】〔1〕“但”,人名,姓氏不详。《史记》仅见此《传》。“棘蒲侯柴武”, 一作“陈武”,高祖六年封侯。棘蒲在今河北魏县。〔2〕“◻车”,用马驾的大车。“◻”,音jú。“谷口”,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礼泉东北。〔3〕“闽越”,汉初国名。汉五年,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市)。“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

族之一,散居于大漠南北,游牧为生,善骑射。〔4〕“长安”,西汉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丞相臣张仓、〔1〕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2〕宗正臣逸、〔3〕廷 尉臣贺、〔4〕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5〕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 居处无度,为黄屋盖乘舆,〔6〕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及所 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7〕聚收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8〕匿与居,为 治家室,赐其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9〕奉以二千石,〔10〕所不当 得,欲以有为。大夫但、〔11〕士五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12〕 欲以危宗庙社稷。〔13〕使开章阴告长,与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开章之淮 南见长,长数与坐语饮食,为家室娶妇,以二千石俸奉之。开章使人告但, 已言之王。春使使报但等。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14〕长匿不予, 与故中尉蕑忌谋,〔15〕杀以闭口。为棺椁衣衾,〔16〕葬之肥陵邑,〔17〕谩 吏曰‘不知安在’。〔18〕又详聚土,〔19〕树表其上,〔20〕曰‘开章死,埋 此下’。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一人;〔21〕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22〕为亡 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23〕擅罪人,罪人无告劾,〔24〕系治城旦舂以 上十四人;〔25〕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赐人爵关内 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长病,陛下忧苦之,使使者赐书、枣脯。长不欲受赐, 不肯见拜使者。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26〕淮南吏卒击之。陛下以淮南民 贫苦,遣使者赐长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皇帝,〔27〕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吏请召治忌, 长不遣,谩言曰‘忌病’。春又请长,愿入见,长怒曰‘女欲离我自附汉’。长当弃市,臣请论如法。”

【注释】〔1〕“丞相”,汉代中央政府辅佐皇帝,总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张仓”,《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张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吏,后从沛公,为常山守,任赵相,并两度相代。汉六年,封北平侯,迁为计相,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后为淮南国相。吕后八年,迁为御史大夫。文帝四年,为丞相,改定律历。景帝前元五年卒。详见本书《张丞相列传》。〔2〕“典客”,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来朝等事。“冯敬”,文帝三年为典客,后迁御史大夫。“行”,官缺未补,暂由他官代理,称作“行”。“御史大夫”,汉代中央政府辅佐丞相综理国政的高级行政长官,主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3〕“宗正”,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管皇室亲族事务。“逸”,宗正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4〕“廷尉”,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刑狱,为最高司法长官。“贺”,廷尉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5〕“中尉”,官名,掌管京师治安。“福”,中尉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昧死”,冒死,不避死罪。臣下奏疏多用此语,以表示对皇帝的敬畏。〔6〕“黄屋盖”,以黄缯为盖里的车盖。汉制,唯皇帝得用黄屋。“乘舆”,皇帝、诸侯所坐的车

子。“乘”,音 shèng。〔7〕“郎中”,淮南国郎中令的属官,掌守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春”,郎中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丞相”,此指淮南国丞相。掌统众官,为诸侯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当由天子任命。〔8〕“汉诸侯人”,汉郡县及诸侯国之人。〔9〕“关内侯”,汉代第十九级爵位,有侯号而无封邑,地位仅次于列侯。〔10〕“二千石”,指官员俸禄,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受此月俸的官员亦概称二千石。〔11〕“大夫”,汉代第五级爵位。一说此指官名。〔12〕“士五”,《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士伍”,指被夺削官爵,令与士卒为伍之人。“开章”, 士五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13〕“宗庙”,帝王祭祀祖宗的处所, 是统治的象征,所以把宗庙作为国家的代称。“社稷”,帝王祭奉的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所以社稷也成为了国家的代称。〔14〕“尉”,此指县尉,掌治盗贼。“奇”,长安尉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15〕“蕑忌”,姓蕑名忌,故淮南国中尉,余不详,《史记》仅见此《传》。“蕑”,音 jiān。〔16〕“椁”,音 guǒ,棺外的套棺。古代棺木有两重,内曰棺,外曰椁。“衾”,音 qīn,覆盖尸体的单被。〔17〕“肥陵邑”,邑名,故地在今安徽寿县南。〔18〕“谩”,音mán,欺骗。〔19〕“详”,音 yáng,通“佯”,假装,假意。〔20〕“表”,标帜,标记。此指竖在坟上的木柱。〔21〕“贼”,杀害。〔22〕“论”,定罪。〔23〕“为”,通“伪”,假造。“亡命”,脱离名籍逃亡在外。“弃市”,在市集上执行死刑,陈尸街头,取与众人共弃之意,故称“弃市”。〔24〕“告劾”,控告揭发。〔25〕“城旦舂”, 汉代刑罚名。发配边塞筑城伺寇虏为“城旦”,妇人受罚舂米为“舂”,皆为四岁之刑。

〔26〕“南海”,郡名,治所番禺(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广东北部、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庐江”,郡名,治所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汉书·严助传》记淮南王刘安上书曰: “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櫂,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謕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当即此文所记“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一事。〔27〕“南海民王织”,《史记》仅见此《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南海王织”,《高帝纪》高帝十二年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即此人。

制曰:“朕不忍致法于王,其与列侯二千石议。”〔1〕

【注释】〔1〕“列侯”,汉代第二十级爵位,原名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臣仓、臣敬、臣逸、臣福、臣贺昧死言:臣谨与列侯吏二千石臣婴等四十三人议,〔1〕皆曰‘长不奉法度,不听天子诏,乃阴聚徒党及谋反者,厚养亡命,欲以有为’。臣等议论如法。”

【注释】〔1〕“婴”,一说谓即汝阴侯夏侯婴。

制曰:“朕不忍致法于王,其赦长死罪,废勿王。”“臣仓等昧死言: 长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废勿王。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1〕遣

其子母从居,〔2〕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3〕臣等 昧死请,请布告天下。”

【注释】〔1〕“蜀郡”,郡名,治所成都(今属四川),辖境约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地区。“严道”,县名,治所在今四川荥经。“邛”,邛崃山,在今荥经西。“邮”, 指邮置,传递文书的驿馆。〔2〕“子母”,指有子的姬妾。〔3〕“廪食”,官府供给粮食。“蓐”,音rù,草垫。

制曰:“计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

〔1〕他可。”

【注释】〔1〕“才人”,汉代皇帝及诸侯王嫔妃的一种称号。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1〕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2〕“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3〕以故至此。且淮南王 为人刚,今暴摧折之,〔4〕臣恐卒逢雾露病死,〔5〕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 何!”上曰:“吾特苦之耳,〔6〕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7〕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8〕乃不食死。至雍,〔9〕雍令发封,

〔10〕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

“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

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注释】〔1〕“辎车”,有帷盖可坐卧载物的车子。〔2〕“袁盎”,楚地人, 其父徙居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袁盎字丝,文帝时为中郎,迁中郎将(淮南王迁蜀时正居此职),敢直谏。调陇西都尉,又迁为齐相,徙吴相,后告归。吴楚反叛时他借机劝景帝诛杀晁错。吴楚乱平,袁盎为楚相。后病免居家,为梁王刺客所杀。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3〕“傅”,诸侯王的太傅,职在辅王,如诸侯王不法,当谏诤或举奏于朝。〔4〕“摧折”,打击。〔5〕“卒”,音 cù,通“猝”,突然,出其不意。

〔6〕“特”,只是。〔7〕“乃”,第二人称代词。“乃公”是刘长傲慢的自称。〔8〕“邑邑”,通“悒悒”,忧郁不乐貌。〔9〕“雍”,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南。〔10〕“雍令”,雍县县令,掌治其县。一般说来,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

侯,〔1〕子勃为安阳侯,〔2〕子赐为阳周侯,〔3〕子良为东成侯。〔4〕

【注释】〔1〕“阜陵侯”,阜陵,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和县西南。〔2〕“安阳侯”,安阳,具名,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3〕“阳周侯”,侯国今地不详。〔4〕

“东成侯”,《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东城侯”,此传下文亦作“东城侯”。东城,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定远东南。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

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1〕周公 杀管蔡,〔2〕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 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3〕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诸侯仪。

【注释】〔1〕“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氏曰陶唐,名放勋,史称唐尧,后禅位于舜。“舜”,也是传说中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氏曰有虞,名重华,史称虞舜,后禅位于禹。“放逐骨肉”,《史记正义》引《帝系》, 谓指尧舜放逐四凶(共工、三苗、伯鲧、驩兜)于四裔。四凶皆尧舜之同姓,故云骨肉。一说谓骨肉乃指尧子丹朱、舜弟象。《史记·邹阳列传》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曰:“不合, 则骨肉出逐不收,朱、象、管、蔡是矣。”是古有此说,唯不详其事。《史记·五帝本纪》记丹朱与象皆为诸侯,未言放逐。〔2〕“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他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被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平定纣子武庚、管叔、蔡叔及东方夷族的反抗,营建了成周雒邑。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也是周公所订。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管”,即管叔鲜,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后,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市),以监视纣子武庚,治殷遗民。武王去世,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乘机与武庚一起叛乱。周公东征平叛,杀管叔。“蔡”,即蔡叔度,周武王之弟,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后被周公流放。详见本书《管蔡世家》。〔3〕“城阳王”,指城阳共王刘喜,城阳景王刘章之子,公元前一七六年至前一四四年在位。城阳国都莒县(今属山东省),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莒县、沂南和蒙阴东部地。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复故城阳。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

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1〕安阳侯勃为衡山王,〔2〕阳周 侯赐为庐江王,〔3〕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东城侯良前薨,无后也。

【注释】〔1〕“淮南王”,淮南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2〕“衡山王”,衡山国都邾(今湖北黄冈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市、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3〕“庐江王”,庐江国都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 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

〔1〕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愿为将。” 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2〕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弗应,而往来使越。〔3〕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4〕“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5〕所以褒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

【注释】〔1〕“吴楚七国”,指吴、楚、赵、济南、菑川、胶西、胶东七个诸侯王国。吴王濞为高帝兄刘仲之子,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至前一五四年);楚王戉为楚夷王刘郢之子,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一七四年至前一五四年);赵王遂为赵幽王刘友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四年);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西王卬、胶东王雄渠皆齐悼惠王刘肥之子,皆在位十一年(公元前一六四年至前一五四年)。〔2〕“曲城侯”,即蛊捷(《汉书》作“虫捷”)。曲城在今山东掖县东北。〔3〕“越”,指越东海王摇,都东瓯(今浙江温州市)。吴王濞反时,东瓯从吴。〔4〕“劳苦”,慰劳。“劳”,音lào。〔5〕“济北”,济北国都卢县(今山东长清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北部地区。

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1〕亦欲以行阴德拊循 百姓,〔2〕流誉天下。时时怨望厉王死,〔3〕时欲畔逆,〔4〕未有因也。及 建元二年,〔5〕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6〕武安侯时为太尉,〔7〕乃逆 王霸上,〔8〕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9〕行仁义, 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10〕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 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11〕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 愈益冶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12〕诸辨士为方略者,

〔13〕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注释】〔1〕“弋”,音 yì,用带有绳子的箭射。〔2〕“阴德”,暗中做的好事。“拊循”,安抚,抚慰。“拊”,音 fù。〔3〕“怨望”,怨恨责怪。〔4〕“畔”, 通“叛”。〔5〕“建元”,汉武帝年号,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6〕“武安侯”,即田蚡,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景帝王皇后之同母弟。景帝时为太中大夫。景帝后元三年,武帝即位,封田蚡为武安侯。建元元年为太尉,推崇儒术,为窦太后所贬斥。建元六年任丞相,骄横专断。元光四年卒。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在今河北武安西南。〔7〕“太尉”,汉代中央政府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8〕“逆”, 迎接。“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9〕“高皇帝”,刘邦死后群臣所上的尊号。群臣认为,“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10〕“即”,如果。“宫车”,宫中之车,帝王所乘。“一日”,一旦。“晏驾”,驾而晚出。“宫车晏驾”是帝王死亡的讳辞。〔11〕“竟天”,尽天, 横贯天空。〔12〕“游士”,从事游说活动的人。〔13〕“辨士”,能言善辩的人。“辨”, 通“辩”。“方略”,计划策略。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王爱陵,常多予金钱,为中诇长安,〔1〕约结上左右。元朔三年,上赐淮南王几杖,〔2〕不朝。淮南王王后荼,王爱幸之。王后生太子迁,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妃。〔3〕王谋为反具,

〔4〕畏太子妃知而内泄事,乃与太子谋,令诈弗爱,三月不同席。王乃详为

怒太子,闭太子使与妃同内三月,太子终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擅国权,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5〕

【注释】〔1〕“诇”,音 xiòng,侦察,刺探。“中诇”,在京城刺探。〔2〕“几杖”,几案和手杖,老年人所用。居则以几靠身,行则柱杖扶持。赐几杖是敬老之礼。

〔3〕“王皇太后”,武帝之母,始嫁金王孙,生一女,即此修成君。〔4〕“反具”, 谋反的器械。〔5〕“致系”,拘囚。

元朔五年,〔1〕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靁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京师,被即愿奋击匈奴。太子迁数恶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2〕欲以禁后,被遂亡至 长安,上书自明。诏下其事廷尉、河南。〔3〕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 后计欲无遣太子,遂发兵反,计犹豫,十余日未定。会有诏,即讯太子。〔4〕当是时,淮南相怒寿春丞留太子逮不遣,〔5〕劾不敬。王以请相,相弗听。 王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迹连王,王使人候伺汉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王恐事发,太子迁谋曰:“汉使即逮王,王令人衣卫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则刺杀之,臣亦使人刺杀淮南中尉,乃举兵,未晚。”是时上不许公卿请,而遣汉中尉宏即讯验王。〔6〕王闻汉使来,即如太子谋计。汉中尉至,王视其颜色和,讯王以斥靁被事耳,王自度无何,〔7〕不发。中 尉还,以闻。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拥阏奋击匈奴者靁被等,〔8〕废格明 诏,〔9〕当弃市。”诏弗许。公卿请废勿王,诏弗许。公卿请削五县,诏削 二县。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罚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闻汉公卿请诛之,未知得削地,闻汉使来,恐其捕之,乃与太子谋刺之如前计。及中尉至,即贺王,王以故不发。其后自伤曰:“吾行仁义见削,甚耻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后,其为反谋益甚。诸使道从长安来,〔10〕为妄妖言,言上 无男,汉不治,即喜;即言汉廷治有男,王怒,以为妄言,非也。

【注释】〔1〕“元朔”,汉武帝年号,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2〕“郎中令”,此为淮南王属官,掌管守卫宫殿掖门户,为王之侍卫近臣。郎中即由其直接管辖。〔3〕“河南”,郡名,治所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4〕“即讯”, 就地审问,意谓不再拘捕太子到河南郡。〔5〕“寿春”,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其时乃淮南国都所在地。“丞”,县令的佐吏,主管文书、仓、狱。〔6〕“宏”,《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元朔五年中尉为殷容。〔7〕“无何”,没有什么,意谓没有什么大罪。〔8〕“拥阏”,雍塞,阻碍。“阏”,音 è。〔9〕“废格”,破坏阻碍。〔10〕“道”,从,由。《史记索隐》引此句作“道长安来”,又引姚承云:“道,或作‘从’。”王念孙《读书杂志》称,“今本《史记》作‘道从长安来’者,一本作‘道’,一本作

‘从’,而后人误合之耳。”《汉书》亦作“道长安来”。

王日夜与伍被、〔1〕左吴等案舆地图,〔2〕部署兵所从入。王曰:“上 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征胶东王,〔3〕不即常山王,〔4〕诸侯并争, 吾可以无备乎!且吾高祖孙,亲行仁义,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万世之后, 吾宁能北面臣事竖子乎!”〔5〕

【注释】〔1〕“伍被”,楚人,才能出众,为淮南国中郎,曾谏止淮南王谋反, 淮南王不听,伍被乃为之策划,事败被杀。〔2〕“左吴”,淮南王谋士,《史记》仅见此《传》。“舆地图”,古人认为天地有覆载之德,谓天为盖,谓地为舆(车箱), 故称地图为舆地图。〔3〕“胶东王”,即刘寄,景帝之子,景帝中元二年为王,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一四八年至前一二一年)。胶东国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平度、莱阳、莱西等县及迤南一带。详见本书《五宗世家》。〔4〕“不”, 否则。“常山王”,即刘舜,景帝之子,景帝中元五年为王,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一四五年至前一一四年)。常山国都元氏(今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泜河以北, 唐河以南,曲阳、赵县以西地区。详见本书《五宗世家》。〔5〕“竖子”,犹言“小子”,是对人的一种鄙贱称谓。

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1〕被怅然曰:〔2〕“上宽 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3〕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糜鹿游姑苏之台也’。〔4〕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王怒, 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曰:“将军许寡人乎?”〔5〕被曰:“不,直来为大王画耳。〔6〕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7〕列为三代,〔8〕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9〕故海内不期而随。此千岁之可见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吴楚,亦足以

喻国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诛,愿大王毋为吴王之听。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10〕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 致之西河。〔11〕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12〕女子纺绩不足于盖 形。遣蒙恬筑长城,〔13〕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 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14〕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15〕 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16〕有使者 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17〕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18〕遣振 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19〕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 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20〕尉佗知 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客谓高皇帝曰:

‘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21〕高皇始于丰沛,〔22〕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 蹈瑕候间,〔23〕因秦之亡而动者也。百姓愿之,若旱之望雨,故起于行陈之 中而立为天子,〔24〕功高三王,〔25〕德传无穷。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 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26〕复不朝,〔27〕 王四郡之众,〔28〕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29〕东煮海水以为盐, 上取江陵木以为船,〔30〕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众。行珠玉金帛 赂诸侯宗室大臣,独窦氏不与。〔31〕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破于大梁,〔32〕 败于狐父,〔33〕奔走而东,至于丹徒,〔34〕越人禽之,〔35〕身死绝祀,为 天下笑。夫以吴越之众不能成功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天下安宁有万倍于秦之时,愿大王从臣之计。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事必不成而语先泄也。臣闻微子过故国而悲,〔36〕于是 作《麦秀之歌》,〔37〕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也。〔38〕故《孟子》曰‘纣 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39〕是纣先自绝于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 去之。今臣亦窃悲大王弃千乘之君,〔40〕必且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 东宫也。”于是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41〕即起,历阶而去。

【注释】〔1〕“将军”,诸侯王用兵时往往设将军之号。伍被为淮南国中郎,此称将军,预示淮南王将有兴兵之举,故伍被以为此乃亡国之语。〔2〕“怅然”,因失望而心情不快之貌。〔3〕“子胥”,即伍员,字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杀害,子胥逃奔吴国,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又与孙武共佐阖闾攻破楚国,占领郢都。吴王夫差时,子胥劝谏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渐被疏远。由于太宰嚭进谗,吴王赐剑命其自杀。详见本书《伍子胥列传》。“吴王”,指吴王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前四七三年在位。他曾大败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又北伐齐,嗣后在黄池和诸侯会盟,与晋争霸。越乘虚攻吴,夫差兵败自杀。详见本书《吴太伯世家》。〔4〕“姑苏之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吴王阖闾所筑。〔5〕“寡人”,寡德之人。此为君主自称的谦辞。〔6〕“直”, 只是。“画”,筹划。〔7〕“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在他统治期间,周的势力日盛,自岐下迁都于丰。其子武王姬发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

〔8〕“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代的开国君主古称圣主。〔9〕“天心”, 犹言天意。“动作”,行动起来。〔10〕“术士”,有道术之士。此指儒生。秦始皇“杀术士,燔《诗》、《书》”事详见本书《秦始皇本纪》。〔11〕“负海”,靠近大海。此指东方沿海地区。“西河”,指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12〕“糟糠”,酒渣、糠皮,指穷人用以充饥的粗劣食物。〔13〕“蒙恬”,秦国大将。其祖先本齐国人,自祖父蒙骜起,世代为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匈奴不敢进犯。秦始皇死后, 蒙恬为赵高所谗,被逼自杀。详见本书《蒙恬列传》。〔14〕“徐福”,秦方士,为迎

合秦始皇企图长生不死的欲望,于始皇二十八年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文、瀛州三座神山,仙人居之。始皇派他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药。费以巨万,数岁无功,遂一去不返。参见本书《秦始皇本纪》。“徐福”一作“徐市”。〔15〕“西皇”,徐福入东海,故东海之神称秦始皇为西皇。〔16〕“芝”,一种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瑞草,服之可以成仙,又名灵芝。〔17〕“令名男子”,良家男子。“令名”,指有好的名声。“若”,和,与。“振女”,童女。“百工”,各种工匠。〔18〕“说”,通“悦”, 喜悦。〔19〕“五谷种种”,《汉书·伍被传》作”五种”,颜师古注曰:“五谷之种也。”疑此文衍一“种”字。〔20〕“尉佗”,即赵佗。“佗”、一作“他”。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秦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南海尉任嚣死,赵佗行南海尉事,故又称“尉佗”。秦灭,尉佗又占领桂林、象郡之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立尉佗为南越王。吕后时,自称南越武帝。文帝元年,陆贾再次出使南越,令其去帝号。景帝时,尉佗称臣附汉。武帝建元四年卒。详见本书《南越列传》。案尉佗据南越为王,在陈胜起义之后,此言尉佗先王,与史实不合,故《汉书·伍被传》颜师古注曰:“此盖伍被一时对辞,不究其实也。”“五岭”,即位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界上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百越”,此指居住在两广地区的越族。因部落众多,故称“百越”。〔21〕“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七月,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率领戍卒九百人起义,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四方闻风响应。秦二世二年被害。详见本书《陈涉世家》。“吴广”,字叔,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起义后被封为假王,率诸将西征,围攻荥阳,后为部将田臧矫王令杀害。事详本书《陈涉世家》。〔22〕“丰沛”,沛县之丰邑。汉高祖刘邦即丰邑人。沛县在今江苏沛县,丰邑在今江苏丰县。〔23〕“蹈瑕候间”,利用可乘之机。“间”, 音 jiàn。〔24〕“行陈”,军队行列。“行”,音 háng,行列,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行。“陈”,音 zhèn,通“阵”,交战时的队列。〔25〕“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包括周武王),为三代的开国君主。〔26〕“祭酒”,古代祭祀或飨宴时必先由尊长者一人举酒祭祀神祗或祖先,故以祭酒为尊者或年长者之称号。吴王刘濞乃高祖兄刘仲之子,汉十二年即已封王,于高祖子侄辈中年长位尊,故获祭酒之号。〔27〕“复不朝”,汉代诸侯王有定期入朝天子的制度。孝文帝时,赐吴王几杖,准其不朝。

〔28〕“王四郡之众”,案本书《吴王濞列传》及《汉书·荆燕吴传》,高祖立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则此“四”当作“三”,三郡指吴郡、东阳郡及彰郡。〔29〕“内铸消铜以为钱”,本书《吴王濞列传》称“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30〕“江陵”,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31〕“窦氏”,指窦婴。孝文帝时,窦婴曾为吴相。吴楚反,景帝察宗室、诸窦中无如窦婴贤者,乃拜婴为大将军, 率军平乱。乱平,封婴为魏其侯。〔32〕“大梁”,指梁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吴楚反,先渡淮击梁,梁孝王坚守睢阳,吴楚不敢过而西。梁国大将军韩安国、张羽多次击败吴兵。〔33〕“狐父”,邑名,在今安徽砀山县南。〔34〕“丹徒”,今属江苏省。〔35〕“越人禽之”,东越东瓯王从吴谋反,吴王兵败,企图退保东瓯。东瓯受汉廷收买,刺杀吴王。事详本书《吴王濞列传》及《东越列传》。东瓯王都东瓯,在今浙

江温州市。〔36〕“微子”,商纣的庶兄,名启(一作“开”),封于微(今山东梁山县西北)。商纣淫乱,微子数谏不听,乃去国。武王灭商,微子降周。周公旦攻灭武庚后,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为周代宋国的始祖。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37〕“于是作《麦秀之歌》”,案本书《宋微子世家》言作《麦秀之歌》者乃箕子,《汉书·伍被传》记伍被之语亦作“臣闻箕子过故国而悲,作《麦秀之歌》”。然《尚书大传》又谓乃微子所作。盖传闻不一,俟考。《宋微子世家》记其事曰:“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38〕“王子比干”,商纣的亲戚,对纣直言强谏,被剖心而死,事详本书《殷本纪》及《宋微子世家》。〔39〕“曾”,音 zēng,乃。“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案:今本《孟子》未见此文。〔40〕“千乘之君”, 古诸侯国地方百里,出车千乘,故称诸侯国君为千乘之君。“乘”,音shèng,古以一车四马为乘。〔41〕“匡”,通“眶”。

王有孽子不害,〔1〕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2〕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气,〔3〕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4〕又怨时诸侯皆

得分子弟为侯,〔5〕而淮南独二子,一为太子,建父独不得为侯。建阴结交, 欲告败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数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即使所善寿春庄芷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曰:〔6〕“毒药苦于口 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今淮南王孙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迁常疾害建。〔7〕建父不害无罪,擅数捕系,欲杀之。今建在,可征问, 具知淮南阴事。”书闻,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是时故辟阳侯孙审卿善丞相公孙弘,〔8〕怨淮南厉王杀其大父,〔9〕乃深购淮南事于弘,〔10〕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深穷治其狱。河南治建,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11〕淮南王患之,欲发,问伍被曰:“汉廷治乱?”伍被曰:“天下治。”王意不说,谓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窃观朝廷之政,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12〕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古之道,

〔13〕风俗纪纲未有所缺也。〔14〕重装富贾,〔15〕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

交易之道行。南越宾服,〔16〕羌僰入献,〔17〕东瓯入降,〔18〕广长榆,〔19〕 开朔方,〔20〕匈奴折翅伤翼,失援不振。虽未及古太平之时,然犹为治也。” 王怒,被谢死罪。王又谓被曰:“山东即有兵,〔21〕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 东,〔22〕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黄义,从大将军击匈 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23〕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 谒者曹梁使长安来,〔24〕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 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25〕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 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王默然。

【注释】〔1〕“孽子”,指姬妾所生之子。〔2〕“不以为子兄数”,犹言王后不把他算作儿子,太子不把他算作兄长。〔3〕“有气”,气盛,情绪强烈。〔4〕“不省其父”,犹言不把他父亲放在眼里。〔5〕“时诸侯皆得分子弟为侯”,元朔二年, 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据本书《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自元朔二年至元朔五年,诸侯王子封侯者一百二十人。〔6〕“庄芷”,《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作“严正”。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周寿昌曰:“班氏以明帝讳改‘庄’为‘严’,‘芷’、‘正’则字近而讹也。”庄芷于《史记》仅见此《传》,余不详。〔7〕“疾”,嫉妒。〔8〕“公孙弘”,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少时曾为薛狱吏。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建元元年,弘年六十,征为博士。元朔三年拜御史大夫,元朔五年为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卒。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9〕“大父”,祖父。〔10〕“购”,

《汉书》作“搆”,挑拨怂恿,使淮南王罪名成立。〔11〕“辞”,指供辞。“党与”, 朋党,同党。〔12〕“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古代以此为人伦的主要内容。《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相处有一定的礼义, 夫妇相处有内外之别,长幼相处有尊卑之序,朋友相处有诚信之道。〔13〕“举错”, 措施。“错”,通“措”。〔14〕“纪纲”,指法制伦常。〔15〕“重装”,装载着大量货物。〔16〕“南越宾服”,指建元六年南越王胡遣太子婴齐入长安宿卫事。详本书

《南越列传》。“宾服”,诸侯或边远部族入贡朝见天子。〔17〕“羌■入献”,其事未详。“羌”,古族名,居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部落众多。“■”,音 bó, 古族名,居于今四川南部、云南东部一带。〔18〕“东瓯入降”,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告急,汉廷发会稽郡兵渡海救援。闽越退兵,东瓯王率众四万余人来降, 处庐江郡。事详本书《东越列传》及《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9〕“长榆”,边塞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至陕西榆林县北一带。汉时于塞上多种榆树,故名。〔20〕“朔方”,郡名。元朔二年,卫青、李息率军击退匈奴,置朔方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郡治朔方,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21〕“山东”,汉代对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或华山(在今陕西省东部)以东地区的通称。〔22〕“大将军”,指卫青。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元光五年为车骑将军,元朔五年拜为大将军,曾先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元封五年卒。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23〕“蜚”, 通“飞”。〔24〕“谒者”,郎中令的属官,掌宾赞受事。“曹梁”,《史记》仅见此

《传》,余不详。〔25〕“须”,等待。

淮南王见建已征治,恐国阴事且觉,欲发,被又以为难,乃复问被曰: “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被曰:“以为非也。吴王至富贵也,举事不当, 身死丹徒,头足异处,子孙无遗类。〔1〕臣闻吴王悔之甚。愿王孰虑之,〔2〕 无为吴王之所悔。”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3〕且吴何知反,汉将 一日过成皋者四十余人。〔4〕今我令楼缓先要成皋之口,〔5〕周被下颍川兵 塞( 辕、伊阙之道,〔6〕陈定发南阳兵守武关。〔7〕河南太守独有雒阳耳,

〔8〕何足忧。然此北尚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与河内、赵国。〔9〕人言曰‘绝

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据三川之险,〔10〕招山东之兵,举事如此,公以为 何如?”被曰:“臣见其祸,未见其福也。”王曰:“左吴、赵贤、朱骄如皆以为有福,什事九成,公独以为有祸无福,何也?”被曰:“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众者,皆前系诏狱,〔11〕余无可用者。”王曰:“陈胜、吴广无 立锥之地,千人之聚,起于大泽,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西至于戏而兵百二十万。〔12〕今吾国虽小,然而胜兵者可得十余万,〔13〕非直適戍之众,〔14〕 釠凿棘矜也,〔15〕公何以言有祸无福?”被曰:“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16〕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17〕父不宁子, 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18〕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 仰天,叩心而怨上,〔19〕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当今陛下临制天下,〔20〕 一齐海内,汎爱蒸庶,〔21〕布德施惠。口虽未言,声疾雷霆,令虽未出,化 驰如神,〔22〕心有所怀,威动万里,下之应上,犹影响也。〔23〕而大将军 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24〕大王以陈胜、吴广谕之,被以为过矣。”王曰: “苟如公言,不可徼幸邪?”〔25〕被曰;“被有愚计。”王曰:“奈何?” 被曰:“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朔方之郡田地广,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实其地。臣之愚计,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26〕徙郡国豪桀任侠及有 耐罪以上,〔27〕赦令除其罪,产五十万以上者,皆徙其家属朔方之郡,益发 甲卒,〔28〕急其会日。〔29〕又伪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诏狱书,〔30〕逮 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武随而说之,〔31〕倘可徼幸什 得一乎?”〔32〕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以为不至若此。”于是王乃令官 奴入宫,〔33〕作皇帝玺,丞相、御史、〔34〕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35〕 都官令、丞印,〔36〕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37〕汉使节法冠,〔38〕欲如 伍被计。使人伪得罪而西,事大将军、丞相;一日发兵,〔39〕使人即刺杀大 将军青,而说丞相下之,〔40〕如发蒙耳。〔41〕

【注释】〔1〕“子孙无遗类”,子孙皆死,无一存者。案此与他《传》所记不合。本书《吴王濞列传》及《东越列传》言吴王死后,其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2〕“孰”, 通“熟”,周密,仔细。〔3〕“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史记集解》及《汉书》颜师古《注》对此句解释颇有纷歧,当是大丈夫决定造反,一言既出,死而无悔之意。〔4〕“成皋”,县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5〕“楼缓”,与下文之周被、陈定、左吴、赵贤、朱骄如皆淮南王之武将谋臣,《史记》仅见此《传》。“要”,音 yāo,拦截。〔6〕“颍川”,郡名,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鄢陵、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区。“( 辕”,山名,在河南偃师东南,形势险阻,山路有十二曲,盘旋往还,故名( 辕。“( ”,音huán。“伊阙”,山名,在河南洛阳市南,两山对峙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7〕“南阳”,郡

名,治所宛县(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及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区。“武关”,关名,在今陕西丹凤东南。〔8〕“太守”, 景帝中二年改郡守为太守,乃一郡之最高长官,综领全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及兵事等。“雒阳”,当时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9〕“临晋关”,关名,在今山西大荔东朝邑旧县东南之黄河西岸。“河东”,郡名,治所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 郡名,治所长子(今山西长子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以东地区。“赵国”,当时诸侯王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其时赵王为刘彭祖。案:此句《汉书·伍被传》作“然此北尚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与河内、赵国界者通谷数行”, 如淳曰:“言此北尚险阻,其谿谷可得通行者有数处。”文义较《史记》显豁。〔10〕“三川”,郡名,战国韩宣王置,秦沿置,汉二年改为河南郡。此处乃沿用旧称。成皋、( 辕、伊阙均在此郡。〔11〕“诏狱”,奉诏查办的案件。〔12〕“戏”,音 xī,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13〕“胜兵”,战斗力强的军队。〔14〕“適戍”,因有罪而被遣送到远方戍守。“適”,音 zhé,通“谪”。〔15〕“釠”,音 jī,又音 ái,大镰刀, “棘矜”,戟柄。“棘”,音 jí,通“戟”,古代的一种兵器。“矜”,音 qín,戴柄。《汉书·徐乐传》颜师古注曰:“时秦销兵器,故但有戟之把耳。”〔16〕“阿房之宫”,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阿房村。宫的前殿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全部工程至秦亡时尚未完成。项羽灭秦,阿房宫毁于战火。“阿房”,音ēpáng。〔17〕“闾左”,秦代居于里门左侧的贫民。〔18〕“熬然”,受熬煎之貌。〔19〕“叩心”,捶心,怨愤之状。

〔20〕“临制”,君临统治。〔21〕“蒸庶”,庶民百姓。“蒸”,通“烝”,众多。

〔22〕“化”,政教风化。〔23〕“影响”,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反应极快。〔24〕“特”,只是,仅仅。“章邯”,秦将领,曾率军镇压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后在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项羽所败,投降,封为雍王。项羽入关,分封诸侯王,他被封在咸阳以西秦之故地,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高祖还定三秦,章邯兵败自杀。事详本书《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杨熊”,秦将领,秦二世三年,在曲遇(今河南中牟东)为高祖所败,退守荥阳,秦二世遣使者斩之。事详本书

《高祖本纪》。〔25〕“徼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获得成功。“徼”,同“侥”。〔26〕“请书”,请求天子采取某种措施的奏疏。〔27〕“耐罪”,汉代一种较轻的罪,当处以剃去颊毛的刑罚,但可留下头发。〔28〕“甲卒”,披甲的士卒,全副武装的士兵。

〔29〕“会日”,集合日期。〔30〕“左右都司空”,案《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代少府属官有左右司空令、丞,宗正属官有都司空令、丞,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律, 司空主水及罪人。贾谊曰‘输之司空,编之徒官’。”都司空令、丞当为专主宗室之犯法者。“上林”,苑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至周至、户县界,《汉旧仪》称其“广长三百里”,元朔年间上林苑属少府管辖。“中都官”,原泛指京师诸官府,然据此文所记,则上林中都官当与司法有关。武帝征和四年所置司隶校尉,“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疑与此相类。〔31〕“辩武”,能言善辩之士。据《淮南子·览冥》高诱《注》,“江淮间谓士曰武”。“说”,音 shuì,游说。〔32〕“倘”,或者。

〔33〕“官奴”,没入官府的奴隶,其中有专司制作器物的工奴。〔34〕“御史”,《汉

书·淮南王传》作“御史大夫”,是。〔35〕“中二千石”,指月俸一百八十斛谷的官员,如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行令、宗正、大农令、少府、中尉。〔36〕“都官令丞”,京师诸官府的令丞,乃诸卿属官。丞又为令之佐吏。〔37〕“都尉”, 官名,是郡太守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38〕“使节”,使臣的信节。“法冠”,本为楚王之冠,汉使臣、御史也戴此冠。〔39〕“一日”,一旦。〔40〕“下之”,指归顺淮南王。〔41〕“发蒙”,揭去蒙在物上的巾子,比喻轻而易举。

王欲发国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听。〔1〕王乃与伍被谋,先杀相、二 千石;伪失火宫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杀之。计未决,又欲令人衣求盗衣,〔2〕持羽檄,〔3〕从东方来,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发兵。乃使 人至庐江、会稽为求盗,〔4〕未发。王问伍被曰:“吾举兵西乡,〔5〕诸侯 必有应我者;即无应,奈何?”被曰:“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

〔6〕守下雉之城,〔7〕结九江之浦,〔8〕绝豫章之口,〔9〕彊弩临江而守,

以禁南郡之下,〔10〕东收江都、会稽,〔11〕南通劲越,〔12〕屈强江淮间,

〔13〕犹可得延岁月之寿。”王曰:“善,无以易此。急则走越耳。”

【注释】〔1〕“二千石”,据下文知指淮南国的内史及中尉。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秩皆二千石。〔2〕“求盗”,汉代亭长属下的小吏,掌逐捕盗贼。〔3〕“羽檄”,汉代的一种官方文书,上插鸟羽,以示情况紧急,当飞速传送。〔4〕“会稽”, 郡名,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省。〔5〕“乡”,通“向”。〔6〕“寻阳”,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7〕“下雉”,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阳新东南。〔8〕“九江”,指在寻阳附近汇入长江的众多支流。〔9〕“豫章”,郡名,治所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西省。“豫章之口”,《史记正义》谓“即彭蠡湖口”。彭蠡湖原在长江北岸,寻阳之东,西汉以后,逐渐南移。豫章郡北滨彭蠡。〔10〕“南郡”,郡名,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11〕“江都”,诸侯王国名,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12〕“劲越”,强有力的越国。〔13〕“屈强”,通“倔强”,不顺从。“屈”,音 jué。“强”, 音jiàng。

于是廷尉以王孙建辞连淮南王太子迁闻。上遣廷尉监因拜淮南中尉,〔1〕逮捕太子。至淮南,淮南王闻,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 相至;内史以出为解。〔2〕中尉曰:“臣受诏使,不得见王。”王念独杀相 而内史中尉不来,无益也,即罢相。〔3〕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念所坐者谋 刺汉中尉,所与谋者已死,以为口绝,〔4〕乃谓王曰:“群臣可用者皆前系, 今无足与举事者。王以非时发,恐无功,臣愿会逮。”〔5〕王亦偷欲休,〔6〕 即许太子。太子即自刭,不殊。〔7〕伍被自诣吏,因告与淮南王谋反,反踪 迹具如此。

【注释】〔1〕“廷尉监”,廷尉的属官,分廷尉左监与廷尉右监,统称廷尉监, 掌逮捕罪犯。〔2〕“以出为解”,借口出门不在而不应召。〔3〕“罢”,放走。〔4〕“口绝”,没有人证。〔5〕“会逮”,接受逮捕。〔6〕“偷”,苟且,得过且过。〔7〕“不殊”,自刎而身首未断离,亦即未死。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上下公卿治,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衡山王赐,淮南王弟也,当坐收,有司请逮捕衡山王。天子曰:“诸侯各以其国为本,不当相坐。与诸侯王列侯会肄丞相诸侯议。”〔1〕赵王彭祖、列侯臣让等四十三人议,〔2〕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 胶西王臣端议曰:〔3〕“淮南王安废法行邪,怀诈伪心,以乱天下,荧惑百姓,〔4〕倍畔宗庙,〔5〕妄作妖言。《春秋》曰‘臣无将,将而诛’。〔6〕安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7〕甚大逆无道,当伏其法。而论国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8〕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9〕不能相教,当皆免官削爵为士伍,毋得宦为吏。〔10〕其非吏,他赎死金二斤八两。〔11〕以章臣安之罪,〔12〕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复有邪僻倍畔之意。”丞相弘、廷尉汤等以闻,〔13〕天子使宗正以符节治王。〔14〕未至,淮南王安自刭杀。王后荼、太子迁诸所与谋反者皆族。

〔15〕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16〕欲勿诛。廷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谋,被罪无赦。”遂诛被。国除为九江郡。

【注释】〔1〕此句之“诸侯”与“诸侯王列侯”重复,疑是衍文。《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诣都座就丞相共议也。”〔2〕“赵王彭祖”,景帝之子,景帝二年立为广川王,五年徙封赵王,武帝征和元年卒,详见本书《五宗世家》。“让”,姓氏及事迹不详,《史记》仅见此《传》。或谓疑当作“襄”,曹参之玄孙,其时袭封为平阳侯。

〔3〕“胶西王臣端”,景帝之子,景帝三年受封为王,在位四十七年(公元前一五四年至前一○八年),详见本书《五宗世家》。胶西国都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以北一带。〔4〕“荧惑”,迷惑。〔5〕“倍畔”,通“背叛”。〔6〕“臣无将,将而诛”,这是阐释《春秋》经义的一句话,《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曰:“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又见昭公元年。《汉书·叔孙通传》、《王莽传》中亦见此语。《汉书注》颜师古曰:“将有其意。”此言人臣不应有造反的念头, 否则就要被诛杀。〔7〕“验”,证据。〔8〕“二百石”,月俸三十斛谷的官员。“比”, 类似。〔9〕“不在法中”,言未参与谋反,故不以谋反罪论处。〔10〕“宦”,作官。

〔11〕“斤”,汉代一斤约等于今天的二百五十八克。十六两为斤。〔12〕“章”,彰明。〔13〕“汤”,张汤,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曾为长安小吏,武帝时为御史,迁太中大夫,元朔三年为廷尉,元狩二年为御史大夫,元鼎二年有罪自杀,详见本书《酷吏列传》。〔14〕“符节”,朝廷用作凭证的两种信物。符以竹、木或金属制成, 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用时以相合为验。节如竿状,上饰旄尾。〔15〕“族”, 诛杀整个家族。〔16〕“雅辞”,平素的言辞。

衡山王赐,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男孝,次女无采。又

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美人厥姬生子二人。衡山王、淮南王兄弟相责望礼节,

〔1〕间不相能。〔2〕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应之,恐

为所并。

【注释】〔1〕“责望”,责怪抱怨。〔2〕“间”,音 jiàn,有隔阂,有嫌隙。“能”,亲善,和睦。元光六年,〔1〕衡山王入朝,其谒者卫庆有方术,〔2〕欲上书事天子,王怒,故劾庆死罪,强榜服之。〔3〕衡山内史以为非是,却其狱。〔4〕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王又数侵夺人田,坏人冢以为田。有司请逮治衡山王。〔5〕天子不许,为置吏二百石以上。衡山王以此恚,与奚慈、张广昌谋,〔6〕求能为兵法候星气者,〔7〕日夜从容王密谋反事。〔8〕

【注释】〔1〕“元光”,汉武帝年号,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2〕“卫庆”,其余事迹不详,《史记》仅见此《传》。“方术”,古代对医、卜、星、相等术的统称。卫庆所擅何术,文中未具体指明。〔3〕“强”,音 qiǎng,强逼。“榜”,音 péng,棰击,打。〔4〕“却”,退回,驳回。〔5〕“有司”,古时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6〕“奚慈、张广昌”,衡山王谋士,其余事迹不详,

《史记》仅见此《传》。〔7〕“候星气”,占星望气以卜事情吉凶。〔8〕“从容”, 音sǒngyǒng,通“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王后乘舒死,立徐来为王后。厥姬俱幸。两人相妒,厥姬乃恶王后徐来

于太子曰:“徐来使婢蛊道杀太子母。”〔1〕太子心怨徐来。徐来兄至衡山, 太子与饮,以刃刺伤王后兄。王后怨怒,数毁恶太子于王。〔2〕太子女弟无 采,嫁弃归,与奴奸,又与客奸。太子数让无采,〔3〕无采怒,不与太子通。王后闻之,即善遇无采。无采及中兄孝少失母,附王后,王后以计爱之,与共毁太子,王以故数击笞太子。元朔四年中,人有贼伤王后假母者,〔4〕王 疑太子使人伤之,笞太子。后王病,太子时称病不侍。孝、王后、无采恶太子:“太子实不病,自言病,有喜色。”王大怒,欲废太子,立其弟孝。王后知王决废太子,又欲并废孝。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与孝乱以汙之,欲并废兄弟而立其子广代太子。太子爽知之,念后数恶己无已时,欲与乱以止其口。王后饮,太子前为寿,〔5〕因据王后股,〔6〕求与 王后卧。王后怒,以告王。王乃召,欲缚而笞之。太子知王常欲废己立其弟孝,乃谓王曰:“孝与王御者奸,无采与奴奸,王强食,〔7〕请上书。”即 倍王去。王使人止之,莫能禁,乃自驾追捕太子。太子妄恶言,王械系太子宫中。孝日益亲幸。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令居外宅,多给金钱,招致宾客。宾客来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计,〔8〕日夜从容劝之。 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陈喜作錋车镞矢,〔9〕刻天子玺,将相军吏印。王 日夜求壮士如周丘等,〔10〕数称引吴楚反时计画,以约束。〔11〕衡山王非 敢效淮南王求即天子位,畏淮南起并其国,以为淮南已西,发兵定江淮之间

而有之,望如是。

【注释】〔1〕“蛊道”,用诅咒等邪术加害于人的一种迷信活动。“蛊”,音 g ǔ。〔2〕“数”,音 shuò,屡次。〔3〕“让”,责备。〔4〕“假母”,继母。一说为庶母。〔5〕“寿”,祝人健康长寿。〔6〕“据”,靠坐。“股”,大腿。〔7〕“强食”,犹言努力加餐。〔8〕“逆计”,反叛的阴谋。〔9〕“救赫、陈喜”,刘孝的门客,其余事迹不详,《史记》仅见此《传》。“錋车”,一种战车。“镞矢”,箭头由金属制成的箭,锋利而疾捷。〔10〕“周丘”,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吴王刘濞的门客。吴王反,周丘自请持吴王汉节,驰入下邳,招降之,并率下邳兵北略城邑,至城阳,聚兵十余万。吴王兵败,周丘归下邳,病死道中。事详本书《吴王濞列传》。〔11〕“约束”,进行部署。

元朔五年秋,衡山王当朝,过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语,〔1〕除前郤,〔2〕 约束反具。衡山王即上书谢病,上赐书不朝。

【注释】〔1〕“昆弟语”,兄弟间的亲密交谈。〔2〕“郤”,音 xì,通“隙”, 嫌隙,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

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立孝为太子。爽闻,即使所

善白嬴之长安上书,〔1〕言孝作6 车镞矢,与王御者奸,欲以败孝。白嬴至长安,未及上书,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王闻爽使白嬴上书,恐言国阴事, 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事。事下沛郡治。〔2〕元狩元年冬,〔3〕 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与淮南谋反者未得,得陈喜于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4〕孝以为陈喜雅数与王计谋反,恐其发之,闻律先自告除其罪, 又疑太子使白嬴上书发其事,即先自告,告所与谋反者救赫、陈喜等。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问王,〔5〕王具以情实对。吏皆围王宫而守之。中尉、大行还,以闻,公卿请 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王闻,即自刭杀。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与王御婢奸,弃市。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国除为衡山郡。

【注释】〔1〕“白嬴”,其余事迹不详,《史记》仅见此《传》。“之”,到。

〔2〕“沛郡”,郡名,治所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3〕“元狩”,汉武帝年号, 公元前一二二年至前一一七年。〔4〕“首匿”,为首窝藏。〔5〕“安”,司马安,少曾为太子洗马,元狩元年任中尉。他执法严刻,官四至九卿,又曾为淮阳太守,以河南太守卒。事详本书《汲郑列传》、《酷吏列传》。“大行”,即大行令,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接待诸侯及少数民族入京的迎送、朝会事务。“息”,李息,郁郅(今甘肃庆阳)人,曾三为将军,出击匈奴。元狩元年任大行令。事详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

太史公曰:《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1〕信哉是言也。

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2〕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3〕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4〕夫荆楚僄勇轻悍,〔5〕好 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注释】〔1〕“戎”,古代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狄”,对北部少数民族的泛称。“膺”,击。“荆”,楚国的别称,西周时楚立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 一带,故名。“舒”,指周代的群舒,包括舒庸、舒蓼、舒鸠等,在今安徽舒城、庐江县一带。“惩”,惩罚。“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见《诗经·鲁颂·閟宫》。〔2〕“蕃臣”,藩屏王室之臣。“蕃”,通“藩”,藩屏,保卫。“承辅”,辅佐。〔3〕“仍”,乃,于是。〔4〕“渐”,音 jiān,浸润。“靡”,音 mó,通“摩”,接触。“渐靡”,指因长期接触而逐渐受到影响。〔5〕“僄”,音 piào,轻捷。“轻”,轻浮。“悍”, 凶狠,蛮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