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盛冬铃 注译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1〕民免而无耻。〔2〕导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3〕老氏称:〔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5〕法令滋章,盗贼多有。”〔6〕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7〕然奸伪萌起,

〔8〕其极也,上下相遁,〔9〕至于不振。〔10〕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

〔11〕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12〕言道德者,溺其职矣。〔13〕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4〕“下士闻道大笑之”。〔15〕 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16〕斫雕而为朴,〔17〕网漏于吞舟之鱼,〔18〕 而吏治烝烝,〔19〕不至于奸,黎民艾安。〔20〕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21〕

【注释】〔1〕“齐”,使之整齐有序。也就是加以整顿的意思。〔2〕“免”, 此指幸免于罪,苟免。〔3〕“格”,纠正。此谓纠正错误,走上正道。一说“格”, 就是“来”,指前来归顺。案:上引孔子的话见《论语·为政》。〔4〕“老氏”,即老子(老聃、李耳),春秋(一说战国)楚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四句见《老子》第三十八章。〔6〕“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此二句见《老子》第五十七章。“章”,通“彰”, 显明;这里是完备、严密的意思。〔7〕“网”,法网。〔8〕“奸”,邪恶不正。〔9〕“遁”,欺骗。〔10〕“振”,援救,救正。〔11〕“扬沸”,谓播扬开水,以止其沸腾。〔12〕“恶”,音 wū,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13〕“溺其职矣”,谓失职。〔14〕“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语见《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说的话。〔15〕“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句话引自《老子》第四十一章。〔16〕“觚”,方形或多棱形的竹木简。一说即借指方形。“圜”,通“圆”。〔17〕“斫”,音 zhuó, 同“斲”,砍削。“雕”,指刻镂雕琢之类。“斫雕为朴”,意谓去掉繁缛浮华的装饰,使之归于质朴。〔18〕“吞舟之鱼”,鱼可吞舟,喻其极大。语出《庄子·庚桑楚》。〔19〕“烝烝”,淳厚的样子。〔20〕“艾”,音 yì,通“乂”。“艾安”,安定,太平无事。〔21〕“在彼不在此”,“彼”指“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此”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1〕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夷侯封之家。〔2〕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3〕而七国之乱,〔4〕发 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其后有郅都、〔5〕宁成之属。

【注释】〔1〕“刻”,指严酷苛刻地对待。“轹”,音lì,原义为车轮辗压,此

指践踏、欺凌。“宗室”,与皇帝同宗的皇室贵族。〔2〕“夷”,夷灭,指杀尽消灭。

〔3〕“晁错”,颍川(今河南中部)人,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创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加强中央政权,改变因诸侯王势力过大而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景帝为暂时安抚吴楚等国,斩晁错于长安东市。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刻深”,刻薄深险。〔4〕“七国之乱”,指景帝前三年由吴王刘濞(音pì)、楚王刘戊约连胶东王刘熊渠、胶西王刘印、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起兵反抗中央政权的一次叛乱,由于发难起事的共有七个诸侯王国,史称“七国之乱”。这次叛乱后被汉将周亚夫等讨平。其事详见本书《孝景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及《袁盎晁错列传》的有关记载。〔5〕“郅”,音zhì。

郅都者,杨人也。〔1〕以郎事孝文帝。〔2〕孝景时,都为中郎将,〔3〕 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4〕尝从入上林,〔5〕贾姬如厕,〔6〕野彘卒入厕。

〔7〕上目都,〔8〕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9〕都伏上前曰:“亡一姬

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10〕上还, 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11〕由此重郅都。

【注释】〔1〕“杨”,汉县名,属河东郡,故治在今山西洪洞东南。〔2〕“郎”, 郎官,分侍郎、中郎、郎中等,为皇帝的侍从官员,隶属于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称光禄勋),平时轮流宿卫宫廷,皇帝出行则扈从警卫。又有议郎,掌顾问应对。郎官秩禄不高,仅为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却是晋升较高级官职的一个阶梯。〔3〕“中郎将”,官名,掌管统率中郎(郎官的一种),侍卫皇帝,秩比二千石,位次于将军。〔4〕“面折”,当面斥责他人的过失。〔5〕“上林”,秦汉时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陕西长安、周至(盩厔)、户(鄠)县一带,占地广大,内有宫殿,并畜禽兽供皇帝行猎。

〔6〕“贾姬”,汉景帝宠姬,生赵王彭祖。〔7〕“野彘”,野猪。“彘”,音 zhì。“卒”, 音cù,通“猝”,突然。〔8〕“目”,用作动词,谓以目示意。〔9〕“兵”,兵器。〔10〕“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灵位并进行祭礼的地方。“太后”,景帝母窦太后。〔11〕“金百斤”,汉制一斤约等于今二百五十八克。

济南瞯氏宗人三百余家,〔1〕豪猾,二千石莫能制,〔2〕于是景帝乃拜 都为济南太守。〔3〕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4〕居岁余,郡中不拾 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5〕

【注释】〔1〕“济南”,汉郡名。汉初设置,文帝时改为诸侯王国,景帝时济南王刘辟光谋反国除,又改为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南市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瞯”,音xián。〔2〕“二千石”,汉代官吏的一种秩禄等级,每月可得俸谷一百二十斛。郡的行政长官郡守(太守)及诸侯王国的相就是二千石级的官员。此处即用“二千石”代指郡守。〔3〕“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事在景帝前七年(公元前一五○年)。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始下诏改郡守为太守,此司马迁用后来的官称记前事。〔4〕“栗”,战栗,发抖。〔5〕“大府”,

高级官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1〕问遗无所受,〔2〕请寄无所 听。〔3〕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4〕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5〕终不顾 妻子矣。”〔6〕

【注释】〔1〕“发”,打开,拆看。〔2〕“问遗”,此指赠送的礼品。“遗”, 音wèi。〔3〕“请寄”,请托。〔4〕“倍”,通“背”,背离。“亲”,指双亲,父母。〔5〕“死节”,死义,为某种原则而死。〔6〕“妻子”,妻和子女。

郅都迁为中尉。〔1〕丞相条侯至贵倨也,〔2〕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 畏罪自重,〔3〕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4〕号曰“苍鹰”。〔5〕

【注释】〔1〕“迁”,改官,此指升职。“中尉”,官名,掌管长安地区的治安, 秩中二千石,为列卿之一。〔2〕“条侯”,指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功臣周勃之子, 封条侯,景帝时为太尉,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任丞相,因事得罪景帝,辞官家居, 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因其子私买御物而被牵连下狱,在狱中绝食呕血而死。详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条”,又作“蓨”、“脩”,汉县名,属勃海郡,故治在今河北景县南。〔3〕“自重”,自爱,自惜。〔4〕“列侯”,秦爵二十等,彻侯为最尊,得食邑某县若干户,以为封国,汉因之,用以封异姓功臣或外戚(同姓封侯称诸侯),后避武帝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此司马迁用后来的爵称追记前事。〔5〕“苍鹰”,此用猛禽来比喻郅都威猛凶狠。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1〕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2〕而都禁吏 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3〕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 闻之,怒,以危法中都,〔4〕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5〕而便道之官,〔6〕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

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注释】〔1〕“临江王”,景帝的长子刘荣。刘荣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立为太子,至景帝前七年冬,因其母栗姬得罪景帝而被废为临江王。临江,景帝时设置的诸侯王国,都江陵(今湖北江陵),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 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及清河以北,四川巫山以东地区。景帝中三年(公元前一四七年), 刘荣因侵占江陵文帝庙外矮墙所在空地扩建自己的宫殿而获罪,被召入都。“对簿”, 接受审问。“簿”指狱辞文书,即起诉状。审问时需据簿核对事实,故称“对簿”。〔2〕“刀笔”,书写工具。其时纸尚未普遍使用,文书信件等多用笔写在竹木简上,如写错了字,就用刀刮去重写。〔3〕“魏其侯”,即窦婴。婴为景帝母窦太后从兄之子,因

平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刘荣当太子时,窦婴是太子傅。武帝时窦婴以列侯家居,因与王太后同母弟丞相田蚡失和,于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被搆陷处死。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汉县名,属琅邪郡,故治在今山东临沂南。“间”, 暗中,偷偷地。〔4〕“危法”,凶险的、可据以判处重罪的法律条款。“中”,音 zhòng, 击中,中伤,此谓搆陷成罪。〔5〕“节”,符节,古代使者用以表明身份的信物。“雁门”,汉郡名,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左云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偏关、宁武等县及馒头山以北,恒山以西和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雁门为当时边郡之一,北与匈奴控制的区域相接。〔6〕“便道之官”,谓由近路就便上任,不必先到长安面见皇帝接受指示。

宁成者,穰人也。〔1〕以郎谒者事景帝。〔2〕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 长吏;〔3〕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4〕滑贼任威。〔5〕稍迁至济南都尉,〔6〕 而郅都为守。始前数都尉皆步入府,因吏谒守如县令,〔7〕其畏郅都如此。 及成往,直陵都出其上。都素闻其声,于是善遇,与结欢。〔8〕久之,郅都 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9〕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 廉弗如,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10〕

【注释】〔1〕“穰”,音 rǎng,汉县名,属南阳郡,故治即今河南邓县。〔2〕 “谒者”,官名,掌管朝会赞礼、引见宾客,隶属于郎中令,秩禄自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不等。〔3〕“陵”,通“凌”,欺压。“长吏”,此处泛指上级官长。〔4〕“操”,持。“操下”,指对待下属。“如束湿薪”,湿薪容易紧捆,此喻宁成待下严急,毫不宽假。〔5〕“滑贼”,狡猾凶残。〔6〕“都尉”,汉代郡设都尉,掌管一郡军事及治安,地位仅次于郡守,秩禄为比二千石。〔7〕“县令”,汉制万户以上的县设令一人,万户以下的县设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县令的秩禄为六百至一千石。〔8〕“结欢”,结交,交好。〔9〕“长安左右”,《汉书·酷吏传》以为即“京邑之中”。汉代长安城中以未央宫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习惯上称为“长安左右”。〔10〕“豪桀”,豪门雄杰。指宗族强大、恃势逞强的人。“桀”,通“杰”。

武帝即位,〔1〕徙为内史。〔2〕外戚多毁成之短,〔3〕抵罪髡钳。〔4〕 是时九卿罪死即死,〔5〕少被刑,而成极刑,〔6〕自以为不复收,〔7〕于是 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8〕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9〕安 可比人乎!”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10〕假贫民,〔11〕役使数千家。数年, 会赦。致产数千金,〔12〕为任侠,持吏长短,〔13〕出从数十骑,〔14〕其使 民威重于郡守。

【注释】〔1〕“武帝”,按:武帝是死后才有的谥号,司马迁之死早于武帝,作

《史记》时不得知有“武帝”之谥,此二字当是后人追改,原文可能是“今上”。〔2〕“内史”,官名。本秦置,为首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汉初因之,秩禄为二千石。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

右内史改称京兆尹,左内史改称左冯翊(音 píngyì)。〔3〕“外戚”,帝王的母族和妻族,即后妃的父亲及伯叔兄弟等。〔4〕“髡钳”,汉代的一种刑罚。“髡”,音 kū n,剃光头发。“钳”,用铁圈束颈,罚为徒隶(服劳役的罪犯)。〔5〕“九卿”,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吏的合称。汉以奉常(后改称太常)、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后改称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宁成官内史,地位与九卿相当。“罪死即死”,此谓有罪多自杀而不肯受刑罚,表示国之大臣,义不受辱。〔6〕“极刑”,受重刑。〔7〕“收”,收容起用。

〔8〕“传”,音 zhuàn,通行证。据晋崔豹《古今注》所记,传皆刻木为之,长约五寸,上书符信,外覆一木板,用封泥封好,封泥上印有官府印章。“关”,指函谷关(故地在今河南灵宝东南),关内为畿辅地区,关外则是地方郡国。〔9〕“贾”,音 gǔ,经商。〔10〕“贳”,音 shì,赊欠。“贷”,借贷。“陂田”,靠近水塘便于灌溉的良田。

〔11〕“假”,借给,租给。〔12〕“数千金”,《汉书·酷吏传》作“数千万”,正与上文“贾不至千万”相应。疑此“数千金”是“数千万”之误。〔13〕“长短”,是非得失,此处偏指隐私过失。〔14〕“骑”,音jì,一人一马为一骑。

周阳由者,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1〕故因姓周阳氏。由以宗家任为郎,〔2〕事孝文及景帝。景帝时,由为郡守。武帝即位,吏治尚循谨甚,然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所爱者,挠法活之;〔3〕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所居郡,必夷其豪。为守,视都尉如令。为都尉,必陵太守,夺之治。与汲黯俱为忮,〔4〕司马安之文恶,〔5〕俱在二千石列,同车未尝敢 均茵伏。〔6〕

【注释】〔1〕“淮南王”,指刘邦子淮南厉王刘长。“周阳”,汉城邑名,属河东郡闻喜县,故地在今山西闻喜东。案:赵兼于文帝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被封为周阳侯,文帝六年因罪削爵,国除。〔2〕“宗家”,此指同宗亲王外戚之家。〔3〕“挠”, 音 náo,曲。〔4〕“汲黯”,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武帝时先后官东海太守、主爵都尉、右内史、淮阳太守,以为人刚直,敢于直谏闻名于世,卒于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详见本书《汲郑列传》。“忮”,音 zhì,固执。〔5〕“司马安”, 汲黯的外甥,武帝时先后四次官至九卿,最后死于河南太守任上。“文恶”,深文周纳, 陷入于罪。〔6〕“茵”,车上的坐垫。“伏”,此处指车轼,即车箱前用以凭靠的横木。“未尝敢均茵伏”,谓同车时不敢与之平等抗礼。

由后为河东都尉,〔1〕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2〕相告言罪。胜屠公当 抵罪,义不受刑,自杀,而由弃市。〔3〕

【注释】〔1〕“河东”,汉郡名,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2〕“胜屠”,复姓,或作“申屠”。〔3〕“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陈尸示众,表示与众共弃的意思,称为“弃市”。

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

赵禹者,斄人。〔1〕以佐史补中都官,〔2〕用廉为令史,〔3〕事太尉亚 夫。〔4〕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5〕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 “极知禹无害,〔6〕然文深,〔7〕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8〕禹以刀笔 吏积劳,〔9〕稍迁为御史。〔10〕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11〕与张汤论定诸 律令,作见知,〔12〕吏传得相监司。〔13〕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注释】〔1〕“斄”,音 tái,汉县名,属右扶风,故地在今陕西武功境。〔2〕“佐史”,汉代的一种月俸仅八斛的小吏,是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低级办事人员。“中都官”,京都官府中的吏员。〔3〕“令史”,高级官员的一种属吏,掌管文书案牍,年俸一百石。〔4〕“太尉”,官名,掌管全国军政,当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都是秩禄为万石的最高级官员。“亚夫”,周亚夫,即上文的“条侯”。〔5〕“丞相史”,丞相的一种属官。〔6〕“无害”,无比,没人比得上。〔7〕“文深”,指通晓法律但用法深险苛刻。〔8〕“今上”,指汉武帝。〔9〕“刀笔吏”,刀笔是当时的书写工具,所以从事文牍工作的吏员被称为刀笔吏。〔10〕“御史”,官名,掌管纠察弹劾,并审理皇帝指定的案件,秩六百石。〔11〕“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应对,并执行皇帝临时指派的任务,秩千石。〔12〕“见知”,据《汉书·刑法志》,赵禹和张汤制定的法令中有“见知故纵”的条款,规定知道有人犯罪而不告发,就算故意放走罪犯,与犯同罪。〔13〕“吏传得相监司”,“吏传”不大好懂,《汉书·酷吏传》此句作“吏传相监司以法”,王先谦以为“传”与“转”通,“转相”就是互相。“司”, 通“伺”。“监司”,谓监督伺察。

张汤者,杜人也。〔1〕其父为长安丞,〔2〕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 肉,其父怒,笞汤。〔3〕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4〕传爰书,〔5〕 讯鞫论报,〔6〕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7〕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 吏,大惊,遂使书狱。〔8〕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注释】〔1〕“杜”,汉县名,属京兆尹,故治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2〕“长安丞”,京兆尹的属官,秩六百石。〔3〕“笞”,音 chī,用鞭、杖或竹板抽打。〔4〕 “劾”,揭发,起诉。“掠治”,拷打审讯。〔5〕“爰书”,指包括犯人的供辞在内的审讯记录。汉代制度,对重要罪犯的口供要由另一名官员再次审讯核实,才能据以定罪。初审官员把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移交给复审官员,就是“传爰书”。〔6〕“鞫”, 音jū,审讯,查问。“论报”,定罪判决。〔7〕“具狱”,案卷齐备,完成了全部法律手续。“磔”,音 zhé,分裂肢体,这是一种残酷的处死方法。〔8〕“书狱”,这里指学习法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1〕尝系长安,〔2〕汤倾身为之。〔3〕及出为侯, 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4〕汤给事内史,〔5〕为宁成掾,〔6〕以汤为无害, 言大府,调为茂陵尉,〔7〕治方中。〔8〕

【注释】〔1〕“周阳侯”,此周阳侯不是周阳由的父亲赵兼,而是武帝母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胜。赵兼在文帝六年因罪削爵,而田胜在武帝即位之初受封。“诸卿”,即列卿,汉以中尉(后改称执金吾)、将作少府(后改称将作大匠)、典属国等为列卿, 都是中央政府中级别较高的官员。田胜为列卿,当是景帝末年事。〔2〕“系”,拘捕囚禁。〔3〕“倾身”,竭尽全力。〔4〕“见”,音 xiàn,这里是引见介绍的意思。

〔5〕“给事”,供职。“给”,音 jǐ。〔6〕“掾”,音 yuàn,长官属吏的通称。〔7〕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汉制,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造陵墓,并在陵墓所在地设县,迁富户入籍。汉茂陵县属右扶风,故地在今陕西兴平境。“尉”,即县尉, 官名,掌管缉捕县中盗贼事,秩二百至四百石。但张汤担任茂陵尉,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筑陵的刑徒工役。〔8〕“方中”,帝陵的墓穴。据《汉书·张汤传》如淳注所引

《汉注》,“陵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二丈”。

武安侯为丞相,〔1〕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 皇后蛊狱,〔2〕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 律令,务在深文,〔3〕拘守职之吏。〔4〕已而赵禹迁为中尉,徙为少府,〔5〕 而张汤为廷尉,〔6〕两人交欢,而兄事禹。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 客。〔7〕公卿相造请禹,〔8〕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 意而已。〔9〕见文法辄取,〔10〕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汤为人多诈,舞智 以御人。〔11〕始为小吏,干没,〔12〕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13〕

【注释】〔1〕“武安侯”,即田胜之兄田蚡(音 fén)。田蚡在武帝即位之初因是王太后的同母弟而被封为武安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九年)为丞相,权倾一时, 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春病死。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汉县名,属魏郡,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2〕“陈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其父为堂邑侯陈午,母为景帝姊长公主嫖。陈皇后生性骄贵,为求子并诅咒武帝诸宠姬而信用女巫楚服等行巫蛊祠祭,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事发被废。“蛊”,音 gǔ, 古人的一种迷信行为,即把代表怨家仇人的木偶埋在地下,予以诅咒,使之得病受灾。陈皇后蛊狱详见本书《外戚世家》和《汉书·外戚传》。据《汉书》记载,此狱有三百多人被株连处死。〔3〕“深文”,指利用苛刻的法律条文来罗织罪状。〔4〕“拘”, 这里是约束钳制的意思。〔5〕“少府”,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泽的税收, 供皇帝私人享用,秩中二千石。〔6〕“廷尉”,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秩中二千石。〔7〕“毋”,通“无”。〔8〕“造请”,往见。〔9〕“孤立”,这里是独立不群的意思。〔10〕“文法”,法律条文,此指深通法律条文的人。“取”,选用, 采用。〔11〕“舞智”,卖弄智巧。“御”,制御,控制。〔12〕“干没”,不给别人好处而白白地从别人那里分利。〔13〕“阳”,表面上。“浮慕”,虚假地表示钦慕。

是时上方乡文学,〔1〕汤决大狱,欲傅古义,〔2〕乃请博士弟子治《尚 书》、《春秋》补廷尉史,〔3〕亭疑法。〔4〕奏谳疑事,〔5〕必豫先为上分

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6〕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应 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7〕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 臣弗用,愚抵于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 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8〕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9〕于是往往释汤所 言。汤至于大吏,内行脩也。〔10〕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

〔11〕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12〕

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弘数称其美。〔13〕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14〕皆穷根本。严助及伍被,〔15〕上欲释之。 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16〕乃交私诸侯如此, 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多此类。于是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17〕

【注释】〔1〕“乡”,通“向”,向往,归向。“文学”,指文献经典。〔2〕“傅”,附会,比附。“古义”,古经典之义。〔3〕“博士弟子”,秦汉时设博士官, 掌通古今以备皇帝顾问。汉武帝时命博士置弟子五十人,由郡国选送,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学业有成,可选授低级官职。“廷尉史”,廷尉的属吏,秩二百石。〔4〕“亭”, 均平。〔5〕“谳”,音yàn,议定罪名。〔6〕“絜”,音 qì,通“栔”,木板。“絜令”, 指写在木板上的法令。〔7〕“正、监、掾史”,汉制廷尉属官有廷尉正及左右监,秩皆千石;掾史则是较低级属员的通称。〔8〕“下户”,贫户,“羸”,音léi,瘦弱。此指贫民孤弱无依者。〔9〕“财”,通“裁”。“裁察”谓裁断审察。〔10〕“内行”, 私德,平时的操行。“脩”,同“修”,整治。〔11〕“昆弟”,兄弟。〔12〕“专平”, 此指执法纯正公平。〔13〕“丞相弘”,即公孙弘。弘字季,薛(今山东滕县)人,少时曾为狱吏,后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任博士,因故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三年)以文学征,对策第一,再拜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七年)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弘精熟吏事,喜用儒家经义解释法令,为人外宽内深,能结交宾客。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病死。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数”,音 shuò, 屡次。〔14〕“淮南”,指淮南王刘安。刘安为淮南厉王刘长(高祖子)之子,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七九年)嗣位,景帝时即广纳宾客,多蓄攻战兵械,有意谋反夺取帝位, 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败自杀。“衡山”,指衡山王刘赐。刘赐为刘安之弟,初封庐江王,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徙封衡山。刘安谋反时,刘赐恐为所并,也自行备战,后两人又通谋联结。刘安事败后,朝廷追究劾治,刘赐也被迫自杀。“江都”,指江都王刘建。刘建为江都易王刘非(景帝子)之子,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嗣位。刘安、刘赐谋反,刘建亦与闻其谋,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 服罪自杀。淮南王谋反一案详本书《淮南衡山列传》。又据本书《平准书》记载,受此案株连而被处死的人达数万之多。〔15〕“严助”,即庄助,东汉时避明帝讳,改“庄”

为“严”。庄助,会稽吴(今江苏苏州市)人,举贤良对策,为武帝所赏识,先后官中大夫、会稽太守等。曾出使南越,奉命发会稽兵击闽越以救东瓯。又出使淮南,因与淮南王刘安结交。后刘安来朝,庄助受其厚赂,私下往来,密商议论。“伍被”,淮南王刘安的宾客谋士,善辞赋。刘安谋反之初,伍被曾加劝阻,但后来又参与其事,为之出谋画策。汉使到淮南追究谋反之事,伍被又出首检举。〔16〕“闼”,音 tà,宫中小门。“禁闼”,指宫禁之中。“爪牙臣”,此指得力的亲信之臣。〔17〕“御史大夫”,官名,汉时为三公之一,掌言论及纠察之事,佚万石。

会浑邪等降,〔1〕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2〕贫民流徙,皆仰给 县官,〔3〕县官空虚。于是丞上指,〔4〕请造白金及五铢钱,〔5〕笼天下盐 铁,〔6〕排富商大贾,〔7〕出告缗令,〔8〕锄豪强并兼之家,〔9〕舞文巧诋 以辅法。〔10〕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11〕 天下事皆决于汤。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

〔12〕于是痛绳以罪。〔13〕则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14〕汤尝病,

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

【注释】〔1〕“浑邪”,匈奴王号。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降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往迎,以其地置武威、酒泉二郡, 封浑邪王为漯阴侯,食邑万户。“浑邪”,《汉书》作“昆邪”。〔2〕“山东”,战国秦汉时对崤山(在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陕西华阴南)以东广大地区的通称。〔3〕“县官”,此指朝廷,不是指某一县的行政长官。本书《平准书》记载,元狩三年(公元前一二○年),山东大水,武帝下诏尽发郡国仓库赈济灾民,不足,又募借于富人, 犹不足,不得已徙贫民于关西及河套地区,“七十余万口,衣食仰给县官”。〔4〕“丞”,通“承”,奉迎。“指”,通“旨”,意向。〔5〕“白金”,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冬,武帝因国用不足,用银锡合金铸成钱币,号称“白金”。分为三等:其一重八两,圆形,以龙为图案,值三千钱;其二重六两,方形,以马为图案,值五百钱;其三重四两,椭圆形,以龟为图案,值三百钱。由于质轻值重,盗铸者不可胜数,在民间又不能按其面值通行,到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朝廷不得不下令废止。“五铢钱”,汉初沿秦制,铸半两钱为通货(秦半两每枚重十二铢),其重量不断递减,文帝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时所铸半两钱重仅四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一度改铸钱文与实重相符的三铢钱,至元狩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因三铢钱分量过轻, 易于盗铸,乃下令以大小、重量稳定的五铢钱为通行货币。五铢钱圆形方孔,即以“五铢”二字为钱文,直径约合今二点三厘米,重约三点五克。自此以后一直到隋代,所铸的钱币都以五铢钱为主。〔6〕“笼”,包笼,包举。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 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又在产盐产铁的地方陆续设置盐官、铁官,规定盐铁只能由官府经营,私铸铁器和煮盐的要处以重刑。所谓“笼天下盐铁”,就是指实行这种盐铁专卖政策,由国家垄断盐铁之利。〔7〕“排”,排斥,压迫。〔8〕“告缗令”,武帝元狩四年,朝廷颁布算缗、告缗令,规定向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让他们自报财产总额,凡田地、住宅、奴婢、舟车、牛马等一律折成钱数,每三千钱征

税一百二十钱,为一算(经营手工业者每四千钱税一算)。如隐瞒财产,以多报少,允许他人检举揭发,查实后罚戍边,并没收其全部财产,而所没收财产之半赏给告发者。颁布告缗令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打击富商大贾。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实行告缗令以后,中产以上的商贾大抵破家。“缗”,音 mín,穿钱的绳子,引申为钱财、财产。〔9〕“锄”,剪灭,除去。“并兼”,并吞,侵占他人的土地财产。〔10〕“舞文巧诋”,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诋毁。〔11〕“取充位”,谓只是居位充数而已。当时的丞相是李蔡、庄青翟。〔12〕“并”,音 bàng,通“旁”。“侵渔”,侵夺吞没。“并侵渔”,谓在旁侵吞,从中取利。〔13〕“绳”,纠正,约束,制裁。〔14〕“指”,这里是指责、痛恨的意思。

匈奴来请和亲,〔1〕群臣议上前。博士狄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 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2〕乃遂结和亲。

〔3〕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4〕

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两宫间,〔5〕寒心者数月。吴楚已破,竟景 帝不言兵,天下富实。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此观之,不如和亲。”上问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6〕臣固知汤之为诈忠。”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 居一郡,〔7〕能无使虏入盗乎?〔8〕”曰:“不能。”曰:“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居一障间?”〔9〕山自度辩穷且下吏,〔10〕曰:“能。” 于是上遣山乘鄣。〔11〕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以后,群臣震慴。〔12〕

【注释】〔1〕“和亲”,把皇族女子嫁给外族君长,通过婚姻关系约和通好。〔2〕“平城”,汉县名,属雁门郡,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汉七年(公元前二○○年), 韩王信反,与匈奴勾结,谋内攻。高祖率军二十余万往击,中匈奴诱兵之计,在平城东北的白登山被围七昼夜。事见本书《高祖本纪》、《刘敬叔孙通列传》及《匈奴列传》。

〔3〕“乃遂结和亲”,平城之役后,高祖接受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以后宫女子冒充长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事见本书《刘敬叔孙通列传》。〔4〕“萧然”,骚动不安的样子。〔5〕“两宫”,指未央宫和长乐宫。汉自惠帝以后,皇帝居未央宫,太后居长乐宫。“往来两宫间”,谓吴楚七国反时,景帝常从未央宫去长乐宫同窦太后商议对策。〔6〕“蕃臣”,指诸侯王,“蕃”,音 fān,通“藩”。诸侯王国被认为是皇室藩篱,所以称诸侯王为蕃臣。〔7〕“生”,秦汉时儒者的专称。〔8〕“虏”,原义为奴仆,引申为对敌方的蔑称。〔9〕“障”,亭障,边境地区的堡垒要塞。〔10〕“度”,音 duó,忖度,揣测。“下吏”,交给法司治罪。〔11〕“乘鄣”,登鄣守御。“鄣”,通“障”。〔12〕“慴”,音 zhé,通“慑”,恐惧。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始汤为小吏时,与钱通,〔1〕及汤为大吏,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注释】〔1〕“钱通”,以利交往。汤为御史大夫七岁,〔1〕败。

【注释】〔1〕“汤为御史大夫七岁”,时为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

河东人李文尝与汤有丞,〔1〕已而为御史中丞,〔2〕恚,数从中文书事 有可以伤汤者,不能为地。〔3〕汤有所爱史鲁谒居,知汤不平,使人上蜚变告文奸事,〔4〕事下汤,汤治论杀文,而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曰:“言变事纵迹安起?”汤详惊曰:〔5〕“此殆文故人怨之。”谒居病卧闾里主人,

〔6〕汤自往视疾,为谒居摩足。赵国以冶铸为业,〔7〕王数讼铁官事,〔8〕

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阴事。谒居尝案赵王,赵王怨之,并上书告:“汤, 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廷尉。谒居病死, 事连其弟,弟系导官。〔9〕汤亦治他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详不 省。谒居弟弗知,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告李文。事下减宣。

〔10〕宣尝与汤有卻,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11〕丞相青翟朝,〔12〕与汤约俱谢,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13〕

当谢,汤无与也,〔14〕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15〕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16〕欲陷之。

【注释】〔1〕“卻”,音 xī,通“隙”,间隙,嫌隙。〔2〕“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高级属官,秩千石,掌管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纠察不法。其权颇重。〔3〕“地”,指代人疏通,以留余地。〔4〕“蜚”,通 “飞”。〔5〕“详”,通“佯”,假装。〔6〕“闾里”,乡里。〔7〕“赵国”,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永年、隆尧二县西部地。〔8〕“王”,指当时的赵王刘彭祖。刘彭祖为景帝子、武帝兄,公元前一五二年至前九一年为赵王,为人阴险,朝廷派往赵国的官员多被其陷害。“铁官”,管铁的官。汉在实行盐铁国家专卖政策后,在全国产铁处设置三十八铁官,不产铁的郡也设小铁官以主管用废铁冶铸铁器之事。〔9〕“导官”,少府属官,掌管御用和祭祀用的食米、乾饭等,秩六百石。此指导官衙署。可能当时由于监狱已满,因而临时把导官衙署用作拘押人犯的场所。〔10〕“减宣”,人名,当时为御史中丞,其事迹见后文。〔11〕“孝文园”,汉文帝的陵园,故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瘗钱”,埋在陵园地下用以殉葬的钱。“瘗”,音 yì。〔12〕“丞相青翟”,指庄青翟。庄青翟为汉初功臣庄不识曾孙,文帝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袭爵武彊侯,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四月起任丞相,至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十一月因张汤事自杀。“翟”,音dí。〔13〕“行”,巡行,视察。〔14〕“与”,音 yù,参预。“无与”谓不相干。〔15〕“致其文”,用法律条文罗致罪状。“见知”,“见知故纵”的省语,谓知道罪犯是谁而故意放过他。按照汉代法律,这当与罪犯同罪。〔16〕 “长史”,官名。汉制丞相属官有两长史,秩皆千石。此云“三长史”,其一当为额外增设。“长”,音zhǎng。

始长史朱买臣,〔1〕会稽人也。〔2〕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

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3〕为太中大夫,用事;而汤乃为小吏,跪 伏使买臣等前。已而汤为廷尉,治淮南狱,排挤庄助,买臣固心望。〔4〕及 汤为御史大夫,买臣以会稽守为主爵都尉,〔5〕列于九卿。数年,坐法废, 守长史,见汤,汤坐床上,〔6〕丞史遇买臣弗为礼。买臣楚士,〔7〕深怨, 常欲死之。王朝,齐人也。以术至右内史。〔8〕边通,学长短,〔9〕刚暴强 人也,官再至济南相。〔10〕故皆居汤右,〔11〕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 汤。〔12〕汤数行丞相事,〔13〕知此三长史素贵,常凌折之。〔14〕以故三长 史合谋曰:〔15〕“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 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16〕曰汤且欲奏请,信辄先知之, 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他奸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汤又详惊曰:“固宜有。”减宣亦奏谒居等事。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17〕汤 具自道无此,不服。于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18〕“君何不知分 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19〕天子重致君狱,〔20〕 欲令君自为计,〔21〕何多以对簿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22〕 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23〕无以塞责,〔24〕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 也。”遂自杀。

【注释】〔1〕“朱买臣”,字翁子,会稽吴(今江苏苏州市)人。《汉书》本传记其事较详,可参看。〔2〕“会稽”,汉郡名,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及浙江(西北部一小角除外)、福建二省;治吴,即今江苏苏州市。〔3〕“侍中”,此谓在宫中侍从皇帝左右。〔4〕“望”,怨恨。〔5〕“主爵都尉”,秦设主爵中尉掌管彻侯之事,汉因之,至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称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又改称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分治关中地区。汉九卿不包括主爵都尉,此云“列于九卿”,是指其地位与九卿相当。〔6〕“床”,坐卧之具,此指坐榻。〔7〕“楚士”,朱买臣会稽吴人,其地战国时属楚,所以这里说他是“楚士”。吴地民俗,本书《货殖列传》说为“清刻,矜己诺”,《汉书·地理志》说为“轻死易发”,所以这里说到朱买臣深恨张汤,“常欲死之”时,特别强调他是“楚士”。〔8〕“右内史”,秦设内史作为首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因之。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分置左右内史,秩皆二千石。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右内史改称京兆尹,左内史改称左冯翊,与右扶风合称“三辅”。〔9〕“长短”,指战国纵横家的那一套说长论短、纵横捭阖的权术。〔10〕“济南相”,汉初各诸侯王国都有相国,惠帝后改称丞相。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下令去“丞”字,只称“相”。济南王国自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后,已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撤销,地改为郡,只设郡守不再置相。此云“再至济南相”,疑有误。〔11〕“右”,古以右为尊, “居汤右”谓地位在张汤之上。〔12〕“诎体”,谓拜跪行礼。“诎”,通“屈”。〔13〕“行”,这里是摄行、代理的意思。〔14〕“凌折”,欺凌折辱。〔15〕“合谋”,谓

合谋于丞相之前,一起给丞相出主意。〔16〕“左”,通“佐”,指佐吏僚属。〔17〕“簿责”,据簿书记录的罪状事由一一诘责核实。〔18〕“让”,责备。〔19〕“状”, 情状。“有状”,谓事实清楚。〔20〕“重”,难。指对做某件事感到为难,不肯轻易下手。〔21〕“欲令君自为计”,这话是暗示张汤应该自杀。〔22〕“尺寸”,喻小、少、细、微。〔23〕“三公”,朝廷中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三个最高级官员。当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秩皆万石。张汤任御史大夫,正是三公之一。〔24〕“塞”, 报答。“责”,责望,要求和期望。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1〕皆所得奉赐,〔2〕无他业。昆弟诸子欲 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

〔3〕有棺无椁。〔4〕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

史。丞相青翟自杀。出田信。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5〕

【注释】〔1〕“直”,通“值”,价值。〔2〕“奉”,通“俸”,俸禄。〔3〕“牛车”,汉代只有贫民或政治地位低下的人(如商人)才用牛车载丧。〔4〕“椁”, 音 guǒ,古代身份较高的人所用的棺木有两重,里面一重称棺,外面一重称椁。〔5〕 “安世”,张汤之子张安世。安世字子孺,少以大臣子任为郎官,奉职谨慎,为武帝所赏识,张汤死后,逐渐被提拔为尚书令、光禄大夫。昭帝时与霍光、金日c (音 mìdì) 共辅政,封富平侯。昭帝死后,又与霍光等定策废昌邑王,立宣帝,以功拜大司马,领尚

书事。元康四年(公元前六二年)去世,谥敬侯。详见《汉书·张安世

传》。赵禹中废,已而为廷尉。始条侯以为禹贼深,〔1〕弗任。及禹为少府, 比九卿。禹酷急,至晚节,事益多,吏务为严峻,而禹治加缓,而名为平。王温舒等后起,治酷于禹。禹以老,徙为燕相。〔2〕数岁,乱悖有罪,免归。后汤十余年,以寿卒于家。

【注释】〔1〕“贼深”,指用法狠毒严苛。〔2〕“燕”,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 都蓟(今北京城区西南部),辖境约相当于今北京市城区、昌平南部、大兴及河北固安地。其时燕王为武帝之子刘旦。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1〕纵有姊 姁,〔2〕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 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3〕补上党郡中令。〔4〕 治敢行,少蕴藉,〔5〕县无逋事,〔6〕举为第一。〔7〕迁为长陵及长安令,〔8〕 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脩成君子仲,〔9〕上以为能,迁为河 内都尉。〔10〕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 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11〕

【注释】〔1〕“攻剽”,劫掠。“剽”,音 piào。〔2〕“姁”,音 xū。〔3〕

“中郎”,郎官的一种,担任宫中禁卫、侍从之事,隶属于郎中令。〔4〕“上党郡”, 汉郡名,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榆社、和顺以南,沁水以东地区。“上党郡中令”,谓上党郡所属某县的县令。

〔5〕“蕴藉”,此指含蓄宽容。〔6〕“逋事”,指逃避、拖欠赋税之事。“逋”,音 bū。〔7〕“举”,此指考察治绩,推举上报。〔8〕“长陵”,汉 县名,属左冯翊,故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制于帝陵建县,高祖葬长陵, 因设长陵县。“长安”,汉首都所在,亦设县置令。汉长安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9〕“脩成君”,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武帝母王太后早年曾嫁长 陵金氏,生一女。武帝即位后得知此事,亲自把金氏姐姐接入宫中与王太后母女团圆,并封她为脩成君。“仲”,脩成君之子,史失其姓。据本书《外戚列传》褚少孙补,其人自恃是太后外孙,在长安横行不法。〔10〕“河内”, 汉郡名,治所在怀(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包括汲县)地区。〔11〕“岸头”,汉城邑名,在河东郡皮氏县

(故治在今山西河津西)境。张次公于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以都尉

从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岸头侯,食邑二千户。至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因与淮南王女陵通奸并受财物削爵。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1〕岁 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2〕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 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3〕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 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4〕南阳吏民重足一迹。〔5〕而平氏朱彊、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 吏,〔6〕任用,迁为廷史。〔7〕军数出定襄,〔8〕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 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9〕及宾客昆弟私入相 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10〕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注释】〔1〕“关都尉”,关指函谷关,汉制出入函谷关要查验符传(通行证), 关都尉是负责守关并稽查出入人员的官员,秩同郡都尉。〔2〕“关东”,秦、汉时称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为关东。〔3〕“南阳”,汉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南阳市), 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及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4〕“暴”,姓。孔、暴二姓为当时南阳豪强。〔5〕“重足”,叠足而立,不敢稍有移动。“一迹”,踩着前人的脚印走,不敢稍有偏离。“重足一迹”,形容战战兢兢,畏惧恐慌的样子。〔6〕“平氏”,汉县名,属南阳郡,故治在今河南唐河东南。“杜衍”, 亦南阳郡属县,故治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7〕“廷史”,廷尉史的简称。廷尉史为廷尉属吏。〔8〕“定襄”,汉郡名,治所在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一带。定襄是边郡之一,武

帝时出击匈奴的汉军曾多次经定襄向北进军。〔9〕“掩”,这里指乘其不备,突然搜捕。〔10〕“鞠”,通“鞫”,审讯,查问。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

毛挚为治。〔1〕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 王温舒为中尉。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2〕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3〕吏之治以 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4〕纵廉,其治放郅都。〔5〕上幸鼎湖,〔6〕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7〕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 嗛之。〔8〕至冬,杨可方受告缗,〔9〕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 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10〕弃纵市。后一岁,张汤亦死。

【注释】〔1〕“毛挚”,挚有攫取之义,鹰要攫取猎物,必先张开羽毛,展扑翅膀。“鹰击毛挚”比喻为政严苛凶猛。〔2〕“取,音 cù,通“趣”,在这里是暂时、短时间的意思。〔3〕“直指”,即直指使者,武帝时设置的由皇帝直接派往某地处理特别事务的使者。〔4〕“阎奉”,其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起任水衡都尉, 掌管皇家苑囿,兼管铸造钱币,以贪酷著称。〔5〕“放”,通“仿”,效法。〔6〕“鼎湖”,汉宫名,据《三辅黄图》记载,在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境内。〔7〕“已”, 指病愈。“卒”,音 cù,通“猝”,突然。“甘泉”,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境甘泉山下。〔8〕“嗛”,音 xián,怀恨。〔9〕“杨可”,当时受武帝任用主持告缗之事的官员。〔10〕“废格”,谓搁置不行皇帝诏书公布的政令。“沮事”,谓败坏已成之事, 即破坏告缗令的实施。

王温舒者,阳陵人也。〔1〕少时椎埋为奸。〔2〕已而试补县亭长,〔3〕 数废。为吏,以治狱至廷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4〕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5〕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 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 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6〕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 迁为河内太守。

【注释】〔1〕“阳陵”,汉县名,属左冯翊,故治在今陕西高陵西南。本秦弋阳县,汉景帝在其地筑阳陵,死即葬此,因改称阳陵。〔2〕“椎埋”,盗掘坟墓。一说谓用椎杀人而埋之。〔3〕“亭长”,亭为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秦汉时每十里设一亭,亭设亭长一人,掌管缉捕盗贼、调处诉讼等事。〔4〕“督”,监察。“督盗贼” 谓负责监察缉捕盗贼。所谓“盗贼”,其实多是被迫起义反抗的农民。〔5〕“广平”, 汉郡名,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部分地区。〔6〕“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郡西与赵国接境,东又与齐地相近,此以齐、赵代表与广平邻近的郡国。“郊”,距都城百里称郊,此泛指野外。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 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1〕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 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2〕奏行不过二 三日,得可事。〔3〕论报,至流血十余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 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来,

〔4〕会春,〔5〕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

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放河内,〔6〕徙诸名祸猾吏与从事,〔7〕河内则杨皆、麻戊,关中杨赣、成信等。义纵为 内史,惮,未敢恣治。及纵死,张汤败后,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

【注释】〔1〕“部”,督率,部署。〔2〕“臧”,通“赃”。〔3〕“可事”,指天子准行其事的批复。〔4〕“黎”,比,等到。〔5〕“会春”,汉制于秋冬处决死犯,立春后停止执行死刑。〔6〕“放”,音fǎng,通“仿”,仿效。〔7〕“徙诸”,司马贞《索隐》本作“徒请”。“名祸猾吏”,以善于祸害别人著称的奸猾的吏员。

尹齐者,东郡茌平人。〔1〕以刀笔稍迁至御史。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 廉武,使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迁为关内都尉,声甚于宁成。上以为能, 迁为中尉,吏民益凋敝。尹齐木强少文,〔2〕豪恶吏伏匿而善吏不能为治, 以故事多废,抵罪。上复徙温舒为中尉,而杨仆以严酷为主爵都尉。

【注释】〔1〕“东郡”,汉郡名,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茌平”,东郡属县,故治在今山东茌平西南。“茌”,音 chí。〔2〕“木强”,为人质朴倔强。“少文”,指缺乏外露的才能。

杨仆者,宜阳人也。〔1〕以千夫为吏。〔2〕河南守案举以为能,〔3〕迁 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治放尹齐,以为敢挚行。〔4〕稍迁至主爵都尉,列 九卿。天子以为能。南越反,〔5〕拜为楼船将军,〔6〕有功,封将梁侯。〔7〕 为荀彘所缚。〔8〕居久之,病死。

【注释】〔1〕“宜阳”,汉县名,属弘农郡,故治在今河南宜阳西北。〔2〕“千夫”,汉武帝时设立十一等武功爵,千夫是其中第七等,地位相当于旧制二十等军功爵中的第九等五大夫。当时军用不足,这等武功爵也可用钱谷购买。〔3〕“案举”,考察,荐举。〔4〕“敢挚”,果敢凶猛。〔5〕“南越”,秦末南海龙川(故治在今广东龙川西)令赵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约当今广东、广西一带及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地,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南越是个割据政权。赵佗死后,三传至其五世孙赵兴为王, 汉武帝想直接统治南越地区,于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派安国少季、终军出使南越,招抚赵兴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赵兴及樛氏都同意归附内属,但丞相吕嘉坚决反

对,起兵杀死南越王、王太后和汉使。武帝乃于元鼎五年秋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率军十万,前往讨伐。于次年冬俘获吕嘉,平定南越全境, 在其地分设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6〕“楼船”,有叠层的大型战船。攻打南越需训练并动用水军,因设楼船将军统率之。〔7〕“将梁”,汉县名,属涿郡,后并入广望,故治在今河北高阳西。〔8〕“荀彘”,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人,曾为校尉,多次从卫青出击匈奴,后任左将军。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朝鲜王攻杀汉辽东都尉,荀彘受命与楼船将军杨仆一起率军往讨。二将争功不和,荀彘认为杨仆与朝鲜有私约,以计诱捕杨仆,并其军。明年夏,朝鲜降。二将归国后,荀彘因争功相嫉被武帝处死,杨仆也因擅自先发动攻击,兵败多有失亡,而被削除爵位,判处死刑,依律赎为庶人。

而温舒复为中尉。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辩,〔1〕至于中尉则心开。督 盗贼,素习关中俗,知豪恶吏,豪恶吏尽复为用,为方略。吏苛察,盗贼恶少年投缿购告言奸,〔2〕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3〕温舒为人瞯,〔4〕善 事有埶者;〔5〕即无埶者,视之如奴。有埶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埶者, 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6〕其治中尉如此。奸猾穷治, 大抵尽靡烂狱中,〔7〕行论无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8〕于是中尉部中中 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注释】〔1〕“惛惛”,迷糊昏蒙。“惛”,音 hūn。“辩”,通“辨”。〔2〕 “缿”,音 xiàng,收受书信的器具。“购”,悬赏。〔3〕“伯”,通“陌”,谓街陌,街巷。“格”,通“落”,谓村落。“牧司”,检举,监督。“司”,通“伺”。

〔4〕“瞯”,音 chǎn,通“谄”。〔5〕“埶”,通“势”。〔6〕“焄”,音 xūn,同“熏”,引申为以气焰进行威胁。〔7〕“靡烂”,此指破碎毁灭。“靡”,通“糜”。

〔8〕“虎而冠”,谓其人虽着衣冠而凶残如虎。

温舒击东越还,〔1〕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2〕温舒请覆中尉脱卒,〔3〕得数万人作。上说,〔4〕拜为 少府。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5〕行中尉事,如故操。

【注释】〔1〕“东越”,越人的一支,相传是春秋末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居于会稽、闽中(约当今浙江、福建一带)地。汉初分为二部,一为闽越,一为东瓯。后汉武帝封闽越贵族余善为东越王。南越吕嘉反汉,余善曾与通谋,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又起兵攻杀汉三校尉,自称“武帝”。汉武帝派遣横海将军韩说(音 yuè)、楼船将军杨仆、中尉王温舒等率军往讨。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 年)冬,东越贵族杀余善请降,事平。〔2〕“通天台”,在甘泉宫,据《三辅旧事》记载,高达五十丈。

〔3〕“覆”,谓覆查校该。“脱卒”,已退役的士卒。〔4〕“说”,音 yuè,通“悦”。

〔5〕“右辅”,即右内史。

岁余,会宛军发,〔1〕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2〕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其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光禄徐自为曰:〔3〕“悲夫,夫古有三族,〔4〕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 族乎!”

【注释】〔1〕“宛”,指大宛,当时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地在今新疆以西前苏联中亚细亚境,盛产良马。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汉武帝派遣使者去大宛用黄金、金马等物交换大宛贰师城中的名马,大宛不予,汉使怒骂,大宛贵族派人在归途劫杀汉使。武帝大怒,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统兵万里远征,攻打大宛,先后往返两次,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至太初四年才迫使大宛求和献马。详见本书《大宛列传》。〔2〕“员骑”,列于正式编制的皇帝侍从骑兵。“员”,正员。“骑”,音 jì。〔3〕“光禄”, 官名,光禄大夫的省称,亦即中大夫,为光禄勋属官,秩比二千石,备皇帝顾问,无具体职守。〔4〕“三族”,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指父、子、孙三代直系亲属,或以为指父辈、平辈及子辈的同族宗亲,或以为指父族、母族、妻族。下句言合两弟及两婚家为五族,可见此处所谓“三族”并不包括兄弟在内。

温舒死,家直累千金。后数岁,尹齐亦以淮阳都尉病死,家直不满五十

金。所诛灭淮阳甚多,及死,仇家欲烧其尸,尸亡去归葬。〔1〕

【注释】〔1〕“尸亡去归葬”,“尸”字《汉书·酷吏传》作“妻”,文义较顺。谓其妻屏人耳目,潜行归葬。

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1〕其治大 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

〔2〕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3〕不可胜数也。于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

丞相长史督之。犹弗能禁也,乃使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4〕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5〕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 通饮食,〔6〕坐连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7〕散卒失亡, 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8〕曰群盗 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9〕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 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10〕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 多,〔11〕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注释】〔1〕“诸侯二千石”,指诸侯王国的相。〔2〕“檄”,音 xí,写在木简上的用于征召、晓谕或申讨的文书。“趣”,音cù,催促。〔3〕“卤”,通“掳”。

〔4〕“诸辅都尉”,即三辅都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置设三辅都尉各一人,隶属于中尉,负责三辅地区的治安。“衣

绣衣”,上一“衣”字用作动词,音 yì,穿衣。〔5〕“虎符”,古代用以调遣军队的信物,铜铸,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一留在君主身边,一授予统兵的长官。调兵时由君主派使者持半符到军中,与军中的半符验合,军队才遵命奉调。〔6〕“通饮食”, 指供给“盗贼”饮食。〔7〕“渠率”,即渠帅,指首领,头目。〔8〕“沈”,没,引申为隐蔽,藏匿。“命”,亡命,指因罪逃亡的人。“沈命法”是用以惩罚隐藏逃犯的人的法令。〔9〕“品”,规定的数额。〔10〕“课”,考核。“府”,郡府,此指郡府的长官,亦即太守。〔11〕“浸”,音jìn,逐渐。

减宣者,杨人也。以佐史无害给事河东守府。卫将军青使买马河东,〔1〕见宣无害,言上,征为大厩丞。〔2〕官事辨,稍迁至御史及中丞。使治主父 偃及治淮南反狱,〔3〕所以微文深诋,〔4〕杀者甚众,称为敢决疑。数废数 起,为御史及中丞者几二十岁。王温舒免中尉,而宣为左内史。其治米盐,

〔5〕事大小皆关其手,自部署县名曹实物,〔6〕官吏令丞不得擅摇,痛以重

法绳之。居官数年,一切郡中为小治辨,〔7〕然独宣以小致大,能因力行之, 难以为经。〔8〕中废。为右扶风,坐怨成信,〔9〕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 格杀信,〔10〕吏卒格信时,射中上林苑门,宣下吏诋罪,〔11〕以为大逆, 当族,自杀。而杜周任用。

【注释】〔1〕“卫将军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自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曾七次作为主将率军出击匈奴,官至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功封长平侯,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六年)病卒。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2〕“大厩丞”,官名。汉太仆属官有大厩令,负责管理皇家的主要马厩。大厩丞是大厩令的副职。〔3〕“主父偃”, 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人。初习纵横家术,又通《易》、《春秋》。元光间上书求用, 得到武帝的赏识。曾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抑制豪强贵族兼并土地,设置朔方郡以防御匈奴,所言都被武帝采纳,一年之中四次升官。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任齐相, 掌握了齐王刘次昌与其姊通奸的隐私。刘次昌惧罪自杀,主父偃也因胁迫亲王致死而得罪族诛。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复姓。〔4〕“微文”,隐约含蓄、别有用意的文辞。〔5〕“米盐”,喻细小琐碎。〔6〕“名”,指记下名称,登录在薄。“曹”,此指左内史及所属各县中分职治事的办公单位。〔7〕“辨”,通“办”。〔8〕“经”,常法。〔9〕“坐”,因触犯某条刑律而获罪。“成信”,据《汉书·酷吏传》, 此人是减宣的一个属吏。〔10〕“郿”,汉县名,属右扶风,故治在今陕西眉县东。“格”, 相拒。“格杀”,谓击杀拒捕的罪犯。〔11〕“诋”,通“抵”。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

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使案边失亡,〔1〕所论杀甚众。奏事中上意,任用, 与减宣相编,〔2〕更为中丞十余岁。

【注释】〔1〕“案”,巡视。“案边失亡”,指巡视边地,查核因匈奴侵袭而损

失的人畜财物,并确定有关官员的罪责。〔2〕“相编”,错互交织,引申为互相替代。

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1〕外宽,内深次骨。〔2〕宣为左内史,周为 廷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3〕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 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4〕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

〔5〕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

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6〕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注释】〔1〕“重迟”,稳重迟缓。此指为人持重。〔2〕“次”,至。“内深次骨”谓其内心用法苛深,陷人入罪的意愿深入骨髓。〔3〕“候伺”,此指察颜观色, 侦伺人主的意图。〔4〕“见”,音 xiàn,通“现”,显露。〔5〕“三尺法”,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法”,又简称为“三尺”。〔6〕“律”,指法律条文,“令”,指疏解、变通法律条文的法令。

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1〕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2〕不减百余 人。郡吏大府举之廷尉,〔3〕一岁至千余章。〔4〕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5〕 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于是闻有逮皆亡匿。狱久者至更数赦十有余岁而相告言,大抵尽诋以不道以上。〔6〕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7〕吏所增加十万余人。

〔8〕

【注释】〔1〕“诏狱”,皇帝诏令交办的案件。亦指关押此类案件案犯的监狱。

〔2〕“相因”,相叠,相加。〔3〕“举”,皆。此言谓诸郡国及丞相、御史等高级官府都把重要案件送交廷尉审理。〔4〕“章”,此指移送案犯的文书。〔5〕“证案”, 案件的证人。〔6〕“不道”,无道,汉以来也是刑律的一种名目,如杀一家三人以上, 肢解活人,投毒杀人等都是犯“不道”之罪,当判死刑。〔7〕“中都官”,指首都长安各官府衙署。〔8〕“吏所增加”,谓审案的官吏又进一步株连,增加在押人数。

周中废,后为执金吾,〔1〕逐盗,捕治桑弘羊、〔2〕卫皇后昆弟子刻深,

〔3〕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4〕家两子,〔5〕夹河为守。其治

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 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注释】〔1〕“执金吾”,官名,即中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改中尉为执金吾。〔2〕“桑弘羊”,洛阳人,出身商家,武帝时的理财专家。元封元年

(公元前一一○年)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负责推行盐铁酒类等由国家专卖的政策。后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c 、上官桀等同受武帝遗诏辅少主昭帝。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八○年),与上官桀等合谋废昭帝,立燕王刘旦,以夺霍光之权,事败被杀。〔3〕“卫皇后”,名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一见爱之,入宫后生下武帝长子刘据。陈皇后废后,卫子夫于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被立为皇后,其子刘据为太子。

后色衰爱弛,至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巫蛊事起,太子刘据逃亡自杀,卫皇后也在宫中自尽。〔4〕“迁为御史大夫”,此天汉三年(公元前九八年)事。〔5〕“两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周长子名延寿,次子名延考。据本书《田叔列传》褚少孙补,杜周此二子一官河南太守,一官河内太守,故下云“夹河为守”。“河”,黄河。又:杜周幼子名延年,后在昭、宣时官九卿、郡太守、御史大夫,封建平侯。

太史公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郅都伉直,〔1〕 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张汤以知阴阳人主,〔2〕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 家赖其便。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自张汤死后,网密, 多诋严,官事浸以秏废。〔3〕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 乎!〔4〕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 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5〕虽惨酷,斯称其位矣。至若蜀守 冯当暴挫,〔6〕广汉李贞擅磔人,〔7〕东郡弥仆锯项,天水骆璧推咸,〔8〕 河东褚广妄杀,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9〕水衡阎奉朴击卖请,〔10〕何 足数哉!何足数哉!

【注释】〔1〕“伉直”,刚直。“伉”,音 kàng。〔2〕“知阴阳人主”,此谓懂得观察人主容色的喜怒变化以承意顺旨。《汉书·酷吏传》于此作“知阿色(阿谀) 人主”,可参。〔3〕“秏废”,捐耗,荒废。“秏”,音 hào,“耗”的本字。〔4〕“绳墨”,原指木匠用以打直线的绳线和墨斗,后多用以比喻规矩法度。〔5〕“彬彬”, 不同事物配合得很好的样子。语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武”, 此指晓喻及用法两种手段,亦即上文之“方略教导”和“禁奸止邪”。〔6〕“蜀”, 汉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约相当于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鸦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区。“暴挫”,暴烈地折断别人的肢体。〔7〕“广汉”,汉郡名,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辖境约相当于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以南,四川旺苍、剑阁、蓬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什邡、北川以东地区。“磔”,音zhé,分裂肢体以处死,即车裂,古代一种酷刑。〔8〕“天水”,汉郡名,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北部地区。“推咸”,“推”,音 zhuī,通“椎”; “咸”一作“成”,以作“成”为是。“椎成”意谓用椎击人,逼供成狱。〔9〕“京兆”,汉首都行政区称京兆,辖境约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区, 治所设在长安城内。“冯翊”,音 píngyì,即左冯翊,汉首都附近的一个郡级行政区, 辖境约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渭河以北地区;治所设在长安城内。“蝮”,音 fù,毒蛇。“鸷”谓猛禽。“蝮鸷”喻其狠毒凶猛。〔10〕“朴”,音 pù,通“扑”,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卖请”,谓收受贿赂,卖法行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