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魏连科 注译
丞相公孙弘者,〔1〕齐菑川国薛县人也,〔2〕字季。少时为薛狱吏,〔3〕 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4〕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5〕养后 母孝谨。
【注释】〔1〕“丞相”,官名。此官始于战国,为百官之长,亦称相邦。秦以后为行政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汉初称为相,后改为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2〕“齐”,指汉初齐国旧境,今山东省大部地区。“菑川国”,汉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淄博、潍坊两市间,都剧县(今山东寿光县南)。“薛县”,在今山东省滕县南。〔3〕“狱吏”,管理监狱的小吏。〔4〕“海上”,海边。〔5〕“《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据传系孔子据鲁国史编纂整理而成。记述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前四八一年)的史事,为编年体史书。“杂说”,各家解释
《春秋》的著述。
建元元年,〔1〕天子初即位,〔2〕招贤良文学之士。〔3〕是时弘年六十, 征以贤良为博士。〔4〕使匈奴,〔5〕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 乃病免归。
【注释】〔1〕“建元”,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帝王第一个年号。建元元年为公元前一四○年。〔2〕“天子”,指汉武帝刘彻。武帝于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一四一年)即位,次年为建元元年。〔3〕“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西汉后期,儒生往往借此取得出身。〔4〕“征”,征召。“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以前的博士职掌有异。〔5〕“使”, 出使。“匈奴”,古族名,也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匈奴不断南下,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武帝时采取攻势,匈奴受到很大打击,势力渐衰。后呼韩邪单于附汉, 汉、匈交流频繁。
元光五年,〔1〕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2〕 “臣已尝西应命,〔3〕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4〕国人固推弘,弘至太 常。〔5〕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6〕百余人,弘第居下。〔7〕策奏,〔8〕 天子擢弘对为第一。〔9〕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
〔10〕置郡,〔11〕巴蜀民苦之,〔12〕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
用,上不听。
【注释】〔1〕“元光”,汉武帝的第二个年号,元光元年为公元前一三四年。〔2〕“让谢”,推让辞谢。〔3〕“臣”,古人表示谦卑之词,不只是对君主称臣。“已尝”, 曾经。“西应命”,应征西去。菑川国在东,汉都长安在西,故称。〔4〕“愿”,希望。“更”,改,另行。〔5〕“太常”,官名,汉代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6〕“对策”,应试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治国方略。〔7〕“第”,等第、名次。
〔8〕“奏”,上奏天子,呈送天子御前。〔9〕“擢”,音zhuó,选拔、提拔。“对”, 对策。〔10〕“西南夷”,为中国西南部各部族的统称。主要指四川西部南部,云南、贵州一带的各部族。主要部族有夜郎、滇、邛都、昆明、筰都、冉駹、白马等。〔11〕“置郡”,指设置犍为郡。元光五年,唐蒙、司马相如先后通西南夷,不少部族归汉, 于是汉朝在此设置犍为郡及十余县。其地在今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地区。〔12〕“巴”, 郡名,地在今四川东部,治江州(今重庆市北)。“蜀”,郡名,地在今四川中西部, 治成都。“苦之”,以此为苦。
弘为人恢奇多闻,〔1〕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2〕人臣病不俭节。弘 为布被,食不重肉。〔3〕后母死,服丧三年。〔4〕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 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5〕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6〕习文 法吏事,〔7〕而又缘饰以儒术,〔8〕上大说之。〔9〕二岁中,至左内史。〔10〕 弘奏事,有不可,〔11〕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12〕汲黯先发 之,〔13〕弘推其后,〔14〕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 约议,〔15〕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16〕汲黯庭诘弘曰:〔17〕“齐人 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18〕“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19〕左右幸臣每 毁弘,〔20〕上益厚遇之。〔21〕
【注释】〔1〕“恢奇”,壮伟杰出。〔2〕“称”,声称。“人主”,君主。“病”, 弊病。〔3〕“重肉”,两种肉食。〔4〕“服丧三年”,按古代丧礼的规定,父母去世, 守丧三年。〔5〕“面折庭争”,当面反驳,当廷争辩。〔6〕“辩论”,这里指言谈。
〔7〕“习”,熟悉。“文法”,文书法令。“吏事”,”官吏办理公务的程序。〔8〕“缘饰”,文饰。为某种言论或行动找出理论根据。“儒术”,儒家学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主张德治和仁政。〔9〕“说”,音 yuè,即“悦”。〔10〕“左内史”,官名。秦始置,掌治京师地方,相当于后世的京兆尹。景帝时分为左内史、右内史。〔11〕“不可”,不同意。这里指武帝不同意。〔12〕“主爵都尉”,官名, 秦置主爵中尉,掌有关封爵之事。汉沿置,景帝时改为主爵都尉,职掌同。武帝时改名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又变为行政区名。与以前职掌全异。“汲黯”,字长孺, 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人。曾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切谏,为汉代著名直臣。后出为淮阳太守。“请间(音jiàn)”,请求皇帝单独接见。
〔13〕“发之”,提出建议。〔14〕“推”,推究。这里指公孙弘对汲黯建议加以阐述, 申明理由。〔15〕“公卿”,三公九卿,这里泛指朝廷的高级官员。“约议”,事先约定的某种主张。〔16〕“倍”,通“背”,违背。〔17〕“诘”,责问。〔18〕“谢”, 谢罪。〔19〕“然”,同意。〔20〕“幸臣”,得皇帝宠幸的大臣。“每”,常常。“毁”, 诋毁。〔21〕“益”,更加。“厚遇”,厚待。
元朔三年,〔1〕张欧免,〔2〕以弘为御史大夫。〔3〕是时通西南夷,东 置沧海,〔4〕北筑朔方之郡。〔5〕弘数谏,〔6〕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
〔7〕愿罢之。〔8〕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9〕发十策,弘
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10〕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注释】〔1〕“元朔”,汉武帝的第三个年号。元朔元年为公元前一二八年。〔2〕“张欧”,时为御史大夫。〔3〕“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位仅次于丞相,掌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丞相位缺,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4〕“沧海”,郡名, 其地在今朝鲜半岛中部。〔5〕“朔方”,郡名,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和后套地区。治朔方(今杭锦旗北)。〔6〕“数”,音 shuò,多次、屡次。〔7〕“罢敝”,“罢”,音 pí,通“疲”,疲惫破败。中国,指中原地区。“奉”,供给。〔8〕“愿罢之”,希望罢设。〔9〕“朱买臣”,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武帝时任会稽太守,与横海将军韩说等击破东越首领叛乱。曾官主爵都尉,后被杀。“难”,质问、反驳。“便”,方便、有利。〔10〕“山东”,大地区名。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广大地区为山东。“鄙人”,鄙陋之人,自称谦词。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1〕奉禄甚多,〔2〕然为布被,此诈也。”上 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3〕然今日庭诘弘,诚中 弘之病。〔4〕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5〕且臣闻管仲相齐,〔6〕 有三归,〔7〕侈拟于君,〔8〕桓公以霸,〔9〕亦上僭于君。〔10〕晏婴相景公,
〔11〕食不重肉,妾不衣丝,〔12〕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13〕今臣弘位为
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14〕诚如汲黯言。且无 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15〕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
〔16〕封平津侯。〔17〕
【注释】〔1〕“三公”,汉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负责全国军政的最高长官。〔2〕“奉禄”,官员的薪水。汉代三公月俸三百五十斛谷。〔3〕“九卿”,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各中央机关的总称。西汉时主爵都尉与九卿同品级,本书《汲黯列传》称:“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因此公孙弘称汲黯为九卿。〔4〕“诚”,确实。“中”,音 zhòng,切中。“病”,短处。〔5〕“饰诈”,虚伪欺诈。“钓名”,沽名钓誉。〔6〕“管仲”,即管夷吾,字仲,颍上
人,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其为卿,改革政治,使齐国逐渐富强。提出“尊王攘夷”口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相”,官名,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百官之长。春秋晚期齐景公始设左右相,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称丞相。管仲所任之卿,地位与职掌与后来的相略等。〔7〕“三归”,历来解释说法不一,主要有:一谓娶三姓女,一谓台名,一谓市场交易税归国君的部分,一谓有三处家室。这里似以三处家室为宜。〔8〕“侈”,奢侈。“拟”,比拟。〔9〕“桓公”,齐桓公,名姜小白,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在管仲的辅佐下,改革政治,富国强兵,多次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以霸”,因此而称霸。〔10〕“亦”, 当作“此”。“僭”,音 jiàn,超越身份,冒用上位的职权行事。〔11〕“晏婴”,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县)人。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他曾预言齐国政权将被田氏取代。以节俭力行名重于齐。“景公”,名姜杵臼。公元前五四七年至前四九○年在位。〔12〕“妾”,小老婆。〔13〕“比”,比拟。〔14〕“无差”,没有等级差别。〔15〕“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为宫殿台阶,群臣奏事,不敢直对天子,对台阶下的侍卫人员陈说,因卑以达尊之意。〔16〕“卒”,终于。〔17〕“平津”, 乡名,当时属高成县。在今河北盐山县南。
弘为人意忌,〔1〕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2〕虽详与善,〔3〕阴 报其祸。〔4〕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5〕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 饭。〔6〕故人所善宾客,〔7〕仰衣食,〔8〕弘奉禄皆以给之,〔9〕家无所余。 士亦以此贤之。〔10〕
【注释】〔1〕“意忌”,猜疑妒忌。〔2〕“郤”,音 xì,仇怨。〔3〕“详”, 通“佯”,假装。〔4〕“阴报其祸”,暗中以灾祸报复。〔5〕“董仲舒”,生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卒于公元前一○四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广川镇)人。西汉著名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少治《春秋公羊传》,下帷读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 武帝时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后告病家居,朝廷每有大事,遣使就其家谘询。生平讲学著书,推尊儒术,抑黜百家。开以后二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
《董子文集》。“胶西”,封国名,其地在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县以北。〔6〕“脱粟”,仅脱谷皮的糙米。〔7〕“故人”,老朋友。“宾客”,贵族官僚所供养的食客。
〔8〕“仰”,仰仗、依赖。〔9〕“给”,供给。〔10〕“贤之”,认为他有贤德。
淮南、衡山谋反,〔1〕治党与方急。〔2〕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 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3〕使人由臣子之道。〔4〕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5〕此皆宰相奉职不称,〔6〕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臣闻天下
之通道五,〔7〕所以行之者三。〔8〕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9〕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10〕知此三者,则知所以 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11〕今陛下躬行大孝,〔12〕鉴三王,〔13〕建周道,〔14〕
兼文武,〔15〕厉贤予禄,〔16〕量能授官。〔17〕今臣弘罢驽之质,〔18〕无汗 马之劳,〔19〕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20〕封为列侯,〔21〕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称,〔22〕素有负薪之病,〔23〕恐先狗马填沟壑,〔24〕终无 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25〕避贤者路。”〔26〕天子报曰:〔27〕 “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28〕遭遇右武,〔29〕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30〕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31〕 盖君子善善恶恶,〔32〕君若谨行,常在朕躬。〔33〕君不幸罹霜露之病,〔34〕 何恙不已,〔35〕乃上书归侯,〔36〕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37〕今事少 闲,〔38〕君其省思虑,一精神,〔39〕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40〕 居数月,病有瘳,〔41〕视事。〔42〕
【注释】〔1〕“淮南”,封国名,其地在今安徽省中部,都六县(今六安市北), 后移寿春(今寿县)。“衡山”,封国名,其地在今河南、湖北、安徽交界一带。都邾
(今湖北黄冈市西北)。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泄被杀,牵连被杀者数万人。〔2〕“治”,究治。“党与”,同党。〔3〕“填”,通“镇”。“填抚”,即镇抚。〔4〕“由臣子之道”,遵循做臣子规范。〔5〕“畔逆”,即叛逆。“计”,阴谋。〔6〕“宰相”,主持相国政务的人。后世辅佐皇帝的百官之长即称宰相。“奉职不称”,即不称职。〔7〕“天下之通道五”及下面一段文字,至“然后知所以治人”,大体本于《中庸》,个别文字有出入。“通道”,通行的规范。〔8〕“所以”,用来。〔9〕“通德”,通行的道德规范。〔10〕此三句引文及”天下之通道五”以下,均出于《礼记·中庸》。〔11〕“不易”,不变。〔12〕“躬行”,身体力行。“大孝”,高标准的孝行。〔13〕“鉴三王”,以三王为镜鉴。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他们是三朝开国君主,儒家所称颂的实行德政的典范。
〔14〕“周道”,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创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儒家认为是天下之至道。
〔15〕“文”,指周文王姬昌。商纣王时封为西伯,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征服了不少小国,为灭商奠定基础。“武”,指周武王姬发,他继承其父文王遗志,联合众国灭商, 建立西周王朝。〔16〕“厉”,通“励”,奖励、激励。“禄”,俸禄。〔17〕“量能授官”,量才任官。〔18〕“罢”,通”疲”,“疲驽”,低能庸劣。“质”,资质。
〔19〕“汗马”,战马疾驰而出汗,指战功。〔20〕“过意”,特意。“卒伍”,古代军事编制,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泛指士兵,此处指平民。〔21〕“列侯”,爵位名。秦汉二十等封爵的最高一级,初称彻侯,因避武帝讳,改为通侯,或称列侯。〔22〕“行能”,品德才能。“称”,音 chèn,相当,符合。〔23〕“负薪之病”,自称有病的婉辞。意为背柴劳累致不能任事。〔24〕“先狗马填沟壑”,朝不虑夕,随时可能死去。先狗马,先于狗马而死,这里有自喻为人主的狗马之意。填沟壑,死后弃尸山沟。〔25〕“乞骸骨”,封建时代官员因老病自请退休的凄婉说法,犹言请放了我这把老骨头吧。
〔26〕“避贤者路”,为贤者让路。〔27〕“报”,回答。〔28〕“守成”,保守前人的基业。“尚文”,崇尚文教。〔29〕“遭遇”,遭受祸乱。“右武”,崇尚武功。古
代以右为尊。〔30〕“朕”,古人自称之词,秦始皇以后则专用作皇帝自称,其他人则不可称朕了。“宿昔”,以前。“庶几”,侥幸、勉强。这是自谦之词。〔31〕“君”, 对人的敬称。〔32〕“善善”,喜爱善良。前“善”字为动词。“恶(音wù)恶”,憎恨丑恶。〔33〕“朕躬”,我本人。〔34〕“罹”,遭遇。“霜露之病”,风寒之病。
〔35〕“恙”,担心。“已”,停止。这里指病愈。〔36〕“归侯”,交回侯印。这里指辞官。〔37〕“章”,彰明、显露。“不德”,不施恩德。〔38〕“少”,稍微。〔39〕“一”,专一。〔40〕“赐告”,按汉律规定,二千石的高级官员有予告,有赐告。官员病假满三月当免职,皇帝给予优待,特许续假,仍任原职,可以带领属官回家治病, 称为赐告。〔41〕“瘳”,音chōu,病愈。〔42〕“视事”,办理公务。
元狩二年,〔1〕弘病,竟以丞相终。子度嗣为平津侯。〔2〕度为山阳太 守十余岁,〔3〕坐法失侯。〔4〕
【注释】〔1〕“元狩”,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元狩元年为公元前一二二年。〔2〕“嗣”,承袭。[3]“山阳”,郡名,其地在今山东西南部,治昌邑袭。(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4〕“坐法”,犯法被判罪。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1〕学长短纵横之术,〔2〕晚乃学《易》、《春 秋》、百家言。〔3〕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4〕不 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5〕乃北游燕、赵、中山,〔6〕皆莫能厚遇, 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7〕以为诸侯莫足游者,〔8〕乃西入关见卫将 军。〔9〕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10〕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11〕 乃上书阙下。〔12〕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13〕一事 谏伐匈奴。其辞曰:
【注释】〔1〕“临菑”,县名,其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2〕“长短纵横之术”,即纵横家游说之术。战国时的纵横家围绕利害得失,以纵横捭阖的手法游说各国君主,成为君主的谋士。《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著录《主父偃》二十八篇,今有清人马国翰辑本。〔3〕“《易》”,即《易经》,儒家经典之一。“百家言”,诸子百家的学说。〔4〕“相与”,一起。“排摈”,排斥。〔5〕“假贷”,借贷。〔6〕“燕”, 音yān,封国名,其地在今北京市及南部一带,都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赵”,封国名,其地在今河北省西南部,都邯郸(今邯郸市)。“中山”,封国名,其地在今河北省中部,都卢奴(今定州市)。〔7〕“孝武”,汉武帝。孝武为武帝谥号。〔8〕“莫足”,不足、不值得。〔9〕“关”,指函谷关,旧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西去汉都长安,函谷关为必经之地。“卫将军”,指卫青。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武帝卫皇后之弟。西汉名将。他曾先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10〕“资用乏”,缺乏生活来源。〔11〕“诸公宾客”,王公大臣的食客。〔12〕“阙”,古代皇宫殿门两旁的高大建筑,故而以阙下借指皇帝。〔13〕“律令”,法律条令。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1〕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2〕是故事无 遗策而功流万世。〔3〕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4〕愿陛下幸赦而少察 之。〔5〕
【注释】〔1〕“切谏”,恳切的劝谏。“博观”,广博见闻。〔2〕“重诛”, 严厉的惩罚。〔3〕“遗策”,失算。〔4〕“效”,奉献。“愚计”,愚笨的建议,自谦之辞。〔5〕“幸”,希望。
《司马法》曰:〔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 下既平,天子大凯,〔2〕春蒐秋狝,〔3〕诸侯春振旅,〔4〕秋治兵,〔5〕所 以不忘战也。〔6〕且夫怒者逆德也,〔7〕兵者凶器也,〔8〕争者末节也。古 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9〕未有不悔 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0〕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 代。〔11〕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 积之守,〔12〕迁徙鸟举,〔13〕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 行,〔14〕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 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15〕快心匈奴,〔16〕非长策也。”〔17〕秦皇帝不 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18〕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19〕不生 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0〕暴兵露师
十有余年,〔21〕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河而北。〔22〕是岂人众不足, 兵革不备哉?〔23〕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4〕起于黄、腄、琅 邪负海之郡〔25〕,转输北河,〔26〕率三十钟而致一石。〔27〕男子疾耕不足 于粮饷,〔28〕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29〕百姓靡敝,〔30〕孤寡老弱不能相 养,道路死者相望,〔31〕盖天下始畔秦也。〔32〕
【注释】〔1〕“《司马法》”,古兵书名。战国时齐威王令大夫追述古代司马兵法,附春秋时齐人田穰苴的兵法著作,称《司马穰苴兵法》。引文出于《司马法·仁本》。
〔2〕“大凯”,周代班师整军的乐曲。〔3〕“蒐狝”,音 sōuxiǎn,古代皇帝行猎,春称蒐,秋称狝。借狩猎之机,操练兵马。〔4〕“振旅”,整顿军队。〔5〕“治兵”,练兵。〔6〕“所以”,用以、用来。〔7〕“且夫”,发语词,表示将进一步议论。“逆德”,悖逆道德。“兵”,兵器。〔8〕“凶器”,不祥之物。〔9〕“务战胜”,一心致力于打胜仗。“穷武事”,穷兵黩武。〔10〕“秦皇帝”,秦始皇嬴政。“任”,凭借。〔11〕“齐”,等同。“三代”,夏、商、周三朝。〔12〕“委积”,聚集财物,此处指仓储。〔13〕“鸟举”,像飞鸟一样迁移不定。〔14〕“踵粮”,接运军粮。〔15〕 “靡弊”,因虚耗而疲惫。〔16〕“快心”,开心。〔17〕“长策”,上策。〔18〕“蒙恬”,秦名将。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匈奴不敢进犯。后赵高、李斯逼迫其自杀。“将”,音 jiàng,率领。〔19〕“泽卤”,盐碱土壤。〔20〕
“丁男”,成年男子。“北河”,古代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二支, 北支约当今乌加河,当时为黄河主流,对南支而言,称为北河。〔21〕“暴兵露师”, 军队置于荒野,经受风霜雨露之苦。〔22〕“北”,北进。〔23〕“兵革”,兵指兵器, 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胄,泛指军事装备。〔24〕“蜚刍挽粟”,“蜚”通“飞”;“刍” 为饲草;“挽”,牵引;“粟”,泛指粮食。意谓飞速送饲草,运军粮。〔25〕“黄”, 县名,其地在今山东省黄县东。“腄”,音 chuí,县名,其地在今山东省福山县。“琅邪”,县名,其地在今山东胶南县境。“负海”,靠海。〔26〕“转输”,辗转运输。
〔27〕“率”,音shuài,大致、约略。“三十钟而致一石”,发送三十钟只能运到一石。“钟”,容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约合今二百一十九点二○公升。“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约合今三十四点二五公升。〔28〕“疾耕”,拼力耕作。〔29〕“帷幕”,军用帐篷。〔30〕“靡敝”,同前文“靡弊”。〔31〕“相望”,相连。〔32〕“始”,才、开始。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1〕略地于边,〔2〕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3〕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4〕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5〕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 城之围。〔6〕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7〕然后天下忘干 戈之事。〔8〕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9〕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 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10〕亦适足以结怨深仇,〔11〕不足以 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12〕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13〕非完事也。〔14〕 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15〕上及 虞
夏殷周,〔16〕固弗程督,〔17〕禽兽畜之,〔18〕不属为人。〔19〕夫上不 观虞夏殷周之统,〔20〕而下循近世之失,〔21〕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 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22〕事苦则虑易。〔23〕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 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24〕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25〕夫秦政 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26〕此得失之效也。〔27〕故《周书》曰“安 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28〕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注释】〔1〕“及至”,等到。“高皇帝”,即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其事迹详见本书《高祖本纪》。〔2〕“略地”,攻城夺地。〔3〕“代谷”,代郡的山谷地带。代郡在今山西省东北部、河北省西北部,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4〕“从之”, 追之。“搏影”,扑击影子。〔5〕“危之”,认为很危险。〔6〕“平城之围”,汉高帝七年(公元前二○○年)十月,刘邦进击匈奴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被匈奴围困于城东白登山七日。后用陈平之计,贿赂匈奴单于阏氏,得以脱去。〔7〕“刘敬”, 原姓娄,齐地人。他曾建议刘邦入都关中,因功赐姓刘,封关内侯。他力主与匈奴和亲。“和亲”,中原王朝的公主或皇室之女嫁给边疆部族头领,结亲和好。〔8〕“干戈之事”,指战争。〔9〕“《兵法》”,指《孙子兵法》。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春秋末
年孙武著。引文出于该书《用间》。〔10〕“覆军杀将”,覆灭敌军,斩杀敌将。“系虏”,俘虏。“单于(音 chányū)”,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11〕“适”,正好。 “深仇”,加深仇恨。〔12〕“虚”,使之空虚。“府库”,国家储存财物之所。〔13〕“甘心”,称心快意。〔14〕“完事”,完美之事。〔15〕“固然”,本来如此。〔16〕“虞”,有虞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领袖。“夏”,即夏后氏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立的夏朝。“殷”,即商朝。“周”,即周朝。〔17〕“弗”,不。“程”,法式。“督”,督责。〔18〕“畜”,畜养。〔19〕“属”,归属。〔20〕“统”,传统准则。
〔21〕“循”,沿袭。〔22〕“兵久”,用兵既久。“变”,变乱。〔23〕“虑易”, 思想发生变化。〔24〕“外市”,勾结外人、里通外国。〔25〕“尉佗”,即赵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时任南海郡龙川令,后任郡尉,因称尉佗。秦末,兼并南海、桂林、象三郡,立南越国。汉高帝时受封为南越王,景帝时附于汉。今石家庄市郊有赵佗墓。“章邯”,秦将。率军镇压陈胜、项梁等义军。后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后来与刘邦作战,兵败自杀。〔26〕“二子”,指尉佗、章邯。〔27〕“效”,效验。〔28〕“《周书》”,指《逸周书》,周代史书,其中多数篇章出于战国时的拟作。本句引文出自《周书·王佩解》,原文作“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1〕各一事。徐乐曰:
【注释】〔1〕“徐乐”,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先为郎中,后拜中大夫。“严安”,本姓庄,后人避明帝讳,改为严。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曾任郎中。“世务”,当世要务。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1〕不在于瓦解,〔2〕古今一也。〔3〕何谓土 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4〕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 后,无乡曲之誉,〔5〕非有孔、墨、曾子之贤,〔6〕陶朱、猗顿之富也,〔7〕 然起穷巷,奋棘矜,〔8〕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9〕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 主不恤,〔10〕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11〕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
是也。〔12〕七国谋为大逆,〔13〕号皆称万乘之君,〔14〕带甲数十万,〔15〕 威足以严其境内,〔16〕财足以劝其士民,〔17〕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 禽于中原者,〔18〕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19〕当是 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20〕故诸侯无境外之助。〔21〕 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22〕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23〕天 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24〕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25〕安危之明要 也,〔26〕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释】〔1〕“土崩”,土层崩塌。此处用来比喻人民造反。〔2〕“瓦解”,
瓦片粉碎。此处用来比喻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叛。〔3〕“一”,一样。〔4〕“陈涉”, 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千乘”。指大国诸侯。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诸侯大国地方百里,能出兵车千乘,称千乘之国。〔5〕“无乡曲之誉”,在乡里也没有名声。〔6〕“孔”,指孔子。“墨”,指墨子,名翟,战国时宋国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著有《墨子》五十三篇。“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 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7〕“陶朱”,即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人。春秋末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游齐国,居于陶(今山东省定陶具西北), 称陶朱公,以经商致巨富。“猗顿”,战国时大商人,以经营河东盐池致巨富。〔8〕“棘”,通“戟”,一种兵器。“矜”,音 jīn,戟柄。〔9〕“偏袒”,袒露一臂。古人激愤时号召众人的动作,犹今振臂一呼。“从风”,响应。〔10〕“恤”,体恤、怜悯。〔11〕“资”,这里指政治资本。〔12〕“吴楚齐赵之兵”,指景帝时吴楚七国的叛乱。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王国的封地。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 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王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汉朝廷派周亚夫等前去镇压,七国先后被平定,诸王自杀或被杀。〔13〕“大逆”,在封建社会中,反上作乱,称为大逆,罪在不赦。〔14〕“万乘之君”,指大国之君。万乘,万辆兵车。〔15〕“带甲”,全副武装的士兵。〔16〕“严”,镇慑。〔17〕“劝”,鼓励、奖励。〔18〕“攘”,夺取。“禽”,通“擒”。“中原”,指中原朝廷。〔19〕“匹夫”,平民。〔20〕“先帝”,去世的皇帝。指高帝、文帝、景帝等。〔21〕“境外”,指王国封地之外。〔22〕“布衣穷处之士”,身穿粗布衣、处于贫困之中的人。“首恶”,首倡作恶。指率先起事。〔23〕“三晋”,战国初,晋国的韩、赵、魏三卿瓜分晋国,成为诸侯国,故称三晋。这里借指有野心的诸侯王。〔24〕“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25〕“二体”,二事。〔26〕“明要”,关键。
间者关东五谷不登,〔1〕年岁未复,〔2〕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
〔3〕推数循理而观之,〔4〕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
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5〕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6〕 而销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彊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7〕淫纵恣之观,〔8〕极驰骋之乐,自若也。
〔9〕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10〕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11〕
而天下无宿忧。〔12〕名何必汤武,〔13〕俗何必成康!〔14〕虽然,臣窃以为 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15〕则汤武之名不难侔,〔16〕 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17〕余恩遗德为数世隆,〔18〕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19〕 此陛下之所服也。〔20〕臣闻图王不成,〔21〕其敝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而 不得,何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
【注释】〔1〕“间(音jiàn)者”,近来。“关东”,秦汉时定都关中,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五谷不登”,庄稼没有收成。〔2〕“年岁”,年成。“未
复”,没有转好。〔3〕“重”,加上。“边境之事”,指边境地区的战事。〔4〕“推数”,推究运数。“循理”,顺着事理。〔5〕“万化之原”,各种变化的根源。〔6〕“修”,治理。“庙堂”,指朝廷。〔7〕“弘”,扩大。“游燕”,游玩宴乐。“囿”, 畜养禽兽的园林,泛指游乐场所。〔8〕“淫”,过分、无节制。“纵恣”,纵情恣肆。“观”,视听,指声色享受。〔9〕“自若”,安然自如。〔10〕“金石丝竹”,泛指乐器。金谓钟,石谓磬,丝谓弦乐,竹谓管乐。〔11〕“帷帐之私”,指密室锦帐之中的男欢女爱。“俳(音pái)优”,滑稽杂耍艺人。“侏儒”,身材特别矮小的人,供贵族玩弄取乐。〔12〕“宿忧”,积怨。〔13〕“汤”,商汤,商朝的建立者。“武”, 周武王。〔14〕“俗”,社会风气。“成”,周成王。“康”,周康王。成、康二王继武王之后,周朝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国力强盛,民生安定,史称“成康之治”。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民风淳厚。〔15〕“务”,要务。〔16〕“侔”,音 móu,比齐、看齐。
〔17〕“服四夷”,使四夷顺服。四夷,指四方各部族。〔18〕“隆”,兴盛。〔19〕“南面”,面向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群臣面北奏事。“扆”,音 yǐ,帝王宫殿中设在门窗之间的屏风。“负扆”,即背靠屏风。“摄袂(音 mèi)”,提起衣袖。“揖”, 拱手行礼。〔20〕“服”,事。〔21〕“王”,指圣王的治绩。
严安上书曰: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余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余
年而不用。〔1〕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2〕五伯者,常佐天 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强陵弱,〔3〕众暴寡,〔4〕田常篡齐,〔5〕六 卿分晋,〔6〕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7〕驰车击毂,〔8〕介胄生虮虱,〔9〕民无所告愬。〔10〕
【注释】〔1〕“刑错”,“错”通“措”,谓无人犯法,刑法搁置不用。〔2〕“五伯(音 bà)”,“伯”通“霸”。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陵”,欺凌。〔4〕“暴”,欺侮。〔5〕“田常”,即田成子、陈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他继其父陈釐子之后,以大斗出小斗入争取民心。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尽杀齐公族强者,从此齐国由田氏专权。〔6〕“六卿分晋”,春秋晚期,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晋国之政,分割晋领地。后来六卿又争斗, 韩、赵、魏得手,成立三个政权。〔7〕“合从(音zòng)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就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横就指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8〕“驰车击毂”,众多飞驰的兵车,车毂互相撞击。毂为车轮中心的圆木,轴插其中。〔9〕“介胄生虮虱”,士兵的盔甲常年在身而长满虮虱。形容战事连年不断。〔10〕“愬”,诉说。
及至秦王,〔1〕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2〕 坏诸侯之城,〔3〕销其兵,〔4〕铸以为钟虡,〔5〕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 于战国,〔6〕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7〕向使秦缓其刑罚,〔8〕薄赋
敛,〔9〕省徭役,〔10〕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11〕下智巧,〔12〕变风 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
〔13〕笃厚忠信者退;〔14〕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15〕
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16〕戍于北河,蜚刍輓粟 以随其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17〕使监禄凿渠运粮,〔18〕 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19〕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20〕南挂于越,〔21〕宿兵无 用之地,〔22〕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23〕丁女转输,〔24〕苦 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25〕天下大叛。陈胜、吴广 举陈,〔26〕武臣、张耳举赵,〔27〕项梁举吴,〔28〕田儋举齐,〔29〕景驹举 郢,〔30〕周市举魏,〔31〕韩广举燕,〔32〕穷山通谷豪士并起,〔33〕不可胜 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34〕杖棘矜,
〔35〕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36〕至于霸王,〔37〕
时教使然也。〔38〕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39〕穷兵之祸也。
〔40〕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变之患也。
【注释】〔1〕“秦王”,指秦始皇。〔2〕“主”,掌管。〔3〕“坏”,破坏。
〔4〕“销”,销毁、熔化。〔5〕“虡”,音 jù,悬挂钟磬的支架。〔6〕“元元黎民”, 善良的百姓。〔7〕“更(音 gēng)生”,获得新生。〔8〕“向使”,假使。〔9〕“薄赋敛”,减少苛捐杂税。〔10〕“徭(音 yào)役”,力役、兵役、杂役的统称。〔11〕“上”,通“尚”,崇尚。“笃厚”,忠诚厚道。〔12〕“下”,轻视。〔13〕“进”, 进用、升官。〔14〕“退”,被斥退。〔15〕“意广心轶”,野心放肆,贪得无厌。〔16〕“辟地进境”,开辟疆土,向外扩充边境。〔17〕“尉”,武官名。“楼船之士”,水兵。“百越”,部族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部落众多,故称百越。〔18〕“凿渠”,秦派监禄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附近开凿运河,沟通湘、漓二水,后世称为灵渠。〔19〕“戍越”,戍守南越。〔20〕“构”,构成。〔21〕“挂”,牵连。
〔22〕“宿兵”,长期驻兵。〔23〕“被(音pī)甲”,身披盔甲。〔24〕“丁女”,成年女子。〔25〕“崩”,帝王死亡称崩。〔26〕“举”,起事。“陈”,县名。其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县。〔27〕“武臣”,陈县人,陈胜部将。曾率军攻赵,进占邯郸,自立为赵王。后被其部将李良杀害。“张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末为魏国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县令,秦末被陈胜任为校尉,从武臣略定赵地。武臣为赵王, 他任丞相。后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被封为赵王。“赵”,指赵国旧地。〔28〕“项梁”,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末在吴地起兵,后任陈胜的上柱国,率军渡江西进。陈胜失败后,他立楚怀王孙心为王,自号武信君。后战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东南)。“吴”,县名,其地在今江苏省苏州市。〔29〕“田儋”, 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齐国贵族。陈胜起义后,他杀死狄县县令起事,自立为齐王,攻占齐地。后被秦将章邯所杀。“齐”,泛指战国时齐国旧地。〔30〕“景驹”,
楚国贵族。陈胜失败后,被秦嘉等人立为楚王。后被项梁击败而死。“郢”,音 yíng。战国时楚国国都,其地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南。〔31〕“周市(音fú)”,魏国人,陈胜部将。奉命攻取魏地,拥立魏国贵族魏咎为魏王,自任魏相。后被章邯所杀。“魏”,泛指战国时魏国旧地。〔32〕“韩广”,秦末居赵。奉武臣之命攻取燕地,被当地豪强势力拥立为燕王。项羽立臧荼为燕王,改封他为辽东王,不服,被臧荼杀死。〔33〕“穷山通谷”,深山大谷。〔34〕“闾巷”,街巷,泛指民间。〔35〕“杖”,手持。〔36〕 “壤长(音zhǎng)地进”,地盘不断扩大。〔37〕“霸王”,诸侯之长为霸,统一天下者为王。〔38〕“时教”,当时的政令教化。指秦代的暴政。〔39〕“灭世绝祀”,国家被灭亡,后嗣断绝。〔40〕“穷兵”,穷兵黩武。
今欲招南夷,〔1〕朝夜郎,〔2〕降羌僰,〔3〕略◻州,〔4〕建城邑,深 入匈奴,燔其茏城,〔5〕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 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6〕行无穷 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7〕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 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剑,〔8〕桥箭累弦,
〔9〕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10〕列城数十,形束壤制,〔11〕旁胁诸侯,〔12〕非 公室之利也。〔13〕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14〕六卿大盛也;下 观秦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15〕非特六卿之重也;〔16〕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 世之变,〔17〕则不可称讳也。〔18〕
【注释】〔1〕“南夷”,指西南地区的各部族,分布在今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2〕“朝”,使之来朝拜。“夜郎”,古国名。其地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部分地区。〔3〕“羌”,部族名。居住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四川北部。“僰”,音 bó,部族名。分布在今云南省东部和四川南部。〔4〕“◻(音 huì)州”,地区名。秽、貊人居住地,在今东北地区至朝鲜半岛一带。〔5〕“燔”,音 fán,焚烧。“茏城”,又作“龙城”、“龙庭”,匈奴祭天、大会诸部的场所。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硕柴达木湖附近。〔6〕“子民”,养育百姓。〔7〕“安边”,安定边境。〔8〕“锻甲”,打造盔甲。“砥剑”, 磨剑。〔9〕“桥箭”,“桥”通“矫”,矫正箭杆。“累弦”,集聚弓弦。〔10〕“几”, 音jī,将近。〔11〕“形柬壤制”,利用山川形势和土地范围来控制境内百姓。〔12〕 “旁胁诸侯”,威胁附近的诸侯王国。〔13〕“公室”,本指诸侯的家族或政权,此处指朝廷。〔14〕“卑削”,地位降低、力量削弱。〔15〕“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6〕“非特”,不只。〔17〕“万世之变”,犹言千古之变,即千古未有的变乱。〔18〕“称讳”,讳言。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
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1〕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
者,〔2〕迁为中大夫。〔3〕一岁中四迁偃。
【注释】〔1〕“郎中”,官名。负责宫廷的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为郎中令属官。〔2〕“谒者”,官名。掌宾赞受事,属郎中令。〔3〕“迁”,升迁。“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备顾问,属郎中令。后改为光禄大夫。
偃说上曰:〔1〕“古者诸侯不过百里,〔2〕强弱之形易制。〔3〕今诸侯 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
〔4〕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5〕前日晁错是也。〔6〕今诸侯子弟或十
数,而適嗣代立,〔7〕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8〕愿陛 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9〕以地侯之。〔10〕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陵初立,〔11〕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注释】〔1〕“说”,音 shuì,劝说。〔2〕“诸侯不过百里”,按周朝制度, 诸侯的疆土方圆不超过百里。〔3〕“形”,形势,局面。〔4〕“阻”,依仗。“合从”, 即合纵,联合起来。“逆”,叛逆、对抗。“京师”,都城,这里指朝廷。〔5〕“逆节萌起”,像竹子拔节一样,萌生叛逆念头。〔6〕“前日”,昔日。“晁错”,颍川郡(今河南省中南部)人。习法家学说。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主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他的建议。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景帝被迫杀晁错。事详本书《袁盎晁错列传》。〔7〕“適(音 dí)嗣”,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代立”,世代继位。〔8〕“宣”,畅扬。〔9〕“得”,得以、可以。“推恩”,推广恩德。〔10〕“侯”,封侯。〔11〕“茂陵”,武帝陵、县名。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茂乡修建茂陵,并设县。此指茂陵县。
尊立卫皇后,〔1〕及发燕王定国阴事,〔2〕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 赂遗累千金。〔3〕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 年,〔4〕身不得遂,〔5〕亲不以为子,〔6〕昆弟不收,〔7〕宾客弃我,我厄 日久矣。〔8〕且丈夫生不五鼎食,〔9〕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10〕故 倒行暴施之。”〔11〕
【注释】〔1〕“卫皇后”,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人。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后入宫,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巫蛊之祸起,戾太子举兵诛江充,兵败自杀。卫皇后被废,亦自杀。〔2〕“发”,揭发。“燕王定国”,刘定国承袭祖爵为燕王,荒淫乱伦,与父妾及三个女儿通奸,又夺弟妻为妾,被人告发, 畏罪自杀。“阴事”,背地干的坏事。〔3〕“赂遗(音wèi)”,贿赂送礼。“累”, 累计。“千金”,千斤黄金。汉代以黄金一斤(合今二百二十二点七三克)为一金。〔4〕
“结发”,古代男孩成童时,头发上梳结为髻。指少年时。〔5〕“遂”,顺意。〔6〕“亲不以为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待。〔7〕“昆弟不收”,兄弟也不收留。〔8〕“厄”,穷困。〔9〕“五鼎食”,古代贵族列五鼎而食,五鼎分盛五种肉食。鼎为古代炊具、礼器,陶制或铜制。〔10〕“日暮途远”,借指年老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11〕“倒行暴施”,逆常规而行,急促行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1〕蒙恬城之以逐匈奴,〔2〕内省转输戍 漕,〔3〕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4〕皆言不便。公孙 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5〕
【注释】〔1〕“阻河”,凭借黄河。〔2〕“城”,筑城。〔3〕“戍漕”,水运边防军需品。〔4〕“下”,皇帝交下。〔5〕“立朔方郡”,事在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1〕上拜主父为齐相。〔2〕至齐, 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3〕“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
〔4〕宾客不我内门;〔5〕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
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6〕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7〕乃自杀。有司以闻。〔8〕
【注释】〔1〕“齐王”,刘次景承袭祖爵继为齐王。“内”,内行,指私生活。“淫佚”,荒淫恣肆。“行僻”,行为邪僻。按:主父偃揭发齐王,也出于个人恩怨。据本书《齐悼惠王世家》,主父偃欲嫁女于齐王,遭齐王之母纪太后坚拒。于是主父偃言于武帝,以为齐地人众物饶,非皇子、亲弟不得封于齐,且揭发齐王与其姊淫乱。武帝令主父偃为齐相,究治其事。齐王畏罪自杀。〔2〕“相”,诸侯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职位相当于太守,由朝廷委派,对诸侯王起监督作用。〔3〕“数”,音 shǔ,责备。〔4〕“不我衣食(音sì)”,不给我衣食。〔5〕“不我内(音 nà)门”,不让我进门。〔6〕“动”,触动。这里指威吓。〔7〕“效”,像⋯⋯一样。〔8〕“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相应官吏为有司。“以闻”,把此事上报朝廷。
主父始为布衣时,〔1〕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
〔2〕欲上书言其阴事,〔3〕为偃居中,〔4〕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5〕
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 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6〕乃征下吏治。〔7〕主父服受诸侯金,
〔8〕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
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乃遂族主父偃。〔9〕
【注释】〔1〕“布衣”,平民百姓。〔2〕“赵王”,刘彭祖,景帝子,初封广
川王,后徙封赵王。其为人巧佞刻毒,好法律,诡辩以害人,赵相多被其陷害。〔3〕“上书”,上奏朝廷。〔4〕“为”,因为。“居中”,在中央任职。〔5〕“出关”, 出函谷关东行任职。〔6〕“劫”,胁迫。〔7〕“征下吏治”,朝廷把主父偃召回,交法官治罪。〔8〕“服”,承认。〔9〕“族”,灭族。古代的一种酷刑。一人有罪,诛灭家族。
主父方贵幸时,〔1〕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2〕天子后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3〕
【注释】〔1〕“贵幸”,地位高贵,得到皇帝的宠爱。〔2〕“洨”,县名。其地在今安徽省固镇县东。“孔车”,人名。其事迹不详。〔3〕“长者”,忠厚老实人。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修,〔1〕然亦遇时。汉兴八十余年矣,上方乡文学,〔2〕招俊乂,〔3〕以广儒墨,〔4〕弘为举首。〔5〕主父偃当路,〔6〕 诸公皆誉之,〔7〕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注释】〔1〕“行义”,品行。”修”,善、美好。〔2〕“乡”,通“向”, 注重。“文学”,文献经典。〔3〕“俊乂(音 yì)”,才能杰出的人。〔4〕“儒墨”, 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孔子和墨子创立的两大学派。〔5〕“举首”,策试的第一名。
〔6〕“当路”,当权。〔7〕“誉之”,称誉他。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1〕“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 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2〕‘礼,与奢也宁俭’。
〔3〕昔者管仲相齐桓,〔4〕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5〕而仲尼谓之不知
礼,〔6〕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7〕夏禹卑宫室,〔8〕恶衣服,〔9〕后圣 不循。〔10〕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 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11〕斯乃家给人足,刑错之本也欤?〔12〕 可不务哉!〔13〕夫三公者,百寮之率,〔14〕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而得 曲影者也。孔子不云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5〕‘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16〕维汉兴以来,〔17〕股肱宰臣身行俭约,〔18〕轻财重义,较然著 明,〔19〕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 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余。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
〔20〕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21〕德优则行,
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
殊科。〔22〕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23〕‘赏有功,褒有德,善 善恶恶,君宜知之。其省思虑,存精神,辅以医药’。赐告治病,牛酒杂帛。居数月,有瘳,视事。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终于相位。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弘子度嗣爵,后为山阳太守,坐法失侯。夫表德章义,〔24〕所以率俗 厉化,〔25〕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爵关内侯,
〔26〕食邑三百户,〔27〕征诣公车,〔28〕上名尚书,〔29〕朕亲临拜焉。”〔30〕
【注释】〔1〕这段文字是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三年前后)王元后的诏书,后人附录于此。太皇太后是皇帝的祖母。王元后即汉元帝皇后、成帝生母、平帝祖母王政君。她经历元、成、哀、平四朝,又把朝政大权委任侄子王莽,从而篡汉。“大司徒”,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此时大司徒为马宫。“大司空”, 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平帝时一度恢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这时的大司空为甄丰。〔2〕“《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十八章。孔门后学所作,宏扬封建孝道及宗法思想。“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出于《孝经·广要道章》,为孔子的言论。〔3〕“礼,与奢也宁俭”,语出《论语·八佾》,作“礼,与其奢也,宁俭”。〔4〕“齐桓”,即齐桓公。〔5〕“九合一匡之功”,多次会盟诸侯,匡正天下的功劳。语本《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九”为多次之意。古文献中的“九”,多为泛指多数、多次,不必拘泥为“九”。〔6〕“仲尼”, 孔子字仲尼。“谓之不知礼”,《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7〕“泰”,通“太”,过分。孔子以为,管仲“树塞门”、“有反坫”、“有三归”,都是越礼行为。见《论语·八佾》。〔8〕“卑”,卑下低矮。〔9〕“恶衣服”,穿粗劣衣服。〔10〕“后圣”,指后世帝王。〔11〕“争讼”,因争执而告状。〔12〕“本”, 根本。〔13〕“可不”,怎能不。〔14〕“寮”,通“僚”。“率”,通“帅”,首长。
〔15〕“子率而正,孰敢不正”,语本《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6〕“举善教不能则劝”,语出《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为: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百姓自然会互相劝勉。〔17〕“维”,发语词,无义。〔18〕“股肱(音gōng)宰臣”,帝王左右得力的宰辅大臣。股肱,大腿为股,胳膊为肱。〔19〕“较然著明”,明显突出。〔20〕“克约”,克制约束。“从制”,遵从制度。〔21〕“减于制度”,低于制度规定的标准。〔22〕“诡服”,外表假装节俭。“殊科”,不是同一品类。〔23〕“制”,帝王的命令。此处用为动词。〔24〕“表”,表扬。“章”,通“彰”,表彰。〔25〕“率”表率。“厉化”, 激励风化。〔26〕“弘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意为:公孙弘的子孙按次序应当作为继承人的。“关内侯”,秦汉二十等爵的十九级,位在彻(通)侯之下。一般封有食邑若干户。〔27〕“食邑”,又称采邑,卿大夫的封地,按户收其赋税而食,故称食邑。〔28〕“诣”,音yì,前往。“公车”,官名,亦为官署名。公车司马令,属卫尉,掌宫殿司马门,及宫殿夜间巡逻。凡天下吏民上书、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都归它管理。办公署也称公车。〔29〕“上名”,提名上报。“尚书”,官名,战国时置,又称掌书,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开始分常侍、二千石、民、客四曹,备掌公卿、郡国二千石、吏民上书及外国夷狄之事。后世发展为六部尚书。〔30〕“拜”,封拜,授予官爵。
班固称曰:〔1〕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2〕远迹
羊豕之间,〔3〕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4〕海内乂 安,〔5〕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6〕制度多阙,〔7〕上方欲用文武,〔8〕 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9〕见主父而叹息。〔10〕群臣慕向,〔11〕 异人并出。〔12〕卜式试于刍牧,〔13〕弘羊擢于贾竖,〔14〕卫青奋于奴仆,
〔15〕日c 出于降虏,〔16〕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17〕汉之得人,于兹 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18〕质直则汲黯、 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19〕定令则赵禹、张汤,〔20〕文章则司马 迁、相如,〔21〕滑稽则东方朔、枚皋,〔22〕应对则严助、朱买臣,〔23〕历 数则唐都、落下闳,〔24〕协律则李延年,〔25〕运筹则桑弘羊,〔26〕奉使则 张骞、苏武,〔27〕将帅则卫青、霍去病,〔28〕受遗则霍光、金日c 。〔29〕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30〕制度遗文,〔31〕后世莫及。孝宣承统,
〔32〕纂修洪业,〔33〕亦讲论《六艺》,〔34〕招选茂异,〔35〕而萧望之、梁
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36〕刘向、王褒以文章 显。〔37〕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38〕治 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邵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之属,〔39〕皆有功迹见述于后。累其名臣,〔40〕亦其次也。〔41〕
【注释】〔1〕“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继其父班彪完成《史记后传》。后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又著有《两都赋》。曾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牵连,死于狱中。“称曰”,以下这段文字是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的传赞,后人移写于此。〔2〕“卜式”,西汉河南人,畜牧主出身。屡以家财捐助政府,武帝任其为中郎。后封关内侯,官御史大夫。以反对盐铁专卖,不久被贬为太子太傅。“兒宽”,西汉千乘(今山东省高青县北)人。治《尚书》, 为孔安国弟子。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任左内史。在任数年间,劝农业,缓刑罚, 并负责在郑国渠上流开六条小渠,称为六辅渠。后任御史大夫,与司马迁共同制定“太初历”。“鸿渐之翼”,鸿雁奋飞的翅膀,比喻才能非凡。“燕雀”,泛指小鸟。这里比喻才能庸劣之辈。〔3〕“远迹羊豕之间”,指混迹于猪羊之间。公孙弘曾在海滨放猪,卜式曾入山牧羊。〔4〕“汉兴六十余载”,指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二○六年) 至汉武帝即位(公元前一四○年),其间六十余年。〔5〕乂安”,安定。〔6〕“四夷”, 指汉朝周边的部族。“宾”,归服、顺从。〔7〕“阙”,通“缺”,不健全。〔8〕“文武”,指有文武才能的人。〔9〕“蒲轮”,用蒲草裹车轮,使车不震动。古时征聘贤士时用之。“枚生”,即枚乘,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劝吴王勿反,不听,遂去为梁孝王客。吴楚七国反时,他又上书规劝吴王。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入京,死于途中。著赋九篇,今存《七发》等三篇。〔10〕“主父”,即主父偃。“叹息”,感叹,这里指武帝感叹主父偃等人的才能。〔11〕“慕
向”,羡慕向往。〔12〕“异人”,有特殊才能的人。〔13〕“试”,用,任用。“刍牧”,割草放牧。〔14〕“弘羊”,即桑弘羊,西汉政治家,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制定推行盐铁和酒类专卖制度,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增加国家财赋。主张抗击匈奴,反对和亲。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防御匈奴。昭帝初年,他与霍光、金日c 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召开盐铁会议,他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次年,被指控与上官桀谋废昭帝,被杀。“贾(音 gǔ)竖”,对商人的蔑称。〔15〕“奋于奴仆”,从奴仆中奋起。〔16〕“日c ”,即金日c ,字翁叔。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桑弘羊受遗诏辅政,封为秺侯。“降虏”,投降的匈奴人。〔17〕“曩(音 nǎng)时”,以往。“版筑”,以木板筑土为墙。相传商王武丁的大臣傅说,原为版筑奴隶,后被武丁重用。“饭牛”,喂牛。春秋时虞国大夫百里奚,虞亡被晋所虏,以陪嫁的奴隶入秦,以喂牛之说引起秦穆公的重视。后入楚,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任为大夫,因而称为五羖大夫。与蹇叔、由余等辅佐穆公建立霸业。“朋”,辈。〔18〕“笃行”,品德淳厚。“石建”,温县(今属河南省)人。万石君石奋长子,其姑为高帝美人;其父以恭谨为近侍官,文、景两朝为高官。石氏一门,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者五人,故石奋称为万石君。石建于武帝初任郎中令。“石庆”,石奋少子,武帝时任御史大夫、丞相。恭谨有余而无甚建树。〔19〕“推贤”,推荐贤能。“韩安国”,梁国成安(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字长孺。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卫尉。韩安国推荐的人物,皆廉洁贤能之士,他所荐举的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名士。“郑当时”,字庄,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人。武帝时,任右内史、大农令等官。他礼贤下士,举才俊,不遗余力。〔20〕“定令”,制定律令。“赵禹”,斄(音 tāi,今陕西省武功县西)人。武帝时曾任官廷尉。曾奉诏与张汤编订律令。居官不受请托,执法失之酷急。“张汤”,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等官。建议铸造白金及五铢钱,并支持盐铁官营政策,制订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曾和赵禹共同编订律令。撰有《越宫律》二十七篇。〔21〕“司马迁”,行事见本书前言及《太史公自序》。“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时因所作《子虚赋》被武帝赏识,任郎官。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其辞赋后人辑为《司马文园集》。
〔22〕“滑(音 gǔ)稽”,言词诙谐幽默,流畅无滞,宛转自如。与现代汉语中之滑稽,义有区别。“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善辞赋。“枚皋”,枚乘之子。武帝时为郎,以下笔快捷为时人所称。有赋一百余篇,今多不传。〔23〕“应(音 yìng)对”,对答。“严助”, 本姓庄,避明帝讳改为严。会稽郡吴(今江苏吴县)人。武帝时以对策合帝意,擢为中大夫。后任会稽太守、侍中。因与淮南王刘安交结,被牵连受刑而死。善应对,有辩才, 又长于文辞,曾作赋数十篇。〔24〕“历数”,天文历算之学。“唐都”,西汉天文历法学家。祖先为楚国史官。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参与修《太初历》。“落下闳”,落下为复姓,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精天文历算。武帝时征为太史待诏,与司马迁、邓平、唐都共创《太初历》,又造浑仪,以观天象。〔25〕“协律”,
校正乐律。“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均为乐工。善歌,又善度新曲。武帝时,任协律都尉,为《汉郊祀歌》配乐,又仿西域《摩诃兜勒》曲,作“新声”二十八解,用于军中,称“横吹曲”。〔26〕“运筹”, 策划谋略。〔27〕“张骞”,两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属陕西)人。官大行,封博望侯。武帝初,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 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夏、康居、安息等地。“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天汉元年(公元前一○○年)奉命赴匈奴被扣留,迁之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回朝。〔28〕“霍去病”,西汉名将, 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区,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又和卫青共同击败匈奴主力。汉武帝要为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29〕“受遗”,接受遗命,辅佐新主。“霍光”,西汉大臣,字子孟,河东平阳人,霍去病的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受武帝遗命辅政,任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即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执政期间, 轻徭薄赋,有助于发展生产。〔30〕“兴造功业”,建功立业。〔31〕“遗文”,遗留下来的文物典籍。〔32〕“孝宣”,即汉宣帝刘询,武帝曾孙,少年避祸,生长民间。昭帝死,被霍光拥立,公元前七四年至公元前四九年在位,号称中兴。〔33〕“纂修”, 继承发扬。“洪业”,汉朝的盛世大业。〔34〕“六艺”,即六经,包括《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六仲儒家经典。〔35〕“茂异”,才能优秀的人才。〔36〕“萧望之”,西汉大臣,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人,徙杜陵。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博等官。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同异的意见。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排挤,被迫自杀。“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今山东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曾从京房、田王孙学《易》。历官太中大夫、给事中、少府。其子梁丘临能传其学。宣帝时,选派多人从临学《易》,梁丘学立为博士。著作已佚,清人辑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山东省汶上县附近)人。西汉今文尚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历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从夏侯始昌、欧阳生学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宣帝时,立为博士。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韦贤少子。宣帝时,以明经累官至太常,袭父扶阳侯爵,曾与萧望之参加石渠阁论经会议。后任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至丞相。“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人。西汉公羊春秋严氏学的创立者。从大儒眭孟学《公羊春秋》,宣帝立为博士。历官河南、东郡太守,左冯翊、太子太傅。“尹更始”,西汉经学家,字翁君,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从蔡千秋学《谷梁春秋》。宣帝时为议郎,参加议经大会。后为谏大夫、长乐户将。又习《春秋左氏传》, 传子咸及翟方进、房风。〔37〕“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文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 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都亡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
《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辑存一卷。“王褒”, 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西汉辞赋家。宣帝时为谏大夫,以辞赋著称。又有
《僮约》一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奴隶所受的残酷虐待。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38〕“张安世”,西汉大臣,字子儒,杜陵人,张汤之子。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他拥有家童七百人,从事手工业生产,财富超过霍光。“赵充国”,西汉大将,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时,封为营平侯。后与羌族作战,在西北屯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魏相”,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举贤良,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抑制豪强势力。宣帝时任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邴吉”,也作丙吉,西汉大臣,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本为鲁狱吏,累迁廷尉监,治巫蛊之狱,曾救护宣帝。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宣帝。封博阳侯,任丞相。“于定国”,西汉大臣,字曼倩,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初为狱吏、郡决曹。宣帝时,任廷尉, 决狱谨慎,有疑者皆从轻处理,时称宽平,当时称颂他“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西平侯。“杜延年”,字幼公,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市西南)人。御史大夫杜周少子。明法律。昭帝时任校尉、谏大夫。告发上官桀、盖主、燕王等合谋叛乱事,封建平侯。宣帝即位,出为北地、西河太守,入为御史大夫。他执法宽平。〔39〕“黄霸”,西汉名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颍川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后世把他和龚遂作为“循史”的代表,称为“龚黄”。“王成”,籍贯不详。为胶东国相,有能声。地节三年(公元前六七年),宣帝下诏褒奖,封关内侯。“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初为昌邑王刘贺郎中令,勇于诤谏。宣帝时,渤海郡附近灾荒,民众起而反抗。他任渤海太守,开仓借粮,奖励农桑,狱讼减少,农民归田。后官水衡都尉。后世把他和黄霸称为循吏的代表,号为“龚黄”。“郑弘”,字稚卿,泰山郡刚(今山东宁阳东北)人。好学明经, 精通律令。先后任南阳太守、淮阳相、右扶风,所至有声。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任御史大夫,因与京房私议朝政被免官,后自杀。“邵信臣”,又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曾在南阳利用泉水开通沟渠,并筑堤闸数十处,以钳卢陂最为著名。灌溉农田三万多顷,并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当时人称之为“邵父”。后任少府。“韩延寿”,字长公,杜陵人。少为郡文学, 后任颍川、东郡太守,治甚有名。继为左冯翊。后遭诬劾,为宣帝所杀。“尹翁归”, 字子兄,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徒杜陵。少为狱小吏,通法律,善击剑。以廉能数迁至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诛杀豪强,杀恶霸许仲孙,郡内大治。入为右扶风,治如在东海时,京师畏其威严,扶风大治,声闻于朝。“赵广汉”,字子都,涿
郡蠡吾(今河北蠡县)人。少为郡吏、州从事。宣帝时,任颍川太守,诛杀豪强。迁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40〕“累其名臣”,《汉书》作“参其名臣”。“参”, 检验。此句意谓考察这些名臣的行事。〔41〕“亦其次也”,谓比起武帝时的名臣来, 稍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