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笔者工作范围之限, 只能对数学方面提出一点看法。如果还多少有一些想法对其他学科也有些作用,则甚至有一些喜出望外了。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学教育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展。比之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自然是今非昔比。尽管在未来几十年中改革和发展都还会有极多复杂的情况出现,但是总可以采取比较“正规”的,按教育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而临时性的措施应该更少一些了。因此,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就亟待更有系统地提出与解决了。
当然,可以要求中学教师都有更高的学历;如果满足不了,也可以用某种形式来补一补课;也可以开一些研讨会等等来帮助解决某些问题,但是根本之图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多读一点书。这样就提出了一问题, 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才能有用?有不少人认为教什么就学什么就行了, 不少人(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相当一批师生在内)已经感到念这么多高等数学是没有用的。有不少人认为这违反了“师范性”反而造成思想不安、队伍不稳,如此等等。也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只有多念更高深的数学课程,本科完了还有研究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水平,从“根本上”稳定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师范性问题。那么什么是“师范性” 呢?为人“师表”,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呢?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中学教师,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十来岁思想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人,要去塑造一个人,有思想政治的要求,有道德情操的要求, 当然还有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等,而从数量上“作大头”的仍是科学文化方面的要求。对于一个数理化教师,不但要求他以自己的思想情操去感化学生,更要求他能从自己的专业方面去塑造一个人。当然,例如一个数学教师不应该以为自己的学生将来很多人成为数学家。但是,数学不只是谋生技能,更不能只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从这门科学中,我们看到人类是怎样解决他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又怎样从具体问题形成了许许多多数学定理、数学理论,⋯⋯,人们曾经不只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目的去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数学问题,而是追求深层次的真理,又怎样由此而造出美好的世界。这就是创造。我们现在常说要培养“能力”。其实,哪里有什么“抽象的能力”,如果不进行创造的实践而侈谈“能力”的培养,犹之乎不下水而谈游泳的道理一样。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解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他可能在创造,而范进六十中举,那怕是中了状元也没有什么创造,也谈不上什么能力。当然,写八股文也算一种“能力” 吧!问题不在于是念高等数学还是初等数学,而在于如何对待孩子能够接受的知识,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不相信这里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更没有什么诀窍。可以看一看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几乎都受到一两位中学教师的影响,而这位教师的影响,最深刻的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他的情操,他对待科学的态度等等,即在于他自己的科学素质。
我们常说把大学的知识和中学知识结合起来,其实这是培养高的科学素质的根本之途。有一些历史的经验:19 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德国大数学家克莱因,写了一部名著《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应该感谢湖北教育出版社,愿意赔本出这本书,其实这是作者多年利用假期为中学教
师讲课的教材,而且实际上把自己的研究的成果都讲给教师们听。直至今日我们再读这本书仍感到富有启发,使人思如泉涌,可以懂得许多自以为再也没有问题的东西,一句话,可以懂得什么叫把大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我愿向每一个有志于提高自己数学水平的数学教师推荐这本书, 条件是这位教师应该读过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程。另一个范例是前苏联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是,第一流的数学家,甚至是数学大师,也都愿意为中学教师的提高尽心尽力,最近一位同志翻译了前苏联的大数学家辛钦写的《数学分析八讲》,看一下这位名重一时,贡献卓著的概率论大师,是怎样讲最基本的数学分析知识,从什么是实数,什么是函数开始,而且并不超过大学一年级的内容,看一下他的讲法和我们自己对这门最基本的数学课程的理解,相距何在,就知道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要下多少功夫。现在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如果在科学文化方面也要提出素质问题而不只是谋生技能,更不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的话,那么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
这里我们有意不谈对数学有特殊重要性的解题,训练问题,也没有讲到特殊作用的数学竞赛问题,这是需要专门讨论的。但是可以说一句, 这不会和下面讲的一切矛盾。
十分高兴,现在有一批有志者在本世纪之末开始编写这一套丛书, 决心在这个方向上走上踏实的一步。尽管征途漫漫,困难重重,也不能以上面提到的大师们和他们的经典著作来要求于这丛书。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读者会从这丛书中得到启发,得到益处, 更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这个工作。
齐民友 1996.6.1
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