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绝大多数实验都涉及到物理量的测量和物理规律的研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选择的合适仪器,尽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个待测物理量,在客观上具有真值。但由于受到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和观察者生理反应能力、操作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测得的结果只可能是一个近似值。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即
误差=测量值-真值
在实验中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时,都应着眼于减少误差,尽可能使实验结果接近真值。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误差的性质和来源上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 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是有规律地重复。
系统误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仪器误差
这是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或有缺陷,以及没有按规定条件使用而造成的误差。仪器误差常表现在下面三种情况:
-
示值误差。如米尺由于变形造成刻度不标准;电表的轴承磨损引起示值不准等。
-
零值误差。如千分尺由于磨损致使在零位时,读数不为零;电表在使用之前未调整零位等。
-
仪器机构和附件误差。如天平两臂不等长;砝码不准;电桥的标准电阻不准等。
- 方法误差
这是由于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或实验条件不合要求而引起的误差。如用伏安法测电阻,采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电表的内阻会给测量带来误差;在热学实验中,绝热条件的好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等。
- 人员误差
这是由于观测者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所造成的误差。如在使用停表计时中,有的人失之过长,有的人失之过短;在电表读数时,有人偏左而有人偏右;在估计读数时,有人习惯偏大而有人习惯偏小等。
系统误差常分为两类,即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前者指其误差的符号和绝对值均已确定,而后者是指其误差的符号或绝对值尚未确定。
二、偶然误差
在同一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的结果有差异,其差异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这种误差称为偶
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遇然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例如,各次观察时仪器对得不准;调节平衡时,平衡点确定不准;读数不准确;实验仪器由于环境温度、湿度、振动、杂散电磁场的干扰、电源电压的波动等因素引起测量值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微小的、混杂的,并且是随机出现的,这就难以确定某个因素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大小。
每项测量的偶然误差是无规则的,但若测量次数充分多时,就会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偶然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具体表现为
-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要大得多。
-
比真值大的测量值与比真值小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相等。(3)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三、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关系
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它的确定性,而偶然误差的特征是它的随机性, 两者经常同时存在于实验之中,有时难以严格区分。通常把一些不确定的系统误差看作偶然误差,也常把一些确定的但规律过于复杂的系统误差当作偶然误差来处理。有时,两者的区别与空间和时间的因素有关。例如,环境温度对标准仪器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以看成是系统误差, 而在长时间内则认为是偶然误差。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误差来源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加深,有可能把过去认识不到而归于偶然误差的某些误差,确定为系统误差。
还必须指出,在测量中,由于读数或计算时发生错误,致使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过矢误差或粗大误差),这种偏差是错误而不是误差,它是不应该出现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对误差大小的评价
实验中常用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来评价实验结果中误差的大小。这三个概念的涵义不同,应加以区别。
- 精密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偶然误差大小的程度。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偶然误差小。
- 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高表示多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系统误差小。
- 精确度
是对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大小的综合评价。精确度高是表示在多次测量中,数据比较集中,且逼近真值,即测量结果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比较小。
另外,在评价测量结果时,常用到精度这个概念。精度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有时,它是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即准确度的高低;有时它是
表示偶然误差的大小,即精密度的大小;同时,它也可用来综合评定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大小,即表示测量结果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