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是教师各种素养的集合体,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就是说教师素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内外品质上的要求;是否具备这些内外品质,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 教师素质的构成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

  1. 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 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它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就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而论,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

  1. 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1. 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知识是教师籍以教育学生的最基本的手段。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因此,文化素质历来都被视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是缺一不可的。

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指教师除了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文史哲、音体美等其他学科方面的一般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当代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各科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加上学生知识需求和教师工作的多方面性,教师就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1. 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板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自我控制能力,这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针对学生的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能力。许多教师能在遇到“意外”、复杂问题时急中生智,这固然与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不开,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智控制力。

  1. 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 它所包括的内容有:认识因素,即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兴趣因素,即兴趣及其品质,如兴趣的广度、深度、稳定性与效能等; 一般情绪因素,即情绪、心境、激情、热情等;情绪品质,即情绪的稳定性、深刻性等;社会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意志因素,即意志及其品质,如意志的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目的性(自觉性)等;性格因素, 即性格特征,如谦逊、自我批评精神、勤奋精神、献身精神、内向性、外向性等;气质因素,即个性情绪和活动的反应强度、速度与表现趋向。

  1. 身体素质。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它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体格状况,即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身体形态与身体姿势状况:二是体能状况,即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耐力状况和走、跑、跳、掷、攀、爬、举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状况; 三是身体的适应能力情况,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身体素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它的发育发展状况, 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等有重大影响。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较强的耐受力、敏捷的反应力、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视力和听力、宏亮的声音等。

  1. 外在素质。

教师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面貌。它是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比

其他职业更强的示范性。现在的各个行业,都十分重视职员的外在仪表与风度,通过服饰统一等树立自己企业的形象。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和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特殊期待,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在素质。

一般认为,教师的外在素质,在衣着方面应该朴实整洁而不呆板,在仪容举止方面应该稳重端庄而不矫饰,在性格方面应该活泼开朗而不轻浮,在待人方面应该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当然,教师良好的外在素质只有与教师高尚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谐统一,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教育力量。否则,只注意或刻意追求外在的形象而不重视内在的修养,其结果必然会败坏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只有把外在形象的美与内在德行的美统一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 教师素质的基本特征

教师素质是不断发展的。其形成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1)时代性。教师素质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教师素质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异的。在

阶级社会里,教师素质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即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我国现阶级,教师素质在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必须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素质,民族素质要求的制约和决定。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尤其如此。

  1. 结构性。

教师素质是一定结构的统一体。结构决定功能,具备某种功能也必须有一定的结构。教师素质结构是组成教师素质整体的各种素质的构成和各种素质之间的结合方式。教师素质由各种具体的素质构成,每一种素质又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如教师的能力素质就又由若干种能力构成。这若干种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很好地完成其教书育人的使命,不仅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而且素质的构成必须合理,即各方面的素质都必不可少, 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

  1. 层次性。

教师素质的层次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各种素质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所构成的发展阶梯,它决定教师的能量和能级。教师素质具有层次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每个教师的遗传素质(与生俱有的、从父母或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主观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思想、文化、能力、心理、体质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就形成教师素质的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层次。合格教师中还有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的层次。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结构及教师分工和任务的不同,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也有差别,如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各方面,教研室(组)、年级组等教师群体,不同教育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或专业),都需要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合格教师等组成合理的层次

——这是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的教师素质层次。在一个教育教学单位、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层次与教育需要的层次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 并且这种不平衡的素质层次又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分析教师素质与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和层次更加合理。

  1. 稳定性与可变性。

教师素质的形成是渐进的,有一定的周期。教师素质结构一旦形成就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但是,由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以及对教师所进行培养、提高(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和有效管理(如加强岗位责任制、严格晋级资格审查制度等),使已形成的教师素质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素质,从多个方面(进行督促、提供条件等)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1. 因果性。

教师素质具有多因一果的特征,即教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的。它是先天获得性与后天获得性的统一,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统一,外因与内因的统一。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基本因素有五类:

一是遗传因素,即先天生理因素,它为教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二是社会因素,主要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制度的性质、文化科学事业发展的水平、杜会的文化传统和尊师重教风气、国民的平均文化素养等。

三是职前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教师素质形成的基础阶段。

四是在职教育因素,包括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 是教师素质的发展阶段。

五是主观因素,即教师已具备的素质基础和主观努力。教师创造性运用主客观条件,特别是通过主观努力,积极地利用各种客观可能性,控制客观条件的不利因素,使之转化为有利因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