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构思过程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几乎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才写出了这一令世人惊叹的杰作。

还是在他作为苦役犯的时候,在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们中间,他对人的个性产生了新的理解。周围那些杀人犯完整的内心世界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使他深为吃惊。一个叫做奥尔洛夫的苦役犯,使他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他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他藐视一切苦难和惩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使他感到畏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力量。”于是,在作家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一个极端的现代个人主义者和否认道德规范的英雄人物,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干任何事情。这个问题促使他产生了朦胧的艺术构思。“当我躺在统铺上,愁肠百结,发生思想裂变的时候, 我就开始构思它了⋯⋯这部忏悔终将确立我的名声”。

普希金的著名诗作《茨冈》也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启示。在普希金这部酷爱自由的长诗中,特别有力地响彻着诗人对当时专制国家的奴役制度的抗议。他笔下的主人公阿乐哥被“沉闷城市中的奴役生活”憋闷得喘不过气来,遂逃离城市,加入了被当代文明社会所摒弃的茨冈人的行列。然而, 阿乐哥由于极端自我崇拜,完全崇信自己的个人意志,认为自己有权对别人进行最高审判从而杀了无辜的人。无限度地追求自由解放,不可遏止的反抗意向,导致阿乐哥在残酷报复和行凶杀人之后精神彻底崩溃。原来,他比他所追求的自由与正义的最高理想低得无可比拟。“阿乐哥杀了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自己的最高理想,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就是犯罪与报应的悲剧实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阿乐哥的行凶杀人和被人抛弃,与《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杀人和孤独生活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为进一步捕捉素材,充实艺术构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翻阅了大量的刑事案件的审判记录。其中法国的一桩拉赛内尔杀人案引起了他的关注。拉赛内尔是法国里昂市一个商贾的儿子,曾想埋头于研究法律。在一次决斗中,他因杀了人而入狱。被释放后,他先打算成为一个诗人,但文学活动不能使他满足,他又跟那些狱友来往,由于饥饿,由于对金钱和享乐怀有无法遏止的欲望,他开始参与他们的盗窃活动,随后他又准备干更大的犯罪勾当;行凶杀人,抢劫财物。因而再度入狱。在狱中他出版了一本诗集,尽情地发挥他关于文学、道德、政治和宗教的思想。他那精僻的见解、清晰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使很多人惊诧不已。这类喜欢发表抽象议论的罪犯或满口空洞理论的杀人凶手,以其心理上的各种矛盾引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极大兴趣。他写道:“在这一诉讼案中,讲的是一个罕见的、神秘的、令人可怕却又饶有兴味的个性。卑劣的天性和对贫困的畏惧,使他变成一个罪犯,而他本人也胆敢充当自己时代的牺牲品,这一切都是极度的虚荣心造成的⋯⋯”于是,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脑海里早已形成的形象,又溶入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具有深重浪漫主义思想与行为的典型刑事犯的形象。

1864 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经济上最为贫困的一年。借债、还债这些为谋生而进行的努力,使他在这一年中在创作上几乎一无所获。“整整一年中,

我几乎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作家感叹道。不过他却密切观察着和感受着他周围那个新环境,在那里,人们赤裸裸地、厚颜无耻地为金钱而斗争。在这一年中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当权者和投机商很快就成了他笔下的各色人物。

酗酒问题一直是俄国社会的痼疾,世世代代,永无疗治。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小就深受父亲酗酒恶习的危害,故去的妻子的前夫也是个酒鬼,这一切都使他对这一问题深为忧心。他早就想写一部有关酗酒问题的小说,最终它成了《罪与罚》中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生活写照。

为了集中精力从事创作,躲避各种烦琐事务以及债主们与警察局的纠缠,陀思妥耶夫斯基决定到国外去旅行。一部伟大的小说,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旅途上开始动笔的。与此同时他也遇到了更为强烈的饥饿与贫困的问题,“我已经 3 天没有吃午饭了,早上和晚上只能喝上几杯茶。说也奇怪, 我一点也不想吃东西。可恶的是,老板总是对我施加压力,一连几个晚上拒绝供给蜡烛⋯⋯”,然而,强烈的创作冲动逼迫他一定要写下去,顽强地写下去。

1865 年 9 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俄国导报》杂志的负责人卡特科夫写信,希望能刊登他正在写作的这部小说,他将小说的情节与立意向卡特科夫作了详尽的阐释。一向老成持重的卡特科夫深为小说的内容所打动,立即预支了 300 卢布,这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到 11 月份, 他已经写了很大一部分,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小说中的人物牵动着他, 使他对这部小说增加了更多新的认识。更新更大的写作计划很快取代了原有的构想,他把已写的手稿烧毁了,又开始重新写起。 1866 年一月号的《俄国导报》上开始登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分,他把这部小说定名为《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