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鸿忠心守卫定海边疆

郑国鸿,字雪堂,回族,1771年生于湘西凤凰县沱江镇人。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竿千总。

郑国鸿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他送往名师故交如煜处就读经学。郑国鸿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经数年苦读,学识优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恂恂雅饬,好吟咏,嗜穷经。

由于郑国鸿研求经世之学,颇有见解,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

郑国鸿17岁时,父亲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他:“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

郑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他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我国历代名将的修身、冶军、作战经验。

他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

郑国鸿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

他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

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

因世代军功,郑国鸿年仅18岁便承袭云骑尉世职。1803年,拔补永绥屯守备,1815年调至湖北黄州协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1825年升迁广西平乐协副将,次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并代理郧阳镇总兵,1830年调任浙江湖州协副将,60岁又调回湖南宝庆任协副将。

楚督裕泰对郑国鸿倍加赞赏,说他是:“老将德高,才干出众。”

上奏朝廷,竭力推荐。这样,1840年道光帝将郑国鸿提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调守边疆。郑国鸿时年63岁。前去赴任。

1840年,正值我国开展禁烟运动,英国侵略者以武力破坏禁烟运动,点燃了侵略中国的战火。郑国鸿前往处州就任时,裕泰设宴饯行,鼓励他挥师江浙为国出力。

郑当即表示:“我虽年过花甲,但救国之志犹存,若英夷敢犯,我当效仿古人墨绖从戎之义,杀贼卫国,在所不惜!”

1840年4月,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40多艘船和4000余名士兵开赴中国。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占领了守备空虚的定海县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

之后,郑国鸿等商讨了两件大事:一是狠抓严密布防,以御防患;二是坚决惩奸扑盗,以防内患。并将计划报请当时的两江总督裕谦审批。

同时,他们又根据海防、海战的特点着手训练部队。郑国鸿制定了十六字治军方针:

诚信必孚,赏罚必明,

真伪必察,甘苦必均。

使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裕谦审批了郑国鸿等的定海防务计划后,于4月上奏准,在定海增守军1000人,并在东山兴建镇远城。同时,批准修复定海城墙及沿海炮台,增拨士兵1800名,大炮50门,铁弹数万斤。

但这个防守措施仍与郑国鸿等呈报的防御计划差距较大,于是三镇总兵进见裕谦,提出情愿用自己的3年俸禄作为经费修筑各种防御工程。裕谦批准了兴建土城的计划。

但定海收复不久,百业待举,要在短期内修筑长达2500米的土城,困难之多,不言而喻。郑国鸿向军民阐明修城意义,并亲自带头。他身着短衣,脚穿草鞋,在烈日下挑泥夯土。

总督裕谦定海视察,目睹总兵的饭菜竟与士兵一样,对郑国鸿说:“现在军务繁忙,此食不足以养身,何况总兵的俸禄不薄,何必如此节俭!”

郑国鸿答道:“布衣素食是我的习性,况寇患未绝,即使桌上摆满鱼肉,我亦食不甘味。”

裕谦听了很受感动,连连赞叹:“忠诚良将,忠诚良将!”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这条长达2500米,高丈余,厚近两米的土城终于筑成,同时还建了一座1300米长的震远炮城。

郑国鸿还经常深夜出营查哨,出海巡逻,发动人民组织团练,搞好军民联防,并于一次巡海中俘获了威林士德等38名英军,缴获10门台炮。

有一天,郑国鸿与王锡朋带领百余兵士夜巡,在花岛洋面上追赶盗船,他俩身先士卒,纵身跳上贼船与海盗搏斗,郑国鸿的左臂受伤,王锡朋的右臂被刺,仍坚持奋战,终于生擒邱亲等11名大盗,杀死海盗12人,缴获海盗船3艘,烧毁1艘,全歼盗贼,军民皆大欢喜。

英军攻占了广州之后,侵略军得寸进尺,率军北上。这时,道光帝已下令郑国鸿、王锡朋撤离定海。8月30日,葛云飞正在定海城北住宅给郑国鸿、王锡朋设宴饯行,忽然接到英军攻占厦门,继续北犯的紧急情报,葛云飞立即下令迎战。

郑国鸿、王锡朋二人当机立断,请葛云飞上奏免于撤防,继续留守定海。三总兵联名上书,说明定海不仅不能撤防,还要调兵力、大炮增援。

裕谦同意留下郑、王二人,他们分别带兵防守各处要隘,随时准备打击敢于来犯之敌。

9月中旬,英舰29艘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黄牛礁一带。26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30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坚决保卫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

是日下午,气势汹汹的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稍后,侵略军头子璞鼎查指挥船舰突然向竹山门方向进发。葛云飞跨马奔向竹山门,把炮口对准战舰,亲自点火,击中敌舰“布朗底”号,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英军仓皇而逃。

初战告捷后,三位总兵重新调整防区,由郑国鸿防守要隘竹山门。

9月27日凌晨,英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

但是敌我力量悬殊,英军达20000多人,而定海守军只有4800人,且武器装备落后。于是,三总兵联名上书,请求支援。同时,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

9月28日,郑国鸿巡视竹山门时捉获一英军间谍,探知英军情报后,立即作出周密布置。果然,不久后英舰“哥伦拜恩”号等3艘舰艇来犯。守军隐伏于石岩后等到英军登陆,突然杀出,杀敌300余,碎其舢板船2艘,我无一损,阵地犹存。

29日,英军“布朗底”号等3艘舰船及2艘武装船进攻,被葛云飞击退。连日来台风不断,大雨倾盆,郑国鸿独守竹山门。

竹山门是拒敌入港必经要隘,远离营房,在风雨中连生火煮饭的地方也难找,生活十分艰苦。定海人民有时冒着狂风暴雨送去饭肴,慰劳守军。

一次,他们特地给郑国鸿送去一碗参汤,说他年过花甲,万里迢迢来定海抗英,令人敬仰。

郑国鸿说:“我身为总兵,未能驱逐夷寇,即使喝一杯水也感不安,如独饮参汤则更愧对父老!”话毕,将参汤倾入水缸,对官兵大声疾呼:“大家与郑某枵腹苦战多日,请共饮此水,同享父老之爱,奋力杀敌。”他率先喝下一碗,接着官兵们共饮,斗志更加旺盛。

9月30日,英军自竹山东南吉祥门驶进,被守军再次击退,旋即进犯晓峰岭,亦被击退。五奎山的敌人又发炮隔山轰击。

当时天都快黑了,又没有援兵,郑国鸿的部属劝他:“退保晓峰,与葛军合力以抗。”

郑国鸿坚定答道:“竹山不守,晓峰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场,份也!”仍带领将士们拼命奋战,再一次把侵略者赶入东海。

至此,五天五夜,英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

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军以为我军无从瞭望,企图偷袭。郑国鸿等将领料定英军必至,伏地倚土,瞩目四望,忽满耳风篷声,又有海水中似船头遇风吹一般。发现英军两只载运火药大船,用铁索连之并行,遂立即瞄准开炮轰击,弹入舱内大火燃烧,片板无存,英军大乱,守军连环开炮,英军且拒且走,全部窜逃。

几个小时后,英军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一路攻竹山门。这次总攻,英军共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英军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

第一纵队向晓峰岭再次进攻,镇守此处的王锡朋首当其冲,督兵阻击,守军前队阵亡,后队继进,英军被杀退数次。无奈敌愈杀愈多,守军所有台炮打至红透,不能装弹,犹拼命死战。总兵王锡朋左冲右突,手刃数人,最终寡不敌众,壮烈阵亡。

晓峰岭失守后,英军又兵分两路,一路从山巅直下进攻定海城,用大炮轰开北门,一拥而入,定海城失守。另一路沿晓峰岭北脊而下,参与对竹山门的进攻。

竹山门的战斗,从早晨打到中午,三千英兵,水陆并进,攻打郑军。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敌人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敌,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

竹山门失守,敌人乘虚而入,很快进入关山炮台南端,三面夹攻关山炮台,成直逼葛云飞守军之势。葛云飞分段严守,英勇抗击,肉搏血战,突然被枪弹射中,坠崖身亡。

郑国鸿等三总兵牺牲后,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于10月4日向道光皇帝奏陈了定海战况及结果,极力陈述三镇总兵的壮烈忠勇。

道光皇帝阅毕,挥泪下诏,赐金治丧。对郑国鸿照提督例恤,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追谥忠节。

同时皇帝朱批:

三镇死事最烈,赐祭建祠,撰传改碑,并许在各原籍建专祠。

[旁注]

经学 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云骑尉 武职官名。隋文帝时置。炀帝时罢。唐置勋官十二转,其二转为云骑尉,当于正七品。宋、金沿置。明正六品。清为世爵名。1736年改拖沙喇哈番,汉名云骑尉,在骑都尉下。

总兵 古代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葛云飞 字鹏起,号雨田,是我国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系西汉军事家张良第六十六代孙。元朝时,由河北定兴迁居萧山南街,为避“三丁抽戍”之役,张良四十六世孙张招将其中一个儿子张素,从岳父改姓葛。

总督 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王锡朋 字樵慵,清朝将领,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素骁勇,曾钦赐“锐勇巴图鲁”称号。鸦片战争爆发后,被调往上海吴淞口,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抗击英军。1841年春率兵增援定海,农历八月十七壮烈捐躯,谥“刚节”。

提督 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千米,甚至数十万平方千米。

[阅读链接]

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最雄壮、时间最长的一次海战。

以郑国鸿等三总兵为首的定海守军,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和海疆,凭着土炮、大刀、长矛等落后的装备,在孤悬海外,无一援兵,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与当时世界上第一号资本主义强国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相持战斗了六昼夜,前仆后继,殊死搏斗,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连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汉军军官表现得很英勇。汉军的郑老将军单骑冲击,虎威凛凛,虽然阵亡,他的部属和我们的军队仍短兵相接,都英勇地和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旗手,选了一个最显著的地位,站着摇旗,丝毫不怕落在他四旁的从舰船上打来的炮弹。最后,炮弹把他打倒,另一个又赶紧来接替他。”

1884年夏,浙江巡抚刘秉章提议建立“三忠祠”,地方官绅捐俸集资,在定海城南郊半坡亭修建了一座“三忠祠”。祠中安放着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的牌位。他们的爱国功绩,已写进中国近代史中,将永远激发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