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巴人发展为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湘西土家族主要聚居在酉水两岸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杂居于花垣、吉首、凤凰、泸溪等县,他们大都以姓氏组村结寨,姓氏以田、向、覃、彭、冉等姓为大姓,而这些大姓又比较集中地聚居在某一地区之内,土司就是依靠誓强宗大姓起家,又以自己的权势统治着同宗之中的大多数土民。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是古代部分巴人的后裔。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的有些地名、人名和族名,是土家族自称的对音或转音;巴人崇拜白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主要姓氏与土家族的某些大姓有沿袭关系,个别巴语词汇仍保存在土家语中。

另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古代湘西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龙山里耶、泸溪县浦市、张家界古人城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湘西最阜的土著先民居住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意思。土家语地名“墨盆”是开天的意思,“里耶”是辟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是土著居民最早开辟的。

土家语对巫师的称谓“彰梯玛”,神歌唱词中提到的民族迁徙地名,最远至穆十必路、“十牌”洞,没有越过沅江与酉水汇合处。楚灭巴后流入五溪的巴人和五代时入主湘西彭氏,同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土家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湘西土家族是由贵州一带迁来的,这种说法主要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所记载的资料:

盖闻羝可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黟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

综合各种说法,土家族来源于楚、秦灭巴后,定居在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巴人。

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遗址和不少古猿化石。在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南猿、巨猿化石,及三颗高等灵长类的下臼齿化石;在长阳县下钟湾的一嗣穴堆积层中,发现二件剃破的左上颌骨和一颗左下前臼齿为代表的“长阳人”化石。在泸溪县的五里洲,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大量的陶器和27件石斧。

这一带地方,晋代《华阳国志》一书曾经指出:战国期间,巴国的疆域,东边到达四川奉节,西边到达四川宜宾,北边到达陕西汉中,南边到达的则是“黔涪”。可见,它在战国时期就属于巴国的南疆。

在西汉刘向所撰的《世本》一书中,记载了关于“廪君”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

其中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其居。析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且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麋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这个朴素的并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巴人的起源、迁徙及其经历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历史。

“诞”即“蜒”,专称二解:泛称多为“夷蜒”、“南蜒”,专称多指滨水而居的人,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蜒,为“南方夷也”。说明廪君之先,是“南夷”的一种,即以后“南蛮的一个族类”。巫蜒是以地名族,指“巫”地之夷楚巫郡的郡治在“夔东一百里”,即汉代的巫县。主要指三峡周围地带,南抵清江和武陵部分地区。

对于巴人的早期活动,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最早的要数殷墟甲骨文。其中有五片就提到“巴方”,即巴氏族的居住地。商代武丁时,妇好伐巴方,说明武丁之前就有巴氏族存在。

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过武王伐纣的战争,以“勇锐”著称而载入史册。周武王灭商以后,开始大量分封诸侯,封其桑族姬姓于巴地,名巴子国。

《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反映出周王要加强对巴人的统治。

从此以后,巴人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文献记载将川东、鄂西一带称为巴子国。

春秋战国时期,其势力并不强大,仍在江汉之间继续活动,与楚相邻,时战时和。战国以后,秦楚势力强大,不断攻巴,到公元前223年,南郡、巫郡、黔中郡被秦占领,这里的巴人成为秦国编民。

秦灭巴之后,定居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巴人,虽然经历了历代王朝更迭和战争变乱,但是他们基本没有大的迁徙,一直比较稳定地生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延绵不断,这与湘西土家族居民的分布区域恰好是一致的。

此外,土家族灿烂的文化也证实了这一点。巴人以虎为崇拜神,在土家族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大量以虎饰为主要特征的巴人文化遗物。其中有巴人的军乐虎钮錞于。湘西各地也相继发现了虎钮镦于20多件,还有大量带有虎饰的器物。

巴人以人祭祀,这一风俗,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永顺土司祭祀时还在进行。巴人的方言,还有许多与汉语混合使用,土家族地区保留着不少有关“巴”的地名。

再就是从西汉至明末清初,绵延不断见于各代史册,活动于湘鄂川黔边地区被称为“蛮”或“夷”族的首领,均有田、向、覃、冉、彭等姓,这正是湘西土家族中人口众多的主要姓氏。

[旁注]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我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等,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改变了周、秦到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是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虎钮錞于 发现于湘西的战国时期青铜乐器。该錞于通高43.6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中空。盘首面径25.2厘米;肩径31厘米;足径21厘米;钮长18厘米,宽3.5厘米,作猛虎形。器壁厚0.3厘米。器身完整,铜色青绿有光泽。

[阅读链接]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湘西土家族是由定居于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盼巴入经过长期的发晨;逐步步形成为单一的民族。

但是,在她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与之邻近的部分其他民族;包括迁徙进去的少数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