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历代名人
湘西处于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之地。
土家苗汉儿女世世代代在大山里繁衍生息,各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汇共生,形成了光辉灿烂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湘西民族文化。
湘西文化是湖湘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这里孕育的一大批军事、体育、文化等领域的人才,让湘西文化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如伟大诗人屈原流放湘西而创楚辞,而彭翼南、郑国鸿、罗荣光、杨岳斌等则向世人展示了湘西人的骨气与硬度,充分彰显了湘西文化的神奇和博大。
屈原流放湘西撰《离骚》
公元前308年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授楚君王之托,行至楚西发动民众抗秦,因楚贵族施政失当,楚西的老百姓不愿起来抗秦,屈原未完成国君之托,他在湘西生活得有些苦闷,撰写了《离骚》等文章,从而成就了楚辞流传千古。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3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吏绩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代文豪。
而成就屈原成为大诗人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在沅湘生活9年所书写的楚辞巨篇。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千年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离骚》中所说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据《帝王世纪》记载:
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而歌。
这就是《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也正是古时湘西苗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善卷把中原文化带进武陵山区,随着楚国疆域的日益开拓,楚国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更促进了楚文化不断地发展。
战国时,秦将司马错带兵入蜀,后与张若义又带兵入黔中,也丰富了楚文化,湖南龙山里耶的秦简足以证明。
公元前3世纪,屈原被流放于江南,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澧间流浪很久,也是从常德德山出发,经桃花源至沅陵、泸溪、辰溪、溆浦等地,最后定居于湘西泸溪白沙村,该村因屈原曾经居住而得名屈原村。
从屈原诗句“朝发枉渚,夜宿辰阳”等诗句来看,屈原在沅湘期间的生活中心地是在卢溪白沙,因为这里有屈原的族人、亲人和恋人。
屈原滩,位于沅水中游的湘西泸溪县新城白沙镇屈原村边,滩头至滩尾的流长约2500米,滩边是一铺平展的大小不等的淡灰色的鹅卵石,以及一坝自然隆起的生长着毛毛草草的沙洲,实为其增添了一片秀色,晨晖夕阳下姿态万千,特别富于诗情画意。
为了千秋万代铭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曾到此一行,人们就将这个小渔村起名为“屈原村”,这个河滩就叫“屈原滩”。
屈原先从郢都顺江而下到了陵阳,停了一个时期后,又溯江而上一直到达辰阳,后又南折入溆浦,不久下沅江入洞庭湖,渡湘江而达汨罗。
在此期间,他经常被发行吟,创造了骚体,称为楚辞,南方文学蔚为大国。
其中《涉江》、《离骚》、《九歌》、《九章》的若干诗篇就是在白沙村定居时写下的。
《橘颂》写于泸溪浦市,当地盛产橘红,橘柚是纪念苗族先祖蚩尤的重要果品。
从此武陵地区的民情风俗、山光水色、风云气象等经屈原之手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
如《涉江》中便写出了当地人的“奇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也写出了武陵山行船之艰辛:“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写出了原生态的环境:“入溆浦余儃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之所居。”
写出了武陵山的地貌和气象:“山高峻以蔽日兮,下阴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限兮,云霏霏而承宇。”堪称武陵骚体诗风之宗。
[旁注]
吕望 即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先后辅佐了6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重华 即舜,是我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生于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善卷 相传为尧舜时隐士。他辞帝不授,归隐枉山,德播天下,成为我国道德文化的渊源。《善卷祠记》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德积彰”之语,“常德德山山有德”之美誉也由此而来。
帝高阳 即高阳氏,相传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居帝邱,号高阳氏。高阳氏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之官,掌管民事。
[阅读链接]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屈原没有流放沅湘,没有屈原在湘西的9年生活,就不会有楚辞的出现,他也就不会成为文化人,更不会成为后来的世界文化名人。
因此,研究屈原的重点地区不是在他的出生地秭归,也不是在他的投江地汨罗,而是在他的创作地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