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才华撰写评论

萧伯纳在求职方面是个幸运儿,他的第一个职位都是人家把他推进去的。对此他自己曾说:“我从未奋斗过,我完全是凭万有引力飞黄腾达的。”

1883年,萧伯纳在大英博物馆阅读时,偶然结识了同样是27岁的著名记者威廉·阿契尔,他是《帕尔·马尔公报》的书评记者和《世界杂志》的剧评记者。

虽然两个人地位悬殊,但是,两个萍水相逢的年青人却一见如故。

阿契尔发现,萧伯纳不仅学识渊博,观点新颖,而且文笔老练、风趣幽默,不由心里大为钦佩。

而萧伯纳也喜欢阿契尔的坦率和深刻,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失败而自惭形秽。而很愿意将自己心中的烦恼全部倾诉给这位同龄人。

两个人在大英博物馆的休息室里交谈时,阿契尔总是非常理解地倾听萧伯纳讲述自己的遭遇,这使萧伯纳深受感动。

1885年的一天,阿契尔来到博物馆,他见到萧伯纳果然正在阅览室埋头苦读呢。

阿契尔来到萧伯纳身边,他轻轻拍了拍萧伯纳的肩头。萧伯纳抬头一看是阿契尔,惊喜地说:“好多天没见到你了,是不是忙得很哪?”

阿契尔却没有回答萧伯纳,而是拉起他就往外走,萧伯纳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跟着他来到休息室。

阿契尔从包里拿出一本书,递在萧伯纳手里,兴奋地说:“乔治,这本书是主编交给我的,让我写一篇书评,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我知道你肯定能胜任写书评的工作,你愿意试一试吗?”

萧伯纳没有推辞,他爽快地答应了阿契尔。

一回到家里,萧伯纳就打开书仔细阅读起来。此时的萧伯纳,早已不是当年为《大黄蜂》做“冒名”音乐评论员时那个层次了,经过五六年的艰苦磨炼之后,他在犀利的文笔中夹杂着机智与深刻。旁征博引,幽默而风趣。

一夜之间,萧伯纳就写出了一篇见解独到的书评。第二天一早,他就将打印好的书评稿交给了阿契尔。

虽然阿契尔一直听说萧伯纳是一个“快笔圣手”,但是,如此之快也令他大为惊讶:“乔治,我没想到你这么快!”

当阿契尔认真读了一遍萧伯纳这篇书评之后,他心中暗暗叫好。于是他拿着文章就去找到主编威廉·斯特德:“先生,您让我写的书评,由于我太忙,怕误了排版,于是就拜托我一个朋友写好了。”

斯特德听了不由心里很不痛快,因为书评往往要看评论者的名望,只有很有影响的作者,才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而这位署名“G·B·S”的评论者,从来就没听说过有这么一号。

斯特德失望之余,一边翻开稿子浏览着,一边示意阿契尔先别急着离开,这明显表示:如果这篇书评没什么价值,还得麻烦阿契尔亲自操刀。

阿契尔胸有成竹,他从容地在斯特德对面坐下来,并观察着主编脸上的表情变化。

只见斯特德开始的漫不经心,而变得越来越专注,眼睛也从一条缝逐渐扩张,并且放射出喜悦的光芒。

阿契尔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乔治征服了主编。他成功了!”

斯特德一口气读完文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轻轻地靠在椅背上,用异样的神情盯着阿契尔,然后他忍不住笑了:“伙计,你从哪儿淘到这样一个宝贝?”

阿契尔兴奋地问:“那您愿意为这个宝贝签一份聘用合同吗?”

斯特德爽快地答应了:“那还用说,谁遇到这么个大宝贝,都不会让他从眼皮底下溜掉的!”

萧伯纳取得了主编的信任,从此开始为《帕尔·马尔公报》写书评,稿酬是每千字42先令。

不久,阿契尔又以同样的方法把萧伯纳推荐给《世界杂志》担任绘画评论记者。

《世界杂志》由埃德蒙·耶茨主编,是伦敦一份重要的畅销刊物,就在萧伯纳在《帕尔·马尔公报》发表的书评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时,《世界杂志》的绘画评论记者恰巧不幸去世,杂志社正急着招聘一位精通评论工作,又精通绘画之道的记者。

埃德蒙·耶茨听了阿契尔的推荐,就同意让萧伯纳试着写两个画展的评论。不过,他同时安排这项工作的还有另外几个来应聘的小有名气的记者,他想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用。

萧伯纳对绘画之道颇为精通,因此他的两篇评论文章轻易就博取了埃德蒙·耶茨的大声喝彩。就这样,他被成功录用了,稿酬是每行5便士,这是相当高的。

以后,《明星报》的助理编辑马辛安又把萧伯纳推荐给《明星报》的创始人托马斯·鲍尔·奥康纳,萧伯纳负责在晚报上每周编一期音乐专栏,他用“科诺·迪·巴西托”这是莫扎特挽歌曲谱里提到的一种旧乐器的名称作为笔名,在音乐栏上大作其插科打诨的滑稽文章,这一回他又成功了。

两年之后,《世界杂志》的音乐评论记者辞职出国了,萧伯纳于是辞去《明星报》的工作,在《世界杂志》兼任音乐评论记者与绘画评论记者,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评论界的奇才。

此后不久,萧伯纳认识了他的传作者佛兰克·赫理斯,赫理斯当时是《星期六评论》杂志的主编。萧伯纳为他写了一两篇评论文章后,赫理斯建议萧伯纳为《星期六评论》编一个戏剧评论栏。萧伯纳同样获得了成功。

才一年多时间,萧伯纳已经从一个失败的小说家一跃成为出色的评论记者,一人兼写书评、音乐评论、绘画评论、戏剧评论,这是一般作家和记者难以企及的大家风度,G·B·S已经成为大家最熟悉的评论人。

萧伯纳二十多年来积聚的才华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但他的工作也是十分辛苦的,那时人们看到他穿着一双沉重的厚底鞋,一会钻进音乐厅,一会儿来到歌剧场,一会奔向美术馆。

后来,那双厚底的皮鞋竟然磨透了,萧伯纳干脆穿上了登山鞋,一次,一个阿尔卑斯山的旅游者看见他穿着登山鞋,问他是不是经常爬山。萧伯纳说:“不,这双皮鞋是在伦敦绘画美术馆的硬地板走动时穿的。”

萧伯纳每周要交四篇以上的评论,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却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的撰稿人,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他总是及时交稿;他总是细心而谨慎,把他的文章的校稿样改得很多,他总是以最大的努力从事工作。

赫理斯向来只请有名望、水平高的作家和记者担任评论员,他曾这样描述萧伯纳写评论的态度:

他的评论文章同他的说话一样,真的,非常简朴,直截了当,清楚易懂,明晰诚恳而深刻。

他不装腔作势,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样子:他是一位完整一致的人物,他是来说服人家的,而不是来劝导人家的;他有的是坦白合理的议论,有的是用讽刺和幽默来议论;这种议论包含机智而深刻的幽默,这种幽默通常是理智的而不是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