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的产物,一部毛泽东诗词,不仅堪称艺术珍品,不仅是毛泽东诗词艺术不断发展的原始纪录,也是一部记载半个多世纪中国革命历程的瑰丽史诗,是毛泽东的思想不断升华的一个历史侧面的映照。那醇郁的时代气息和满含战斗激情的诗章中,蕴藏着深刻的革命哲理和政治哲理。可以说, 毛泽东的诗同时又是一部哲理诗。毛泽东藉诗词艺术表露思想的才能是如此之高超,以致寥寥几句便可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者,你从他那优美的诗句中可以窥知他探求社会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你想要了解“新民学会” 时期的青年毛泽东的抱负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可以给你一把入门的钥匙;你想要了解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那一代职业革命家离乡背井、奔走四方之所求何在吗?《沁园春·长沙》会给你启迪;你想要了解以中国工农红军为砥柱的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起源吗?读读《西江月·秋收起义》你就会领略到其中的道理;你想要了解毛泽东的战争观吗?最好还是先去吟诵和品味《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你想要了解毛泽东对人民的敌人或社会公敌的态度吗?浏览一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也就一目了然;你想要了解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吗?最好是去细析《念奴娇·昆仑》;你想要了解毛泽东的社会历史观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毛泽东在辛弃疾这首词的标题前连划了三个大圈。1964 年 8 月,他在与人谈哲学问题时,认为辛弃疾这首词和晋朝张华《励志诗》中的“太仪斡运,天回地游”都包含着地圆的意思。

吗?那就从头至尾背熟《贺新郎·读史》。毛泽东的众多诗词犹如一扇扇向你开着的通往他心灵深处的窗户,只要注意,就不难发现他内心的奥秘。有言道,诗如其人。从这众多的诗词中,确实可以看到毛泽东那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和独立特行的个性。

由于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意识异常强烈,所以要对毛泽东从事诗词创作活动和作品本身作分期研究的话,可以从毛泽东投身中国社会政治活动、革命活动的几个大的转折时期来作相应划分。当然,也可以按作者的自然年龄段即不同年龄期的作品来作相应划分。这两种划分基本上是重合的,即可以把毛泽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词创作活动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中期, 后期。前期主要指作者在长沙求学的时期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时期; 中期包括作者投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和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的时期;后期则包括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前期(1915—1920),是作者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求学期间进行社会活动、毕业后从事革命活动的时期。当时他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作者留下来的作品共有 4 首:《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四言·祭母》、《虞美人·枕上》。从这四首诗作中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作为热血青年,这位未来的伟人此时比他人更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敦厚的情感通过作品较细腻的刻画而表露出来。同学易昌陶病死,他以满腔的且悲且惜且愤之情赋挽诗。新民学会会员纵宇一郎将东渡日本求学,他为之励志,赠诗以壮其行。慈母不幸逝世,他伤痛欲绝,遂写祭辞以纪心孝。而赠杨开慧一词则表明,为恋爱求婚,他也同样陷入了情网的困顿。

从思想倾向上看,毛泽东此时已站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立场上, 已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想意识,并已觉悟到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挽祖国于危亡的天责。“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 安得辞浮贱”(《挽易昌陶》),这些直抒报国志向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宰割中国的敌汽和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立场。“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恨偏所在,三纲之未,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祭母》),在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从母亲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中,体验到必须进行反封建主义的政治革命,使妇女获得解放,以取得平等社会地位的奋争精神。“致于所恨,必补遗缺”,毛泽东为实现这一志向终身不渝地奋斗着。在《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中,则可看到新民学会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果欲改造中国的心存鲲鹏之志的青年,表明他当时为他日一展鸿图而十分注重自身修养、求学储能的情怀。“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这些句子特别揭示他由于深受中国古文化熏陶而养成鄙视碌碌诸公的气度,有着斯人继大任、舍我其谁的勃勃雄心。从哲学上看,毛泽东此时还未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表明毛泽东此时还是一个唯我论者。①“名世于今五百年”,则可看到孟子的唯心论

① 毛泽东当时在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书页上如此批注道:“各我集合,即成宇宙,而各我又以我而存, 苟充我何有各我哉。是故,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我以外无可尊,有之亦由我推之亦由我推之;我以外无可服从,有之亦由我推之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31 页。)

在他身上的印痕。至于《祭母》中所显露出来的心物二元观念或受传统神灵观念影响的形迹,就更明显了,如“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总的说来,这四首诗词提供了一个处于社会巨变时期忧国忧民、追求自身进步的青年学子的形象,一个传统伦理观念地基动摇时期因敬爱母亲、未能报恩而负疚的孝子形象,一个在旧时婚姻陋俗尤盛时期追求诚贞爱情陷于情网而自感困顿的青年男子形象。

中期(1921—1956),这一时期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它包括作者接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后,投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依次经历的各个阶段:建党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前后及建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等阶段。这期间作者留有大量诗词作品,本集收录了 36 首。在这些诗作中,写与爱妻惜别,抒发革命豪怀以示志在革命,或对

革命前途和革命形势表示优虑的 3 首。革命战争题材的最多,共 19 首。在革

命战争时期寄情山水以抒怀的,或与战争题材有间接联系的 7 首。歌颂新生

的社会制度和新中国建设的 2 首。山水诗 3 首。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留下的 3 首词,是作者无形中自我塑造了一尊职业革命家的雕象:作者与革命共生存,抱负恢宏。读罢《贺新郎·怅别》,令人宛如置身残月西流、横塘寒气、东门霜重的肃杀境地,那里,作者与刚生下第二个儿子不久的年青妻子依依惜别。妻子掩面而泣,他不忍挥手离去。而作者之所以决然“挥手从兹去”,奔走他方,暂于家私不顾,为的是掀起“扫寰宇”的“台风”,使全部现存社会“似昆仑崩绝壁”。词的最后一行短短六字构成这样一幅画面:在某一天,日暖风清,比翼鸟展翅翱翔——那是一对革命夫妻的化身。《沁园春·长沙》向人展示的,是一个独立在红山碧江的壮美秋色中伟岸男子形象,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与世争雄的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誓与社会恶势力——封建军阀努力宣战。《菩萨蛮·黄鹤楼》则表露了作者为当时形势忧心如焚,使人几乎可触摸到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流,领受一种苍凉的心感。这一时期的三首词都可堪称佳作,风格各具, 用字也十分讲究,富有感染力,艺术上较前几首有不小的进步。

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写下的 26 首诗词,是作者揭竿而起,首创红军,并展开数十载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与国内外敌人勇猛奋战的珍贵历史纪录,它以诗的形式记录下了作者从开创井冈山道路,到挥师攻克蒋家王朝盘踞地南京、夺取全国政权的光辉军事历程。且看:

发动组织湘赣农、工、领导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

——率工农革命军奔向井冈山,并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实行土地革命的时代(《西江月·井冈山》)—— 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布告四方(《四言·布告四方》)——乘新军阀蒋系同桂系混战 之机,在闽西开辟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从闽西向赣南进军

(《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率红军东西征战,从福建汀州进逼江西南昌,又直抵湖南长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指挥反第一次大“围剿”取得辉煌胜利,使红军军威大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指挥反第二次大“围剿”再次取得巨大胜利,红军自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使敌闻风丧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遭受执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负责人排斥后,在路经曾激烈鏖兵的旧地瑞金大柏地时感慨万千,却只言关山风景(《菩萨蛮·大柏地》)——第五次反“围剿”濒临失败前夕到南方战线会昌地区视察、指导工作,透露出对战局无比忧虑的心情(《清平乐·会昌》)一在长征路经湘贵多山地带的壮美感受(《十六字令·山》)

——率红军入黔北在娄山关一带征战的纪录(《忆秦娥·娄山关》)——红军万里长征接近胜利时的绝唱(《七律·长征》)

——长征路上,由白雪覆盖的千里岷山而联想到莽莽昆仑山脉, 进而联想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压,更觉以人民武装势力削平内外反革命武装势力而得太平世界之必要(《念奴娇·昆仑》)—

—率红军跨越过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前的最后一座山峰六盘山时,表露出东山再起、重振雄威的心境(《清平乐·六盘山》)

——对敢于担当军中重任、指挥破敌追兵的英勇善战的将军彭德怀的由衷称赞。(《六言·给彭德怀同志》)——亲率红军东征途中,为北国雪原之壮美而倾倒,由之激发萌生了对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为江山折腰的评点,遂留下咏雪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对来陕北保安当红军的“文小姐”丁玲的热情赞赏(《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祭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以表誓与入侵中国的日寇这个最凶残的民族公敌不共戴天, 及光复中华大好河山的决心(《四言·祭轩辕黄帝》)——号召妇女们起来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加速制服强敌(《四言·题

(中国妇女)之出版口——对中国赴缅甸远征军(国民党)200 师师长戴安澜这位抗日名将的为国捐躯予以高度的赞赏和沉痛的哀悼(《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占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所在地南京的胜利欢欣鼓舞,显露出一颗乘胜前进、勇追穷寇、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刚决之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建国前后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作者留下的 9 首诗词中,有三首是和柳亚子的,一首是和周世钊的。从《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的产生不难理解,在南国炮声隆隆、北国硝烟犹在的建国前夕,作者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真可谓日理万机。他刚刚指挥罢功垂史册的“三大战役”,从河北山乡西柏坡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后,读到的便是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因新政权对其生活照顾许有不周而“无车谈铗”的“感事”诗。作者即以诗作答, 情真感人,道明个中缘由,使柳先生“昌言吾拜心肝赤”,“躬耕原不恋吴江”,牢骚顿消。仅此一诗,牵动众士之心,国内名流归之若水,皆为新中国新政权的诞生献计出力。《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是作者在建国后第一个国庆佳节期间的兴会之作,体现了作者一种愉悦的心境。而另一首和词除了表明同一心境外,更是充满对抗美援朝战争所取得辉煌胜利的喜悦。《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是作者与故人在故地重游后的佳作,这首答诗的独特之处是,所渗入的政治意识较薄,几乎沉浸在重游年青时常游的湘江、登年青时常登的岳麓山的无限乐趣之中,真可谓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欧头·游泳》是作者尽享击水之乐时的遣兴。仿佛惟有置身三千逆水,才感到心畅意酣。他前思古人,后想来者,从诗中可品味出他的踌躇满志。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将有可能力作者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人类千年来的美好梦想奠定现实基础。故他在北戴河登碣石山追思魏武帝曹操统一北方的功业时,抒发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豪情。作者在中国最大的江河中游泳时,联想起几千年前站在河岸上望流兴叹的圣人孔夫子,一幅壮丽的宏图更展现在他的心头。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造诣非常之高,莫非是诗人的军旅生活更易激发诗情,抑或军事天才发挥时更易催生灵感?这些作品词章峻秀,笔力雄健, 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或光昌流丽,或气象汪洋。《西江月·井冈山》令人有庄严持重、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另一首《秋收起义》则一破格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采桑子·重阳》沉雄、悲壮。《如梦令·元旦》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宛如从军乐,后者却置入于军令如山、军情紧迫的摄人魂魄之境。读《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做·反第二次大“围剿”》仿佛见到千军万马在厮杀,神话中以头触下周之山的共工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颇有“欲说还休”的意味,它既含藏了对开创江西革命根据地时艰难岁月的回忆,更隐现对革命事业前景的担忧。这种回忆和担忧糅合在彩虹、阵雨,斜阳映照下的苍翠山峦里,或晓雾蒙蒙、山树森森的峻岭中。辞章豪放挺拔、壮丽华美的《十六字令·山》、《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在这里,山成了力量的象征:它如巨澜卷海,或如利剑刺破青天,或阅尽人间春色,或欲与天公试比高。自然的壮美与超自然人格的壮美浑然一体,作者或爱或憎的鲜明情感亦从他对山的描写中尽露无遗。这一阶段不仅有《雪》这样的蜚声中外、光耀环宇的词章,亦有令作者自以为惬意之极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壮美而意境悠深的佳句。《雪》构思了一幅如此巨大崇高的画面,一仗剑驰驱的伟人丈夫,立于华夏大地,为北国冰雪世界而凝神。蜿蜒万里的长城, 横贯东西的黄河,纷纷扬扬的弥天大雪,激起他无限的审美情趣。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八个字中,则似乎可以看到一支酣战后休息的刚毅正气之师,隐没在那落晖染峰、晚秋气寒的群山里。这画面是那样牵人心魄,不由你不问,这支远征的孤军明朝将在何方?《清平乐·六

盘山》笔调轻逸明亮,秀美之中见阳刚。《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读来琅琅上口,体现了一伟男对一才女的一种特别赞许。孤城落照,略露愁绪,令人有设身处地之感。《六言·给彭德怀同志》,寥寥数字,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形象,比之汉高粗刘邦的《大风歌》毫不逊色,《四言·祭轩辕黄帝》浸透一种决心光复山河、气冲斗牛的英雄气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令人欲罢不止。《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开首“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十字,将人带进幽思悲壮之境;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通篇显示一种疾风卷云的雄猛之风。《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用词考究,用心良苦,友好中略见批评,婉约中隐露严辞。而和柳亚子的另两首《院溪沙》则如行云流水,作者在万方同乐欢庆胜利的时刻,与友人共享良辰的悠然心境以明快的节奏表现出来。《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一诗则以画图般的美景, 展示了作者对青年时代的珍贵回忆,风格优柔婉厚,使人百读不厌。《浪淘沙·北戴河》格调深沉,《水调歌头·游泳》则壮丽空阔。与《雪》相比, 这两首词各有其艺术价值。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抚今思古,兴物言志。既发幽思,又抒豪气。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风格迥异的即兴之作。 1955 年在杭州等地游

赏时咏成的《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和《七绝·五云山》,是作者全部诗作中极少见的随心咏景诗,它似乎信口而出。乍一见到,真令人难以相信它出自毛泽东之口。”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这着实使人以为它是唐宋什么才子坐忘山水时的轻吟之作,因为它既没有柳永词的华婉,也稍逊苏拭诗的优美。只是《七绝·莫干山》中的“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句,能让人把它与现代交通工具汽车联系起来。

后期(1957—1973),是作者指导全党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着手社会主义建设及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此期作品本集共录有 22 首。其

中 21 首成之于 10 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仅 1 首成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这 21 首诗词中,有 17 首与作者后期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余下 4 首或是记述读史时的心理感慨,或是感答友人及悼念亡友的真情表露。《贺新郎·读史》是作者熟读经史以鉴知兴亡之道,并抒发心中无限感慨时的难得珍品。《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答友人》尽寄幽思之情,并在怀旧之时热情沤歌新时代的新生活。《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在凭吊战友之时表达了强烈的政治忧患意识,从中同时透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色彩。

1957 年夏由收到李淑一寄赠的《菩萨蛮·惊梦》而引发,为怀念亡妻杨开慧及李淑一的亡夫柳直苟而作的《蝶恋花·游仙》,1961 年秋由收到故友李达、乐天宇等人寄赠的湘产礼品及诗作,再次触动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而作的《七律·答友人》,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这两篇作品均用了神话典故,意境幽远,感人至深。但行笔较为婉转,藏而不露。幽思缕缕隐匿在美好的幻景中,欲哭又止的伟人意志凝结成整个诗体。尽管其中的现实主义色调并不失平淡,但作为丈夫对爱妻的割不断的爱恋之情时时溢于诗表。也许,随着岁月无情的流逝和渐渐步入老年,作者对金色时代恩爱的夫妻生活、骄妻无比宝贵的奉献和宁死不渝的爱情愈是思念难忘,愈是在记忆中变得清晰。“骄杨”“轻网直上重霄九”、“帝子乘风下翠微”,这些雅美而奇异的章句表达了一位英雄丈夫永难磨灭的爱心。

50 年代下半叶留下的另 6 首诗,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七绝·观潮》表露了作者敢于反潮流的政治勇气,哪怕波涛滚滚,他稳坐钓台;纵有干军万马,他可从容杀敌,凯旋而归。《七绝·告马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方兴未艾的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乐观看法,及对世界革命胜利的翘首以盼。亦折映出作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首创者,将要为世界革命全部成功贡献力量的满腔豪情。“愚公尽扫餮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作者深信,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那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世界的到来,为期确实不太远了。《七律·送瘟神》是作者巧妙借用神话传说,以奇异的笔调, 采用浪漫与现实相间的手法赋成的诗篇。它意在歌颂新社会制度下组织起来的人民力量强大。作者梦想中国人民能尽快摆脱“东亚病夫”的时代,早日进入美好幸福的生活之境。从小序中可以看出他赋此诗时心意酣畅:“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俘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 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七律·到韶山》和《七律·登庐山》两首诗,则明显地烙上了作者亲自倡导“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并极力捍卫这“三面红旗”的印痕。《到韶山》在回忆故乡过去年月英勇的革命斗争时,更是赞美了“换”来的“新天”。诗的最后一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绘绣了一片作为中国共产主

义社会起点的人民公社的田园美景,为总路线、大跃迸、人民公社的创举及随之而来的后果作辩护构成《登庐山》一诗的主旨,作者冷眼以待国内域外对“三面红旗”的种种非难。“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此联表露了作者深信自己所倡导的事业必将收取成效,尽管它已遭受极大挫折。在艺术上,这两首诗的手法较具特色。诗中对“人民公社”、“大跃进”的赞美不置一字,但为“三面红旗”喝彩却是诗的主题。

60 年代,除《七律·答友人》和《贺新郎·读史》之外,作者所写的 10 首诗词几乎全都贯穿着反对“帝、修、反”特别是反对“修正主义”的背景意识。“三面红旗”的陡然受挫,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饥馑遍于国中。其时,中国的边境线上也变得不安宁起来。西边,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印之间已起战事。东南,盘踞台湾的蒋介石, 则乘机叫嚣要反攻大陆,并不时派遣特务过来。北边,由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论战及苏共对中国“三面红旗”的指责,导致两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中苏“蜜月”已经过去,两国之间漫长的边界处已不复平静。厉兵秣马,以防外敌可能的入侵和颠覆,是作者当时迫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1961 年初春发表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可看作是作者向外界透露的一个富有军事威慑精神的信息:中国全民皆兵,连女性也“爱武装”,女民兵也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故任何外敌胆敢来犯,必定葬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同时, 该诗也是对当时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所谓“民兵只是原子弹面前的一堆肉”妄说的一种精神上的有力挑战。在《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中,不难体会作者不畏重重险阻、执著追求至高至险的既定目标的一种崇高意境,也可领略到他那喜欢飞渡“乱云”的与众不同的性格。

60 年代前期留下的这 4 首诗词:《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总的基调是反对“修正主义”。《和郭沫若同志》诗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中国马列主义者,真正的革命者,既有神话故事中孙大圣那样的大智大勇,有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有降服敌人的高强本领,更能团结曾对敌仁慈、犯有敌我不分错误的唐僧那样的“中间派”一道革命,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且永远保持百倍警惕。——统一战线的策略在诗中得以完整地体现。《咏梅》字面上是咏颂斗雪独开、严寒不惧的梅花,实际上是倚物言志, 抒发豪情。《冬云》亦是作者那种顶凤做雪、独立不惧的梅花般的性格特征的展示,恶劣环境中方显英雄本色。在此诗中作者满腔英气已无法遮掩,只有连同诗句直接抒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满江红》词则充满了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宏伟气魄,它以对比的手法衬托着描写敌我态势。一方是:碰壁的苍蝇、缘槐的蚂蚁、撼树的毗蟀。另一方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世界革命者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扫除苍蝇等害人虫,他们将所向无敌。

作者在 60 年代前期留下的另 3 首诗词,即《杂言·八连颂》、《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贺新郎·读史》,可谓各具特色。《八连颂》是作者留下的唯一一首杂言诗,它用字随意,行句通俗。透过纸背,似有唐代白居易诗之遗风,但更多地可以看到《古诗源》里收入的苏伯玉妻写的《杂言·盘中诗》的潜形。①也许,这是作者想如自己所说,“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

① 苏伯玉囊的原诗是:“山树多,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

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②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尽管《八连颂》当时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但若从艺术上进行评估,与那些艺术造诣极高的诗作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七律·答友人》等这样的“阳春白雪”较之而言,它只能列入“下里巴人”了。1963 年冬所作的《吊罗荣桓同志》一诗,是作者慰寄曾忠实追随自己干革命数十年的老战友的深切哀悼。其悲切之情不能自制,但这种悲意识中更贯穿着政治忧患意识。“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是作者对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是否改变颜色的一种思虑。成之于 1964 年春的《读史》,其首要价值在思想方面。在艺术上,它亦可列入上乘之作。这首词为人们了解作者晚年在思考些什么,了解作者的社会历史观、阶级斗争观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该词短短几行,百十余字,完整地勾勒出人类社会如何在阶级斗争中发展的线索。它以精美辞章,表述了自猿进化到人以来历史上依次演进的几种社会形态,历史上各对立阶级彼此之间残酷的阶级斗争。同时,该词也表明了作者的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及作者与历史上那些反抗压迫剥削的造反英雄们息息相通的感情。字里行间,透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高度赞扬。

作者在 1965 年夏秋填写的 4 首诗词值得特别的留意。从其内容看,它们是作者运筹帷幄,欲要实施一个大的政治决策的一种意志的外露。作者在年逾古稀之时,“千里来寻故地”,定当有不凡之举,或有难下之决心。回转到 38 年前,在井冈山,作者亲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辟了通向新中国政权的惟一可行道路。作者来寻故地,也许是要回味一下“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的难忘岁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辽”,“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的句章,确也表白了作者期待“风雷磅礴”的“独有豪情”。从艺术角度看,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得更有气势,《念奴娇·井冈山》则色逊一筹, 于中个别句子,如“古代曾云海缘”等似未经细心推敲,使之白璧见瑕。

入秋写成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运用比兴手法极为有趣,用字造句也很讲究。该词的一个特点是化俗为雅,雅俗相宜①。通过两只鸟儿的对话, 把作者对蓬间雀般的“修正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尽展无遗,把对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好菜的无情讽刺之态和盘托出。从词中不难意味到,作者认为忧患与人生共来,人间没有仙山琼阁,惟有奋斗才有光明前景,惟有奋斗才是快

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心中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 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作者在研读由这位不知名的民间女子所写的这首诗时,对之全部加了圈点,在苏伯王安旁划了红、蓝两色着重线,并在天头上批汪“熟读”,还推荐给别人看。

② 《致陈毅》,《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08 页。

① 一般说来,人们对生活中的不雅总会有所忌讳,涉及时尽量委婉一些。例如“屁”,古人在言及它时将其文饰得十分之高雅:“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直接以“屁”入诗者恐怕有吏难寻,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鸟儿问答》最后来一句“不须放屁”,粗俗无饰,连病危卧榻的周恩来在听到医护人贝念至此时,嘴角也绽出几丝笑纹,甚至发出隐隐的笑声。但从诗人的运思行程看,至此遮遮掩掩反而失却气势。直言,倒给人一种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之时言不择辞的愤极之感。

乐的哲学观念是何等强烈。连天炮火,遍地弹痕,只能吓倒那些拜倒在帝国主义面前的胆小的蓬间雀。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则要翻转整个天地。而年底咏成的《七律·洪都》这首明志诗,则展示了作者在古稀之年的政治雄心。他誓如中流击揖的祖巡,决心一举改换“新天”。他闻鸡听雨,追思昨日立马挥鞭北国的辉煌,仍千里存志,壮心不已,丝毫不感到自己因两鬓灰白而真正成了废料。

《七律·读< 封建论> 呈郭老》是作者在逝世前三年即 1973 年写成的, 这大概是作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了。这首诗的宝贵价值同样在思想方面。它真实地纪录了老年毛泽东的“尊法反孔”的思想倾向和政治倾向。不过,人们既然只能在既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当然也包括文化条件——下创造历史,那么这些既定条件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是不言而喻的。但决不能说,作者推崇秦制中的一些治国方略就是封建主义,——当然,也不能说推崇孔子某些思想就是封建主义。重要的是立足现实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善于鉴别真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但从诗中确也可以看到作者过于看重革命暴力的作用,过分强制实行思想的改造,及过激推进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过程。作者当时实在以为“斗私批修”、批判孔孟之道,限制资产阶级权利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将马列主义付诸社会实践,殊不知那是在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结果将晚年的生命徒劳地耗费在一场惊心动魄、却于中国社会进步无所助益的历史悲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