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名声日益高涨

到了明代,黄山的名声逐渐扩大,吸引了很多游者,除了众多诗人、文学家外,黄山还吸引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散文家徐霞客先后游览过两次,相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徐霞客游黄山后写下的妙语。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他以毕生的精力,考察祖国山川,历五岳,涉云贵,出入边疆,只身历险,长途跋涉,周详观察,写成篇幅宏大、体裁新颖的《徐霞客游记》,影响巨大。

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为1616年,徐霞客直上前山,游慈光寺。慈光寺,旧时是茅庵,位于朱砂峰下,名为朱砂庵,明神宗赐额慈光寺。途中观望莲花,云门诸峰。

徐霞客当晚至北海,宿狮子庵。逗留3日,游石笋矼、仙人榜、狮子峰等地,数次入松谷庵。然后原路下前山,乃至汤泉。徐霞客把游览过的山、寺、庵,均写下详实的日记,但由于天下雨雪,未能尽性,也未观赏文殊院等名胜。

1618年,时年32岁的徐霞客再次来黄山。已历游名山大川10年有余,虽然见多识广,仍然眷念黄山诸胜。故地重游,直至文殊院。昔年欲登未登,此次以偿如愿。

在文殊院瞭望,“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峰,两峰秀色,俱乎可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徐霞客不禁赞叹:“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在天都峰顶,徐霞客见唐代岛云和尚在绝壁上镌诗一首,喜出望外,用日记本抄下《登天都峰》诗,诗道: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头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瞑,若间宿锦鸡。

徐霞客一路攀草牵棘至天都峰顶,见巨石突起数十丈,登其上,感叹道:“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之抗耳。”欣逢云雾铺海,感叹道:“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角。眺再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直至日暮,方下天都,宿于文殊院。文殊院早已荒废了,不过这里胜景之多,为黄山之冠。据相关记载:“光明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矼之奇,各擅其异,唯文殊院兼收之。”

徐霞客采集到谚语“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等。

次日清晨,徐霞客再登莲花峰。莲花峰高1864米,乃黄山最高峰,列华东三峰之一。徐霞客日记中写道:

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迭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上楼阁中。

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称臣矣!在峰顶瞭望,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徐霞客第二次游黄山,逗留了5日,得以补偿夙愿,但所见依然很有限,许多名胜尚未游赏。叹黄山为生平奇览。

据明代大书法家闵麟嗣编《黄山志》记载,当时人问徐霞客:“你游历了四海,何处最奇呢?”

徐回答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不仅黄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而且黄山中所产的茶叶,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黄山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一天,明朝江南黟县新任知县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

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

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熊知县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

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3日后就上任去吧!”

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

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在明末清初时期,黄山的名气更是日益高涨,这也归功于黄山的绘画艺术。

黄山在我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每当人们提起我国山水画,就会油然想起黄山,称它是我国山水画的摇篮。黄山享有如此盛誉,功在明末清初创建的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

黄山画派是指明末清朝初所扎根黄山的。当时的绘画大师们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仙境名胜,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组成了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

黄山画派的绘画大师们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仙境绘成纸上丹青,传播民间,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明代和清代交接的时期,绘画艺术讲究抒写性灵,提倡气韵超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黄山画派的诞生,也得力于一批明末遗民的大力开拓。他们不求闻达,淡薄功名,隐于书画。

明末清初形成的黄山画派以黄山为背景作画,驻足于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其中代表人物梅清、石涛、渐江更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

在清代,黄山的茶也更加出名了。关于黄山的茶,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一个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日子,乾隆微服私访来到了黄山,到山脚下的时候已到了中午。忽然狂风骤起、云涛滚滚,大雨来临,乾隆急忙避到附近一座农舍旁的毛栅内。

正巧老妇开门出来,见一位神姿飘洒、容态超逸的客官在毛栅内避雨,便客气地把客官让进屋里,乾隆忙问:“晴天白日,怎么下起大雨来,这雨何时能停?”

老妇答道:“黄山的天气就是这样,云散雨停,要不到半个时辰,说不定太阳又要出来,看来客官有急事,我去为客官弄点吃的好赶路。”

乾隆帝见村妇举止有礼,连连拱手,说有劳大娘辛劳了。老妇转身进了厨房,忙到竹篓里寻找鸡蛋,一个也没有。忽然想起,前几天把10个鸡蛋给家养母鸡孵雏了。急忙从鸡窝中取出6个,想了一会,还不如一齐取出煮熟给客官充饥。

不一会,老妇笑容满面地端来鸡蛋边说:“山里人没啥好招待,这些鸡蛋还请客官包涵了。”

聪明的乾隆帝明白这位贤惠大娘的好意。大娘又去开汤冲泡一杯香茶,乾隆帝品茗着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大娘,是何名茶,如此香甜爽口?”

大娘说:“云雾茶!我家有片茶园在高山顶上,茶树终年在云飞雾裹中生长,黄芽鲜嫩,屋后常年不断的泉水,开汤冲泡,别外香甜,它能提神、明目。”

乾隆帝帝随口而出:“御苑芬芳千万种,不及山中一缕清。”便举手告别大娘的盛情厚意走出屋外,果真云散雨停,太阳又露脸了。

乾隆帝带着极好的心情畅游黄山。回到京城,常跟大臣们谈起黄山贤惠大娘与云雾茶,从此以后在京城传为佳话。

[旁注]

明神宗(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名朱翊钧。10岁即位,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文殊 即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谚语 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闵麟嗣(1628年~1704年),字宾连,号橄庵。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旅行家。闵麟嗣喜游历吟咏,行迹中夏。每至一地,均纪游诗。编撰《黄山志定本》8卷,集历代黄山志书之大成,以体例精当,搜罗宏富完备著称于世。另著有《庐山集》、《古国都今郡县合考》、《黄山松石谱》、《周末列国省会郡县考》和《闵宾连悟雪诗草》。

熊开元 明代人物。1625年进士。曾任崇明知县,1631年,征授吏科给事中。熊开元从小师从著名儒生龙韬、童以明读书,成年后与金声、尹民兴和李占解并称“嘉鱼四才子”。

知县 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

巡抚 官名。我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

山水画 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等。

[阅读连接]

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他们不受古法束缚,虽同属一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梅清与石涛本是画友,他们经常活动在黄山和敬亭山一带。石涛和梅清的绘画都受到黄山奇景的启发和感染,于是石涛和梅清后来又多次登临黄山。梅清笔下的黄山,以黄山的真景作依据,更将自然的黄山升华为艺术的黄山。

梅清自认“余游黄山之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可见黄山在画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位置。由于梅清和石涛的介入,新安画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从而形成了人们所说的黄山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