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故事和书院建筑

庐山不仅山水景色优美,还有很多奇花异草,其中瑞香花就是庐山特有的一种花,传说,瑞香花是唐朝一个名叫瑞香的姑娘化成的。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庐山锦绣谷的香谷寺旁,有一片茅房。虽说全是竹篱茅舍,可那里藤蔓缠绕,长着各种奇花异草,万紫千红,香气扑鼻,人们都称它为百花村。

百花村里有一位姑娘,名叫王瑞香,长得特别好看,千朵花,万朵花,哪一朵花也比不上王瑞香。王瑞香的隔壁,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樵哥。

瑞香和樵哥从小就在一块儿玩耍,长大了又一块儿上山砍柴,一块儿干活,形影相随。于是,双方父母便准备给他们两个完婚。谁知就在这时候祸事来了。

那一年,唐明皇来庐山上游览,他来到了太平殿,题了“九天使者之殿”的匾额,又乘兴登上了庐山顶上的锦绣谷。

他见这儿不仅百花盛开,异草放香,连这里的女子也长得格外的美,不禁在心里惊叹:真是山清水秀育美人啊!

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要在锦绣谷一带挑选山村绝色女子进宫为妃。挑选的结果自然是王瑞香被钦差首先选中。

那一夜,王瑞香一家人面对孤灯,哭得死去活来,她娘眼泪不断,连声音都哭哑了,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命苦呀!你是娘身上的肉,娘舍不得你离开呀!”

王瑞香山里生,山里长,风风雨雨磨炼出了倔强的性格。她擦干了眼泪,斩钉截铁地说:“爹娘,我死也不进宫去!”

王瑞香的爹叹了口气说:“唉,孩子呀!话是这么说,可这是皇上的圣旨呀!咱一个贫民百姓,能拗过去吗?”

王瑞香说:“拗不过,咱就逃!走他个无影无踪,叫这皇帝老儿寻不见,找不着,看他怎么办!”

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于是,王瑞香独个儿趁着皎洁的月色,循着嶙峋深邃的锦绣峡谷,沿着潺潺的溪流,穿林过涧,攀过了曲折回旋的九十九盘,来到了大林沟的香泉村,在她舅舅的家里躲藏了起来。

第二天,钦差不见了王瑞香,就派人四处寻找。再说樵哥听说皇上要选瑞香进宫,心里已急得火烧火燎,如今又不见了瑞香,生怕她有个三长两短,就去问她的父母,但是瑞香的父母见耳目众多,怕走漏风声,也不敢如实告诉他。

樵哥着急了,就装作打柴从这个岭翻过那个岭,从这条涧越过那条涧,满山满岭地去寻找他心爱的瑞香妹妹。樵哥过了一岭又一岭,累酸了双腿,却没看见瑞香妹妹。樵哥找了一天又一天,喊哑了嗓子,也没有听到妹妹的回声。樵哥还不死心,忍饥挨饿地走遍了山山岭岭。

有一天,瑞香提着篮子,到茶活石下的仙人盆里洗衣服。衣服在泉水里轻轻地荡着,她心里默默地想着:那些皇帝老儿的钦差是否下山去了呢?樵哥现在又在哪里呢?樵哥啊!樵哥!要是你在我的身边,那该多好啊!

瑞香正想得入神,突然,岭上飘来了一阵山歌声:

樵哥打柴在山冈,不惧虎豹不怕狼;

有心寻妹妹不见?不知妹妹在何方?

瑞香一听,知道是樵哥在找她,心里真高兴啊!连忙立起身来,放开喉咙,回了一首山歌:

一道清泉飞出崖,妹妹抛下银丝带;

身在泉头将哥等,盼望哥哥快快来!

樵哥听到了瑞香在呼唤,飞似的从岭上奔了下来。俩人见面,抱头痛哭。俩人正在诉说思念之情,突然树木里传来“嘿嘿嘿”一阵奸笑声。樵哥和瑞香回头一看,不好!钦差带着人围上来了。

原来钦差派人四处寻找瑞香,不见人影,怕回朝不好交旨,就暗中跟踪樵哥,一直来到了这里。忠厚老实的樵哥哪里知道上了钦差的大当了。

钦差一步步走过去,花言巧语地对瑞香说:“姑娘,只要你答应做皇上的贵妃,三宫六院,任你游玩,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么好的福气啊!”

瑞香生气地说:“天上再好也没有人间好,你三宫六院怎比得上庐山强,绫罗绸缎我不穿,山珍海味我不尝,我心里只有我的樵哥,宁死也不进宫为妃。”

钦差冷笑着说:“这可就由不得你喽!来呀!请娘娘起程!”

钦差使了个眼色,打手们就一拥而上,樵哥挺身上前护住瑞香,被他们一棍打晕过去。可怜一对好鸳鸯,竟被活活拆散。

“樵哥!樵哥!”王瑞香心碎欲裂,号啕大哭,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滴泪,点点滴滴,洒在弯弯曲曲的山径畔上、溪畔上、岩缝间。当王瑞香被他们强行拖过一条溪涧时,她猛力一挣,一头撞在巨石上,热血四溅,飞落在山岭上。

这时西王母正好路过庐山,看到这一幕,不禁同情这个瑞香,将她的魂魄带走了。瑞香的尸身则化成了一簇簇的小花,散落在满山满谷中。

樵哥在昏迷中,闻到了一阵阵馨香,迷蒙中,好像看见瑞香妹妹飘飘而来,比原先更加妩媚多姿,樵哥高兴地喊道:“瑞香妹妹!瑞香妹妹!”

等樵哥苏醒过来,慢慢睁开双眼时,哪里有瑞香妹妹的身影啊!只见山径、溪涧、岩缝间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有的金黄,有的紫色,一枝上长着上百朵,聚结成球状的花簇,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樵哥知道了这是瑞香妹妹的化身,就将花取名为瑞香了。

樵哥思念着瑞香妹妹,他日日夜夜站在瑞香花遍开的锦绣谷上,天长日久,便化成了“人头石”,永远跟瑞香花为伴。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苍苍,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是道教的福地洞天。

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在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3字。左右刻有对联道:

仙踪渺黄鹤;

人事忆白莲。

入圆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

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松下石面镌刻有“纵览云飞”4个大字,传为诗人陈三立所书。

顺石径小道逶迤而下,苍翠崖壁间一岩洞豁然中开,洞高约7米,深约14米。洞壁冰岩麻皱,横斜错落,清晰地记载着它那漫长的岁月,这就是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洞宾身背宝剑的雕像。两旁有两副对联,一联道:

称师亦称祖;

是道仍是儒。

另一联道:

古洞千年灵异;

岳阳三醉神仙。

洞穴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这便是《后汉书》上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

石窖外用石板石柱构成护栏。石柱上镌刻“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的对联。泉水清澈晶莹,其味甘美。

此处青峰与奇岩竞秀,碧泉与幽洞争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多姿。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

关于这个仙人洞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曾经庐山南麓的赛阳村里,有一个放牛的小石哥。他自幼失去爹妈,跟着打长工的伯伯相依为命地过日子。只有邻居刘寡妇的小女儿河妹常给他爷俩缝缝补补,洗洗浆浆,为爷俩的穷苦生活增添一点欢乐。

小石哥跟村里别的孩子不同,放牛回来,总爱挤到大爷和大叔中间看下棋。看了一盘又一盘,常常忘了吃饭。时间久了,小石哥不仅学会了下象棋,还悟出了一些奥妙。

一天,小石哥进山打柴,不知不觉走到一座云遮雾锁的险峰前面。再往前走,突然云开雾散,险峰露出一道石砌圆门,门内古木参天,奇花异草,曲径通幽。

小石哥大着胆子,探身入洞,拾级而上,来到一处状如佛手的巨大的悬崖前。崖下洞里摆着石凳石桌,桌前坐着两个道长,正在下象棋。

年长的那个道长,童颜鹤发,身背葫芦,手握酒壶,像一位云游道士。年壮的那位,眉清目秀,身背宝剑,手持云帚,像一位饱学的秀才。

小石哥把挑柴的丛篙朝门外一插,悄悄地静立一旁,兴致勃勃地观看两位道长对弈。年壮的那位攻势凌厉,落棋敏捷,但不够沉着。他只顾争关夺隘,杀兵斩将,没有提防那位老谋深算的道长已伏炮要道,兵临城下了。

小石哥看到这里,失声说了声:“当心重炮将军!”

壮年道长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他斜瞅了小石哥一眼,意思是说:“乳臭未干的小子,你多嘴作什么?”

小石哥急得搓手顿脚。果然,年老道长架炮一将,就把壮年道长的元帅给将死了。

壮年道长输了一盘,心里老大不快,想拿小石哥出气,冷冷地说:“既然这位小哥精于此道,贫道倒要请教。”

说着,他又重新摆好了棋子。小石哥拱手道:“我入山砍柴,误入洞府,方才失言,烦请道长多多包涵,不敢在道长面前班门弄斧!”

年老道长也起身相让,拍拍小石哥的肩膀说:“小哥棋艺不凡,请勿谦让,不妨下一盘试试。”

小石哥推脱不了,只好入座。壮年道长根本不把小石哥放在眼里,一落子就猛攻猛打,大砍大杀。小石哥沉着应战,步伐不乱,暗设陷阱,诱敌深入。年老的道长在一旁观看,点头微笑。

正当壮年道长孤军深入,登高履险时,小石哥突然来一个“香风穿柳”,马锁连环,把对方的将军团团围住。这时,壮年道长看到自己败相大露,无法挽回,就把棋子一推说:“这局棋贫道失于大意,输与你了。请再下一盘,以决胜负。”

小石哥看到天色已晚,宿鸟投林,就起身拜谢说:“刚刚取胜,实是道长相让,天色不早,就此告辞了。”

壮年道长起身阻拦,说:“小哥请慢走一步。太阳落山,贫道自有办法。”

说着,他从怀里摸出一张白纸,用剪刀飞快地剪成一个圆饼,吹了口气,向外一抛,顿时一轮红日冉冉从西山升起,照耀着洞中如同白昼。老年道长一旁笑道:“你能使红日不落,但小哥的肚子还是饿的。”

壮年道长“哦”了一声,忙唤童子从里洞端出一盘蟠桃,放在石桌上,对小石哥说:“深山苦寒请小哥吃几个桃子消暑解渴。”

小石哥早就感到肚子饿了,也就不客气地吃了两个桃子,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吃完桃子,宾主双方重新入座,摆好棋子,又杀了一盘。小石哥心想,不如杀个平局,彼此无碍,自然让我回家。于是他改变战术,双方板成了和局。

这时,小石哥再次拜辞。可是年老的道长又拖住下棋,小石哥盛情难却,只好又与老道对弈起来。在此盘对弈中,小石哥以其精湛的棋艺,表演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连珠妙杀,直杀得老道损兵折将,狼狈不堪。最后只得含笑而起,向小石哥认输。

此时,老道人见小石哥实为棋中圣手,有意挽留他洞中学道,小石哥执意不肯。老道见小石哥执意不肯,只好实言相告。

原来他俩是八仙中的汉钟离和吕洞宾。只因明年端阳,王母娘娘要举行蟠桃会,儒、释、道三家照例要举行棋赛。鉴于上届棋赛,道家败给佛家,太上老君感到脸上无光,要在十二洞天中物色高手,在明年三教棋赛中一显身手。故此汉钟离看中了小石哥,想度他成仙,收为道家门徒。

听了老道汉钟离的一番话,小石哥思忖半晌,诚恳地说:“弟子承仙翁厚爱,本应相从,只因家中还有河妹相守,恕难从命。”

汉钟离点了点头,应允小石哥回家。为感谢小石哥指教棋艺,临别时,命童子取出仙桃两个,此桃乃王母园中蟠桃,吃了可返老还童。

并进而告之:“洞中方一日,世上几十年。如今小河妹已变成盼郎归而哭瞎双眼的老太婆了,此蟠桃河妹吃后,可重返青春。”

果然不出汉钟离所料,年迈的小河妹吃了蟠桃,一夜之间,白发变黑,相貌一如50年前,俊秀动人。村中人无不惊异这蟠桃的仙力。

庐山不仅山水名扬天下,山上的人文建筑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庐山上的东林寺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诗人杜牧曾经游览过庐山,并在其作品中提到了东林寺。他在他的《行经庐山东林寺》中这样写道:

离魂断续楚江堧,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常在好闲眼。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到了817年唐代,初夏的一天,白居易来到庐山,写下了《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中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这首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和“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山上的人文建筑除了东林寺和大林寺还有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书院始于唐代。据说南唐时期,唐代诗人李渤隐居这里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时,便在这里筑台榭,植花木。

到了940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

到了宋代,江州的乡贤明起等人,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开始,但不久即废。直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从此,白鹿洞书院开始扬名国内。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成为了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场所。

存留下来的白鹿书院建筑群,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

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

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存留下来的石洞和石鹿,是后来明代修凿的。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通,这是后来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犹若游龙。它们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阁前有桂树两棵,相传是朱熹手植。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和“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鹿眠场”相传唐代诗人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两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后来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4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白鹿洞书院拥有的山林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棵,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古道来书院的前奏,成为书院的标志和景观。

[旁注]

唐明皇(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

吕洞宾 原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象棋 又称中国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暗棋阁也是其中一种传统玩法,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

端阳 即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等,是我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和艾叶,薰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钟离权 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的神仙传说起于五代、北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和《琵琶行》等。

国子监 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李渤(773年~831年),字濬之,拜仲兄涉偕隐卢山,更徙少室。工诗文,书、画亦皆可喜。著有《唐书本传》、《集古录》。他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

[阅读连接]

庐山白鹿洞书院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是罕见的。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白鹿洞山水间的摩崖题刻,是历代文人寄情题咏留下的墨迹,为自然景色带来了人文的、书院的气息。

这些摩崖题刻集文学、书法于一体,具有吟咏和观赏价值,引人入胜,耐人品味。一块碑刻,一方摩崖,都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和文化分不开,是白鹿洞书院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