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帝的传奇故事

在北宋时,宋仁宗在雁荡山建造了一个塔,名为妙通塔。那么宋仁宗皇帝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塔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宋真宗赵恒年过四十膝下无子,眼看皇位无人继承,心中非常着急。他到处求神拜佛,祈求上天赐子。玉皇大帝被其虔诚感动,派赤脚大仙下凡,赤脚大仙就转生成为了宋真宗的儿子,宋真宗大喜,立他为太子。

可是太子降生后日夜啼哭不止。皇室御医束手无策,宋真宗便命人在全国贴出榜文,以求名医为太子看病。当时,雁荡山承天寺有个道行很高的和尚叫卧佛,他揭下榜文,以青石为舟,逆流而上,赶往京城为太子看病。

卧佛一到皇宫,便抱过太子,举起巴掌就朝太子屁股上“叭叭叭”地打了起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卧佛越说越快,越打越凶。皇后看了心疼,上前夺过太子,卧佛见状,用手按摩太子头顶说“止”。说也奇怪,太子真的不哭了。

皇帝皇后皆感惊讶。卧佛说:“我打他41下,他将来做41年皇帝”。

皇后听他说得神乎其神,又忙将太子送过去请他再打,卧佛说:“天机已泄,再打不灵了。”真宗皇帝心里十分高兴,赐号卧佛为“证因大师”。

宋仁宗接位后,卧佛已乘鹤归天,他听母后讲述上面的故事,便命令在卧佛的寺庙前建一座宝塔,赐名“妙通塔”,对卧佛加赠谥号,叫“蹈宝华如来”。宋仁宗在位41年,宝塔41年方建成,老百姓称它为“神塔”。

传说虽已无从查考,但妙通塔确实是建于1023年,并确为宋仁宗御旨敕建,这已被后来发现的妙通塔地宫内《敕赐承天院造塔记》碑刻所证实。

到了南宋,雁荡山的仙姑洞也建成了。相传南宋时,闹村朱氏,名婵媛,16岁时出家为道姑,遁居此石洞20年,常采药为人治病,下药立愈,后不知去向,人们在洞口建道院以纪念她。

仙姑洞洞高18米,宽44米,深29米,建有七间三层楼阁,屋宇大部与洞连接。洞内有十八进士洞、连环洞等。洞外有珍珠泉、石斧岩、玉液池、怡心院、三台道院和朝天鲤等奇景。

关于这个朝天鲤,还有一个传说呢!

在雁荡朝阳洞山上,有一块大岩石,好比“金交椅”一样。传说“金交椅”下面原先有个岩洞。洞口很小很小,只能伸进一只手。洞里有多宽呢,就无人知晓。

那时,雁荡响岭头有个看牛娃儿叫灵峰。灵峰帮财主放牛,每日带一个竹篓把牛赶到一座山上吃草,自己到岩坑沟里去翻螃蟹、捉鱼虾,供养奶奶。

一日,灵峰发现了“金交椅”脚下这个岩洞。他把耳朵贴紧听听,洞里的流水有时咚咚响,好比演奏仙乐一样,有时笃笃笃敲起来,好比千军万马奔腾一样。灵峰睁大眼睛往洞里看,见洞里一片光亮,好比星星在闪动!

灵峰想钻进洞里去,但洞口太窄,进不去。他只好把手伸进去。哪知道马上摸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这条鲤鱼,背墨黑,像将军的盔甲,嘴一张一张的,像黄龙的嘴巴,尾巴呢,像一副船桨。灵峰左张张,右看看,把鲤鱼放进竹篓里,又把手伸进洞里去摸,又是一条!

就这样,他一连摸了5条鲤鱼,竹篓满腾腾了。这以后,灵峰每日上山放牛,都到洞里摸鱼,每日都摸满一竹篓5条鲤鱼。

奶奶每日吃鲤鱼,眼睛慢慢好转起来。半个月后,全好了。灵峰吃了鲤鱼,不到一个月,也长成了身强力壮的铁汉子,力气增加了不少。财主见灵峰长大,就不让他放牛,叫他干重活,上山砍柴。

一日,灵峰挑着柴下山,身上背着很重的竹篓,没想到在路上撞倒朝廷里派来的阴阳先生和他带来的4个喽啰,他们是到雁荡山来破“金交椅”风水的。

阴阳先生一眼见到灵峰的肩头担一担柴,好像担两座山,面颊血红,眉梢剑峰恁,体格特别强壮。他心里暗暗吃惊,难道我来迟了?是不是“金交椅”的灵气统统被他吸去了?当真,狗腿子发现了他竹篓里的5条格外活泼的鲤鱼!

阴阳先生见了,脸色大变,忙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灵峰!”灵峰答道。

阴阳先生赶忙又问:“灵峰?你……你的鲤鱼,是在那把‘金交椅’脚下拿的?”

“是又怎样?”灵峰觉得他们不是好人,不想纠缠,说完转身便走。

阴阳先生一把揽住灵峰,一双眼珠子很可怕,说道:“这金交椅生在皇帝的宝山上,这鲤鱼是皇帝的!快,快交给我!”

灵峰气道:“岂有此理!我捉到的,为什么要交给你?不交!”

“不交就夺!”于是四个喽啰七手八脚一齐冲过来。灵峰舞起柴担,两个狗腿子被打得滚落山去,另外两个狗腿子吓得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阴阳先生面孔刷白,灵峰顺手把鱼篓“呼——”的一声抛上天空,只见鱼篓向西飞去,一下子不见了。

灵峰抛的那五条鲤鱼,在灵岩那一边山头,化成了岩,大家都叫它“朝天鲤”。

到了元代,雁荡山中宗教文化进一步发展起来。雁荡山的云祥寺就是在此时建立起来的。云祥寺旧寺有七间平房,寺内保存摹像题记碑刻多通。

整个寺院依山取势,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独具匠心。寺周还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

二宜亭取冷暖咸宜之意,方形,亭内有建亭碑记和首事陈少文图像碑各一通。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见方,洞口气温很低,仿佛如北雁荡的“冰洞”一般。

冰廊洞高两米余,宽3米,深20余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长廊,盛暑之时,廊内气温也很低,故命名为“冰廊”。

在雁荡山东麓有一座山峰叫洪武尖,相传这个名字是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一路上打了好多胜杖。到浙江没多久,就攻下了宁波、台州。但攻打温州时,那白鹿城有神鹿守卫,牢固得不得了,几次交锋,朱元璋都损兵折将,连他本人也受了伤,差一点被捉住。还好,他那匹枣红马突然长叫一声,四蹄腾空,带他冲出敌阵,救了他的性命。

朱元璋昏头昏脑,任凭枣红马驮着他,落荒奔逃。他本想避入雁荡深山歇息一下,哪晓得在山岔口走错了路,倒转走台州去了。忽见三面尘土飞扬,马蹄得得,一片喊杀声,无数元兵蜂拥上来。

朱元璋大喝一声,勒马回头,想冲进敌阵,决一死战,哪晓得枣红马却一步一步向后退。他越用鞭打,马越往后退。

奇怪的是,马倒退时踏过的地方,一群又一群大大小小的蜘蛛,不晓得是从哪里爬拢来,忙忙碌碌给它织了一层层白白厚厚的蜘蛛网,好像这蹄印不是新踏出来的。

当元军追到这里时,看看蹄印,只当朱元璋已过去很久,也就不再追了。朱元璋跑了一段路,远远望去,只见云雾当中,有一山尖隐隐现现,闪着阵阵霞光。

“好地方呀!”朱元璋赞叹一声,就扬鞭向那霞光冲去。朱元璋跑上了峰尖,渴得要命,偏偏这山尖没水,朱元璋就大叫:“苍天在上,快赐我甘露吧!”

说罢,他随手把剑插在草地上,一下子,一股清泉喷出来了。朱元璋用泉水洗浴,刀伤不痛了,身上力气也大了。

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想起了当年从温州逃到雁荡山这段经过,就把那座高山尖叫做“洪武尖”,上面的泉水称为“一剑泉”。

雁荡山的风景秀丽,还引来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他在游过雁荡山后,掷笔而叹:

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如此灵秀之处,自然也是修炼人选择修炼的佳所。在明代,雁荡山的人文景观也被逐渐丰富了起来,在雁荡山显胜门的入口处,一条卵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着5座牌楼,被称为南阁牌楼群。

南阁牌楼群规模宏大,形制完整,是明代牌楼少见实例。既保持了一些官式做法,又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构造上中柱深埋以稳定整体建筑,空间透露以减轻负荷,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五座牌楼建造时间相隔百年,细部的变化反映了地方风格的演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牌楼群原有7座,存留下来的有5座,皆坐南朝北。五座牌楼沿南阁村主街道一字排列,全长150米。保留较多早期手法,具有明显的浙南地方建筑风格。

南阁是雁荡山显胜门的入口处,在一条卵石铺成图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着这五座牌楼。高高的大红匾上,分别写着斗大的金字楷书“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和“会魁”,显示着章氏几代人的功名和地位。

“世进士”牌楼,为章纶、章玄应、章朝凤立于1544年;“恩光”牌楼,为章玄梅立于1491年至1521年;“方伯”牌楼,为章玄应所立,同样立于1491年至1521年;“尚书”牌楼约建立于1500年左右,“会魁”牌楼建于1439年,都是为章纶而立的。

牌楼群在后来的清初作过重修,但主体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两根主柱是圆角方形的石柱,四根边柱是圆形木柱。柱子的基座用条石叠成,柱梁上的斗拱结构,颇具时代和地方的特色。

[旁注]

赤脚大仙 道教传说中的仙人,是仙界的散仙,一般情况下他总赤脚在四处云游,以其赤脚装束最为独特,民间传说中他常常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铲除妖魔。

谥号 为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阴阳先生 多指懂些风水、阴阳八卦、五行命理的一类人,早期多从道教演化而来,为人推算祸福吉凶、生老病死等。大多是专指风水师,但在东北一些地方,从事殡葬礼仪的专业人员,也叫阴阳先生。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1398年病逝于南京,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牌楼 我国文化的独特景观,是由文化诞生的建筑,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牌楼也叫牌坊,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进士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尚书 古代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和侍中组成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在明为正二品。

[阅读连接]

雁荡山的妙通塔传说为鲁班亲手建造。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妙通塔7层,高30多米,全部为砖石砌成,不见一根木头。最下一层,朝北有门,入塔可拾青石级至第四层。第四层外壁与塔心约有1米宽的距离,塔心呈方柱形,每层间都用砖石砌成如楼板一样的间隔,且每层均留有不同方向的门。

第四层向上呈外实中空状,内无石阶。要登上第五层,须在第四层放梯通第五层洞口方可。自第五层至塔顶,须从塔外不足2尺宽的螺旋小经,扶塔摩胸而上。

塔顶为一二米左右直径的圆平面,置一与家用八仙桌大小与高矮、表面厚约20厘米的平滑白矾石,上有一花鼓式样、高度约60厘米的风母铜顶,“间放光明,照耀数十里”即为此物。

塔顶东南角有一个2尺长的瓦刀柄,虽可晃动,但取之不得,相传就是鲁班建好此塔后留下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