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名人足迹的庐山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经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在赴任途中,经过九江,曾游览庐山。他饱览了山南的秀丽景色,又转到北麓,来游西林寺。

西林寺位于庐山香谷之南,东林寺以西,是一座早在晋朝所建的著名古刹。西林寺的住持僧常总老和尚,听说苏学士来访,慌忙出来相迎,并亲自引导苏轼参观寺庙,逐殿逐阁作详细介绍。

常总老和尚陪伴着苏轼穿过钟鼓楼,到了藏经阁,又来到正殿。这里有重阁七间,层层叠叠,殿宇庑廊,金光灿灿,所有梁柱全用楠木制成,笔直苍劲,高大雄伟。

常总老和尚指着正殿的一角,饶有兴趣地对客人说:“据说当年建寺的时候,正殿的这个角忽然向南倾斜了三尺,当时众僧都急得手脚无措。不料,此时从石门涧猛然刮来一阵狂风,吹得飞沙走石,双眼难睁。待到狂风过后,众僧睁眼一看,怪了,歪斜的一角居然给吹正了。人们说这是神仙相助,便把这个正殿取名为神运殿。”

苏轼听罢哈哈大笑,他也听人说常总和尚打坐的地方,金光满座,奇香四溢,便问:“听说你是剑州尤氏之子,是真的吗?”

常总老和尚点点头说:“是的。”

苏轼又打趣地说:“据外人所传,你母亲生你的时候,曾梦见金人授予一朵白莲花,才生下了你,也是真的吗?”

常总老和尚也笑笑说:“苏轼居士,这我可说不清,得问我的母亲才知道啊!”

俩人谈笑间出了寺庙,来到长舌溪边,在凉亭内站定,苏轼对这个奇怪的溪名很有兴趣,问:“为什么叫长舌溪呢?”

常总老和尚说:“因为溪水声声不断,不绝于耳,所以便叫长舌溪。”

苏轼会意地微微点头,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又问:“西林为慧远所居,听说他的墓就在这里?”

“不错,我带你去看看吧!”

常总老和尚说完就领着苏东坡,沿着西林塔往南行,在桥下村之西,筷下村以东,两村间有一石砌的圆形墓,常总老和尚说:“这就是慧远之墓。”

“啊!”苏东坡默默无语,在墓前站立良久。

常总老和尚怕他累了,说:“苏学士,回禅堂稍息片刻吧!”

苏轼随常总老和尚返回西林寺,快到寺前,他抬头往前一看,只见横在眼前的庐山,巍峨峥嵘,逶迤不断。

苏轼顿时感到游兴倍增,又快步绕到侧面看时,果然又是一番奇景,但见那一座座刀削似的山峰,平地拔起,直插云天,壮丽无比,真不愧是千古名山啊!

苏轼抑制不住地对常总老和尚赞叹说:“西林寺建在此处,确是一块宝地呀!”

俩人又进了寺门,准备到禅堂品茶休息。在路过一堵墙壁时,见壁上写着许许多多的诗句,苏轼不禁放慢了脚步,徘徊在题诗壁下,逐一欣赏起诗中的佳句来。

常总老和尚早知这位苏学士学识才高,如今见他诗情奔放,心想:不如请苏学士题诗一首,岂非一大快事,便说:“恕我冒昧,敢请苏学士也题诗一首,以助雅兴!”

苏轼寺里寺外,一路行来,不无感受,听常总长老一说,也就欣然命笔。只见他卷起袖子,提起羊毫,饱蘸浓墨,在西林壁上题了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据说当时,常总老和尚正给他托着砚台,屏住呼吸,看着他一字一句地写下来,直到苏轼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常总老和尚惊得险些儿失手丢了掉砚台呢!真是字字珠玑,千古绝句啊!不禁脱口称赞道:“妙哉!妙哉!”

就这样,这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诞生了。后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成了传世佳作。

在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非常喜欢庐山的美景,所以在庐山建造了书院,辞官在此讲学了。

周敦颐曾在江西和两广等地当过30多年的地方官吏,有一定的成就,同时他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1061年,43岁的周敦颐由四川合州视事,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他途经江州,为庐山的风光所吸引,遂有卜居之志。

到了1071年,周敦颐上表朝廷,要求到南康任职,以便就近到庐山憩息。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周敦颐在南康任职期间,经常到庐山上下漫游。他喜爱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的清雅环境。尤为喜爱从莲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洁清绀寒,合于湓江”。

周敦颐来到南康的第二年,就要求朝廷为他解除印绶,以便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人们就称他濂溪先生。他讲学之所,名为濂溪书院。

周敦颐撰写的《濂溪书堂》一诗,表达了他对庐山真挚感情和他所述的淡泊的隐居讲学生活的感受:

田间有流水,清沁出山心。

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

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沉深。

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

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

周敦颐除了在书院讲学以外,即潜心著作,留下来的除诗文以外,还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数种,后人编为《周子大全》。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30余米,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和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后来,南宋杰出的将领岳飞也和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岳飞本是河南汤阴人,他曾于1131至1134年随军驻于庐山脚下的江州。

就在这段时间,岳飞数游庐山,后来他在一首赠庐山东林寺寺主慧海和尚的诗中,概括了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他写道: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对主专征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

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这首诗表达了岳飞想要在年老之时,隐居在庐山的强烈愿望。

[旁注]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识渊博。他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团练副使 唐代官制,团练使的副职。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副使,负责一方团练,即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书院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它是古代的一种地方教育组织,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是南宋最杰出的将帅。另外,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阅读连接]

1989年,来自台湾的觉海法师回大陆探亲。她不顾年逾古稀,亲赴东林寺竭见果一法师,言其不忍看到西林寺荒圮冷落,发愿要重建西林寺。觉海法师的想法立即得到九江市各级政府部门及佛教界人士的一致赞同。

觉海法师,于台湾临济寺出家。在立志重建西林道场后,变卖在台产业及积蓄,历经7年独资新建西林寺,并立下规矩:不化缘,不攀缘、不求援,不赶经忏。

在重建期间,觉海法师不辞千辛万苦,夜以继日,精心筹划,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日夜在工地督检质量,采购运输材料。如今西林寺巍峨屹立于庐山上,重放异彩,觉海法师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