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和诗词古韵

在与龙首崖隔涧相望的地方,有一个高峰矗立,似巨舰昂首,人们称它为铁船峰,俗称“桅杆石”。

相传,东晋大将军王敦,军事大权在握,欲篡夺帝位。一天,王敦在建康邀请道教祖师许逊和他的随从等人,共同饮酒作乐。席间,王敦让人给他释梦。

王敦说他昨晚梦一木破天,问是否吉祥?

许逊等人知其用心,便释说:“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未可轻举妄动。”

王敦听后不悦,暗起杀心。许逊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至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来,幸好许逊学有法术,呼来二龙挟船并飞,并告诫众人紧闭双目,不得窥视。

当船飞临庐山紫霄峰上空时,云雾迷漫,船底擦着树梢沙沙作响。此时,船上的人感到奇怪,就偷偷去看个究竟。看到有人偷窥,二龙突然离去,船随即坠于紫霄峰下的石门洞旁,而化为铁船峰。

虽然这个传说,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它却给铁船峰这一景观增加了传奇色彩,使铁船峰更加扬名。

在东晋,佛教的净土宗也在庐山诞生了。慧远于381年奉东晋名僧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后来,于384年在庐山创建东林寺,自此一住30余年,直到离开人世。

东林寺坐落于庐山西麓,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再加上庐山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绿树掩映,曲径通幽。

这山水和建筑相呼应的场景,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慧远善诗会文,在庐山的漫长的岁月中,他留下了许多作品,后来仅存《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等。

慧远题咏庐山的诗,是后来保存下来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五言诗《游庐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全诗道: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熟是腾飞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东林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物优美。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东林寺,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我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虎溪桥。

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

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

过了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的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4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

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罗汉松,其旁立着刻有“护法殿”,正中盘坐的大肚弥勒佛。

由此再往里走,可见一排正殿。其中究其精巧壮观者首推“神运宝殿”,它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的。

神运殿西侧是接待室,东面是三知堂。与三笑堂毗连的为“十八高贤”影堂,是慧远与共修净土的18位佛教徒结白莲社诵经的地方,故亦称“念佛堂”。

堂内西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十八高贤影堂和神运殿后有两口水泉。一口叫聪明泉,是慧远与其好友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盘教谈天的地方。

另一口是在文殊阁下墙根处的古龙泉,相传为慧远和尚举杖扣地而成的水泉,后因其弟子慧安为计时立芙蓉12叶于泉水中,据波转定12个时辰,故亦称莲花漏。

东林寺西的山丘上,还有东方佛教“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墓塔荔枝塔。

庐山文殊台始也是建于东晋。文殊台下有石突出,象角如虚凌霄,叫“凌霄石”。上面建有一亭,号“老母亭”,因为庐山民间又叫黎山,说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称聚仙亭。

文殊台倚于天池山的西边,临壑而建,顶端平面呈半月形,左旁垒有上台石阶,沿台石叠护栏,下有石室五楹。据说文殊台是后人为了表示对文殊以其双手插石成天池的纪念,而专门立台供“文殊菩萨”像予以纪念。

又传文殊骑着青狮空临俯见此山秀丽,惊喜之余不慎跌下,臀部落地印一半月痕迹,文殊随即就地朝天拜日,后人按照印痕围砌了一石台,故也称拜日台。

文殊台的周围环境雅致,树木茂盛,令人产生“不登此台,不穷此胜”之慨。若是登临顶端,眼前峰峦耸立,田畴锦绣,远处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观白云蓝天,泛媚雅然。俯视翠谷清涧,深深幽幽,富有野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庐山的美景渐渐被人们所熟悉,在东晋,庐山的美景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中。

东晋时期,文学界一改过去为宣扬儒学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开始去追求美的载体,美的源泉,美的情怀。由于这神演变,“峻伟诡特”的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是谢灵运。他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士族家庭。当时,诗坛还处在“庄老击退,而山水方滋”的阶段。

寻觅山魂水魄及其雄浑深厚的底蕴,以抒发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感,是当时文人极为困惑和迫切追求与探索的难题。谢灵运正于此时来到了庐山。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脉了《登庐山绝顶望诸顺》一诗:

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巳绝。

峦珑有合沓,往来元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在诗中,谢灵运对庐山自然山水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自然与时节的变幻,同时也展现了他外在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融合一体的绝盼。

正是这种既富于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强烈地显露人生精神的融合,使山水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蕴涵,才使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因此,庐山成为这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也选择庐山成为自己的归隐之地。

在365年,陶渊明诞生于庐山脚下,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陶渊明后虽五进仕门,却都因“有志不获聘”,官场与自己淳真的禀性不相融,自己又难以曲意奉迎。

从他的“云无意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诗句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一直眷恋着庐山的奇峰异水,最终他还是离开了仕门,均择庐山而隐。

陶渊明归隐处,即后来星子县白麓乡的玉京山鹿磨盘岭附近。这里背依庐山,面向鄱阳湖。既可赏群峰嵯峨,又能观平湖浩渺,有良田可劳作,通舟楫之便利。

陶渊明在此得到身心的放松。从他的诗作《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中反映出他的心情是那样潇洒,那么豪放不羁,令人尊崇!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庐山由此为田园诗的诞生地。

然而,陶渊明虽然写过许多关于庐山的诗,却没有一回写下“庐山”两字。他对庐山似乎十分苛刻,只是用“南山”、“南岳”、“南阜”和“西山”等代称庐山。这大概和当时人们对庐山的称呼有关。

410年,晋安郡长史殷景仁来浔阳,与陶渊明为邻。陶渊明当是居于浔阳城内,正因为他居于浔阳城内,才容易按照此城里人的习惯,称庐山为“南山”,也才会信口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

陶渊明诗中的庐山其他“南岳”、“南阜”和“西山”称呼大概也和南山相仿。但不管如何,在陶渊明的诗中只字未提庐山,这令后来生活在庐山的人们感到一些遗憾。

[阅读连接]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他娶晋武帝司马炎女襄城公主为妻,早年任给事黄门侍郎,王衍荐为青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任为扬州刺史。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

许逊(239年-374年),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他280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净土宗 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

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代。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地。461年来到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在太虚观中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庐山道教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

弥勒佛 即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我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殷仲堪 陈郡人,殷融之孙。卒于399年。能清言,与韩康伯齐名。调补佐著作郎,谢玄请为参军。又为长史,领晋陵太守。他与从兄觊均以擅文学著名,各有著述。《隋书志》纂有杂论九十五卷,并行于世。撰有《殷荆州要方》。

《周易》 我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为周人所做。《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山水诗 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等。

田园诗 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田园诗便成为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长史 战国末年秦已置,如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中都有长史。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等皆置长史,为掾属之长,丞相长史职权尤重。

殷景仁(390年~440年),殷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义,深达理体。至于国典朝仪,旧章记注,莫不撰录,被认为有当世之志。

[阅读连接]

关于庐山的文殊台,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当时天尊、地藏王和文殊都想在庐山建寺,可是天尊和地藏来到庐山却发现文殊抢了先,已经在这里占山建寺。天尊和地藏不愿意了,吵着也要在玉屏峰建庙。

文殊说:“我坐在这玉屏峰前的悬崖上,你们若能把我拉得起来,我情愿把这座仙山让与二位。”

只见天尊和地藏各挽着文殊的一只手臂往上拉,这时一位香客看见了,高声笑道:“想不到,你们菩萨也这样你争我抢呀!”

3个菩萨听了,不禁脸红逃走了,当文殊还在拼命把身子往下坠时,他俩突然松手,文殊便跌坐在了悬崖上,连岩石也陷下去一个印儿,就像座椅一样。

玉屏峰前的这块悬崖,就是如今的“文殊台”,那文殊跌坐下去的岩石,就是“文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