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助力使徽剧发展

清代中叶四大徽班的进京,把徽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徽剧名家除了把徽剧带到京城发展的三庆班主高朗亭,还有程长庚、郝兰田、梅巧玲、时小福和丑杨鸣玉等人,他们都对徽剧的繁荣起着莫大的影响和助力。

在这些徽剧名家中,生行的有时任三庆班主的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以及以演老生为主的郝兰田等人。

程长庚,名椿,字玉山,乳名长庚,1811年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祖居怀宁县石牌镇。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徽剧三庆班,10岁时便会很多戏。

1822年,程长庚跟随父亲北上,经开封、太原、保定进入北京,并以徽戏《文昭关》、《战长沙》等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三庆班的主要演员。

1842年后,程长庚任三庆班主,被人尊称为“程大老板”,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较晚享名,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等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

程长庚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融会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

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程长庚继承徽班兼收并蓄的传统,融合徽调、汉调、昆曲等多种声腔,在数十年的演唱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并使唱腔、表演形成了整套的程式规范,因而为徽剧演变成京剧奠定了艺术基础。

程长庚的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群英会》、《取成都》、《龙虎斗》、《镇潭州》、《八大锤》、《战樊城》、《鱼肠剑》、《取南郡》、《让成都》等。

由于他后来改行京剧,所以他的弟子有以后的京剧名伶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卢胜奎,绰号“卢台子”,生于1822年,他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主攻生角。

学艺期间,卢胜奎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胜奎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戏,三庆班所演本戏皆出其手,三国戏由《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40折,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卢胜奎搭“三庆班”尊程长庚为师长。凡程长庚不演的戏就由卢胜奎来演。如《空城计》薛平贵的“薛八出”,衰派戏、带扑跌的老生戏及白髯口戏等程长庚都让卢胜奎来演。

卢胜奎以念白与做功见长,唱功稳实淳朴。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长扮演诸葛亮,有“活孔明”之誉。他的拿手戏有《盗宗卷》、《打棍出箱》、《开山府》、《舌战群儒》、《安居平五路》等。

郝兰田生于1832年,他初习青衣,后工老生和老旦,以《三国》中“借东风”一剧而闻名。

郝兰田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徽剧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

当时因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徽剧老旦行当的地位。

凡老旦应工之戏,郝兰田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莲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

后来,随着京剧的兴起,郝兰田改行唱京剧,与京剧早期名角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

旦行的徽剧名家有知名旦角梅巧玲、时小福等人。旦行是指扮演所有女性角色的演员。

梅巧玲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园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

梅巧玲自小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

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

在徽剧转向京剧的时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

梅巧玲30岁时掌管了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意,深为人们所重。

梅巧玲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

时小福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

他12岁随父母来到北京,后加入到四喜班名旦郑秀兰的“春馥堂”跟从徐阿福学习昆旦兼皮黄青衣。经常在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后成为四喜班著名青衣演员,是继梅巧玲任四喜班的班主,兼“精忠庙”会首。

1886年,时小福改行唱京剧,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时被选入升平署进宫当差。当年被选为清官教习。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据传时小福演戏常常用白酒饮场。

时小福昆乱皆精,唱工极佳。时小福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禄,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

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

时小福善演悲剧,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戏为主,很少演花旦戏,晚年兼演小生。

时小福的拿手戏,昆乱不挡,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

时小福还能兼演小生,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他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中,京剧名家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朱莲芬,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是“景春堂”朱福喜胞弟。朱莲芬自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后入四喜班,名重一时。

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

丑行类的徽剧名家有杨鸣玉等人。丑行是指在戏剧中专门扮演为人们逗乐的角色。杨鸣玉,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因排行第三,所以人称杨三。

杨鸣玉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他进京后,曾先后搭戏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各班,最后进入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专演昆丑。

杨鸣玉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之作。他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

与朱莲芬合演的《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梨园界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

四大徽班中,三庆班最擅长大轴子戏和连台本戏,而四喜班以演唱清歌以及跳昆曲的舞蹈最为出色,和春班则以精彩武打作为自己的特色,春台班则因为全班尽是秀俊的小孩子们演出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四大徽班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因而满足了各阶层群众的需要,所以当他们进京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使徽戏进入了全盛时期,并逐步取代了当时流行于北京的京腔和秦腔,成为北京剧坛的主流。

徽剧进入全盛时期后,开始的9个角色行当又有了新的发展,分为正生、老生、小生、大花、小花、二花、四花、正旦、花旦、作旦、武旦、老旦等行。

这时期由于班社演员众多,又在打行里分出一些小行,如红生、武老生、武小生、武二花、武丑等,原有的末行改设在杂行。

到了清代嘉庆时期,随着徽剧中历史和战争题材剧目的增多,角色行当又进一步细分为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武生、武老生、正旦、花旦、作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四花脸、杂行,共17行。

但是清代末年,由于在京的徽剧逐渐演变成京剧,南方的徽剧也因徽商的没落,而令戏班的规模缩小成小戏班。角色行当也进行了归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十大行当,也称“三类十大行”,即生类、旦类和净类。

生类指徽剧中所有演男角的演员,分正生、老生和小生。正生又称“须生”,多扮演中年男子,表演以唱功为主,同时也有做、念功夫。如《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八阵图》中的诸葛亮等。

老生分文老生和武老生,多扮演中、老年男子,表演要求唱、念、做、舞并重,还须具备扎实的武功基础和靠把功夫。文戏所扮角色如《举鼎观画》《跑城》中的徐策,《追韩信》的萧何。武戏角色如《三挡》中的秦琼,《定军山》中的黄忠等。

小生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唱念要求真假声结合,唱腔刚劲秀美。身段动作讲求儒雅潇洒、风流倜傥,并掌握一定的翎子功、把子功及翻滚跌扑等武功技巧。

文戏所扮角色如《银桃山》中的周珠明、《凤凰山》的海俊、《打金枝》的郭暧等。武戏角色如《临江会》的周瑜、《白门楼》的吕布、《红桃山》的花荣等。

旦类指徽剧中的所有扮演女性形象的演员,分正旦、花旦、武旦和老旦。

正旦又叫“青衣”,主要扮演稳重端庄的中、青年妇女,重唱功,唱腔讲究珠圆玉润、委婉细腻,善于表达人物情感。身段动作要求朴素、庄重。所扮角色如《处猎》的李三娘、《双别窑》的王宝钏等。

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妩媚明快的年轻女子,重做工,表演讲求细腻秀美,动作要求美、媚、脆。所扮角色如《戏牡丹》的白牡丹、《杀嫂》的潘金莲等。

武旦多扮演英勇善战的女将、女侠、女仙、女妖等。重武打和翻扑,讲求身手矫健。唱念和做工讲究在妩媚中显出刚劲、挺拔的气质。所扮角色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十字坡》的孙二娘等。

老旦多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老年妇女。重唱念功夫,表演上讲究神态、步伐稳重。所扮角色如《四郎探母》的佘太君、《牧羊圈》的春登母。

净类指徽剧中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的角色,分大花、二花和三花。

大花又称“净”,分白脸、黑脸、花脸、红脸。表演上以唱为主,要求声音洪亮、有炸音,做工讲究雄浑凝重、气宇轩昂。

所扮角色黑脸如《铡包勉》的包拯、《玉灵符》的项羽等,白脸戏如《打严嵩》的严嵩、《二进宫》的徐延昭等,花脸戏如《打龙篷》的郑子明、《定军山》的夏侯渊等,红脸戏如《古城会》的关羽、《太平桥》的李克用等。

二花又叫“副净”,重做工,念白铿锵有力,扑打场面火爆炽烈,还会一些特技表演。所扮角色如《收张奎》的张奎、《醉打山门》的鲁智深等。

三花是丑行,分文武。多扮演性格诙谐、幽默的角色,兼演丑旦,表演上讲求唱念做打俱全。文戏所扮角色如《九锡宫》的程咬金、《借靴》的刘二等。

武戏角色如《九龙杯》的杨香武、《花蝴蝶》的蒋平等。丑旦角色如《骂鸡》的王婆、《巧姻缘》的奶娘等。

徽剧的角色分工,为观众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它对于人们理解剧中角色,了解剧情都有重大作用,因此,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旁注]

楚调 原泛指古代楚地的曲调,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现多指一种流行于汉魏时期的音乐种类,具有相和曲的艺术特征,属于相和曲,是相和曲五调,即清调、平调、瑟调、楚调、侧调之一。

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梅兰芳(1894年~1961年),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花衫行当 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等。

旗装戏 旦角中的一种。旗装戏应功的多半是花衫和花旦。旗装戏有旗装戏的讲究,首先必须是梳燕尾,戴两把头,着旗袍,穿花盆底的宫鞋。然后要求扮戏的旦角走台步时候必须把脚抬起来,让观众看清脚底的花盆底宫鞋,头上的两把头不乱摇,偏凤和鬓花不乱颤。

水袖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在戏曲中,可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科班 我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科班起源于明代,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带有很大局限性,于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

秦腔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翎子 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最长的要到两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

把子功 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之一。主要是为演员在武戏中表现打斗场面而学习和训练的技巧和套路。把子,指刀、枪、剑、戟、棍、棒、锤、斧叉等各种兵器。

周瑜(175年~210年),汉末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是古代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突围至乌江边自刎。项羽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阅读链接]

在20世纪初期,徽剧还是有一些名家继续演唱徽戏,为新中国成立后徽剧事业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些名家有人称“发全师”的程发全、“徽州名旦”鲍进昌、“徽州梅兰芳”项少轩、“徽州名丑”程秋桂等人。

程发全是花脸名角,生于1891年,从11岁起就进入当地新春和徽戏班随父学艺,随后拜名花脸朱正元为师学武生,后又拜名净“歪有头”为师演二花脸,拜吉牙为师学武二花、武三花,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风格。

他在徽戏名剧《醉打山门》中,他扮演鲁智深,刻画了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和作为绿林好汉的豪放性格,一时名扬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