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庐剧表演特色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抹拐、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
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生活小戏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调,丰富多彩。
至于花腔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小戏专用曲调,如“讨学钱调”、“打桑调”、“采茶调”、“打长工调”、“卖线纱调”、“点大麦调”、“骂鸡调”、“劝赌调”、“扒沙调”、“卖兰花调”等。
其二,折戏或唱段专用曲调,如“三赶调”、“行路调”等。其三,在剧目中用为插曲,如《白灯记》中“剪花调”,《孟姜女》中“四季调”,《九锡宫》中“打牙牌调”等。此外,还有鬼神唱的“神调”、“鬼对子”。
音韵有13条半韵之说。13韵有人心、扒沙、潘兰、酿江、铁血、捕苏、忧愁、天仙、派来、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条韵叫错韵,也叫插花韵,即韵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时可交替使用。
讲白分“小白”和“韵白”。“小白”近似生活语言。“韵白”为生活语言的韵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扬。念诵“诗、引子”介于念唱之间,便趋韵律化。语言为合肥地区方言,通俗、自然。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
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
庐剧原来只有锣鼓伴奏,故称“打锣腔”。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出现了多种乐器,有大锣、小锣、板鼓、堂鼓、钹。奏称起板、落板、托腔、间奏。舞蹈、身段、武打、音响效果等,均用锣鼓。
锣鼓经有“起板锣”、“大过台”、“小过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条龙”、“叹锣”、“扫头”、“苦皮”、“甜皮”、“阴司锣”、“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剧情,渲染角色情绪,全靠锣鼓节奏快慢、强弱的变化。戏谚曰:“两打三唱”,“满台锣鼓半台戏”。
在戏剧改革中,由于移植其他剧种和剧目,又逐步学习、吸收和运用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使庐剧的表演艺术逐渐丰富起来。
庐剧表演传统,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程式动作,注意刻画人物,表演乡土化,甚至对公子、小姐、达官、贵人也以农民的意念重新塑造,这是庐剧表演传统的基本特色。
还有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归天》吐血出彩。《许士林祭塔》双眼出彩,死于非命者七窍流血,双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场额际插封子,生角左侧插一绺,旦角两侧插双绺。走场时双手下垂,脚步轻飘,如风旋转,谓“鬼推子”。
演《白刀记》、《晒罗裙》等剧,台侧埋高杆,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杆,表演顺风扯旗、倒挂金钩、王八浮水等技,谓“爬堂杆”。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花腔小戏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讽刺喜剧和闹剧。
如《卖线纱》、《放鹦哥》、《上竹山》、《借妻》、《骂鸡》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争生活临时编演的剧目,如《打烟灯》和《下广东》等。
折戏多为本戏中抽出的“戏胆”,如《张四姐闹东京》中的《捣松》、《梁祝》中的《闯帘》、《蓝衫记》中的《张太和休妻》、《三元记》中的《教子》等。
有些虽然来自徽戏、京剧或其他剧种,但通过庐剧艺人长期在农村演出,剧中人的性格、感情、语言,都从主要观众农民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新塑造、丰富、深化,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
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总体来说,庐剧的代表剧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讲的是南宋发生的事。在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李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
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
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后来,右承务郎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
依宋代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9天牢狱。
这出戏表达了我国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旁注]
彩旦 旦行的一支。扮演滑稽风趣或奸刁的女子,也有性格爽朗无拘无束的逗笑角色。实为扮演女性的丑角。化装一般面涂白粉,再搽厚重胭脂。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彩旦是重说白的,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
锣 属于打击乐器,锣身为一圆形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槌。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锣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
板鼓 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早在唐代板鼓就已用于“清乐”中。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堂鼓 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样,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较低,鼓边的音比较高。经由通过敲击鼓边、鼓心和控制敲击的力量,可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对比,也能演奏出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有较大的作用,是一种打击乐器。
御医 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和太医,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其皇帝宫廷中的家眷,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皇子等。
承务郎 隋代设有侍郎,后炀帝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每司增设一郎。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设承务郎。唐代复改为员外郎。宋代改制用以代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金代从七品上。元代升为从六品。清代废止。
[阅读链接]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庐剧开始采用灯光投影,天幕景区也有所改进,水云箱灯是玻璃上彩绘水云纹装在长灯箱上投影。
后来学习上海的经验添置和自制了先进的灯具。对剧中的风狂雨骤、鸡鸣犬吠、婴儿啼哭、马蹄嘚嘚等效果,早期为幕后拟声,通过扩音传出,后期改为录音播放。
20世纪80年代,庐剧对舞台美术有进一步进行了改革。1982年,庐剧《抬大鼓》的舞美设计,采用漫画形式,突出夸张公堂上的大印、大签筒,与大鼓相映成趣。并借鉴动画电影使场景随演员上下场变幻自由,增加讽刺喜剧的气氛,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化妆方面,则逐渐突破定型化的传统戏装,而依据剧情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重新设计,从而收到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