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研究与教法的选择

教师的教材研究与教法选择是教师技术行为中最富有研究性的行为,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这两项工作中,教师更像学者和教育科学专业工作者。它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着明显的影响,有时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这两项技术行为既需要教师个人单独的钻研精神,又需要教学集体整体的研究与合作。教材的研究能吸收一个教师所能有的全部时间,教法的选择可以使教师做出无穷的变化。在这里,我们仅就教材研究与教法选择的基本技术行为做一些规律性的交待。

一、教材的研究

教材研究,是教师领会、编纂、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件牵涉整个教学准备的头等重要的工作,它涉及教学的“计

划——指导——评价”一系列相继的流程中的全部内容,涉及整个学校、每个学年、每门学科的年度教学计划乃至每一节课的准备,涉及到讲授内容的精选、课时的分配、学生方面的把握、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研制教具直至设计教学辅助设备等广泛问题。教材研究,包括深刻的教材阐释与有效的教学技术两个侧面,两者同等重要。

教材研究中的教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者。教材研究是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价值的一种活动。研究成果直接进入教学过程,在教育意义上必须是有价值的。这样一种研究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每个教师日常的教材研究,借助学科群体,可以积累更多的信息,并可以形成交叉性的探讨。中小学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是教材研究中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每个教师学习多样的观点和经验,可以从见识高深的同僚那里得到关于特定教材的解释。

教材研究,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般采取假设验证的形式,包含下列步骤:

①揭示应当解决的课题何在,决定具体的目标置于何处,并就实现这些目标的步骤作出设想。

②根据设计采取改进措施,并周密地记录所采取的措施。

③确定借助什么去判定目标是否达到,达到何种程度。然后据以判定成果。

④根据上述步骤所得的结果,判定改进措施同目标达成之间的一般关系。

⑤将这种一般关系的假设运用于别的情境,作进一步的检验。本节,我们重点研究一下教材的处理技术。

  1. 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的狭义理解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学科的任务,编写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一般地说,是指教科书而言。教师技术行为是人广义上理解教材的定义,教材还包括教科书以外的阅

读材料、教学音像资料、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

教材不仅提供学习内容,它包含知识体系、背景材料和练习材料三个方面的资料,还规定了学习过程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结构和使用要求,具有教材自身的逻辑性。教师在使用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教材的具体内容由事实、概念、原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

  1. 事实

教材中的事实,就是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过的事件过程或者是实验中进行的过程与结果。

描述性学科和解释性学科都含有大量的事实资料,如历史史实、地理情况、动植物的分布与解剖等等事实资料,抽象和概括性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课同样有事实的依据材料。教材中的事实,都是已知的发生过或发现了的事物,不是捏造和想象的事实。

事实教学要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①让学生做到充分的感知。教材中事实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距较远,且

又比较浓缩,教师的事实交待和讲解必须明白、鲜明、前后呼应,又便于直观。

②提取。事实教学中的重点提取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重要处置。提取的准确、适量、关键、相关性强是几项重要指标。

③记忆。教材的事实部分有理解问题,但主要的还是记忆,这一点与学生成绩提高的相关性极大。记忆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1. 概念

教材中的另一个内容就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 是对教材中大量事实资料的理性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质的理性认识形式。

概念的内涵是影响概念学习难易的重要因素。概念内涵愈简单、明确愈好学习。教学的讲解就在于把概念的内涵交待清楚。

除概念、定义所规定的维度之外,那些与概念、定义无关的维度越多, 学习越困难。因此,考察讲述概念的无关维度,也是衡量概念准确度的一项指标。

概念的正事例与反事例都影响学习效果。选择题就体现了正反事例的要求,只有把概念之间的细小差异分辨清楚,才有利于树立概念。如果处于泛化状态是学不好的。

概念的学习不属于记忆的范畴,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尤其要训练自己学会思考。概念学习是学会思考的一种方法。概念不适合孤立和分散掌握,概念教学要注意使概念系统化,对各个种类的下位概念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 然后以一种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抽象概念的教学是典型的正规教育最关心的行为,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进行精心细致的处理。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孙养林老师主张采取四个教学步骤完成概念教学:

一是讲字面意思,使学生知其大概; 二是分析内容,使学生具体了解; 三是揭示实质,使学生抓住核心;

四是联系生活或生产实际举例,做比喻,使学生加深印象。从学生活动上要注意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将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结果告诉学生;

二是提问学生,提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重新陈述已经学会的组成该概念的那些亚概念;

三是用言语陈述提示学生,言语提示要引导学生将组成概念的那些亚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借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四是通过的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概念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每次作出正确说明时提供反馈;

五是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这个概念作出言语陈述;

六是在学习过后一天或几天,提供一个“间隔复习”,以帮助学生保持刚学会的规则,或呈现一些新的实例,要求学生回忆并说明这个概念。

  1. 原理

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就是公理、定理、定律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再加以论证的命题,是教材科学性的一支重要支柱。

原理的教学要注意的问题有:

①螺旋式的反复。教师对原理教学不可寄希望于一次性讲清,一定要有

几个循环反复。对反复的过程作出教学设计,在反复中巩固,在反复中加强理解,在反复中灵活运用。

②精当深刻地讲解。在原理教学中,多余的教学语言,都是接受的障碍。学生对原理的接受重要的是取决于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要设法表达得形象、生动、易懂,让学生听了以后印象深刻,以至若干年后还记忆犹新。

③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实现自我消化。要求学生记住课文中重要的结论, 同时学会课文中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对重要的字词和表意符号做仔细的体会。

  1. 内在联系

内在联系是教材中的抽象内容。是事实、概念和原理之间关系的分析。教学,重要的是建立起事实、概念和原理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这是教材内容的本质。只教学生记忆“概念”、“原理”并不是真正的教学。

内在联系的教学,重要的是对教材中真实、概念、原理之间关系的抽象、概括、推理的制作过程。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硬功夫,是教学水平的高峰表现。内在联系教学,是对一系列规律性东西的揭示,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内在联系的教学对综合运用训练的依赖性比较大,也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 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

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是可观察、可体验到的问题。它表现了教师的领悟、经验和技巧。

  1. 把教材体系与具体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起来

教材内容在整体上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特点相一致,但具体到不同学校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就会呈现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

弥合差距,首先要把两端了解清楚,用教师的经验说法就是吃透“教材”, 吃透“学生”。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二者的中介,只有调控准确,才能使弥合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这种弥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讲授的内容,教材体系与内容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的,教师是传达和控制这一结构的本源。讲授本身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是弥合二者的强大引力。

  1. 教材的精选

教师不可全部均衡地转述教材的内容,那么教师在传输之前即要精选。所谓精选是使重点突出,难点和疑点突出,学生学有所获。精选教材应该做到:

①精选教材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索,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满足对知识“懂”的需要,“会”的愿望和实现学习中的一种成就感。要不断使他们了解学科的社会作用,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以增强学好该学科的信心。

②精选教材要促使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和深刻领会。精选教材首先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提给学生,使他们联想到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和听课,以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③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教师的教学不能一概说清讲透,以免学生减少对智力的运用。所以,精选含有设疑之意,向学生提

出一些问题,提出方向,让学生探讨,还可指定材料,让学生去领悟。

④精选教材要包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要教会学生思考,了解和掌握一些思考方法。

⑤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调查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充分注意给学生勤动手、多观察的机会,要养成根据数据求结论,按照事实摆情况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1. 教材的重、难、疑点的处理
  1. 教材的重点

重点是教材的核心,学懂了重点内容才能理解其他内容,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任何学科的教材重点都是从已知的旧知识中引伸出的新知识,是着重讲解的部分。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学过的旧知识, 或以旧知识做基础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然后,找出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识,即是教学的重点。

  1. 教材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是对问题不理解。产生难点的原因,是教材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具体表现是:

①难点是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一些概念是学生难以接受的。

②难点是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

③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多次处理。

  1. 教材的疑点

教学中的疑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构成影响继续学习的障碍,表现为疑问。另一类是教师有意设疑,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动员学生的情绪和全部智力。

教师设疑的有效条件是:

①当要形成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原理,要揭示其内在联系时。

②当教学内容不是学习新知识,而是在逻辑上继续学习以前学过的,学生可以独立探索新知识时。

③当学生力所能及解决新课时。

在上述情况下,向学生提出问题,要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是有效的。设疑的步骤是:

①明确要学生解决什么问题,以此激起探究的兴趣。

②对提出的问题,要指出思考方向,指出解答的假设,推测可能出现的几种答案。

③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出现了矛盾,也就产生问题。

④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有关资料,提供发现问题的依据,得出正确结论。二、教法的选择

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很不一致。美国教育家克拉克

(Leonard H ·Clark)和斯塔尔(Ivring S ·Starr)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

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教师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便于传授知识,使学生易于形成技能技巧;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方向和性质。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适用于一切教学范围的,因此,是不断变幻的。那么,依据什么进行选择呢?有研究表明,重要的是以下四点:

①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智力, 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②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

③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④依据现代技术设备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上述各项选择的原则,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 按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其进行筛选后作出决定。

  1. 教学方法的类别及适用范围

我国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讲授法。亦称“口述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其优点是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弱点是,如使用不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的条件是: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法并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配合。

  2.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提问法”。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发式谈话,主要用于传授知识与创造性复习旧知识。二是问答式谈话或再现式谈话,主要用于巩固与检查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的条件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材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能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抽象、条理、设问出最基本的教学问题。谈话法是教师劳动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部分,它使教学内容处于不断转化之中。

  3. 读书指导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类型有:

①分段型。将一节课划分为两段,一段用于复述与指定作业,另一段用作读书指导。

②双节型。将两节课连在一起,一节用于一般教学,另一节用于读书指导。

③课外及课后预习型。在课外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④专任导师指导型。学校专聘具有读书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读书中的问题作出诊断,并制定补救方法。

⑤读书指导课型。如在中学专设“读书法”课,使学生系统掌握读书方法。

⑥弹性辅导型。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指导选择和查阅图书,使学生

掌握预习、复习、编写读书提纲方法等。

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使用的条件是:教师具有较强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和博闻强记的能力,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搭配、组合新的学习内容。学校要备有相应的图书资料。

  1. 演示法。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常与讲授法等配合使用。其实施要求是:

①按照教学任务和教材逻辑事先考虑好演示目的、所用教具以及在何时用何种方法等。

②用以演示的对象,能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③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以区别其主要特征。

④全部组织工作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发展求知欲、主动性和抽象思维。

  1. 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任务,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按照学科,可分为生产性参观、自然和科学性参观以及历史文学性参观。它可使教学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步骤和要求是:

①准备。使学生明确参观的目的、计划,做好参观活动的安排。

②进行。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还要注意安全。

③总结。指导学生系统整理有关材料,座谈或撰写报告,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常用于自然学科教学。其主要优点是,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印象深刻;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力。

种类有:

①学习理论之前进行的实验,旨在获得感性认识。

②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的实验,旨在验证理论,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一般步骤是:

①提出实验题目和明确的任务。

②规定实验操作程序。

③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检查。

④进行小结并作出结论。

  1. 练习法。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法。

按练习目的可分预备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按练习内容可分为心理技能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等)、动作技能练习(如体育运动、劳动操作等)和文明行为习惯练习(如卫生习惯、守时习惯等)。

练习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开始阶段。动作不熟练,技能形成较慢,教师要注意学生操作的准确性。

②中间阶段。练习在速度上、效果上迅速提高,达到准确、合理的程度。

③结束阶段。技能提高逐渐变慢,出现停滞状态。教师指导总结经验, 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组织练习的过程因学科和个人而有差异。一般步骤: 首先由教师提出练习任务,说明要求和方法,并示范;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最后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

①使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

②精选练习材料。

③掌握正确的方法。

④适当分配份量、次数和时间。

⑤注意系统性、经常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⑥要有反馈。

⑦方法多样化,引起学生兴趣,使其保持注意力。

  1. 发现法。亦称“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或“探索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高年级以上各年级的数理学科。基本过程是:

①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

②将所得的片断知识形成假设。

③从假设上升到精确的概念。

④将概念转化为能力。实施此法时必须考虑学生智能的高低、学习材料的难易、教师指导的多寡。

教学方法的种类还很多,上面所列举的都是一些常用且典型的教学法, 提供的目的不只是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为了更好地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

  1. 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 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在操作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世界观、教育观为前提的,强调知识学习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方法为代表的接纳式学习,强调能力培养的教师十分注重发现法为代表的发现式学习。同时,教学方法也受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条件制约。教学方法还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影响。

  2.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一般地说,学科内容不同的教材类科普读物都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很少考虑兴趣和引起注意的问题。教师则有必要在不影响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条件下,考虑如何引人入胜地进行学习。这是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所必需的。

引起和维持学生注意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提出问题,使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而学习、理解和提出结论。另一种是引起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关心和探索,新奇的程度虽然因人而异,但只要提出的问题是新奇的, 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运用与原有的信念和见解相冲突的方法。就是通过呈现给学生与他们已有的信念体系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从而维持注意与兴趣。

制定新的认知性标准的方法。当学生某学科的知识还不充分的时候,先给一个类似“法则”的知识,然后举出一个与法则相反的现象,引起不和谐。例如:讲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但有一类植物不需要光合作用。这种不和谐唤起了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种类的兴趣。

运用选择冲突的方法。当一个问题出现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时,学生困惑不解,在认识上发生了冲突,也会产生好奇心。多项选择题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

  1. 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妨碍和干扰智力问题的方面有,与旧经验不一致的难点和概念,与实际经验不一致的结论,与知识水平有差距的方法和步骤等等。这些都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怯加以解决和处理。

妨碍和干扰情趣问题的方面,首先是学科态度方面的问题,学生中有爱上的课和不爱上的课,教师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强烈愿望。有的学生由于对任课教师情感上的亲疏,而影响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好恶。还有的学生由于学科基础薄弱而在学习成就上屡遭挫折而丧失学习情趣,这些也都需要教师加以解决。

  1.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教师的评语对促进学习很有激励作用。顺应评语,即根据答案存在问题加以矫正,正确的予以好评,学生受到了鼓励,获得满足感,效果最好。特殊评语,即对甲等的成绩评以 “优等,保持下去”,乙等评以“良好,继续前进”,丙等评以”再提高一点!”,丁等评以“让我们改进这一等级吧!”这类评语如从开学到学期结束都一样,千篇一律,效果不明显。教师只打等级,不写评语,效果最差。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从回答中得到正面肯定,从发言中得到了满

足感,这对学生来说异常重要,从而促进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增强对教师的尊敬,也会提高学习信心。因此,课堂上师生对话,课堂提问是很重要的环节。

教师不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还表现在讲课上,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好思想,表现得观念太多、杂乱,学生就会不听或似听非听。学生听教师讲话并作出反应,对于建立师生间的满意关系非常关键,其中语言的有效使用又是核心。

  1. 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教学,首先包含课堂纪律管理,其次才是信息交流。在良好课堂纪律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材的讲授,在一个课堂纪律混乱的教室里,既教不好,也学不好。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学是第一位的,把纪律问题放到课后去处理是不对的。
  1. 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当教师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进行一节课的教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才能达到某一目标。一般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有如下五个步骤:

①引起动机。如前所述,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是教学方法的第一个质量要求。

②呈现教材。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分层次、有次序地呈现教材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了。

③举例说明学科中的概念、定义等都是对大量事实、现象所进行的科学

抽象的概括。若要真正学懂科学概念、定义等等又必须用客观实际、事实、现象加以说明,举例说明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④归纳概括。教师需要把讲过的内容提纲契领地加以归纳概括,勾勒章节结构,界定重要的概念,提示学习的标准,可以使学生掌握要点,促进记忆。

⑤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操作要求,通过练习、复习,以加强巩固和深化理解。

(傅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