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三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认真备课,而认真钻研并掌握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在钻研教材方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功。
一、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善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熟悉上下年级的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所教的一部分教材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出现,又怎样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的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意识性,避免盲目性。
例如,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讲的。学生掌握了乘法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不仅能进行乘数是任意位数的乘法的计算,而且还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下基础。现行五年制教材这一单元共安排三节内容。先讲两位数乘多位数,这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再讲三位数乘多位数,这是上节内容的推广和巩固,但由于数目较大,计算易错,所以讲了验算方法,为下面讲解乘法交换律作准备;最后讲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概括、提高。学了这些又可以加深对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其中的乘法分配律学生难以理解,应用时容易出现错误,要多举学生较熟悉的例子讲解,以便突破这一难点。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能看到知识间的这些内在联系,就比较容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把力量使在刀刃上。
二、正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善于掌握各部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哪些能力, 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结合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只有钻研例题和习题,才能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现行教材是把小数分两段教学的。第一段只是结合元、角、分的知识;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并学习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以利于对小数初步认识和巩固,也便于在生活中应用。但小数部分位数相同,且不超过两位。因此,这段教学中不要离开元、角、分法不恰当地将小数推广到其他各数单位;计算中遇到小数末尾有 0 的,也暂且保留。到了第二段,再在学生已有的小数、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系统讲解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如果我们不了解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就会不恰当地提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负担,或者达不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降低教学质量。
三、细心推敲教材的细节,善于领会教材编排或修改的意图
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每道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后决定的,有的还吸收了广大教师的经验,做过修改。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和领会这种意图,使教材的指导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例如,现行教材在讲 6、7、8 乘法口诀中三个例 2,都是讲被乘数与乘数交换位置的两道乘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但例题出现的情况却各不相同。第一个例 2,教材是通过实物图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第二个例 2,教材是通过两道连加算式与两道乘法算式对照来说明这一道理的;而第三个例2 既没有图,又没有连加算式,而是要求学生从 8×7=56 和 7×8=56 中自已想出乘法口诀。可见,这三道例题是逐步抽象的。备课时就要考虑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方面逐步提高要求。
再如,现行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材(即试用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原试用本第九册第 8 页第 17 题,是已知一段布的长度及做衣服用去几分之几,求“用去多少尺”的应用题,修订时将问题改成先求“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乘多少尺”。原第 18 题的问题是“山羊有多少只?绵羊有多少只”?修订时也改成“绵羊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绵羊有多少只”?通过寻找对应分率的思考,孕伏了一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简捷思路,为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作了铺垫,有利于除法应用题难点的突破。钻研教材时,就要细心领会这一意图,教学中才能使教材的启发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果我们能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以上三个方面去钻研教材,并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恰当地选择教法,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讲和练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