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刘勰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刘勰所著。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间。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文心雕龙》内容精博,体系严密。共10卷,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总论五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纲领。其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宗经即强调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例如赋、颂、歌、赞,都源于诗经。他还提出了宗经的具体要求:“故文能宗经,体有6义,一则精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6条要求,就是贯穿在全书中的对文章肯定与否定的原则标准。如《辩骚篇》称赞屈原能“取熔经意,自铸伟辞”。

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比之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要详细周密得多。

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类问题。

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的态度、方法作了专门探讨。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全书虽贯穿了原道、宗经、征圣的儒家思想,造成一定局限性。但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其一,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他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注意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对文学盛衰变化的影响。如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通变篇》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义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

其二,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并重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还对“情”与“景”的关系、风骨、艺术想象等问题作了阐述。

其三,专门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认为批评家要有深广的学识修养,采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多方面加以观察。

《文心雕龙》的许多精辟见解,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注释《文心雕龙》的著述颇多。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