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荀子》是一部记录荀子言行和思想的著作,由荀子所著。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13,卒于公元前238年,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后期儒派学说的代表。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吸取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长处,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的儒学体系,把古代的唯物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末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统治阶级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统治方式形成一致,各种学说必须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互相适应,各种思想和主张要能为统治者利用,否则就不但没有市场,而且还可能会遭受打击。荀子的新儒派学说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一种代表了统治者利益的新学说。

《荀子》是古代一部唯物主义著作,它驳斥了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认为天是作为物的客观存在,批判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树立了“人定胜天”的进步思想。

《荀子》在批判过去的儒家不合理成分的同时,还继承了儒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点。如《王制》篇中提出“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的剥削阶级思想,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这又表现出它受儒家传统局限性严重的影响,并产生了偏见。谈到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时,它夸大了“心”的作用,显示出带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

《荀子》在文学思想上反对华而不实,讲究实用。这种观点和主张在《非十二子》篇、《正论》篇以及《儒效》篇中都有充分的表现。《荀子》在文学创作中“厚道、成圣、宗经”的理论,体现了儒家的传统观点,它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及创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荀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对偶,语言丰富多彩,形成了质朴而醇厚的独特风格。《荀子》吸收了诸子百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后世的议论性散文有很大的借鉴。现存的《荀子》共计2篇,大部分为荀况自己所著,后6篇可能出自其门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