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 868 年)

印刷术的发明,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 868 年,中国就有了木板印刷书,现在还存有当时版本的佛经《百万塔陀罗尼》,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印刷品。

但木版印刷需要一块块刻制木板,所花费的劳力非常之大,因此难以大量生产。为此到了宋朝的庆历年间(1041~1048 年),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用火烧硬后便成为活字。排版前,先在有框的铁板上敷一层纸灰和松脂的混合物,排上活字后加热并把字面压平,使活字粘在板上,便可和木版一样印刷了。因此,就活字印刷术而言,其发明权在中国。

从西方来看,最早发明印刷术的是德国人古丁堡。他于 1405 年前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技术有三个主要之点:

一是用铝或铅合金铸造铅质活字;

二是加压力把铅质活字版压在纸上印字; 三是采用油性印刷墨水。

古丁堡发明的重要之点在于他把上述三条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只有用铸造活字、机械加压印刷和采用油墨,才能快速地进行大量印刷, 而且印刷的质量也好。

古丁堡的发明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这种活字印刷便在欧洲普及开了。现在的活字印刷术在原理上和古丁堡发明的印刷术基本是相同的。

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里,这种印制技术并没发生多大变化。但到了 18 世纪,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用手拣字和用手操纵的印刷机印刷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书报的迅速增长的需要。显然,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报纸。

德国的印刷商柯尼希和一位叫鲍尔的技术员于 19 世纪初来到伦敦,在一位有魄力的财政支持者的帮助下,创建了第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印刷所。

1812 年《泰晤士报》创办者的儿子——约翰·沃尔特看见了生产的样机, 引起极大兴趣,并订购了两台印刷机。1814 年 11 月 29 日,《泰晤士报》首次用这两台机器进行印刷。

柯尼希和鲍尔制造的机器所根据的原理是很简单的。直到那时,每一张要印刷的纸,都必须用手放在印刷板上,印版用手操作的滚筒来上墨,用手或脚来压。柯尼希采用使印版在涂油墨的圆筒下通过的方式,使这些印刷过程都机械化了。用这种方法每小时可印 1200 张,而用手工印刷每小时只能印

300 张。

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报纸用这种机器印刷达 50 年之久,但是后来它就为滚

动印刷机所取代了。美国人布洛克于 1863 年制造出了第一台滚动印刷机,它能容纳大卷新闻纸,可使新闻纸不断地送进机器内。布洛克采用了圆柱形印版,这样,每一样东西——纸、油墨、活字都在转动的圆柱上了,因此大大地加快了印刷的速度。

但此时的排版还是用手工作业,相当费力,迫切需要机械化。1876 年, 一个移居到巴尔的摩的德国年轻技术员默尔根塔勒,开始研制一种像打字机那样的有键盘的机器。十年之后,即 1886 年,默尔根塔勒研制成功了铸成整行活字的排版机,并很快被许多报纸和印刷厂所使用。

至于其他的排版工作,特别是书籍的排版工作,单字自动铸排机更为适用。这种机器是一个叫兰斯顿的美国人在 19 世纪 80 年代发明的。它有两个分离的部件:一个是键盘机,它在纸带上按一定的型式打孔,每一种型式代表一个字母;另一个是铸造机,在铸造机内按打孔释放出字模,按字模铸成单个的金属铅字。铅字自动组合成行,行又组合成页。

印刷技术的近期发展是致力于加速排版过程。极快的单行自动铸模机的工作,像单字自动铸排机一样从纸带打孔开始,用计算机来作分行和单词转行的工作。又一个新的进展是照相排版。照相排版用几个键盘工作,要排的文字在键盘上打印,然后转变成纸带上的孔。纸带被送进照相装置,孔眼花样在装置里转变成照相软片或纸上的铅字,再进行检查和校改。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发明了“整页电传机”,可以从一个中央报社把报纸的内容整页地传给地方报社。此后,印刷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社会的信息快速传递创造着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