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学校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是法国人才辈出的一所师范大学,该校以严峻的校规和勤苦的校风著称。那里的教授都是知名的学者,学生三年毕业之后在学术界、教育界和文学界素来受到尊重。罗兰入的史学系,选修的主要课程是历史和地理。他是想在熟悉历史、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准备日后写出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高师的三年学习生活中,罗兰读了大量的书籍,阅读了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名家的著作。当时唯灵论的哲学盛行。而罗兰则特别崇拜斯宾诺沙和笛卡尔①的哲学。斯宾诺沙认为“自然界是自身的原因,自然界是万物存在的原因,是万物实质的原因。”斯宾诺沙与唯灵论对立。他否认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神。在斯宾诺沙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影响下,罗兰由有神论转向自然神论。在存在和认识的关系问题上,罗兰受笛卡尔影响。笛卡尔对于整个世界存在的结论是:“我思,故我在。”罗兰说: “我感觉,所以他是存在的。
斯宾诺沙和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到罗兰的宗教观,还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罗兰在高师二年级拟定了一个宏伟的写作计划,他的座右铭是:“不创作,毋宁死。”当时法国文坛流行自然主义。而象征主义、颓废主义文学也已大量出现。罗兰不满意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这时他读到了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从这本书中受到了托尔斯泰艺术观的启发。但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否定了近代艺术,对一向为罗兰所尊崇的莎士比
进论》等。
①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定居荷兰,在瑞典讲学, 反对经院哲学,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
亚给予了轻蔑的评价,托尔斯泰对罗兰所爱好的音乐,指责为“引导人们忽视职务的娱乐品”,并且对贝多芬也痛加诋毁。托尔斯泰的这些奇怪见解, 使罗曼·罗兰大为不解。于是,一八八七年四月,这位不知名的青年罗兰写信给列夫·托尔斯泰,请教他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提到关于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目的等问题。同年九月,罗兰又从克拉木西老家写信给托尔斯泰, 前后共写七封信。这位誉满欧洲文坛的名将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把二十八页的法文复信,寄到巴黎米希莱路十三号,热情地回答了罗曼·罗兰提出的问题,并且称罗曼·罗兰为兄弟。信中涉及的关于艺术问题,托尔斯泰说:“只有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这是惟一有价值的艺术。有价值的艺术家是不惜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的,先决的条件,不是对艺术的爱,而是对人类的爱。只有充满着这种爱的人,才适宜于做艺术家所值得做的事情。”信上还说: “人们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托尔斯泰强调人类大团结的重要。他指出:“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对罗兰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罗兰决心通过艺术实践为人民造福;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对罗兰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罗兰后来提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时说:“在美学上很深,在精神上很大”。罗兰对托尔斯泰的哲学观是怀疑的。他说托尔斯泰的哲学是“软弱而带惰性的哲学”。罗兰对托尔斯泰有关音乐,有关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的观点是不同意的,但终身都尊崇他,敬佩他。罗兰把托尔斯泰当作他心目中的第三块丰碑(前两人是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关于艺术应为人生服务,应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亲密团结等教诲,罗兰是奉行不悖的。罗兰赞赏托尔斯泰将真理与仁爱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主义,认为它不同于福楼拜和左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莫泊桑的悲观利己主义,它是十九世纪以来任何作家也无法相比的。
罗曼·罗兰高度赞赏托尔斯泰以泛爱为其特征的基督教人道主义。一八八七年,罗兰在国内政局动荡不宁,德法两国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一场新的战争的形势下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在《我相信,因为这是真理》一文里提出了“爱,是一切的基础”,认为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人类的热爱,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他强调首先爱己,然后推己及人。他认为对于自己的爱是健康的,它是为存在而存在的伟大的爱的一部分。他反对人们用“利己”一词诽谤它。他说:“没有种种利己主义,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虚无、静止、死亡,利己主义是世界的马达。而上帝,就是伟大的利己主义者。在上帝身上,对自己的爱就是对别人的爱。”他把“爱”看作一切的基础,而“爱” 又是以利己作基础的基础,他肯定利己主义,目的是推崇抽象的人类爱。也就是人必自爱,推己及人,兼爱万众。罗兰的这种以爱己为内容的利己主义显然不同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但它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惟利是图为其特征的极端利己主义却又有明显的不同。
罗兰在高师曾经制定过一个十年规划。他计划高师毕业之后,先教七年书,在这期间着手写一部现实主义的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要像《战争与和平》那样以历史事实为背景,面对现实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他计划三十岁之后,写出这样一部施展自己才能的小说。事实上计划中的那部“历史巨著”始终没有写成,而真正成功的小说也是在三十岁以后写出来的。不过,从十年规划中,可以看出罗曼·罗兰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