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月革命对世界体系的历史影响 李兴

李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苏联解体以来,关于十月革命及其历史影响,由于非常复杂和敏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特别是国际关系史学者,我想从国际格局、世界体系、国际关系的视角来谈谈发生在100年前俄国的那场革命的历史影响和意义[1]。

[1]李兴:《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7年第5期。

一、从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视角来看

所谓国际关系行为体,即国际关系主体,是指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地承担权利和义务、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的、作为国际法主体的主权国家。这样的国际法主体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和影响。十月革命,是在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家即将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发生的。二月革命后,沙俄出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民族的全面危机,芬兰、波罗底海沿岸、乌克兰和中亚等或已经宣布独立,或事实上独立。作为一个统一的俄国已经面临着分裂、解体的现实危险。正是由于十月革命的发生,以及随后苏联的建立,避免了俄国国家领土、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的分裂,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俄国。俄国没有瓦解,更没有灭亡,作为一个国际关系行为体得以保留,没有消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霍斯金认为:“1917年革命的爆发使得半个世纪以来将广大民众融入俄罗斯帝国政权的发展过程骤然中断—尽管该进程中也曾有犹豫不决,也曾历经了一定的挫败;但与此同时,它又重新引导着这一整合过程向着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方向前进”[1]。这就为以后苏联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苏联是俄国国际法主体的继承者。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还会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点。在俄罗斯整个历史进程中,它们还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和国家政策。即使在今天它们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比较来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德意志帝国,战后都被战胜国严厉处罚,割地、赔款,削弱和挤压,从而使国力大为下降,人民受苦压抑,民族自尊全无。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小国,原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只剩下西亚一隅—土耳其。它们长久丧失了争雄欧亚和世界的资格和实力。而德国由于受到英法等战胜国的屈辱条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导致德国国家民族主义强烈反弹,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后来居然成为法西斯主义的中心,20年后再一次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世界人民又一次引入了万劫不复的大灾难。而十月革命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苏联的出现,为欧亚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提前完成了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20世纪30年代即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其工业能力跃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势力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

[1](英)杰弗里·霍斯金著,李国庆等译:《俄罗斯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页。

[2]《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俄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具有很大的独特性、特殊性。同为白色人种,与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同根同源、地缘上相邻相近,俄罗斯落后于西方,但不服气于西方,有资格与西方竞争,甚至要赶超西方。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虽然开始时人数不多,势力不强,但能抓住历史稍纵即逝的机遇,发挥巨大的主观能力性,紧紧抓住和掌握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对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寻找一条不同于传统西方、并且超过西方的发展道路,以极大的勇气进行了探索、创新。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复杂性,跳跃性,多元性,十月革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另一种道路,另一种可能。社会主义只是赶超的一种方式。列宁曾有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俄国+电气化=共产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主体(行为体),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名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超越+创新的道路。俄历史上经常大起大落,大“分”大“合”,“落”后再“起”,“分”后再“合”。十月革命保存了国际体系中一个完整的国家行为体,尽管经历了内战,付出了代价。

二、从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视角来看

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期主要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即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先后经历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等。

国际体系包括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决定国际秩序。十月革命不仅保存了俄的统一,避免了国家的分裂,而且使俄成为一个特立独行同时又强而有力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俄成为孤立但独立的一极,与传统的西方相区别。苏俄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国际秩序中受到西方的排斥,同时又对东方产生了吸引力。俄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合纵连横”、“纵横捭阖”,“闪展腾挪”,联合东方抗衡西方,既不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也不是“架桥铺路”,“穿针引线”,而是对国际关系认识有独特的视角,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独到的贡献。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推倒重来,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参与,尘埃落定,至少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许多事情看起来突然、偶然,其实蕴藏着可能、必然。事必有因,因必有果。偶然性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的道理、必然的因素,不会无缘无故。

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协约国集团,退出战争,另起炉灶,建立一种全新的外交政策。苏俄没有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果实,没有摘到桃子,并且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边缘、被孤立、被围堵,被封锁。但实际上通过十月革命躲过了矛盾,转移了视线,保存了实力,内缩重心,苦练内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苏俄特立独行,以守为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雅尔塔体系的中心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十月革命不久创立的苏联,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雅尔塔体系),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冷战时期与西方世界的霸主—美国并驾齐驱,形成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这是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三、从国际影响来看

不管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十月革命在当时的国际影响是很大的。俄国地跨欧亚,占全球陆地面积六分之一,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欧亚地区影响甚巨。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一时潮流,东欧、东亚出现过社会主义阵营。俄国并非传统的发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具有很多东方色彩。十月革命也为亚非拉国家解决本国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至少具有东方意义。

十月革命,另辟蹊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翻了沙皇和贵族的统治,提倡社会平等公正,让普通民众当家做主,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了一种选择和可能,并力图把这种精神推向国际,精神可嘉,难能可贵。这一点,当今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十月革命对于俄国来说,是现代化的创新,在政治上思想上在当时的欧亚地区包括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

曾任临时政府总理的克伦斯基承认,“1917年10月事件是合乎俄国社会发展逻辑的。他不后悔发生的事情,尽管过了五十年,他还是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917年事件”[1]。

十月革命到底是“阴谋”、“政变”、“恐怖”、“暴乱”,还是“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的、结构性的变革,得到俄国底层民众的支持和参与,绝非统治集团内部一部人与另一部分人权力的嬗变而已,也不是后来所谓的“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而是要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彻底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十月革命是非常激进的,是革命而非政变,是激进而非恐怖,是合法与非法相结合、文武相济的政治斗争,也不是什么“阴谋”、“暴乱”。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改变世界,后继也未必无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从现实出发,来评论过去的历史,并非历史,也不科学。十月革命至今仍能引发无数政治哲学上的思考。李景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2]。周尚文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续……十月革命的胜利,绝不是什么历史的误会,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3]。

[1]谢尔科夫:《俄国共济会史》,圣彼得堡1997出版社,第115页。

[2]李景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周尚文:《十月革命: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选择?》,《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四、从国际关系思想视角来看

在谈到西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时,人们经常提到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于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了“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史称“十四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公开缔结和平条约,反对“秘密的国际谅解”。

在十月革命期间的对外政策问题上,列宁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早在十月革命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比美国总统整整早两个月,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并宣布了列宁亲自起草的苏俄对外政策的第一个文件——《和平法令》。《和平法令》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宣布废除资产阶级秘密外交,向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各国政府和人民呼吁立即进行公正、民主的和谈;缔结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12月3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告俄国和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动人民书》,宣告苏俄政府对东方伊斯兰教民族和国家的新政策,声明废除沙俄政府签订的瓜分伊朗和土耳其的秘密条约,确立平等、友好互助的相互关系。后来事实上废除了《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对俄的赔款。与国内新经济政策思想相适应,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列宁后来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

列宁的《和平法令》内容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反对秘密外交,主张外交公开,缔结和平条约,公正地对待殖民地,包括支持其独立,等等。因此,把列宁与威尔逊一起视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想主义代表人物,是不为过的。从实践来看,苏俄在西方无产阶级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极大地有利于第三世界。

列宁既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现实主义者,既是理论家,也是政治家。当条件不成熟、国内外反对势力太大、力不从心时,他会灵活、务实地选择妥协、协调,而不是一味固执、教条。比如,在国内实行新经济政策,向资产阶级妥协;在东部建立远东共和国,向日本妥协;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向德国妥协。其目的只有一个:捍卫苏维埃俄国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生存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利益。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也是列宁国际关系思想和理论的创新。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列宁试图以此思想来解决苏俄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关系,主张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在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一律平等。如苏俄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称要放弃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沙俄窃取中国的领土、权益归还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列宁早逝,《对华宣言》后来没有能够完全兑现。但不能由此简单得出“列宁忽悠中国人”的结论。苏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帮助,无论是从精神上、思想上,还是从财力、基础建设、干部培养上都是很大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当然,也不能否认苏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动机和事实。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和批评非常深刻。在那个时代,达到他那个水平的人寥若晨星。他想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三次对华宣言),但是未能实现;他想搞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推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但是力量不济,不得不后退,不得不妥协,提出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列宁受到了俄国历史传统、历史惯性、历史条件和时代条件,也有他本人思想、能力、健康条件的限制。国家利益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尽管政权可以更迭。但列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本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列宁去世时才50多岁。苏俄国家、人民都付出了代价:内战和饥荒。列宁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集理论与实践才能于一身的天才政治家。正如曹长盛教授所指出的:“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时代、新纪元”[1]。

[1]曹长盛:《坚定地沿着十月革命开创的新时代方向前行》,《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

五、小结与思考

关于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一个历史问题,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尊重客观事实。十月革命100周年,其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俄罗斯这个国家和俄罗斯这个民族,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社会主义,还有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就不能否认。十月革命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精神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人物的能动性,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并且打上了其领导党和领袖人物的印记。事必有因,因必有果。列宁是革命的领袖,但不是生活的完人,更不是道德的圣人。十月革命对于俄国来说,是现代化的创新,在政治上思想上在当时的欧亚地区包括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至今后果仍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纵论500年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六个阶段,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其中,就没有回避列宁和苏俄这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1]。因此,十月革命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值得纪念[2]。

十月革命是一个历史过程,伟大的探索,尝试,实践,打破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世界体系影响甚巨,同时有历史和时代局限性(包括内战,恐怖,非民主方式),并非尽善尽美。对于那些至今贫富差异严重的国家来说,十月革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倡社会平等公正,让普通民众当家做主,其理想主义和创新精神,难能可贵。这一点,当今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张凤娜:《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http://news.hexun.com/2013-01-25/150600908.html

[2]吴恩远:《普京为什么要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http://www.sohu.com/a/150648899_688065t=15032528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