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彭萍萍
彭萍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政治纲领。《宣言》开篇指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1]通过向全世界公开宣布无产阶级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宣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2]。
历经170年的风雨沧桑,尽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放射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在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在适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再读《宣言》,重温其中的原理,正确认识这些原理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2]《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高度评价《宣言》,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
[1]《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一)《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
《宣言》阐明的最基本思想——唯物史观,促使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伟大飞跃。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探索早已有之,16世纪初以来以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曾经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描述,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他们自身历史观的局限,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长期囿于不切实际的设想之中,存在着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无法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宣言》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地解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这一时代课题,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结论;深刻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最终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重大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全面完整地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重大思想,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基石。
(二)《宣言》是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明亮灯塔《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向全世界宣示自己目的、纲领、路线、历史使命的宣言书。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宣言》不仅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而且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它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标和策略,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蓝图,从而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宣言》是时代的产物,是应时代所需而生。它的问世受到当时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不仅深刻影响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形势,而且有力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虽然共产主义运动中间有过低潮,但其向前发展的趋势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说的:在1887年,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因此,《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2]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3]所以,根据《宣言》用某种文字发行的份数,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宣言》发表后很快以多种文字在欧洲出版(1872年是德文版,1882年是俄文版,1883年是德文版,1888年是英文版,1890年是德文版,1892年是波兰文版,1893年是意大利文版)也说明,运动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扩大,工人对运动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宣言》已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再版1000多次,更是说明《宣言》对人类和世界的影响之深刻。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与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赞扬与宣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马克思主义一经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就形成了一股能冲破一切桎俈限制的巨大进步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宣言》在俄国土地上广为流传,并成为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列宁曾指出:《宣言》“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2],认为正确理解、遵循及发展《宣言》的理论原则和策略思想就能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正是在《宣言》的指导下,才有了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鼓舞和示范下,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纷纷成立、不断走向成熟,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宣言》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早在1899年,《宣言》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于1920年出版了《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从那时起,《宣言》就在中国革命中播下了火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它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一大所发布的成立宣言、最高和最低纲领,处处闪现着《宣言》的痕迹。长期以来,《宣言》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领袖。《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缩影。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深受《宣言》的影响并在其指导下领导中国的建设。也正是在《宣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三)《宣言》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源泉
共产主义信仰即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敬仰和尊崇。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和坚守,源于对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源于对其实现力量、源于对其远大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实基础,其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使命的分析明确共产主义信仰的实现力量,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描述指明共产主义信仰的目标与方向。
《宣言》针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的“恶”,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指出共产主义信仰的目标就是“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到那时,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产品按需分配,人们各取所需,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等制度和现象,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就如马克思所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如此美好的社会,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
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宣言》都以其科学理性的光芒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构建中,深刻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鲜明贯穿着《宣言》的基本思想,高度彰显着《宣言》的理论价值。《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体现的价值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根本。
(一)《宣言》所蕴含的唯物史观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正是在《宣言》所确立的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一次又一次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3],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07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国实际和世界形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立足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准确把握,立足于对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形势的深入分析,立足于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事业长远发展的认真思量。它大大推进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新境界,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继续秉承《宣言》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二)《宣言》所奠定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宣言》用较大篇幅论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指出无产阶级所具有的高度组织性与纪律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宣言》指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通过革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2],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政治生命力和历史活力的源泉。无论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还是我们党的奋斗历史都充分表明了《宣言》这一观点的强大力量。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创造性地回答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深切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内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这既是新时代对《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宣言》所遵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
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图景,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同时,《宣言》也蕴含着这样一种思想,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主体力量。这些思想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断奋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党一贯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注重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相继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继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心作为最大政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的人民情怀。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宣言》价值理念上新的里程碑。
(四)《宣言》所蕴含的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性,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宣言》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而且蕴含着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发表25年后对历史进程进行总结时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同时又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这些论述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自我要求,其中蕴含着的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
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立足于新时代的思想创造和理论跃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的创造,是继承与创造的紧密结合。
三、继承《共产党宣言》伟大精神,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今天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就要继承《宣言》的伟大精神,肩扛《宣言》所擎起的伟大旗帜,沿着《宣言》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作为理论工作者,就是要继承《宣言》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与宣传普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建党以来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所以,他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要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而且还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著作;要原原本本学、老老实实学,要下大气力学、下苦功夫学,持之以恒学、联系实际学,从中学出信仰、学出立场、学出能力、学出自信。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理论研究和普及。他们从来不认为他们的理论已经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恩格斯就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4]同时,“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5]面对新时代新课题,我们要联系实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深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特别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主线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5日。
[2]《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5日。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5月18日。
(三)努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就不能将这一理论当作是书斋中的学问,不能局限于少数人之中,而必须使之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新时代,继承《宣言》的伟大精神,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同样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宣传与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增强全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另一方面,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指导实践,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和指导作用。
原载《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