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运动与《共产党宣言》 宫玉涛

宫玉涛,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运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评价的,“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2]列宁也认为,《共产党宣言》虽然“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3],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4]《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内容、影响都与无产阶级及其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6页。+

一、无产阶级及其运动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现实依据

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物,欧洲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第一工业革命则客观上加速了欧洲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随着资产阶级在英国、法国等国家陆续用革命的手段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广阔空间。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启,“这是个极重要的历史事实,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19世纪时英国对世界事务起首要作用的原因”[1],然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等国家。在此过程中,大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以大机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阶级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这些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以英国为例,1740—180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8倍。进入19世纪的100年间,则增长了30倍。1780年时,英国生铁产量低于法国,到1848年则已超过世界各国生铁产量的总和。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801—1851年的50年间增长了125.6%,1851—1901年的50年间又曾长了213.9%。[2]英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与工业革命有绝对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2]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工业革命不仅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及产业工人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1]无产阶级人数的不断增加,为19世纪3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最终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带有明显周期特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了生产的严重破坏,产品滞销、银行倒闭等成为普遍现象,还导致大量工厂关闭。其直接后果是,大批工人失业,使得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广受压迫和剥削、基本依靠工作收入维持生活的工人们陷入困顿甚至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这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一系列的反抗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欧洲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及两大阶级之间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开始联合起来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各类工会组织应运而生,在组织无产阶级进行反资产阶级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世纪3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发展到自觉性斗争的阶段,各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罢工行为甚至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无产阶级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行动就是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里昂是法国丝织业的中心,19世纪30年代初,丝织工人已经有9万人。[2]1931年11月,里昂的丝织工人开始举行罢工,并最终爆发了武装起义。1834年4月,里昂的丝织工人再次爆发了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并在起义中明确提出了废除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等政治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这两次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但却揭开了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新篇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8页。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马克思也对里昂丝织工人的行动和政治诉求给予了高度评价:“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知识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1]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同样提出了政治诉求。1836年6月,英国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7年6月,协会起草了纲领性文件——《人民宪章》,提出了一系列政治诉求。协会组织会员和支持者在全国各地举行集会、演说,宣传《人民宪章》的精神,“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为了推动宪章运动的发展,1840年7月,英国各地的宪章派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组建了了全国宪章协会,并在英国各地设立分会。全国宪章协会已经是带有较明显的近代政党色彩的组织,也因此被恩格斯称为“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2]。在英国宪章派的组织下,英国无产阶级运动掀起了多次高潮,直至1848年4月全国宪章协会被解散。英国宪章运动虽然没有实现工人们提出的政治诉求,但在英国无产阶级斗争史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3]。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反对资本家阶级的武装起义,并得到了柏林、亚琛等城市的工人以罢工等多种形式给予的支持和支援。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们在起义中同样提出了政治诉求,甚至明确提出了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张,体现了高度的先进性和自觉性,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8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这三次大规模的无产阶级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欧洲无产阶级觉醒的重要标志。特别是,这三大无产阶级运动都提出了政治诉求,且进行了有组织、自觉性的斗争,并将斗争的矛头明确指向了资产阶级甚至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没有的新现象。这也标志着欧洲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带有自己政治诉求的力量登上了近代政治舞台,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向了新阶段。为科学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

在这些无产阶级运动中,工人们不仅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也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新认识,在主观上对科学理论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无产阶级运动遭遇的一系列挫折则表明,在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的环境里,无产阶级运动要更有效地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真正维护自身权益需要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需求,为科学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理论家也正是通过参与无产阶级运动、总结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论,并最终成就了《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与共产主义者同盟有直接关系。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国有不少政治组织,但为什么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形成了《共产党宣言》这样伟大的纲领?主要是因为,在当时西欧的政治组织中,法国秘密团体虽然有悠久的传统,但分裂的最厉害;英国宪章派虽然规模最大,但在组织上却极为松散;正义者同盟尽管较小,但却最富有国际性且最容易接受新理论。[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它是由德国的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成立的秘密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密谋以少数人的革命暴动方式来实现建立新社会的政治目标。为此,它在西欧各国组织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并于1839年5月参加了布朗基主义者组成的四季社组织发动的巴黎起义。

[1][东德]马丁·洪特:《<共产党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起义中及失败后,正义者同盟的不少成员被逮捕甚至杀害。正义者同盟在1840年重组后,其组织成员、指导思想、活动方式开始转变,逐步成为一个成员来自欧洲各国且在不少国家设有支部的国际性组织,并最终决定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对同盟进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改组。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正义者同盟中盛行的混乱的理论、可能支持的共产主义等进行了有分寸的批评和批判,[1]为改组工作奠定了基础。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组大会在伦敦秘密举行,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它的召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的发刊词中也明确指出,同盟要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1][法]D.布莱特拉:《<共产党宣言>,欧洲与无产阶级政党》,雨林摘译,载《哲学译丛》,1998年第4期。

1847年11月-12月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长时间辩论,决定接受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论,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及其运动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行。在这部纲领性文献中,“无产阶级”是串联全文的概念,也是最核心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共产党宣言》围绕着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方式、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独特性及其使命和斗争手段、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科学阐述。

(一)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历史及它们之间的矛盾的历史发展,提出了“至今一起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的重要观点。在此前的各个历史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应势而生,并最终成为独占政治统治地位的阶级。客观地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发挥着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关系,斩断了长期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掉了,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与以往的阶级社会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仍然存在,但已经非常简单化了,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物存在的。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强调,“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2],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不仅是阶级属性的对立者的关系,也是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关系。因为这两层关系的存在,无产阶级从诞生起就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3]持续的斗争,又会加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8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阶级斗争已经简单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但社会的阶级构成中并不仅仅只有这两大阶级,还有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然而,正如《宣言》中强调的,在当时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无产阶级毫无疑问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革命性最彻底、最坚定的阶级,也是革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最强的阶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真正的对手。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即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的地步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量,而转换成了消极的阻碍力量。这时,革命就自然地发生了,无产阶级也就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替代者出现并登上历史舞台。广大无产阶级不仅有革命的意愿,也有革命成功的实力。

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并彻底改变无产阶级的“奴隶身份”和被奴役地位,只能由无产阶级这个最革命的阶级来完成。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无产阶级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1],才能推动生产力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而进一步发展。从广大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命运的改变来说,必须彻底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只有如此,才能保护和保障包括自身在内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权益。归根到底,“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而要真正地彻底地实现这样的目的,无产阶级只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政权,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和政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3]。

在革命中,无产阶级也要善于联合其他等级的群众。《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4],“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做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5],这些群体都有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可能性,都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联合对象。同他们的联合,有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共产党宣言》还提出了“两个必然”的思想,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会自然地发生,需要甚至只能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实现。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能够迅速实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也就是说,只要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有可能暂时避免灭亡,资本主义社会也会得以延续,这也已经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明。但从长远来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

(二)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独特性及其使命和斗争手段

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组织。但从开始,这一过程就不断遭受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来自资产阶级政府的压制甚至逮捕的系列风险,也包括无产阶级内部的分歧、相互竞争甚至阻挠的制约。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不仅产生,数量还不断增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共产党宣言》中主要阐述了共产党的独特性及其使命和斗争手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西欧的无产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政党,共产党不是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但共产党具有独特性。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之处有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二是共产党在两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正因为此,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则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是一般的无产阶级群众无法做到的。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的存在就是要为争取和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无产阶级来说,他们是赤贫者,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遭受着巨大的压迫和剥削,处于奴隶和奴役的地位,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能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和再生产,很多人甚至“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都不具备。改变这种悲惨的状况是广大无产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这自然也应该成为共产党的现实使命和斗争方向。

当然,共产党不仅为了无产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更在现实的运动中代表着运动的未来发展。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无产阶级担负起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不应孤立的斗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共产党人应该并善于同其他政党结成一定程度的“同盟”以便联合行动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要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波兰共产党人支持民族民主革命派的行为给予了积极评价,并提出来德国的共产党人也应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还赞扬了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一方面同这些国家的政党联合起来反对当前共同敌人、另一方面则对这些“盟友”的不足甚至反动性保持着清醒认识的态度和做法。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提醒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应忽视对无产阶级的教育,使他们不要被资产阶级主导或参与的某些革命行动所迷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同资产阶级在本质的敌对的、对立的,要始终善于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共产党要重视并加强同其他政党的国际联合,“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共产党也领导和组织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动世界性的共产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终将失去束缚自己的“锁链”,而获得整个世界。为此,《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公开发出响亮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三)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近期目标,即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标则是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个新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的这个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的。如何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它有什么样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给出了初步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根本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剥削基础上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所有制将是一种落后的、反对的所有制。具体来说,资产阶级的财产并不是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而是通过雇佣无产阶级进行劳动、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所获得的财产。这种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在这种关系中,劳动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能够变为货币和地租,也能够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雇佣性质的劳动将不复存在,劳动的作用将发生彻底的转变。在资本主义社会,活的劳动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则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产生活水平的手段,两者存在根本的不同的。因此,到共产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私有制、雇佣劳动关系等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理由,也都将不复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并掌握政权并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开始,新社会建立后要及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建设活动。因此,《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并掌握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将其收归国有,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政权手中,并且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些资本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进行强制性的干涉,虽然这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不同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干涉措施。在“最先进的国家”可以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造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1]《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这十项措施,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成功后的最低纲领,事实上是要改变所有制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税收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2]旨在加速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尽快地改造旧社会、建设一个真正的新社会的目标。这个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422页。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驳斥了针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谣言和误解,例如,他们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不是要消灭一般的个性和自由,而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共产主义社会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而只是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等等。

三、《共产党宣言》对世界无产阶级及其运动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70年来,先后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运动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并不是总是顺畅的,长期受到多方面的阻挠甚至压制,它的传播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曲折历程。在《共产党宣言》传播较广、无产阶级对其了解和接受程度较深的国家,通常无产阶级运动也是蓬勃发展的。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率先在欧洲传播开来。当时,正逢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由返回祖国参加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带回去散发给本国的无产阶级。此外,《德意志伦敦报》等报刊也以各种方式也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客观地说,《共产党宣言》刚发表时,并没有被大多数无产阶级所了解和接纳,只是被少数先进分子熟知和欢迎,“它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但是不久它就被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最后,由于1852年11月科隆共产党人被判刑,它被‘依法’宣布为非法。随着二月革命开始的工人运动退出公开舞台,《宣言》也退到后台去了。”[1]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响亮的号召的响应者也是寥寥无几。但随着《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更多文字出版,《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理论在无产阶级中广泛传播并被接受,《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也不断增大,推动着无产阶级运动在欧美各国乃至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1864年,在《共产党宣言》思想的指导和推动下,欧洲的无产阶级联合建立了“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2],第一次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大联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3页。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也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主要活动宗旨,且通过它的影响,19世纪的西欧无产阶级普遍形成了自己的工会、政党等组织。[1]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从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起,在协会的各支部努力下,《共产党宣言》不断被翻译成新的文字,传播的广度不断提高,这推动了相关国家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在各国社会主义者纷纷介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过程中,《共产党宣言》被重点介绍、研究,一系列新的文字版本问世。到恩格斯去世时,《共产党宣言》的版本覆盖了18种文字,版次数约有130个(含手抄本)。[2]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无产阶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各国无产阶级包括其领袖和理论家们都不断地从《共产党宣言》中吸取理论的营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推动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俄国和中国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蒲国良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2]张光明、李锁贵:《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共产党宣言>传播情况》,载《历史教学》1998年第9期。

《共产党宣言》在俄国的传播为俄国无产阶级及其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第一个俄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于1869年在日内瓦出版。1882年5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作序、普列汉诺夫翻译的俄译本《共产党宣言》又在日内瓦出版。在19世纪末的《共产党宣言》各种文字的版本中,俄译本是最多的。这既反映了当时俄国无产阶级的强大理论需求,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培养了大批有信仰、有觉悟的革命者,大大推动了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理论已经在俄国无产阶级中深入人心,并被列宁等革命领袖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去,这实际上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最终在俄国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传播同样发挥着强大的思想武器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少数知识分子、革命者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1920年第一次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该译本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整代马克思主义者。此后,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我国出版,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陈望道译本(1920)、华岗译本(1930)、成仿吾和徐冰译本(1938)、博古译本(1942)、陈瘦石译本(1943)、莫斯科外文局译本(1948)等。[1]此外,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的蔡和森也曾翻译《共产党宣言》,该译稿对于最早赴法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疑是有帮助的。1927年在莫斯科的张闻天等曾合作翻译《共产党宣言》,1929年在柏林的成仿吾也曾翻译《共产党宣言》。[2]但这几个译本都没有正式出版。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苏联外文局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收入了重新校订的《共产党宣言》,该文选后来在我国流传甚广、被广为引用。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作,1958年后,中央编译局出版的不同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主义选集》中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多次校译,人民出版社在不同时期也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单行本。[3]这些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我国发行量、阅读量、影响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迄今为止的《共产党宣言》各种文字的版本中,中译版最多,印数最多,读者也最多。同样,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革命时期,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引导着不少人参加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也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头脑,培养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帮助他们在革命困境中坚持信仰,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共产党宣言》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先进思想、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1]聂锦芳:《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2]参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20页。

[3]蒲国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也可以从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身上看到答案,他们基本都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而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都曾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并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就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部分观点并进行了解释。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初期,曾组织罗章龙、王有德等会员从德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文油印本,供内部学习、研究。李大钊还曾在课堂上讲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1]此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都曾熟读《共产党宣言》,并坦承《共产党宣言》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毛泽东曾明言,《共产党宣言》是帮助他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本书之一[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共产党宣言》是他的入门老[3]。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他用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可以说,《共产党宣言》至今仍然是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读作品,在帮助人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高放:《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353页。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