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意蕴 林建华
林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8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很值得我们纪念。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之后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们纪念这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旨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使我们在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特别是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动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新的、更高的起点和自觉,取得新的、更大的主动和自由。
一、纪念马克思,学习马克思
在当今世界、当今时代,马克思是人们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历史性人物。人们熟悉他,是因为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始终不曾消失,且与日俱增。人们对他感到陌生,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又一个不解之谜,而又难于回答。诸如,马克思的著作为什么魅力无穷?当今世界、当今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世界和时代已有云泥之别,以至于几乎完全难以辨认,但人们为什么还总是要向马克思请教?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城,迄今整整200年。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迄今整整135年。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送往伦敦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处。一块小小的石碑已经刻好。石碑上面的字样是:
燕妮·冯·威斯华伦
卡尔·马克思的爱妻
生于1814年2月12日
卒于1881年12月2日
卡尔·马克思
生于1818年5月5日
卒于1883年3月14日
直到1956年,墓地前才有了安放在浅灰色花岗石砌成的台座上的马克思的青铜雕像,台座边上刻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总结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语言平实,却感人至深。恩格斯动情地指出:“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因此,“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
马克思是以“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2]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父”[3]的英名被载入史册的。美国学者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写道:“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4]英国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教授赫尔曼指出,向马克思学习的不仅有他的追随者,还有他的敌人。只有那些非常愚昧的人才不知道马克思,只有那些非常呆笨的人才不懂得向马克思学习什么。在马克思逝世那一年出生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也曾指出,绝大多数智者的创造或幻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这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顿饭的工夫,最长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些作品不是这样。它们经历过失落,但他们重新出现了,它们不是作为未被认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出现,而是以作者个人的方式、带有个人的印迹出现的,这些是人们能看到、感受到的。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按这个意思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学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76-7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8页。
[3]“联合报”(中国台湾),1991-6-17。
[4]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学习马克思的精神,主要是学习马克思的科学研究精神和革命实践精神。马克思不仅是思想家,同时又是革命家。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马克思终生奋斗不息,在参与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科学理论,又以其科学理论指导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1页。
马克思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更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巨人。马克思的学识之广博、深邃,思维之清晰、缜密,意志之坚定、恒长,令人异常钦佩、敬仰。马克思在自己流光溢彩的理性世界里驰骋,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抑制住它的新思想潮水般地涌流。他留给后人的,是用“著作等身”这样的概念来描述都颇显单薄的皇皇巨篇、浩繁卷帙,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学、人类学等。马克思甚至还利用闲暇钻研了数学和生物学等。他的学说和立论总是同人类最热切的期望或最冷酷的恐惧紧密相连,其主题则是对时代诉求的回答,并聚焦如何看待阶级和阶级斗争,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如看待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将要创建的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应该通过怎样的道路达到自己的历史目标、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等等。人们可以赞成它、追随它,或者反对它、诋毁它,但无法回避它、摆脱它。因此,有人把马克思视为全智全能全爱的上帝遣往人间的使徒,有人把它视为一架专事生产新思想的机器,有人把他视为一经诞生便注定要伴随人类的精灵。马克思深知理论研究的艰辛。他曾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我们应永远铭记在心。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马克思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更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马克思的行动一如他的思想,都是极其活跃的。他非常注重把自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行动之中,力图使精神化为物质力量。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巴黎、伦敦和布鲁塞尔,马克思在探索新理论的同时,一直十分关注现实问题。到实践中去,这是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和一生的最大特点。在找到无产阶级这一改造旧世界的物质力量之后,马克思就立刻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同工人运动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将自己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逐渐将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发展成为欧洲和整个世界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至于欧洲各国的统治阶级将这支在行动中的力量看成一个可怕的“幽灵”,因为正是这个“幽灵”在威胁着它们自身的生存。概而言之,马克思参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积极投身欧洲1848—1849年革命,参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群众性国际组织——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后来被称为第一国际),大力支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热情帮助民族国家范围内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和成长,等等。马克思既参加和领导了世界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主体活动,又反对和批判了国际工人运动内部的种种错误思潮,有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启发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水平。这就是说,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的同时,在抽象领域中自己弄清问题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工人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指导作用进行了不懈的、持久的努力,在这个非常实际的方向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无论是在思想理论领域还是在革命运动实践中,恩格斯都应该分享马克思的伟大荣誉。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的“伟大的会见”,开始了两人毕生的合作,也开始了两人毕生的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列宁形象地描述道:“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传说。”[1]
自信人生二百年,风云激荡五大洲。这是马克思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的真实写照。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
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是全世界共产党人都应当纪念的伟大日子,都应当纪念的伟大事件。
《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袖珍百科全书;它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2]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竖立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1]《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48页。
列宁精辟地评价道:“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
马克思指出:“一切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共产党宣言》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上半叶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种种弊端,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科学真理和美妙、光辉的未来社会的理想。《共产党宣言》这部译成中文约2.8万字的小册子具有无限的、永恒的魅力,它博大精深、流光溢彩。迄今为止,《共产党宣言》这部美而不艳、雅而不孤的著作曾被翻译成200余种文字、出版1000次以上。在人类思想史上,曾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部著作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没有哪一部著作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阐释如此精确而深刻,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力如此巨大而深远。从1848年到现在,整整170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而且仍在发生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大变化、新变化。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歌中之歌”,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仅仅局限于《共产党宣言》中的阐发和描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其特质异常鲜明而丰富。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方向;它坚持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认识世界,而且致力于能动地改变世界。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何谓人类的解放?耙梳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知道,人的解放包括6个进程或6个层次,即:人的解放必须减轻体力劳动对人类的束缚;人的解放必须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人的解放必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的解放必须消灭剥削和压迫;人的解放必须明确人类消灭剥削压迫之后怎样取得全面的自由发展;人的解放必须最终结合成自由人联合体,实现自由人社区的高度自治。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是解构的理论,它具有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革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更是建构的理论,它具有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性、前瞻性。
[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544页。
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分割和扭曲,或者是经验主义者的漠视和冷落,都遮挡不住它真理的耀眼光芒。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从影响无产阶级的众多思潮之一逐渐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信仰即是方向和力量,思想即是智慧和灵魂。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且迄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历久弥真、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核心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际运动中,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取得政权后,共产党人又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就是人民立场。舍此,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别的立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是人民的基本成分。因此,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宗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核心就是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或共产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核心就是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本意是指务实的学风。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由此,“实事求是”的内涵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化。习近平曾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亦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是我们今天继承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由和真谛。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而照亮中华民族的思想闪电,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结合,以及由此开始的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链条上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国别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936年11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说,1920年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2]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邓小平也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3]《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由此,它影响和鞭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信仰而不懈奋斗和英勇牺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点赞《信仰的味道》一文中讲述的故事。这篇文章只有短短1100余字,通过讲述几个短小的故事,阐述了近百年来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坚持信仰、实现理想的主题。其中,最形象透彻、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共产主义信仰的激励和引领下,陈望道沉醉其中、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将墨汁当成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甚至感觉墨比糖还要甜。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版,第13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82页。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播到东方并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中国化即落地、发芽、扎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喜欢复述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名言,并以此告诫世人:“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是海涅讥讽单纯模仿他的诗的风格的那些人的。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1]“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2]“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理论的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正确的“结合”之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性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受教条主义之危害,深知“结合”与创新的可贵和力量。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276页。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曾指出:“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就是抄苏联。这个抄是必要的,等于写字一样,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所以,不能讲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那个临帖是错了。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嘛。而且,写草字的人先要写正楷,然后才能写草书,不可以一下子就写草书。看来,要有一个时期学习外国。现在还要学习外国,不能说现在连一点书都不抄了。人家书上是正确的东西,而我们没有书,这一部分还得抄。取经是一万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经,我取你的经。不能搞绝对化,所谓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观点。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学。”[1][17](p383-384)我把这一思想观点概括为“写字论”。毛泽东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自己的道路。实际上,这就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帷幕。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013年,习近平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同样,也不能“左脚穿着右脚的鞋——错打错处来”。我们把它概括为“鞋子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龙”的传人。
[1]《毛泽东年谱》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38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样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我们对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一脉相承”,其要旨在于:(1)它们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2)它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3)它们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原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脉”,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续推进。譬如,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基础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坚持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坚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谱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必将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愈益充分地彰显出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历史不能臆造,但并不妨碍我们作假想的推理。如果马克思还活着,他一定会乐见世界今昔之云泥巨变;如果没有《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构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世界肯定不是今天异彩纷呈的这个样子,而是会呈现出“地球依然不是平的”那种另外的样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推到遥远的未来,我们在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的自信更是毫无根由。
结语
今天,纪念马克思,纪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纪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旨在启发当代共产党人不停地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就是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既是一种“向后看”的眼光,更是一种“向前看”的眼光。“向后看”,是为了总结经验;“向前看”,是为了把握方向。因此,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同时,这个初心还是: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为人类谋文明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旨在从历史中引申出对现实的分析,在现实中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在未来的征程上,马克思的精神雕像必将大放异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穹宇必将大放异彩,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必将大放异彩。
原载《学术探索》2018年第5期